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心理:拖延症与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人格往往是拖延症的基础,因为对自身的期望过高,使自己做事没有信心,害怕自己做不好,同时又想做到最好,从而拖延自己手中的事情。
拖延症与完美主义人格有关,有很患有拖延症的人在一开始的时候很想去完成任务,但由于害怕完成得不好而拖延,就这样形成拖延的习惯。
拖延的基础,实际上是对自身很高甚至不切实际的期望。如果说完成任务是走过一块一人宽、十米长的厚木板,那么当他放在地面上时,几乎人人都可以轻松地走过去。但对结果要求过高就像是将这块木板架到两座高楼之间,于是我们会害怕掉下去,即害怕失败或害怕成功,于是我们甚至不敢向前迈上一步。而deadline则是身后的一团火,当它离我们足够近时,害怕被烧着的恐惧感战胜了对掉下去的恐惧感,于是我们一下子冲了过去,在deadline前赶完了任务,尽管质量很难说。
更可怕的是,很多拖延的人(包括我自己)甚至很享受那种deadline过后突然一下放松的感觉,而且拖延的结果有时反而挺好,(比如我本科时写实验报告,如果我拖到最后,我往往可能因为能够和其他人讨论并参考其他人的观点而比我先完成要写的更全面更好)。这种时候,我会在心里表扬自己很有“效率”。同时,长期这样下来,尽管我不愿承认,但我潜意识里确实觉得自己如果花了很多时间成绩却平平,会是一件非常丢脸的事情。于是这一切的一切,都再次强化的拖延———即使结果不好,我也可以说,那是因为我没尽全力,如果我真正努力,肯定会结果很好的。
但我们不能永远靠放火来逼自己走过木板,那样的话,总会有烧着自己的一天;而且,那种压抑的焦虑感和对自己不满意的感觉也并不令人愉快。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将木板的高度降低———不要对自己的结果(比如分数)太高的要求,认真完成就好由于我们的天资和其它能力的限制,也许即使我们竭尽全力也无法像某些出众人物一样做得那么好,但不管怎么样,绝大多数情况下,尽力的结果都会比我们不去努力要求得好得多,不是吗?
对此在网上看到的一个帖子里有个非常有趣的方法。那位作者将一篇论文拖了几个月之久都不愿开写,她的心理师让他不要管好坏,以她可以写出的最差的论文为目标写出一片作为试验。作者照做了,然后惊讶地发现她写出来的“最差”的文章竟然挺让自己满意的,感觉稍作修改就可以交给导师过目了。当然,有时写出来的初稿和论文要求还是有差距的,比如要求12页初稿只有5页。这种情况下作者就用心理老师教她的另一个方法:每次工作一个小时,目标是让论文多一页,同样以“最差”为目标。这个方法实际就是大大降低了拖延者做事的心理成本和负担,相当于把“木板”放到了“地面”上。不妨一试。
人的完美倾向,严重点就是完美主义,在拖延中也起了很大作用。当我想起幼时的远大理想并希望为之努力时,我只要想起我的同学中无处不在的“牛人”,便会觉得自己已经浪费了太多时间,而且别人现在即使努力估计也赶不上他了,更别提什么远大的理想了,于是就又开始拖延。
事实上,就像是一场马拉松,你在开始因为种种原因落后于别人不少,于是你就开始纠结自己到底有没有跑下去的必要,却不努力去跑,于是被拉得更远。这是,如果你不去看不去想终点,也不去想别人,只看看自己的脚下跑————管它呢,我先跑过这个小土丘再说。就这样一个小目标一个小目标地跑,最终你一定会跑到终点线,那时你也许会发现,你并不是最慢的,甚至是很不错的。所以,专注于你努力的过程而非最后的结果,为你认真学习
了一个下午或认真做了一个实验而不是最后考试的那个A或一个漂亮的实验结果而表扬自己,你会发现完成工作其实不怎么难。
另外,专注于当下对拖延者来说也是很需要注意的一个地方。这里说的专注于当下,不是指专注于你脑子里的想法和情绪,而是专注于你现在在做的或选择要做的事情。其实,很多拖延的人恰恰就是太过关注自己一时的情绪,比如觉得自己不开心了,得放松一下上上网,然后就开始拖延了。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过于关注自己一时的情绪是不懂得推迟满足感的一种表现,就像小孩子想要一个玩具就非马上得到不可一样,这样的做法会大大消弱一个人的自制力。而且,心理学实验表明,满足自己一时的情绪需要并非最佳策略,从长期角度上来讲,他会降低一个人的自我满足感和幸福感而非增加,想想自己因为玩乐休闲而拖延了工作后的负罪感和焦虑感就知道了。
拖延症的产生与完美主义倾向有关,只有降低自身不切实际的期望,才能减少自己的焦虑。
【心理:拖延症与完美主义】相关文章:
“完美主义”心理作祟造成抑郁症12-12
拖延症心理测试题04-10
完美主义让人患上强迫症12-08
拖延症测试 你有拖延症吗06-03
克服拖延症:《拖延心理学:向与生俱来的行为顽症宣战》04-06
克服职场拖延症10-26
克服拖延症的方法12-23
如何改掉拖延症06-14
如何预防拖延症12-09
拖延症的表现例子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