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健康

时间:2024-11-07 06:55:30 心理健康 我要投稿

孩子心理健康

孩子心理健康1

  一、 注意不要过分地关心孩子

孩子心理健康

  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二、 不要贿赂孩子

  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三、 不要太亲近孩子

  应该鼓励孩子与同年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四、 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

  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五、 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

  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六、 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

  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七、 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

  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 不要过分夸奖孩子

  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九、 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

  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十、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

  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要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不但要给予他们良好的教育,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给他们做出良好的榜样。

孩子心理健康2

  依恋

  在刚出生的两年里,孩子对照顾自己的人会特别依恋。通常,孩子主要的看护者是母亲。如果父亲十分尽心地照顾孩子,孩子亦会同样地依恋父亲。依恋是指系于婴儿与看护者之间的牢固纽带。所谓看护者并不一定就是孩子的亲生父母。对于父母来说,培养孩子依恋情感的最佳方法是满足孩子的需要。哭是婴儿主要的表达方式,当一个孩子哭泣时,她的看护者做出回应,她便会发现世界是美好的,看护者能满足她的需要。这样,她会建立起信任感。强烈的信任感是人生的基础。倘若这种信任感没有建立起来,那么她很难在成长过程中再信赖别人。

  交流

  婴儿对身边的人是有反应的。他们能认出许多人的声音,比如父母,还有那些母亲怀孕期间经常接触到的人。他们还能够以母亲特殊的气味来认出她的乳房。孩子在六周大时开始会微笑。也许在这之前你就发现他微笑过,然而一般来说,这样的`脸部歪扭只是内部身体机能的一种自然反应,是一种先天性反射的结果。三个月大的孩子开始会笑。有些孩子并未真正地笑,而有些孩子每当有笑意时总发出笑声,这因人而宜。

  怕生

  通常5到7个月大的婴儿会对陌生人产生“害怕”或“害羞”的情绪。这是一种极为自然的现象,是孩子对事物的永久性概念的形成所导致的。所谓事物的永久性概念,是指明确知道某种事物的存在,无论其是否能为人所见到。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有时会躲在父亲或母亲身边,不愿让陌生人抱碰她。怕生现象会一直延续到蹒跚学步的年龄,通常在两岁后消失。帮助孩子摆脱这种情绪的最佳办法是让她在新环境中放松,不要勉强她接近他尚未熟悉的人。这段时期,父母和看护者一定要有耐心。怕生是很普遍的现象,这恰恰说明了孩子对其主要看护者的深深依恋。

  以上是0~18个月的宝宝情绪发展的主要内容,相信对刚刚担任父母角色的你们都很有帮助。

  幼儿“自成长”有助于新生入园

  幼儿“自成长”有助于新生入园

  在上海闵行一所中心幼儿园里,一位朱女士拿着女儿最喜欢的玩具哄着自己的宝宝,“看到孩子哭得这么伤心,心里真的舍不得。平时在家或者去别人家串门的时候都挺好的,一进幼儿园听妈妈要走,死活都不放了。软磨硬泡都试过,行不通。等稍微好一点再送她进去。”朱女士在哄女儿的时候,一旁其奶奶不停地将孙女喜欢吃的东西喂孩子。

  类似上面的例子不在少数,而也有不少孩子表现出的状态完全相反。今年新入园的嘟嘟在听妈妈说要去上幼儿园,表现得非常兴奋和开心,并告诉妈妈不会哭鼻子。虽然如此,在真正入园的时候还是背着妈妈留了眼泪,这还是幼儿园老师偷偷告诉她的。

  每年新生入园问题都被诸多幼儿家长担心和关注,担心孩子哭,怕孩子打架,又或者是舍不得孩子,担心孩子条件苦,怕孩子吃不好、睡不好。殊不知,其实孩子入园的表现与爸妈前期教育引导密不可分。

  中国知名早教专家、天才宝贝中国区总经理茅xx女士表示:“新生入园导致的各种问题其实归根结底就是独立和自我的问题。孩子离开熟悉的家人独自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哭闹呈现的是背后的胆怯和不适应,这就是分离综合症的一些表现,其实这些都是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到。”

  嘟嘟妈告诉记者,平时在家会让女儿自己穿衣服和吃饭。或者买一些她喜欢的花草或者小动物回来,让她自己收拾或照顾。对于这些做法,茅艳芳女士给予肯定,同时她还给出建议:

  1、希望更多的家长在孩子入园前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习惯,比如养成独自吃饭、洗澡、睡觉的习惯;

  2、多参加亲子社交活动,培养孩子与同龄人之间交流、表达的能力,适应群体环境,树立团队观念,为幼儿园集体生活做准备;

