- 相关推荐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浅析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浅析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浅析 篇1
目前我国有农村留守儿童已达5800万。这意味着,有5800万“祖国的花朵”不得不在父爱母爱缺失的环境里孤独地成长,幼小的心灵在最需要呵护的年代却必须坚强地面对生活。有识之士疾呼,决不能让农民工群体出现“富了一代人,垮了下一代”的现象。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现代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问题,这不仅仅是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如何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这是一个需要大家共同破解的一个难题。
留守儿童,顾名思义,就是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孩子。缺乏亲情,缺乏疏导,缺乏监管,导致心理不健康,有的留守儿童心态不正成绩低劣,有的厌学逃学荒芜学业,有的遇到困惑自杀,有的经不住诱惑走上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严重影响了民族的振兴,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有责任有义务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实践探索有效的心理辅导策略,将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接班人。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我们长期一线观察,发现留守儿童心理存在以下八个问题:
1.情绪明显消极
经过观察与分析,我们发现不少留守儿童的情感不稳定,且时常处于消极状态。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沮丧、孤独、焦虑等不稳定情绪,从而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调查显示,在留守儿童中,情绪不平衡的占42.4%,其中焦虑的26.3%,抑郁的24.2%。四川省心理学家游德良对井研县门坎小学近400名留守儿进行心理调查后发现,这些孩子中近八成存在心理问题,其中106人存在焦虑心理,107人有抑郁症状,88人属易怒性格。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分值均高于全国常规指标,而抑郁、敌对已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
2.性格比较孤僻
父母双方外出后,留守儿童普遍有一种严重的失落心理。他们不爱交谈、不愿和别人交往、性格抑郁。再则,即使有隔代监护或其他上辈监护,但因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有心事也藏在心里,只用自己幼嫩的双肩扛下所有问题,从而形成了精神或人格的障碍。华中师范大学在湖北的调查显示:父母不在身边,从他们缺少关爱的眼神里很难找到这个年龄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据湖北一些基层妇联的调查反映,留守儿童在受到挫折时,有4.7%的孩子感觉生活没意思,甚至有0.5%的人产生过自杀念头。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湖北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严梅福则把留守儿童看成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
3.内心发展失衡
有调查显示,在留守儿童中,心理不平衡的占28.3%。留守儿童缺乏足够的亲情,不能像其他的同龄儿童那样,享受到应有的家庭温暖,在心理上有失衡的倾向。有的自闭,不愿与人交往;有的虚荣攀比,父母就用金钱补偿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的缺失。而在有充足经济来源的前提下,留守儿童用物质来掩盖自己的自卑,在攀比中,获得较多的自信心;有的逆反或者仇视。留守儿童的自卑和错误的价值观,导致他们把得不到亲情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和金钱,对社会充满敌意,以致于做出一些逆反的事情。
4.认知水平较差
这里所说的认知水平,更多的是指儿童的道德学习、思想认识等方面的认知。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十分敏感,同时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没有人进行正面引导,导致认知水平较差,甚至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具体表现在自我认知和价值观上,对应的如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烈和享乐、功利思想严重。有资料显示,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在认知上的偏差程度高于单亲外出打工的,而父母皆在身边的儿童在认知上比前两种情况都要好。
5.焦虑自卑严重
在家庭生活中,儿童往往对父母具有他人不可替代的依恋情结,他们遇到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时,往往更多地依赖父母寻找解决的办法。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大多缺乏依赖感和安全感,虽然有祖辈们的照顾,但老人们所能给予的更多的只是身体方面关心,而在心理方面大多爱莫能助。这种长期的矛盾心理导致了留守儿童极易产生心理焦虑,他们很敏感,常无端感到恐惧、紧张,遇到提问、考试、比赛,心理容易出现异常。此外,父母不在身边的儿童总觉得缺乏心理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再加上同伴们的冷嘲热讽以及学业不良而招致老师的消极注意,他们更易表现出胆小怕事、行事猥琐以及自认为不如别人等消极心理。长此以往,留守儿童很容易出现自卑倾向。留守儿童自尊较低,有严重的自卑感,对自身的评价明显偏低,特别是在对自己的智力、外貌和幸福满意度方面。
6.嫉妒憎恨并存
