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标准及案例

时间:2020-09-07 16:34:49 心理健康 我要投稿

心理健康标准及案例

  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及案例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4.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5.保持个性的完整和和谐;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9.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

  10.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老同学的“ 退”变

  他是我的发小,叫于梁。小时候的他,是一个有志向的少年;大学时,是一个自在坦荡的青年;如今,他仍然是一个有道德、有思想的人,但似乎正在慢慢地被生活改变着。

  于梁现在的职业是教师。我还记得,工作之前,他一心想去乡村或者大山里支教。我曾经调侃着问他:“你要为教育事业献身吗?”“当然不是了,只是想去那里,我喜欢乡村单纯的生活环境,既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又能平平淡淡地生活,蛮好!”后来找工作时,身边的老师、朋友都告诫他要认清现实,家人也不停地反对。但在他毫不妥协的坚持下,工作这件大事还是随了他的意——最终落脚在一个城镇当老师。把那地方说成“城镇”,其实有点过,也就比乡村大一点而已。

  工作第一个月,主要是解决生活起居的问题。和于梁一起分过去的有7个人,都是师范学校的应届毕业生。领导把他们带到一个不到20平方米的房间,上下铺,一个房间4个人,另一个差不多大的房间住3个人。两个屋子共用一个卫生间,旁边有阳台——已经被杂物堆了一大半。他们没有去住,因为这么多男女共用一个卫生间,确实很难让人接受。于梁在校外的一栋楼里租了个单间,生活开始慢慢步入正轨,除了工作累一点,回到寝室,就像大学生活的延续。

  学校很照顾新来的老师,给他们安排的课不是很多。问他累不,他总是微笑着答还好。但是我想,作为新老师,备课加上讲课应该就是他生活的全部了吧。不久,学校组织了“比教学”的活动,重点是锻炼这批新来的老师,他得了三等奖。无论是获奖后的发言,还是之后老师间交流经验,他都不断地强调学到了不少东西,夸赞学校的同事。

  后来,他成了教学骨干,经常被派到市里讲示范课。那段时间他也很烦,主要是饭局的问题,因为每次讲完课都要和领导吃饭,吃饭就得喝酒。而他大学4年,啤酒都没怎么喝过。有一次领导逼着他喝酒,他的不合作都表露到了脸上,生硬地说,既然有人不喜欢何必勉强,全然不顾在场领导和其他老师的尴尬。这种烦恼几乎让他对工作产生了沮丧的情绪。好在没过多久,他的爱情开花结果了——那是镇上的一个女孩,温柔懂事。

  春节时见了他,几个高中同学讨论着半年的积蓄,得知他半年下来,存了6000多块钱。看着周围几个同学一个月工资几乎是他半年的积蓄,他似乎有些不安起来。

  今年开春,他们那批老师中走了一个,可能是太累了吧,他说具体情况也不清楚。他接手了那位老师的班。学生都很调皮,上课打牌的,玩手机的,吃零食的……最令他气愤的一次,是正在上课时,突然一个纸飞机飞来,撞到了他的头,全班学生哄堂大笑。事后他找折飞机的那名学生谈话,学生仅仅简单地回答了一句:“我就是想折。”

  晚上给我打电话时,他几乎是带着哭腔在说这些事。那次我开始劝他,要不转行吧,付出得不到回报,连基本的尊重都得不到,那就没有待下去的必要了。但他很果断地回绝了,说至少要待满10年,那是协议上的承诺。我想,那份协议在很多人看来都是一纸笑话吧。有时候觉得他很固执,固执得似乎有一点傻。12年的寒窗苦读,好不容易考入重点大学,如今却是这步田地。可也正因为这种傻,才让我在感慨的同时肃然起敬,比起社会上到处可见的唯利是图,他的内心难得的还保持着一方净土。

  我不知道他还能坚持多久,不知道他是否想过放弃教书,不知道他是否为买房结婚的现实苦恼过。我只是希望,那个他爱着的女孩,不要嫌弃他,不要给他太大的压力。很难想象,要是他没了爱情,结果会如何?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想生活总是在变,作为年轻人,随着阅历的丰富也会逐渐走向成熟,好比一个蜕变的过程。然而,这种蜕变,有时候真的只是一种迫于无奈的“退”变。

