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地震心理阴影

时间:2022-09-07 11:02:47 心理疾病 我要投稿

如何应对地震心理阴影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如何应对地震心理阴影,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如何应对地震心理阴影

  “灾难会在人身上造成严重心理创伤,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折磨一生,改变病人的性格,甚至导致极端行为如自杀和暴力。”

  5月12日的四川大地震对于很多人来说就象一场梦魇,房屋已经成为一片废墟,破旧的土坯及木结构房屋在地震中完全损坏,整个城市、村庄一片狼籍……

  许多灾民在地震后都呈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大多数人无法摆脱地震造成的心理阴影,例如噩梦连连,“闭上眼睛,就是房屋倒塌情景。”;或者是成天都头晕,眼前所有的东西都在晃动,双腿无力。

  专家称地震后"心理疾病"的患者有三种。一是过去患有某种病,治好了,这次地震致使精神紧张、心情恐惧又诱发了旧病;二是年迈体弱,各种生理机能衰退,地震致使精神紧张、心情恐惧,由此又致使内分泌失调或某些生理机能更加衰退,诱发了头晕、头疼、心脏病等;三是纯粹因地震致使精神紧张、心情恐惧,加上余震不断,产生条件反射,余震一发生便更加恐慌不安,心情烦躁。

  回顾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其造成的心理创伤对受害者产生了持久性应激效应,长期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有人震亡和无亲人震亡者的心理感受不同。震后余生的人出现了一些创伤后应激性障碍,他们中患神经症、焦虑症、恐惧症的比例高于正常的流调数据,有的高于正常值3到5倍。很多人失眠多梦、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每到“7?28”便会触景伤情等,那些经历了地震创伤的人群患高血压和脑血管疾病的比例也高于正常人群。

  一个患者在唐山大地震中失去3个孩子。每次看到和她家遇难孩子年龄相仿的小孩,她都止不住悲痛,很长一段时间内郁郁寡欢。在家里即使是大白天也要挂上窗帘,不挂窗帘就会出现震亡的小孩要从窗子进来的幻觉。每当与人谈起过去的经历,她都要失声痛哭。

  另一个患者在唐山大地震中被困废墟4小时,救援人员及时赶到,使他安然脱险,从此心中留下了阴影。一次他到外地出差,住处忽然停电,黑暗中,他顿时感觉呼吸窘迫,巨大的恐惧袭来,如同又被埋在了废墟下。以后这种幻象逐渐加重,恐惧如影随形,他不能再呆在封闭的环境里,到哪儿都要把门打开。

  什么是危机心理干预?

  心理学领域中,危机干预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在海啸期间,有效的危机干预就是帮助人们获得生理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乃至稳定由危机引发的强烈的恐惧、震惊或悲伤的情绪,恢复心理的平衡状态,对自己近期的生活有所调整,并学习到应对危机有效的策略与健康的行为,增进心理健康。为了进行有效的危机心理干预,必须了解人们在危机状态下有哪些心理需要。在海啸期间,人们会更关心个人基本的生存问题,如环境是否安全、健康是否有保障等;会担心自己及所关心的人(如父母、亲戚、子女、朋友、老师);会表现惊慌、无助、逃避、退化、恐惧等行为;想吐露自己对海啸突发事件的内心感受;渴望生活能够尽快安定,恢复到正常状态;希望得到他人情感的理解与支持等。这些心理需要为危机心理干预提供了依据。

  怎样进行心理危机心理干预?

  危机干预的时间一般在危机发生后的数个小时、数天,或是数星期。危机干预工作者一般必须是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精神科医生等。海啸期间,需要心理干预的人群范围很广泛,既包括身体有创伤的人,又包括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一线医护人员、应急服务人员、志愿人员,他们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另外,不愿公开就医的人和有担心恐惧的普通大众也需要心理上的援助。危机干预的方法有多种形式。危机心理咨询与传统心理咨询不同,危机心理发展有特殊的规律,需要使用立即性、灵活性、方便性、短期性的咨询策略来协助人们适应与度过危机,尽快恢复正常功能。心理支持性团体在危机干预中得到广泛应用。

  如何疏导恐慌情绪?

  面对突发事件,感到心理压力大时,应当与亲朋好友多沟通,让情绪得到合理的宣泄,大胆说出你的恐慌。这时最好选择电话、上网等方式沟通。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交流来减轻内心的不安。坦然面对和承认自己的心理感受,不必刻意强迫自己抵制或否认在面对灾害和突发事件时产生的害怕、担忧、惊慌和无助等心理体验,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切不可以烟酒来排遣压力,更不可有发怒等不良情绪出现。同时,启动科学的心理调节措施,进行一些能让自己放松的活动,如听音乐,看小说,写日记,收拾家务等等让自己感兴趣的一些小事情,转移自己的情绪,并保持良好的睡眠。

  家里有老人或者孩子,可能会出现一些反常的表现:易怒、兴奋、不安、絮叨,甚至联想到以前的一些负性事件等。这时,家人要尽量理解,最好能够在一起,以增强相互的依赖和安全感。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情绪反应,使他们感受到被重视和信任,从而充满自豪与信心,以降低不良情绪的影响几率,用自己的信心去鼓励和激发亲人。

  地震后如何应对痛失亲人的哀伤?