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于是羡慕他人能够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经常思念自己的父母,久而久之,就容易发展到嫉妒别人。表现在动不动就和同学吵架,对同学冷嘲热讽,脾气暴躁,甚至有意挑起矛盾,很难与同学、朋友正常交住和相处。一些留守儿童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心理,有的还出现暴力化倾向。
7.人生观念偏移
在农村,“读书”曾经是许多家庭对子女改变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的唯一期望,认为通过读书、考学、参加工作脱离农村是无比荣耀的事情。但是,在打工浪潮的冲击下,部分家长看到一些打工者虽然没有文凭,甚至个别没有什么文化知识,却能赚大钱的现象,再加上看到目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从而滋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打工潮”带来的冲击力是强大的,少部分打工者的暴富和大多数打工者回乡过年时的风光,极大地刺激了农村的初中生。部分留守儿童开始把人生的发展方向确定为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于是就在学校里混日子。
8.交际出现障碍
留守儿童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在生理心理以及人际交往方面常遇到困扰和疑惑,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他们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内心的烦恼得不到及时排解,进而导致他们缺乏基本交流的能力,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大多活在自我保护和摸索碰撞的世界里。研究显示,留守儿童较为内向,具有冷谈孤独、自卑拘谨、少年老成、自我中心主义等个性心理。
二、留守儿童心理缺失分析
留守儿童得不到父爱母爱的滋润,无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和关怀,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生活和心理负担,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留守儿童问题正是因为父母在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导致家庭关系失调,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造成的。另外,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大约60%的儿童往往对社会很冷淡,缺乏安全感,如有人欺负或歧视,便会出现退缩或攻击行为。大约20%的留守儿童直至青少年时期仍然表现爱挑衅、易冲动和反社会行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有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第二为同伴,第三者才是监护人。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与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比较艰难。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很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大约95%的农村学校未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也未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使得正处于成长发育期的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受到很大影响。
三、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方法
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有效调控的策略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一些切身经历,谈一些破解留守儿童心理之困的辅导方法。
1、健全档案,让留守儿童留下脚印
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的情绪和情感,特别重视留守儿童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建好留守儿童的家庭成员及社会关系、德育素质、兴趣特长、学习成绩、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等生命成长档案。全面完善档案资料,让每一位留守儿童留下生命成长的轨迹,为心理辅导提供有效依据。
2、关心爱护,让留守儿童沐浴亲情
班主任首先要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对那些小学生、低差生等弱势群体要关爱,对那些犯错误的学生以及留守儿童更要关爱。关爱是作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尤其需要教师无私的爱,关爱留守儿童是对其进行心理辅导的基础。当然,教师对学生的爱,还应该严中有爱、严中有信、严而有度。要积极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抱着对学生的美好愿望去面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用真诚的目光和激励的话语去感染每一个学生。还要从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对留守给予关照。对问题突出的学生,可以通过邀请到教师作客、馈赠学习用品甚至适当给点生活费用,让其享受父母般的关怀,有困惑愿意向老师倾诉。
其次可以聘请有爱心、有精力、有能力的教师、公务员、离退休人员等担任留守儿童代理家长。管思想、管学习、管生活、管身体,扮演留守儿童思想品德辅导员、情感交流沟通员、日常行为监护员、生活起居管理员、健康成长指导员。同时,通过亲情专用电话、亲情QQ视频,以及学校温馨家园化管理等有效方式全方位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的“缺角”。
3、健康教育,让留守儿童心态阳光