  3、平时教育孩子懂得与其他小孩分享自己的玩具和零食,要照顾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

  4、多给孩子讲述有关勇敢、独立、坚强的小故事,让孩子学会做一个坚强的孩子;

  5、平时生活中,多听听孩子们的想法,多问他们怎么做是对的,什么是不能做和不该做的,学会分辨事情的对错好坏。

  幼儿园孙园长也表示,“开学期是每个孩子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如果处理恰当,做法合适,是可以减少孩子们入园时候产生的焦虑现象。幼儿的自我成长和独立能力可以帮助他们顺利的适应幼儿园的新生活。同时,也希望家长可以更多的了解幼儿园的情况,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多讲述幼儿园的独特好玩之处,让孩子对幼儿园产生期待和向往。回家后积极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见闻以及表现,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夸赞,让孩子觉得去幼儿园可以得到父母的表扬,从而可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入园的问题其实并非无解,只要家长们在孩子的平时生活、学习中多用点心,多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锻炼,幼儿分离焦虑就可迎刃而解。而且目前许多家长都让孩子接受早教,对此茅艳芳也建议家长在选择时候可以多考虑一下这些问题,孩子需要的是真正面对问题的解决适应能力。家长在心态上要放平和,宝贝入园第一天不适应也是属正常,适应期一过欢笑就会取代哭闹,这也需要家长们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孩子心理健康3

  【摘 要】幼儿的心理教育不容忽视,许多青少年走上邪路的重要诱因是心理不正常,这一方面的工作应当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重视,整合资源强化心理疏导与情感教育,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幼儿教师在工作中应当强化四个方面的要点,有效开展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营造亲如家庭班级氛围,鼓励幼儿学会关心他人;二是在班级里树立学习榜样,引导幼儿化妒忌为动力;三是适当受挫,教育幼儿勇于克服困难,培养顽强的意志;四是幼儿园与家庭实施联动,创设氛围培养感恩意识。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健康;推进措施

  健康包括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幼儿的身体健康方面已经得到了广大家长的高度重视,但是往往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许多家长总是认为孩子还小,等大一些再教育也没有问题。其实这样的理念是错误的,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要从孩子一懂事的时候就开始抓起,幼儿教师应当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家园一起努力,抓住教育的有利契机对幼儿进行心理疏导和思想引导,培养孩子们看待事物、与人相处的正确理念,为幼儿的茁壮成长营造良好条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加强幼儿的心理教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一、营造亲如家庭的班级氛围,鼓励幼儿学会关心他人

  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属于独生子女,在家庭里已经习惯了众星捧月般的生活,尤其是习惯了被关心、被呵护。进入幼儿园之后,在与其他小朋友相处的过程中,许多孩子潜意识里面并没有“关心他人”的想法。为了引导幼儿养成关心他人的良好习惯,我首先观察了解每位幼儿,找出有爱心的幼儿,表扬他们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行为,捕捉他们在班级活动中关心和帮助他人的视频或照片,在班级进行具体的表扬,播放给每个幼儿看。树立了正确的典型,幼儿们的积极性有效地调动起来,孩子们之间只要谁有了困难,大家都积极地开展帮助。椅子倒了,有人争着去扶起来;孩子哭了,有人去安慰;小女生搬不动物品,有小男生勇敢地站出来帮助等等。老师对幼儿的行为及时给与表扬和肯定,班级里洋溢着一股浓浓的爱意,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意识悄悄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扎根、发芽,并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

  二、在班级里树立学习榜样,引导幼儿化妒忌为动力

  妒忌心理是一种负面的心理,在孩子的心里会产生消极情感,甚至转变为负面的行为,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嫉妒心强的幼儿,对于这样的孩子,不能简单地训斥了事,而要讲究教育引导的技巧,通过恰当的载体与方式,将幼儿的妒忌心理转变为瞄准先进对象进行赶超的动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动力,从而逐步消除这样的负面心理,保证幼儿健康地生活与成长。例如班上有一位幼儿妒忌心相对较为强烈,别的孩子手工做得好,他嫉妒;别人画画好也嫉妒,甚至在教室无人的时候悄悄弄坏其他孩子优秀的手工作品。对于这样的问题,我没有大动肝火,而是经常有意识地和这位孩子进行谈心,首先肯定他身上具有的优点,如故事讲得好、爱整洁等等,帮助他梳理自信心,接下来引导他针对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树立赶超的目标,并鼓励他一定可以做得更好。在这样的循循善诱下,积极、阳光的心态逐步取代了孩子的妒忌心理,看待他人的优点时不再嫉妒,而是想方设法提高自己,争取赶上,潜移默化的心理疏导让这位孩子走出了心理阴影,快乐地开展了自己的学习生活。

