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囤积障碍
囤积障碍是一种因知觉到储藏物品的需要而难以丢弃或难与物品分离并由此导致一系列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精神疾病,此类心理疾病的主要症状与治疗方法是什么呢?
收集和储藏物品是人类一种普遍的行为。大多数儿童都曾收集过一些喜欢的物品,如糖果的 包装纸、漫画书、玩具等。一个跨年龄段的追踪研究显示,儿童开始收集或储藏物品的行为出现在 25~27个月之间,一直持续到6岁左右。同样,在成年人群体中,特别是老年人,也发现了类似的行为,如新闻中经常报道,部分老年人常收集各种物品,甚至是生活垃圾等。这种典型的行为可能是个体进化过程中保留的结果。在人类的进化历程中,物品被剥夺是经常发生的,收集和储藏生活所需的物品,大大提高了人类成功生存和繁殖的几率。
和大多数人类行为一样,收集或储藏物品的行为表现也可以从正常的适应性行为过渡到病态的行为障碍。那么,囤积障碍是如何形成一种疾病及症状是什么呢?
囤积患者在社交、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共同特征:
一种对物品的不合理信念, 在患病初期即形成对物品的情感依附,不能通过正常方式与他人和周围环境建立相协调的关系, 同时表现出严重地过度获取和难丢弃物品的'行为,生活空间凌乱、堆积,不理会、忽略或阻隔外界的影响。
主要包括 3个症状或行为:
1、过度获取和不能丢弃大量看似无用或没有价值的物品 ;
2、居住的地方堆满了物品,以至于这些地方不能发挥正常的功用 ;
3、因囤积而感到显著的痛苦,并导致心理和行为功能上的损害。
囤积障碍的治疗方法
囤积障碍的发病率较高,其病因可能与个体的早期经历、部分脑区功能异常和遗传基因有关。目前,主要是依据 DSM-5诊断标准、囤积量表修订版,并结合过往病史和伴随症状等对囤积障碍进行诊断和评估。囤积障碍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认知行为疗法、药疗物法和综合疗法。未来应该完善诊断标准和评估工具,进一步考察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 并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尤其是将眼技术与 ERP、fMRI相结合,探索囤积障碍的症状表征及神经生物机制。
【心理疾病;囤积障碍】相关文章:
心理疾病和障碍要正确对待11-21
心理疾病会有哪些症状10-14
留守儿童的心理疾病07-16
如何正确对待心理疾病12-01
怎样正确的对待心理疾病11-21
关于儿童常见的心理疾病07-20
儿童留守易生心理疾病07-18
常见儿童心理疾病07-14
儿童的心理疾病及其判断07-14
儿童的心理疾病有哪些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