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父母伤害了你请不要悲伤
当我们长大成人,面对失败,性格缺陷,似乎都能找到原生家庭这一罪魁祸首。假如父母伤害了你请不要悲伤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父母祸害论
在我接手的心理咨询个案中,确实有一大部分人,因为受到原生家庭的不良影响,从而在人际交往、亲密关系、恋爱婚姻中出现困难。于是,恋爱婚姻的失败、人际关系的困扰,甚至事业上的失败,似乎都能找到原生家庭这一罪魁祸首。父母,似乎理所当然地难辞其咎。
于是,有心理学家大声疾呼:家庭会伤害人!
更有甚者,还有人说有些父母哪里是无条件地爱孩子,而是无条件地恨孩子。
在心理圈子里,声讨父母伤害孩子的言论,也颇为流行,总能让人嗅到丝丝的弥漫着的对于父母的怨恨的宣泄气息。
在我解决这类个案的问题时,我并不为那些父母开脱什么,我只是聚焦导向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同样,写这篇文章,也不是想要表达什么新颖的观点,只是想更接近现实和真相。因此,我实在不忍心却又不得不真实而恳切地说:别再那么幼稚了,好吗?
我想说,怨恨父母伤害了你,可能是读心理学读傻了。
心理学伪命题
心理学是近代西方文明、文化的一支。
在精神分析中,研究心理发展,是在母婴框架、父子关系框架内进行的。在家庭治疗的心理学理论中,更加关注父亲、母亲、孩子三者之间形成的“三角关系”。那么,在这样的框架中,自然能够发现母亲对于婴儿安全依恋的影响;父亲对于孩子理想化榜样的作用等等。这当然是对的。
于是,心理学家们,包括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惊异地发现:自小受到来自父母的影响,从而内化到潜意识当中的某种模式,一生都在影响着个体的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当然也是对的。
于是,便有了“足够好的父母”的期待,即能够充分地回应婴儿的情感需求;又能恰如其分地给予适当的挫败,从而培养孩子内在的自信感,保持有弹性的现实创造力。听起来,也完美得可以。
那种近乎完美的理论,带给人们诸多虚幻:做足够好的父母!
于是,有人大放厥词:既然父母不能给予孩子六十分以上的爱,还干吗要生儿育女?!——听起来也理由十足。
但是(我真的不想说出真相),对于“三季人”讲一年有四个季节,真的能讲通吗?在“母婴框架”、“父母孩子框架”内发现的规律,真的适应更大空间和领域吗?婴儿是父母生的,孩子是家庭里的,这固然没错,但是整个人类,却是在自然的产物。因此,在亲子关系的框架中研究和发现的心理学规律,放在更加广阔的大自然和社会的框架内,难免显得捉襟见肘。换句话,用“井底之蛙”的见识,真的无法解释海洋里的事物。
说得明白些,我个人认为(不防叫奇谈怪论),心理学中的关于亲子关系对个人影响的理论,并不太适用于成年后的人们在社会和大自然中这样更加宽阔的领域。正是因为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那些心理学规律,其实是一种虚伪的命题:在关系框架之外,还有更加广阔的大自然和社会领域。至少,它会显得捉襟见肘。
再比如说“足够好的父母”,这样的“标准”真的存在吗?对此,Heinz Kohut(海因茨·科胡特)在他的《精神分析治愈之道》(重庆大学出版社p029)中,“我不防用类比及反向的方式来说明我的观点:解剖学或生理学教科书所描述的正常,无法在任何活着的人身上找到。虽然他们提到的标准只是与现实的类似,但我们仍然把它们给的基准看作‘标准’。”——用理论研究用的“标准”来套用活着的人,那不是标准的书呆子吗?
那此读了很多西方心理学理论、自己觉得很有学问很了不起的人们,理直气壮地声讨父母的`罪过的时候,有没有发现自己所依靠、所运用的理论武器本身有那么大的局限呢?