  三、适当受挫,教育幼儿勇于克服困难,培养顽强的意志

  顽强的意志要从小抓起,幼儿教育中要适当穿插对幼儿的“磨砺教育”,在甜如蜜罐的生活中增加一点苦咖啡作为点缀,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活动,让孩子们“吃吃苦”、“受受累”,在活动中鼓励孩子们勇于突破自我,完成自己看似完不成的任务,培养幼儿顽强的意志,这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例如在开展整理教室的活动时,我要求幼儿自己整理桌上的物品,自己将小椅子搬上桌子,便于拖地。有的孩子力气小,小椅子比较重,非常吃力,我鼓励孩子们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搬小椅子,对他们说:“你们一定可以的,相信自己一定行”。在这样的鼓励下,孩子们纷纷涨红了小脸,不仅将小椅子搬上桌面,还将教室里的玩具篮子等物品摆放整齐,积极性空前高涨。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环节中,我经常有意识地“遗留”一些工作,鼓励孩子们自己动手完成,让他们享受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勇于去尝试。如室外活动时玩具的搬运,就全部交给孩子们自己去完成,既锻炼了体力,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顽强的意志。

  四、幼儿园与家庭实施联动,创设氛围培养感恩意识

  加强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做好幼儿园各项活动之外,还要引导家长抓住家庭生活中的契机,实现家校联动,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我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引导家长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氛围加强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如在某一天,幼儿早上起床后突然发现没有人帮助自己穿衣服和鞋子,也没有人将早饭盛好放在桌上,甚至前一天晚上脱下来的衣服也没有人洗。在孩子手忙脚乱穿好衣服,自己盛早饭之后,家长可以和孩子进行简短的交流:“你今天发现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吗?以前这些事情都是谁做的啊?你为爸爸妈妈做过什么事情么?”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为他的生活与学习付出了很多的辛劳。到幼儿园之后,我还对这一活动进行延续教育,要求孩子们在班上说一说早上发生的事情,以及自己的感想。经过早上的行为教育之后,孩子们对父母的付出具有了直观的认识,纷纷表示对爸爸妈妈的感谢。我趁势引导孩子们应当为父母做些什么进行感恩,方式由孩子们自己决定,帮助父母打扫卫生、洗碗、拿东西等等。抓住教育契机,孩子们在家庭中开展的回报父母感恩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孩子们的感恩意识得到了有效巩固。

  综上所述,强化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让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我们幼儿教师以及家长都应当充分关注,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及时进行教育,积极采取应答措施,促进幼儿的发展。

孩子心理健康4

  良好的心态对于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影响很大,孕妇的心理健康同样对胎儿的影响也很大.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有以下定义: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适应环境良好。这个定义说明人必须具有这三种状态良好才是全面的健康,即身心健康。

  每个父母都希望生一个健康的`孩子,然后再把孩子培养成人才。现在我国已进入高科技信息时代,年轻家长们要想优生优育,除了要学习育儿知识外,还要了解一些孕期和哺乳期的心理学基础知识,掌握现代健康理念,从而为孩子的智力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科学证明,孕妇与胎儿之间有着微妙的心理感应,孕妇的行为会对胎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受孕开始,胎儿不但有了生命,他们的听觉、视觉、记忆和思维等功能也已经开始发育。例如:孕妇听到舒缓、轻柔、明朗、欢快的音乐,会使胎儿听觉神经器官的刺激引起大脑细胞的兴奋,改变下丘脑递质的释放,促使母体分泌出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这时准妈妈和胎儿会产生丰富的情感,有种愉悦在心中荡漾,使身体保持最佳心理状态,这种潜意识中与胎儿的交流----倾注博大的母爱浇灌萌芽中的小生命,真是妙不可言。

  胎儿期是人的一生中生长发育最为迅速,最关键的时期,因此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时机,实行科学有效的、切实可行的胎教方法,最大限度地开发智力和非智力潜能,从而获得优质先天遗传素质,为今后成人、成材夯实基础。

孩子心理健康5

  新学期伊始,我班来了两位新生,其中有一名女生,小名叫思思,离上小学的年龄只差一个月,因而在我班,思思算是个“大姐姐”。平时她斯文、懂事,颇有大姐姐的风范,只是不太喜欢与同伴交往,甚至有些沉默寡言。