  酒肉朋友为何靠不住

  我少年时正值周润发成为影坛万人迷,那时《英雄本色》中的“小马哥”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成为我们争相模仿的对象。那种单纯为了义气而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情节,令我们每个少年都热血沸腾。不过我们很快发现,友情和义气是如此靠不住,不要说出生入死,常常为了一个女孩就彼此反目。

  布鲁图是恺撒最好的朋友,然而布鲁图却和其他罗马人一样嫉妒恺撒,于是密谋杀死他。在元老院里,他们围住恺撒并拔出了匕首,恺撒拼死抵抗。不过当恺撒突然看到布鲁图时,他说了这样一句话:“你也在内吗,我的孩子?”随后,便停止了抵抗,任由攻击者把自己刺死。

  朋友到底是什么?从蒙田到培根、爱默生,都在思考这个问题。莎翁的《雅典的泰门》中,泰门对那些他无私帮助过的,但在自己需要帮助时不肯伸出援手的酒肉朋友们大暴粗口:“愿你们老而不死,永远受人憎恶,你们这些微笑的、柔和的、可厌的寄生虫,彬彬有礼的破坏者,驯良的豺狼,温顺的熊,命运的弄人,酒食征逐的朋友,趋炎附势的青蝇,脱帽屈膝的奴才,水汽一样轻浮的小丑!让一切人畜的恶症侵蚀你们的全身!”

  为何有些友谊如此脆弱?这在经济学家眼里丝毫不奇怪。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舍默就为我们讲述了经济学上的“银行家悖论”:假如你是个银行家,有一笔可供借贷的款项,如果你把钱借给信用记录差的人,你冒的风险就很大,他们可能还不了钱,甚至搞得你破产。这样就形成一个矛盾局面:把钱借给最需要借钱的人,往往信用风险都很大,因此这些人得不到贷款;而最不需要借钱的人,信用记录最好,因此反而能得到贷款。

  如果把这个悖论应用到人类的关系上,酒肉朋友的出现就不难解释了:人的资源有限,我们不可能帮助所有人,所以即便友情在,我们也要有个信贷风险评估,希望能获得相应的回报。这时就出现了“银行家悖论”:越是需要帮助的穷人就越难获得帮助。所以那些有钱有势的高官富人,身边总是围满了“朋友”。不过那些酒肉朋友都只会在他不需要帮忙的时候,装出愿意效劳的姿态,一旦高官富人倒运破产真正需要帮忙时,他们是指望不上的,这就好比银行家不会给破产的企业继续贷款。

  那么经济学又如何解释那些真正的友谊呢?进化心理学家托比和考默斯说:“如果你对某个人极为可贵,那么你在困难时期的存活,就对该人有着极大的利益。这样一来,由于他们关心你的生存,使得他们对你而言极为可贵。他们对你有利害关系,意味着你对他们也有利害关系。”正是这种初始利益的'强化,才奠定了我们友谊的基础,让我们离不开那些真正的朋友,所以这个世界上,还有荆轲和高渐离,俞伯牙和钟子期。

  “工作狂”也是一种现代心理病

  经济不景气,一个老学生失了业,只好去开出租车。

  “直到开了出租车,才了解什么是自由职业。”他笑嘻嘻地对我说,“因为我要开就开,不开就不开;反正车本来是我的,可以当工作,也可以当休闲。”

  他太太在旁边却插了嘴:“得了吧!只怕是更不自由了,连休闲都成了工作。以前说好接我,再迟也迟不过三十分钟,现在一迟到就是一个多小时。”

  “那有什么办法?”做丈夫的一瞪眼,“路上正好有人拦车,想想时间还可以,就载了。却没想到他去的地方远,又堵车,当然会迟到。”

  “下次你把计费表按下,只要空车灯不亮就成了。”我打圆场。

  “我是按下了啊,可她还是不满意。”

  “我当然不满意,上车先看你一张臭脸,再看看计费表,好像该我付钱似的。连一家人上个星期去阳明山赏花,都按下计费表,然后一路说如果载客,能赚多少钱。”

  他们的话让我想起许多年前,跟一位大明星一起吃饭。

  “你们知道吗?人出了名,连吃顿饭都能赚钱,好多地方请我去,只要露个头,吃两口,就包个大红包给我。”大明星得意地说。

  桌上的人却立刻有了反应:“喂!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难道跟我们这些老朋友一起吃饭,也要我们付你钱吗?”