班主任要通过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讲座、阳光心态专题报告、理想信念及感恩教育主题教育等途径,教育引导留守儿童拥有健康的阳光心态,通过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教育留守儿童正确认识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正确对待遇到的挫折、困难,正确树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其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自信地踏上校园及社会的阳光世界。
4、建立友情,让留守儿童勇于倾述
常言道:“心病必须心药医。”学生在平时生活、交往、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较多的是属于心理健康的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不能一蹴而就,不能粗暴急躁,更不能过分地批评指责、讽剌打击,要朋友式地谈心,针对性地梳理,耐心启发、正确引导。教师要学会和留守儿童做朋友,做到公平对待、不歧视任何学生。人们常说,朋友之间最重要的就是谈心,其实和学生相处也是一样的。
谭钢是班上最令我头疼的孩子,他的年龄较小,父母在外打工,自控能力差,行为习惯也比较差,不管是别的同学不小心碰到他,还是他主动去打人,只要遇到一点点事或吃一点点亏,他就会哭着躲起来,小朋友们都不喜欢他。我将表扬、鼓励、批评所有的方法都用上了,可是对他不起一点作用,就是走不进他的心里。有一次我给谭钢讲道理的时候,他带着忧伤的眼神对我说:“我没有朋友,在家没有,在学校也没有。”于是我开始主动地和他交朋友,给他给糖果吃,经常和他聊天,慢慢地他接受了我,愿意把他的想法告诉我,我对他说的话也开始起作用了。我俩儿还有个小秘密,他要是保证能做到的事我们就拉拉勾,他要是忘了,我就做拉勾的动作提醒他。谭钢一点一点地进步了,我班的小朋友也开始主动地和他交朋友,他有困难时小朋友们都愿意帮助他。看着他慢慢地进步,看着他开心的笑容,我感到非常快乐。
实践证明: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老师,他们更需要的是朋友。与留守儿童做朋友,就可以与之平等的交谈,就会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才可能贴近孩子的心,走进孩子的心灵。只有走进孩子心灵,你的教育才会起作用。
5、对症下药,让留守儿童正视挫折
留守儿童具有的烦恼、焦虑、紧张,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要随时随地观察留守学生的心理动态,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对症下药,可以进行个别交谈、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也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或“知心姐姐信箱”,也可以通过写日记、周记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首先,换个角度,审视挫折。遭遇挫折最容易使人意志消沉,但是如果换一种眼光来看待挫折,就会产生积极作用。比如考试中有几道题目做错了,可以引导留守儿童这样想:这几道题目是我复习中的盲点、漏洞,把这些知识点弄懂,下次不就少了一个失误吗?从挫折中能发现问题,汲取教训,弥补不足。其次,充满自信,战胜挫折。德国精神学专家林德曼认为:人只要有自信,就能保持精神和肌体的健康,激发潜能,战胜挫折而获得成功。在学习生活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办法,让留守儿童树立自信。比如让留守儿童起床后,对自己说一句“我是最棒的,我能行。”回答对了老师的问题,或者成绩进步了,对自己说:“我真的是很棒啊!”睡觉前对自己说一句:“今天我的表现很优秀,明天继续。”只要有自信,就没有爬不过的山,没有趟不过的河,也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和挫折。第三,自我调节,心灵快乐。教师要善于发现留守儿童情绪及行为变化,进行积极地心理暗示和提醒他们追求快乐。压抑苦闷如果长期郁积心头,会让人意志消沉甚至性格扭曲。有不良情绪时,引导留守儿童找老师、同学、朋友进行沟通交流,通过倾诉将不良情绪排遣宣泄;或者放正心态,不和别人攀比,自我宽慰。第四,适度“移情”,放松自己。留守儿童遭遇挫折后,如果情绪比较差,引导他们通过听钢琴曲或轻松欢快的歌曲、参加体育锻炼等途径适当转移一下他们的注意力,放松他们的心情,宣泄他们的压抑情绪,给其带来一份好心情。第五,决不放弃,奋勇拼搏。遭遇挫折时决不能让留守儿童轻言放弃。伏尔泰说:“人生布满了荆棘,我们想的惟一办法是从那些荆棘上迅速跨过。”只要我们能引导留守儿童坚持下去,努力奋斗,他们就一定能战胜挫折,走向成功。第六,痛哭一场,情绪宣泄。当不良情绪得不到排解,压抑着留守儿童的心灵时,只能让他们更加难以自拔。可以让他们大声呐喊,大哭一场等一系列不危害他人的宣泄途径,让他们的情绪得到排解,是一种心理保健的良方。第七,纠正认知偏差,与人为善。拥有一颗善良之心是化解不良心态的灵丹妙药,当你让留守儿童拥有了一颗善良之心,他就会拥有宽广的胸怀,拥有一颗爱心,不会陷入冷漠之中,就会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得到更多的友谊……与人为善对化解不良心态既治标又治本。
6、扬长避短,让留守儿童自信成长
留守儿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等独特的优势与特点,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根据留守儿童的特点进行扬长教育,充分展示留守儿童的特长,从而使留守儿童不断进步成长。要分析留守儿童的智能结构,根据学生的智能的组合特点,促进优势智能的展示和开发,并利用学生的优势智能与弱势智能的关系,以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的发展。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在《我与顽童》这本书中曾介绍过这样一个例子:他接的班上有个叫小聪的后进生,是全校有名的顽皮学生。学校曾想让他退学,家长对他也失去了信心。丁老师为了让其他同学,也让他自己发现自身的长处,根据小聪的特长,特意设计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爬竿比赛,显示了小聪的爬竿本领,然后又以爬竿活动为题进行作文练习。在习作中,许多同学都赞扬了小聪,使小聪心里热乎乎的,触发了他的上进心。从此,小聪慢慢有了进步。这名“捣蛋大王”在毕业时已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如果当初丁老师只盯住小聪的缺点,只见其短,不见其长,今天批评,明天“教育”,小聪怎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变化呢?这就是因材施教“扬长避短”艺术魅力。