  有一次,班上幼儿在边唱边表演歌曲《拉拉勾》,我用眼角瞥见我班另一位新生----彭勃在与思思一起表演时,被思思用力一带,彭勃的手碰到餐车的边缘,立刻被划了一道口子,鲜血涌了出来。在生活班老师将彭勃带往医务室处理伤口后,我请思思到我跟前,轻轻地问:“刚才是怎么回事呀?”思思看了我一眼,低下头没说话,我又问:“能告诉我,彭勃的手是怎么划破的吗?”思思的头垂得更低了,但仍然一声不吭。我有点急了,不禁加重了语气:“告诉我,彭勃的手为什么流血了?”这时,我发现思思眼里闪着泪花,但她仍倔强地紧咬着嘴唇一声不吭。

  第二天,思思的父母亲从坂头部队来园为思思交伙食费,我和他们聊起了这件事,他们竟愕然不知。我的心“咯噔”了一下,一丝隐隐的不安浮上心头,想想思思这种年龄段的孩子就竟然会隐藏自己的心事,我不禁陷入了反思之中:自从思思来到班里后,我们总觉得她年龄较大,也较懂事,似乎不需要老师过多的操心,因而自然而然对她的关注就不如对其他相对来说年龄较小的孩子了。看来,这件事需引起班上老师的重视。

  过了几天,在与思思父亲的交谈中得知:因为长期在部队工作的关系,思思从小就被寄养在老家,并且是在奶奶与外婆两家之间轮流寄养,加上在街坊间的一些不负责任的风言风语,久而久之,在思思幼小的心灵里,就没有一种归属感,也可以说缺乏安全感,致使思思在回到父母亲身边后,有一段时间非但不肯叫“爸爸”、“妈妈”,更不用说同爸爸妈妈亲近了。在思思斯文、懂事的外表下,其实隐藏着一颗封闭、易感的心,外在的表现便是:她与父母、老师、同伴之间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不冷不热的.关系,绝不轻易吐露自己的心事。

  找到了思思不善与人沟通的症结后,我便从生活和学习 等各个方面加倍关注思思。知道思思喜欢红色的饰品,我便将自己喜爱的红发夹送给她,并且每天至少抽出五分钟时间与她交流;知道思思只有在周末才能见到在部队工作的父母亲,我们就在家长工作方面放宽对她的要求,我还建议思思的父母亲坚持每天和思思通一次电话,关心思思的饮食起居,了解思思的学习情况;班上老师也尽量创造条件,鼓励思思先从老师的“小帮手”做起,继而成为班上人人羡慕的名副其实的“大姐姐”。渐渐地,我们发现:思思与同伴的交流明显增多,特别是上课时能够积极地发言,在生活中,她不仅能主动关心需要帮助的同伴,自己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事,也愿意请老师或同伴帮忙了。最值得我们欣慰的是:思思同父母的关系有了质的飞跃,她会经常告诉我“瞧,这是我妈妈给我买的新衣服”,或者“看,这是我爸爸教我做的练习题”。现在的思思,就象一只活泼快乐的小鸟,每天都能看到她清纯可爱的笑容。

孩子心理健康6

  木桶原理告诉我们:决定一个木桶盛水多少的,并不是那根最高的木条,而是那根最短木条的高度。同样,一个孩子能否成才,对社会有用,也不完全取决于他文化知识水平的高低。如果孩子的心灵得不到成长,心理健康教育跟不上,心理防线一旦溃堤了,后果更是不堪设想。当今的高科技犯罪,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因此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这一点。下面谈谈自己十多年担任班主任工作中,在教育中学生方面的具体做法。

  初中学生逆反心理强,对抗情绪大。为避免这一情况,我总是从他们的心理实际出发,寻求合理的教育途径,选取恰当的教育内容。比如:开学初,学校政教处让各班制定《班规班约》,我就打破了传统教育中这个"不能"、那个"不准",总是用条条框框去限制学生的做法。我写的内容是:"明亮的教室要干净,神圣的课堂要安静。宽容理解,互助协作。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有享用不完的利息,养成不好的习惯,一辈子有还不完的债。千万别为了开心才活着,生活中有比玩更重要的内容。"这些恳切的话语,学生从心理上容易接纳、认可,行动上也就自然地照此去做了,从而改变以前的陋习,争做文明上进的好学生。