  明星刚要解释,却听那人的太太说话了:“其实啊,也别说人家,我先生还不是一样?每次训儿子,训一半,就看表,说如果人家到他律师楼谈话,照那时间,已经要收多少钱了,好像连跟儿子说话,都要计时收费的样子。”

  人们不但自己会算,还会帮别人算。

  有一次到朋友家去。男主人叫孩子拿出在学校画的画给我看。

  “真好!真好!”我看了直赞美。

  “叔叔给我画!”小丫头举起彩色笔,要我画,却被她老爸一手挡了回去:“怎么能麻烦刘叔叔,他是大画家,怎么能随便画?”

  “这有什么关系?”我说着接过笔,为那孩子连画了好几张。

  “天哪!这要是你当众挥毫,要值多少钱哪!”老朋友在旁边一个劲儿地说,“框起来,框起来,将来卖!”

  为了儿子回国长住,有个比较舒适的环境。我最近特意找了一位设计师,重新装潢老旧的房子。

  “我一共有两户,紧挨着,左边给儿子当办公室,右边当住家。”我问设计师,“是不是应该在中间开个门,使他在家里听到办公室有电话,也能赶过去接。”

  “不!”设计师居然斩钉截铁地说,“家是家,办公室是办公室!不能家不像家,公司不像公司,想要集中精力工作不行,想要完全放松也不行。”

  这位设计师的话多有道理啊!

  爱自己,就是爱家庭,就是爱工作。不“以公害私”,也不“以私废公”,就是尊重自己、尊重家人、尊重工作。

  如果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领导者,也能做个成功的丈夫和父亲(或妻子和母亲),不是更值得我们称许吗?

  为什么铜牌比银牌更开心

  有这样的怪事发生——让男人羞愧致死是因为他仅是世界上排名第二的拳击手或者划手。除一个人外他能打败世界上所有人,这一点对他来说无关紧要;他已经决定了自己就是要打败那个人;只要他没有成功,那么其他的一切都没有意义。

  1892年,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他的基础著作《心理学原理》中写下这些话。

  詹姆斯的言论引起了心理学知名观点的共鸣:

  在2010年温哥华冬季奥运会女子滑雪颁奖典礼上,铜牌获得者是来自美国的Shannon Bahrke,银牌获得者是来自加拿大的Jennifer Heil,金牌获得者是来自美国的Hannah Kearney。

  在体育竞技比赛中输赢是很直观的。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金牌获得者赢得比赛;银牌获得者稍逊一筹;铜牌获得者还要更低一些。你可能认为赢得银牌的Jennifer Heil会比Shannon Bahrke更开心,为什么Bahrke获得铜牌却显得更开心?同样的,美国体操选手McKayla Maroney,在今年的伦敦奥运会上拿了银牌,但看起来她对自己的表现却十分不满意。

  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现象可以通过反事实思维来解释。也就是说人们把他们的客观成就和本该达成的结果相比较。

  对银牌获得者来说,最明显的反事实思维可能是他们把焦点放在了差点赢得金牌上,放在了取得第一和其他结果的差别上。铜牌获得者,他们可能把反事实思维聚焦在了第四名上,把焦点放在了差点得不到奖牌上。这种明确的差别,在于得奖与不得奖之间,不存在第一名和第二名之间的比较。

  因为这种不和谐的比较,铜牌获得者,虽然成绩更差,却比银牌获得者对自己更满意,对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更开心。

  为科学调查这个问题,学者们截取了西班牙巴塞罗那1992年夏季奥运会的视频片段。具体地说,他们刻录了所有颁奖典礼视频展示给大学生们看,学者要求学生为每位获奖者所展现的开心度打分,满分10分,1分为“痛苦至极”,10分为“欣喜若狂”。

  平均算来,在成绩公布时,银牌获得者开心度得到4.8分,铜牌获得者则得到7.1分。数据分析证明在赢得比赛及随后的颁奖典礼上,铜牌获得者们看起来比银牌获得者要更加开心。

  2006年,旧金山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David Matsumoto,和《柔道世界》杂志的Bob Willingham合作研究在2004年雅典夏季奥运会的柔道比赛中就面部表情而言,这种形式是否可用。他们从84名运动员和35个国家在以下三种不同时间收集了数据:比赛结束后,当他们收到奖牌时,以及他们站上领奖台时。