  谈起死亡总是令人沉重,但是也必须正视。地震中亲人的死亡是突如其来的,完全在意料之外的,那么这样的冲击会比可预期的死亡(如癌症或者久病在床等)更加的令人难以承受,也使得哀恸反应可能会更强烈,哀恸的历程会持续更久。

  失去亲人会使人产生高度的情感失落,包括悲哀、愤怒(怨恨逝者弃己而去,或埋怨自己在某些方面的过失)、愧疚、自责、焦虑、疲倦、无助感、孤独感、惊吓、苦苦思念。哀痛之余,很多人还会梦魇和自责,想象原本可以把亲人救出来,把亲人的死亡当成自己的过错。

  这时候心理干预是很重要的,需要安抚生还者的情绪,让他们明白是自然灾害夺去了他们的亲人,而不是他们的错。同时,生还者应该早日坚强起来,学会适应逝去的亲人已经不存在的新环境,扮演一个以前所不习惯的新角色,并掌握以前不具备的一些生活技巧,从而适应新的环境。如果不能认识到环境已经改变,从而重新界定生命的目标,就容易长期陷入痛苦中不能自拔,对健康是极不利的。

  如何抚平地震致残者的心理阴影?

  有一批幸存者,他们因地震致残,对未来的担忧导致长期存在严重的心理痛苦。心理学专家称这种现象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据王健介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对亲身经历或目击的、导致或可能导致自己或他人死亡或严重躯体伤害的意外事件的强烈反应,会从多方面影响身体健康,并可导致长期存在严重心理痛苦和精神障碍。主要有3个特征:1.对创伤事件的重复体验:控制不住会想受打击的经历,反复出现创伤性事件的生动体验,反复出现触景生情的精神痛苦或创伤性内容的噩梦。2.持续性回避或反应麻木:拒绝、害怕重返可引起创伤回忆的环境,不愿回忆创伤事件的某些重要情节,生活情趣消退,情感表达障碍。3.持续警觉性增高:难入睡或易惊醒,注意力难集中,脾气暴躁。

  “简而言之,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创伤后心理失衡状态,像汶川大地震这种级别的自然灾害对震区人民的伤害是巨大的,也很容易引发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因而,在创伤发生后有情绪障碍的患者应给予早期干预,预防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一旦发生病征应尽早采取正确、有效的方法治疗。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一般多采用复合式心理疗法,辅以药物缓解症状,减轻痛苦。临床工作中,对创伤患者在积极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我们还需关注患者的情绪及精神状态,以利于身心健康。”王健强调说。

  跟进式的心理救助

  地震灾害中,人体被垮塌物压损的几率极大,所以一般的幸存者都存在骨折和肢体被严重压伤的情况,最容易出现的就是周边组织坏死。一旦组织坏死而造成创口感染,就会危及生命,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通过截肢等骨科手术来保留生命,但对于伤者生理和心理上如何适应是面临的最大问题。

  汶川地震主要发生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很多受伤者都是祖辈居住在大山的村民,山区生活很需要他们完整的肢体,一旦截肢或有其他的伤残,就等于丧失了基本的劳动生存能力。还有,很多家庭都是同时遇震,残疾人可能还要面对其他家人残疾或者家人失去生命所带来的痛苦。对此,王健分析说,此次地震致残人员可能比普通残疾人面临着更多的生活、工作问题。

  目前,他们的注意力可能会集中在救灾、医疗上,几个月、半年以后的生活里却会经常不由自主闪现灾难的影子。这种挥之不去的状态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闪回”。也就是说,巨大的灾难经历者,经常会在生活中不由自主地在头脑里重新经历这种灾难历程。自然,这种“闪回”会成为再次创伤的来源。王健举例,比如有些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经常不由自主在头脑中“看”到一幢幢楼在自己面前倒塌。而每一次“看”到这个场景,即重新体验一次灾难的创伤。所以,对巨大灾难后的人群,进行跟进式的心理救助是非常必要的。

  心理援助长期艰巨

  “灾难过后,及时跟进的心理援助和干预能起到舒缓压力、疏导情绪的作用,如不及时干预,有高达30%—40%的人会进入慢性状态,甚至终生与痛苦相伴。”卫生部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专家赵国秋说,从这一点而言,抚平心理的创伤和治愈肢体的创伤同样重要。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专家提出,需要在灾区设立长期的心理援助站。“台湾地震心理援助10年后,还有人出现症状,对此次受灾群众的心理援助,20年完全有必要。”近日刚从震区返京的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张侃总结说。

  对于如何解决地震中残疾人的心理问题,王健说,后续创伤后应激障碍病症时间长,首先,国家应该照顾地震致残人的生活工作,给于特殊关照政策,提供假肢、轮椅等辅助器械。其二,政府制定中长期工作规划,统一计划、安排心理干预工作,制定具体工作程序和规范化标准,具体实施则由政府、社会知名人士发起,公司和慈善机构提供经费资助的模式来运行。第三,地震致残个人要相信政府、全国人民是你们坚强的后盾,一定会逐一解决后续问题。要坚强、自信,在自己努力和国家、社会的帮助下尽早从悲痛中走出来。

【如何应对地震心理阴影】相关文章:

如何摆脱心理阴影04-30

如何走出孕期心理阴影09-17

心理阴影该如何去克服?10-06

如何应对挫败心理08-29

如何应对攀比心理11-26

如何应对"心理炸弹"?11-05

如何应对心理焦虑10-16

如何应对跳槽心理08-24

如何应对心理疲劳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