  前几年我送走了一届毕业生,原来班上的几名优秀学生考取了省级重点中学,中途却几次返回母校向我倾诉他们在高中学习的心理感受和苦衷,流露出想退学再回母校学习的念头。我知道他们内心的痛楚是什么?一是没有进重点班,二是不被老师重用。进而产生一种失落感、自卑感。于是就及时写信予以疏导。首先我肯定他们个个都是佼佼者,是文姬中学当年的骄傲。再就是要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其中关键的话语现在还记忆犹新:"既然弓已拉起,就要射出有力的一箭。即使翅膀断了,心依旧飞翔。"也许我的信给了他们思想上的疏导、心理上的暗示、精神上的鼓励,他们最终走出了迷茫和困惑,重新看到了希望,后来又经过三年的勤奋学习,各自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理想的大学。现在已经走上工作岗位,每逢年节假日收到他们从不同城市发来的祝福短信,我心里总是甜蜜蜜、美滋滋的。

  20xx年,我参加了由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资助,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樊富珉教授举办的"贫困地区班主任班级心理团体辅导"培训学习活动,受益颇多。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把学来的东西及时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里仅举两例说明。

  我搞的第一次《班级团体辅导》活动,把主题内容定为"天生我才"。之所以这样安排,是考虑到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由于我校教学管理实行分类分层管理模式,以便于因材施教,而我带的八年级七班是个普通班,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较差,有不少人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为了帮助找回他们失去的自尊自信,我做了精心准备,活动中全情投入。一开始就明确这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然后把开学初写给全班同学的《新学年感言》读给他们听,内容是这样的:

  同学们,伴随着新学年第一轮冉冉升起的太阳,我们每个人都掀开了人生历程中新的一页。

  也许你还在抱怨命运的不公,自己怎么坐到了八年级七班而不是其它更好的班级。但仔细想来,过去的一年我们又虚度了多少光阴?试问: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几道?家长苦口婆心的劝导又曾听过几句?想想过去失误太多、错过太多,我们曾在胸无大志地荒废着自己的学业和青春,我们遗憾、后悔、懊恼至极。

  八年级七班的同学们,和重点班的好友相比,我们不是智商不够,而是情商不足啊!正视现实,惜时奋进,我们不言弃,不放弃,因为自己的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就让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句唤醒我们的希望吧!"我曾经错过太阳,但不哭泣,否则我将错过星星和月亮。"

  《新学年感言》读完了,学生的情绪高涨起来,大家纷纷表示要珍惜现在,努力上进。"天生我才"活动就这样自然地进入到预定的流程。

  第一个环节"自己夸自己"。我指名让学生站起来说个人优点,起先还不好意思,后来通过引导,学生无拘无束地说了起来,在相互表述的过程中,各人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

  第二个环节"优点大轰炸"。要求每位学生起来后,说出本班某个同学至少三个优点。大家滔滔不绝,说得眉飞色舞,倍感自由放松,开心快乐。每个人赞扬他人的同时,也重新欣赏着自己。参与活动后,孩子们又找回了自尊自信,确立了奋斗目标。为了克服普通班孩子的自卑心理,强化他们的自信心,我把提前搜集到的交流材料贴到黑板上,让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最后我的结束语是:同学们,扬起自信的帆,架起理想的船,让我们团结一致,乘风破浪,奋勇向进!

  在雷鸣般的掌声中,我们的活动任务顺利完成。同学们重新找回自尊自信,他们的精神风貌有了明显变化。调皮捣蛋的学生不规行为收敛了,流动红旗挂在了我们班教室门前,学习风气也有好转,考试成绩有了显着提高,一个健康向上的班集体渐渐形成。

  活动后我的感悟是:学生的自信心是可以通过"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就是一道风景,作为老师要学会欣赏他们。

  还有一次活动值得一提,当时我确定的活动内容是"我爱我家"。想以此来唤醒学生爱家的思想意识,使他们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懂得知恩图报的道理,肩负起对家庭的责任。

  当我按事先设计的内容项目去做时,中间出现了问题。我要求同学们回忆小时候与父母幸福生活的情景时,个别学生一反常态,情绪非常低落,不愿参与,甚至对抗。一时之间,我满头雾水,十分尴尬。为了不影响活动进行,我说"大家静一静,不愿与同学一起分享家庭幸福生活画面的同学请举手。"一数竟有五人。"请你们拿出纸,写出自己不想分享的`理由,如果是隐私老师为你们保守秘密。"我一边指导大家完成活动内容,一边利用间息抽看刚才那几个同学写的纸条。××写到"我太可怜了,从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我和伯父伯母生活在一起。"××写着"我打记事起,老一个人在家,妈妈去世早,爸爸整天在外干活。"××也写着"我爸在一次建筑施工中不幸离开了我们,妈妈一个人在家喂牛种地,很苦很累,她整日愁眉苦脸,默默流泪。"还有一个同学写的是"我妈妈跟别的男人跑了,爸爸整天打麻将,我只能和年迈的奶奶生活在一起。"看过之后,我的心里十分痛楚,也难怪孩子不愿与人分享,这那里有幸福可言!