  总体来看,他们发现14名金牌获得者中的13名在他们完成比赛后立即露出笑容,而26名铜牌获得者中的18名也有笑容。但是,银牌获得者在比赛结束后却一个也没有笑容。更有趣的是,银牌获得者所录的面部表情涵盖了从忧伤(43%)到不屑一顾(14%)到面无表情(29%)。这就是说银牌获得者不仅只是比金牌获得者开心更少一点而已,事实上,Matsumoto和Willingham讲述:“那些有点表情的人展现的是离散的、消极的情感。”

  从整体来看,学者们得出结论:那些在比赛结束时展露出真实快乐情绪的人更可能在领取奖牌和站上领奖台的时候展露同样快乐的情绪。相反,那些在比赛结束时没有展露快乐情绪的人可能在颁奖典礼的时候也不会露出同样的笑容,尽管事实上大部分运动员都是有笑容的。

  有可能,事实上,有时候真的是少胜于多。

  “乐价比”:快乐提升价值

  当大多数人在用钱计算生活的时候,“乐价比”倡导人们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身边的每一件事物,在心理上是否物超所值。

  随闺蜜shopping,当我提着大包小包累得犯晕时,闺蜜却调侃,你选东西太out,乐价比太低!我更晕了,“乐价比”是啥?

  闺蜜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你见到一块地毯,马上迈不动步了,再看标价1000元,你有两种选择——A、太贵,挑了一块便宜的500多元,性价比虽高,可喜欢程度也降低一大半,结果,每天在家看到这块地毯时都阴沉着脸,哀叹自己不够狠心花钱,只能凑合着用。B、思考了一下,马上决定买下地毯,即使今后要连吃两周的方便面。结果,花了1000元,拥有地毯的狂喜+每日欣赏它的得意心情+邀请朋友来家共赏的好兴致+两周后一定要美美大吃一顿的好胃口。你会选A,还是B?

  当然选B,我恍然大悟。价格?品牌,以往是人们衡量商品是否值得购买的不变真理。而时下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件商品能够为我们的内心换来多少和多久的满足感和快乐,更是衡量价值的关键,这就是“乐价比”。

  我承认生活是有技巧的,并且此前被我忽视了。我的一位朋友,在太平洋百货看中几款名牌皮鞋,然后跑到动物园的戴希曼鞋城,来回奔波了4个小时之后扣除交通费用节省了60元;有一阵子,我对团购痴迷成瘾,连买双袜子都要团一帮人,图的就是它价格便宜,性价比高。可现在,我却要掂量掂量了,看电影?不团,挑不到好位置,影响观影心情;聚餐?不团,人多太闹,还不如一家人选个私密包间,畅快地吃,畅快地笑;旅游?更不团了,跟着一帮人拍照购物太无趣……

  一次聚会,发现好友的包包,无论款式,还是品牌,与我的一模一样,价格却要便宜300多元,难道我被冤大头了?NO,NO,这款包比好友先买一个月,我可是提前快乐了整一个月呀,早该偷笑了。

  之前,计划这个假期去长途旅行,看尽千岛湖的湖光山色,后因接连不断的台风阻断了浙江的出游。远游不成,那就委屈些,去郊区水库钓鱼,没承想,来到水库,却发现水库后山竟然有一大片碧绿的湖水,可以泛舟其间。湖岸边花草连连,蝴蝶飞飞,手中的相机闪个不停,直到日落晚霞满天,才恋恋不舍地回家。儿子舍不得丢掉采摘的一大束野花绿草,于是四处见空就插,瞧,客厅茶几下的可乐瓶里面有花“探”出头来,电视墙的格子间隙也亭亭玉立着一枝枝紫色的野花,阳台上更是用鞋盒做了几个花瓶,插满淡黄的、嫩白的、粉红的……各色野菊。小家伙兴致极高,我和老公也跟着忙前忙后,到了第二天,那开心劲依然十足。

  这次水库钓鱼,坐公交5元,坐船10元,小吃20元,花费少少,欢笑多多,成为有史以来一次最“乐价比”的旅行。

  老话说:有钱难买高兴,当大多数人在用钱计算生活的时候,“乐价比”倡导人们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身边的每一件事物,在心理上物超所值。我相信,有一天,“乐价比”将会成为新的衡量生活质量的方式。


【心理健康标准及案例】相关文章:

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标准有哪些08-17

高考之后的心理健康案例及应对方法08-17

东方标准融资案例解读11-03

心理健康的标准10-01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案例09-16

小孩心理健康的标准10-17

世界心理健康的标准10-17

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0-17

个体心理健康的标准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