天人合一
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难说精通。但自从在实际的心理咨询个案中碰壁之后(发现怨恨父母并不能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发现西方心理学理论有着相当的局限),再加上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开始反思人类或作为个体的人,所赖以生存的环境。
说白了,人类的发展,是在社会和大自然这一大框架内进行的。所以,我们并不能把人类的(心理)问题,完全归结于家庭或父母亲子关系这样狭小的领域。
事实上,母婴关系也好、父母亲子关系也好,都无法单纯地在这一充满局限性的关系框架内理解发展性的问题。因为,在这种人际关系之外,还有外部世界。我们必需在人际关系(父母孩子)之外,看到外部世界背景。如果不能了解外部世界发生了什么,那就很难理解父母孩子之间性的事情,也就难以让孩子发展出适应外部世界的能力。外部世界,才是亲子关系的真正背景。而忽略这个大的背景,是极其可悲的。比如说打乒乓球,如果忽略了运动员手中的球拍、球和球台,那么就只能看到两个疯子在跳动。凡事,必须结合其背景。
我们中国自古讲究“天人合一”, 树立“三才之道”,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的精神。换句话说,我们中华民族,从来不是单独在人际关系的框架内看问题;而是讲究与天地和谐相处,即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和谐发展的关系;同时追求人与社会、人心与人身的平衡和谐发展的关系。在这样的大框架内,家庭(亲子)关系固然重要,但,作为一个自然人,更多的要面向社会、面向自然来处身立命。
总之,脱离时代和社会背景,而把人的问题归结于狭小的家庭环境中,那是无法看到问题全貌的,也无法获得充足的资源和能力去面对外部世界。
有位年轻人抱怨父母看钱财看得很重,只顾打工赚钱而忽略了对子女的关爱,所以受到了很大伤害。当然,站在亲子关系的框架内,我们不能否认这一伤害。但是,如果扩展一下看待问题的框架,加上大的时代背景,就能看得更加全面:作为父母的他们,为何要辛苦赚钱呢?事实上,作为他们的子女,未必不知道:如果没有父母养家,拿什么让你活下来,拿什么让你大学?拿什么让你读心理学理论从而来抱怨他们呢?站在更大的背景下会发现,父母们其实是在艰难的生活中,尽力地创造更好的条件,为家庭为子女谋取更大的福利。
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永远是渺小的,没有人能够逃避生活的艰辛。而对父母的怨恨,只不过是在面对父母的艰辛时,想要逃避作为子女的内疚感罢了。
出门在外
我十分不赞同那些在婚恋及工作中遇到困扰,然后回归原生家庭找症结的做法。
去年夏天,我从家乡郑州到江西宝峰寺禅修,只带了几件短袖衣服。在江西住了几天,发现气温低于郑州好多度,而自己带的短袖衣服根本不能抵御凉气。无奈天天披着大披风。在郑州,我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可是到江西却发现,那些准备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如果把郑州比作我的原生家庭,那么从原生家庭走向社会,真的能够提供完美的保障吗?
原生家庭不管有多么完美(事实上,完美只是一种不存在的标准),也无法让你带上足够的干粮走完人生的长路。那么,当你在工作、人际交往、婚恋情感的关系中遇到麻烦时,你何必归罪于原生家庭呢?就像我在江西遇到天凉,抱怨短袖衣服不是很愚蠢吗?而我比较来自其它地区的人们带有厚衣服,然后我说郑州真可恶,这不是很傻蛋吗?
唯一需要做的是,看看我从家乡郑州带到江西的是什么,能不能继续使用;如果不能,那就需要另外想办法。
家庭是社会细胞。细胞之于机体,当然很重要。而要发挥机体的整体功能,但依靠细胞的功能——不管它有多么完备,都无法适应整个机体的需求。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寻求并发展新的机能。
在原生家庭中受到剥夺的女孩,在恋爱中处处以对方需求为重,以牺牲自己讨好对方来营造恋爱关系,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不敢争取自己的利益。这当然无法缔结健康的恋爱关系。那么,怨恨剥夺型的父母,能够解决自己的恋爱问题吗?不能,只能让她承受更多负面能量影响。然后,去追问自己有没有权利表达自己需求、有没有资格追求自己的利益,就能够找到新的途径。
从这个角度讲,怨恨原生家庭或者父母,只不过是不愿意走出原生家庭、不愿意面向社会承担自己的责任而已。实在是幼稚得可怜。
【假如父母伤害了你请不要悲伤】相关文章:
口才技巧:请不要总说随便10-06
口才技巧:说话不要伤及别人10-02
《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读后感12-08
销售-请认准你的客户10-15
请不要在你拿工资的地方玩手机08-15
在你想要堕落时,请不要走太远励志文章11-08
测试告诉你要不要创业?08-12
面试时,请管住你的言辞12-20
简历制作不要暴露你的求职动机10-19
不要把这些信息写进你的简历!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