  在安排好其他同学的活动后,我把这五位同学叫到教室外,很受感动地说:"老师理解你们!同情你们!你们虽然缺失父母的爱,但决不能丧失对家庭的爱。否则恶性循环下去,会让更多的人受伤害。家庭残缺不可怕,可怕的是因家庭残缺而导致的心灵不够健全,你们应该学会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为现在和你们朝夕相处的亲人多想想,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这些孩子听了我的话后,虽一言不发,但神情中露出了理解与感激之意。

  活动结束后,我反复思考,想着那句富有哲理的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我们要时时关注特殊家庭孩子的心灵成长,适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使他们在班集体中健康快乐地生活。

  一次目的明确、组织精心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对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定型,可塑性极强的中学生意义是深远的。每一位人民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要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高度重视中学生的心理教育,使孩子们的心灵得到健康成长。

孩子心理健康7

  不要忽视孩子的心理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家长们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有一种重知识、重文化、轻心理的倾向。人们往往对儿童心理健康重视不够,尤其是忽略了要幼儿童的心理教育。

  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心理处康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心理健康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成正比的。面对21世纪的知识社会,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仅依靠下死功夫,死记硬背想得到好成绩己经越来越难了。现在己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孩子心理水平的提高可以改善学习成绩。只有具有积极吐康的心理条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人的钾力和非智力因素,反之则会起到阻碍作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特尔曼教授和他的学生柯克斯博士曾对1450-1850年共400年间出现的301位伟大人物进行研究,发现他们在青少年时代都具有坚强自主,不怕困难,更往直前的性格特征,这也说明他们都是在年轻时就具有积极健康的心理条件。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对北京市500多个班,2万多名中学生进行心理侧试,侧试结果令人感到震惊:当今中学生中几乎每3人中就有,人存在各式各样的心理问越,测试结果同时还表明: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越好的学生,其学习成绩也更加优秀。

  目前孩子们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学习压力感、心理不平街性和恐怖症状,其中,强迫症状表现为敏感多疑、过分克制、思虑过多、优柔寡断、注重细节,做事要求十全十关:造成这种症状的.原因和对孩子要求过于完美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孩子有一点儿做得不好就受到大人的指贵或惩罚,造成孩子生怕出错,刻板的心理:偏执则是指自以为是,多疑而不信任别人,敌对则表现为和同伴相处时易动怒、爱发脾气、对同伴不友好;人际关系敏感指的是总觉得别人不信任自己,跟异性在一起不自在那;焦虑症则表现为易紧张、烦恼、热虑,忧郁指的是情绪低沉,感觉生活没意思,心理不平衡性指的是别人超过自己就不痛快,学习压力感指的是由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恐怖症状表现为性格怯懦,胆小害怕,内心总有不安全感。

  家长不应该只关心孩子的身体成长和智力发展,也应当注重孩子的人格发展,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科学研究己经证明,婴幼儿时期的教育对人的一生都有深刻的影响,成年人的很多行为表现都可以看到他儿时的影子,18岁出现的心理问题,形成的年龄可能是在3岁,所以,大人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几条建议:

  1、情感投资———让孩子天天快乐

  轻松愉快的情绪能使孩子顺利地进行各种活动,父母应使孩子经常处于一种兴高采烈的状态。

  幼儿情绪的发展具有易受感染性的特点,为使孩子拥有良好的情绪体验,父母要做到:

  为孩子树立模仿的榜样,时时处处以自己乐观向上的情绪去感染孩子。

  父母之间要建立和谐、默契的关系,以便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脸是父母之间关系的晴雨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要对孩子进行情感投资。美国精神病专家坎贝尔提出,要使孩子心理健康,父母要作“精神投资”。深情地注视孩子,和孩子进行温馨的身体接触,一心一意地关心孩子。

  2、以礼相待———让孩子感到父母可亲可敬

  家庭内部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维生素”。调查表明,民主协商型父母与独断专制型父母相比,前者培养出来的孩子更通情达理,受同伴欢迎,能与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为了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要做的是:

  尊重孩子,认识到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情感和需要。放下做家长的架子,蹲下身来与孩子讲话,以减少“威严感”,使孩子觉得父母和自己是平等的。

  父母要礼待孩子,对孩子讲文明礼貌,不打骂孩子。无论孩子做了什么好事或有什么成绩,父母都要表示祝贺,绝不吝啬赞赏。

  当父母意识到自己对孩子可能讲错了话、做错了事之后,要勇于向孩子承认错误并及时道歉,这不但不会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反而会使孩子感到父母更加可亲可敬。