7、授之以渔,让留守儿童掌握秘诀
古人云:“送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仅要向留守儿童指导学习方法,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向其传授人际交往的技能,学会与人共处;向其讲述基本的生活技巧,学会生存;而且要向其讲授人生成功的秘诀:学习、实践、反思、创新,让留守儿童掌握健康成长的秘诀,长大后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
8、开展活动,让留守儿童享受快乐
健康的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环境和实践活动中慢慢形成和发展的。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通过开展“唱读讲传”、文艺表演、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课内外活动,给留守儿童提供了展示特长及人际交往的平台,使留守儿童享受活动及成功的欢乐,使其进入特定的心理氛围,受到教育感染、提高文化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养成健康心理状态。
印度有句格言:“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班主任只要研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的有效策略,进行道德教育、情感投入、亲情弥补、生活帮助,对学生渗透学习方法指导、生活生存指导、职业生涯指导、成功人生指导,就能为每个留守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国家培养一大批又红又专的栋梁。
参考文献:
(1)龚耀先.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M].长沙:湖南医学院,1987:31-44.
(2) 宋专茂.心理健康测量[M].2版.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6
(3)谭中长等著,留守儿童教育模式与经验[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10
(4)范明刚,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问题及对策[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9
(5)王东宇;小学“留守孩”个性特征及教育对策初探[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05期
(6) 张德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J].现代教育论丛,2006,3:19-22.
(7)何资桥,曹中平,刘永刚,等.湖南农村“留守孩”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6,22.
(8)邢红林 刘浔.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教育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7,4.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浅析 篇2
摘要:地区间因为地缘,资源,历史背景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其经济发展程度也显示出明显的差异性。为了获取更高的收入,更多的发展机会,很多经济欠发达(多为农村)地区劳动力也不断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而他们的孩子也由此成为了留守儿童。因为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与呵护,很多留守儿童在心理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健康问题。在新的时期,不管是社会还是这一部分儿童家长都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度,减少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几率。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当今社会不容忽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一方面,这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大量农村人口向经济更为发达的城市流动,为社会发展创造了大量的产物。另一方面,正是因为农村人口出外谋生的数量不断增加,留守儿童比例也在显著上升。作为现代社会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生长在特殊的环境中,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看,缺少来自父母的直接关怀,其在心理上或多或少会存在着柔弱、自卑、孤僻、叛逆等问题。因此,我们需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心理问题[1]。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
当代学术对留守兒童的定义为在农村流动人口离开户籍所在地外出务工过程中,被遗留在户籍所在地的未成年子女。当前,我国的留守儿童比例呈现出逐步上升趋势,其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下文中将对留守儿童经常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存在的原因[2]。
1、成绩下滑,厌恶学习。留守儿童都是未成年的孩子,其缺少良好的自控力且天生好动,在加上缺少父母的直接管教,临时监护人(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的溺爱或监护力度不足,留守儿童对于学习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相对不足。每当学习上出现困难,因为缺少父母的帮助,其大多会产生退却心理,成绩由此受到影响,长久以来便会形成恶性循环,留守儿童成绩出现“滑坡”。同时,一部分留守儿童看到自己的父母因为做生意发财,甚至比很多“知识分子”还要赚的多时,因为缺少正确引导,他们很容易就理所当然的觉得学习不重要,进而厌学、逃学。