  3、循循善诱———让孩子认识自我

  孩子是否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估价自己的能力,是其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发展孩子的自尊心,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水平,父母应使孩子认识到世界上只有一个“我”。“我”是独特的,“我”有许多优点,当然也有一些缺点,不过,经过努力,“我”能改正自己的缺点,做个好孩子。

  为此,父母可采用各种形式来进行:鼓励孩子在镜子前照一照,看看自己的五官长得怎么样、身材如何;启发孩子通过不同的手段,绘出自己的形象,比如躺在地上,请父母帮忙描出身体的轮廓,然后自己进行剪贴,也可自己画自画像;引导孩子对自己的照片、作品进行分类、整理,按日期前后进行排列,或按照内容进行编排,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成长档案;把各种折纸作品收集起来装订成册,使孩子能经常翻阅、观赏,为自己的进步感到骄傲和自豪。

  此外,塑造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也十分重要。幼年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各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和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时候,父母要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使孩子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培养孩子克制力的时候,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制订规章制度,鼓励孩子做家庭的“稽查队长”,带头遵守家规家法。

孩子心理健康8

  1、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孩子才有了心里支柱,才不怕吃苦受累,经得起挫折。

  2、教育孩子要正确认识自己,有自知之明。既不自卑,也不自负,仅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样孩子才能正确为人,有效处事。

  3、孩子知识比较贫乏,经验不足,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还不能够全面看待问题,往往爱钻牛角尖,所以家长要帮助孩子增长知识,教会孩子正确认识事物,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

  4、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够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教育孩子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能够冷静、理智的处理问题。

  5、家长要指导孩子科学用脑,劳逸结合,学习一节课就要休息一下,打打球、玩玩玩具等等,这样可以减轻疲劳,提高学习效率,增进身心健康。

  6、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学会与人交往,孩子在参加集体活动中,孩子可以多交朋友,在集体中认识自己,学会与人相处,有时可以把自己的不快给朋友讲一讲,消除自己不健康的心理。

  总之,家长要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自己首先要心理健康,如果家长心理存在不健康的因素,往往会影响孩子的心理,所以,家长要努力塑造自己良好的性格,保持心理健康,在孩子的心目中要树立起正面的、可爱的形象。

孩子心理健康9

  伴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建设,城市在增添了喧嚣的同时也变得浮躁,成人和儿童的心理也或多或少的承受着各式各样的压力和不良情绪,这样的环境下如果不能及时的发散势必会产生负性情感的淤积,对工作学习、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一般成人会有自己的发散方式,从而得到部分缓解。简单的.说人类是通过对情报进行输入和输出来维持心脑的平衡。

  正常情况下人类的输入不会出现异常,因为输入是通过五感时时刻刻来进行的,但是在如此浮躁的生活环境下,想要依靠自然的方式去输出较强的负性情感和无意识情感就相对比较困难了,由于儿童正处于语言和自主行为能力的发展期,相比成人就更需要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发散 (也就是输出)。

  现代儿童的心理状况非常需要得到家长的重视,例如孩子常常出现缺乏安全感、抑郁等情绪问题,这些问题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产生影响。

  知道了儿童心理教育上应该注意什么,专家还提醒各位家长,孩子的心理教育非常的重要,家长们一定要特别的关注孩子的心理活动,让孩子快乐的成长。

孩子心理健康10

  1、母亲没有足够的安全感,情绪多变

  母亲是孩子最亲密的接触者,如果母亲经常怕这怕那,多愁善感,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做事与生活态度。只有母亲本人的安全感和价值感足够时,才不会常常产生焦虑。而自信、稳定、成熟、理智的养育态度,既能减少妈妈不必要的内心消耗,同时也会带给孩子安全而平和的状态与气质。

  2、家庭生活不和谐,父母经常争吵

  家庭成员之间融洽的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对于孩子来讲,父母就是他的整个世界,是他生活的楷模。如果孩子经常看到父母间的冲突,孩子会感到极大的不安与畏惧。幼小的心灵会埋下阴影。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父母能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美好的婚姻,这会直接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以及影响社会化、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

  3、家长的怕输心理和处处都要孩子争“第一”

  家长常常对孩子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要求。总让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当孩子不如别人或出现问题的时候,家长会非常着急,抱怨的话、情绪化的行为就会出现。经常不去考虑孩子的感受与能力。

  作为家长应当意识到,让孩子时时、处处争“第一”是不现实的,但是可以争“唯一”。——我就是我,我与众不同!因为差异就是资源、就是优势。同样是 “棒”,但“你真棒”和“你最棒”在目标上却有本质的区别。应该了解分析孩子的'特点,给予正确的评价和切实的目标,让孩子的能力以“山”字形发展。

  4、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溺爱,使孩子畏惧困难

  家庭温柔的陷阱,特别是隔代疼,把孩子保护得太好,为孩子成长的每一步,准备好了“清道夫”、“铺路石”,剥夺了孩子面对困难的机会,使孩子胆小、畏惧困难,自然自身也失去了安全感。

  因此,应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成人不要包办代替。如:让孩子适时学会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自己收拾自己的物品,自己解决与小朋友的纠纷等等,尝试成功,建立自信,只有让孩子多次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才能应对失败的考验。

  5、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只能听得表扬,听不得一点批评意见

  孩子常常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表扬,家长、幼儿园老师天天都是,“你真棒”,“你太聪明了!”等等,使孩子患了“表扬依赖症”,听不得一点反面意见,这样的孩子缺少抗挫折的体验和原动力,常常会很情绪化,缺少安全感。

  针对孩子,表扬鼓励应讲究策略:

  表扬可间断无规律,做好了有时表扬,有时马上提出下一个努力的目标,让孩子总有前进的方向。

  鼓励应找“准”点,在不同的方面给予鼓励。如,孩子坚持做完了事情,给与鼓励,让孩子学会坚持精神。再如,小朋友之间比赛,孩子虽说输了,但却没有哭,也给与鼓励,让孩子学会坚强。

  比如孩子一些特殊表现,如:玩具让给了小朋友、帮助了弟弟妹妹等等,让孩子学会团结友爱。

  6、孩子的心理营养未得到满足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没有得到行动上的自由、独立与正常情绪的释放。通常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成人很少考虑孩子的需求与愿望,孩子只能围着成人的指挥棒、 “晴雨表”来转,孩子想去的地方、想玩的东西,经常被严令禁止,如:“太脏了”、“太危险了”等等。当成人高兴时,拉过孩子不管是否愿意,又亲又抱。不高兴时,又嫌弃孩子话多,不愿理睬。有时还会拿“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等话语相威胁,有时还拿“许愿”来敷衍孩子。长此以往,就损伤了孩子探索新事物的动力,使孩子失去自我,对成人不信任,自身失去安全感。

  因此,家长应尊重孩子,放开孩子的手脚,不要过度干涉和妨碍孩子的自主尝试。跟着孩子的需要走,孩子想“自己来”,就给他空间,让他自己做。孩子没主动要家长帮助,无论孩子做成什么样,只要没有危险家长就不参与。但是在孩子表示需要帮助时,家长也要马上回应,当孩子觉得不需要的时候再停手让他自己做。从而,让孩子与家长建立正常的亲子依恋关系。当遇到孩子一些不合理要求时,可以同孩子协商,而不是强令。

孩子心理健康11

  1、活泼开朗:

  能自然流露自己的思想情感,不掩饰内心的喜怒哀乐。与人交往坦率真诚,比较随和,乐于接纳别人的意见。常常向父母或亲人诉说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行为反应,遇到挫折所引起的不良情绪能很快释放,不会郁积心中。

  2、心态平衡:

  心境经常处于欢乐愉快状态,遇事冷静,很少大哭大闹,能理性分析事物,很少表现出焦虑不安或忧郁。

  3、求知欲强:

  喜欢观察事物,探索周围环境,常向父母师长提出自己经历过而想不通的问题,兴趣广泛,什么都想学,都想试一试。智力活跃,思维敏捷,爱动脑筋,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新鲜事物反应快速。

  4、意志力强:

  为了达到目的,遇到困难和挫折不退缩,不半途而废,不依赖他人喜欢自己去克服。有较强的自信心和自制力,能根据需要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言行,能排除外界或内心的干扰,集中注意力实现学习目的。

  5、热情慷慨:

  富于同情心,乐于帮助父母及亲属、同学等人。关心人,常有“利他”行为和“亲社会”的表现。

  6、喜欢交往:

  乐于和别人在一起。大方、谦让、和谐地与他人相处。在学校中住宅区与同龄人关系良好,能尊重别人。积极参加集体活动,适应纪律约束和行为规范,有时能排解群体内的一些矛盾,心胸开阔。

【孩子心理健康】相关文章:

孩子心理健康的忌讳09-02

心理健康孩子的特征03-21

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石10-01

培养孩子心理健康的要点03-15

如何关注孩子心理健康?08-07

怎样呵护孩子的心理健康08-22

穿鞋会影响孩子心理健康08-29

家长如何保护孩子心理健康?08-06

孩子心理健康比想象中的重要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