2、意志力薄弱,小偷小摸。很多的留守儿童出现意志力薄弱,小偷小摸的行为与其自身的生长环境有较大关联。一方面,父母给予这一部分孩子的关注度较少,实行的道德教育也较少,另一方面,在学校教育中,教师长期以说教的形式对这一问题展开教学,学生很难从中被感染、熏陶,在短时间内修正自己的行为,树立正确的三观。社会上也有很多人对留守儿童意志力薄弱,小偷小摸的行为进行无限放大,认为这是留守儿童道德败坏的表现,但是客观来看,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也是希望通过这些表现来吸引和获取来自父母的更多关注。很多农村家庭迫于生活、经济的限制,父母与孩子的长期分隔,使得孩子的内心需求、兴趣等得不到满足,内心困惑得不到解答。留守儿童希望展现自身的另一面来获取关注度。
3、嫉妒、憎恨、仇视心理。实际上,儿童对于父母的依赖与情感远远超出了大人的想象。很多留守儿童由于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其对于能够与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就会产生复杂的情感。一方面嫉妒他们,另一方面由于思念父母的'情感长期得不到宣泄,其很容易对这一部分同学产生憎恨、仇视心理。一言不合就与其他同学吵架,甚至是打架,影响了与同学朋友间的正常相处。
4、自卑、孤僻。大部分留守儿童都存在着自卑、孤僻的细腻问题。一方面,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进而缺少安全感,觉得自己不如别的同学。在长期的比较之中,留守儿童就容易变得自卑、孤僻。另一方面,因为父母的离开,很多留守儿童也会选择将自己“封锁起来”,因为有着极重的失落感,所以很多的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的一段时间内都会变得不爱说话,不愿意交流,展开心扉。
二、应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举措
1、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关怀。留守儿童是当代社会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对于很多农村学校来说,由于留守儿童数量较大,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学校也需要成立专门的留守儿童管理小组对留守儿童问题展开研究、管理,教育。留守儿童与普通一般儿童相比,往往存在着较多的心理问题,学校以此为侧重点,发挥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怀,观察留守儿童的日常行为,对留守儿童开展“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专题教育,
2、开设心理课程。针对当前留守儿童所较为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学校也需要开设符合留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相关心理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定期与留守儿童谈话,构建心理咨询诊疗室等,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更多的心理关怀,帮助其克服因父母不在身边的不良情绪,减少留守儿童心理疾病问题的发生几率。
3、建立心理档案。学校要做好留守儿童的相关统计工作,班主任也要在日常的教学中观察这一部分学生的行为表现,及时记录,并形成校内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对其父母的务工地点,临时监护人姓名,联系方式,家庭情况等进行详尽的记录,也要与这一部分的父母加强交流沟通,让其了解孩子的近况,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
4、组建留守儿童辅助小组。很多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主要也是其受到关怀不够,自身需求难以被满足所致。对于一些农村地区来说,由于留守儿童的数量较大,社区方面也可以将住址较近,情况相似的留守儿童组织在一些,一起学习,一起玩耍,有问题一起解决。在同伴的互帮互助中,帮助留守儿童摆脱自卑、孤僻心理。而这些留守儿童由于有着相似的经历与情感体验,在心理上也更容易相互慰藉与支持。在玩耍过程中,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也变得更为充实丰富,减少了其对于父母的思念和自己独处的孤独感[3]。
三、结语
“留守儿童”现象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其在现在阶段很难得到革除。但是为了让这一部分孩子获得健康的发展,学校、社会、家长等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通过开设心理课程,建立心理档案,组建儿童辅助小组等多种形式,给予留守儿童更高的关注度与关心关怀,帮助其克服因父母不在身边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蔡重阳.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2] 李浩秋.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 刘尧. 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策略[D].吉林大学,2008.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浅析】相关文章: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浅析01-13
法学论文:浅析农村留守儿童权益法律保护11-25
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03-17
浅析儿童涂鸦03-12
留守儿童标语01-20
浅析心理健康与疾病03-14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探讨11-25
关爱留守儿童口号02-22
留守儿童的活动总结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