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是一种特异性疾病

时间:2020-09-01 17:09:05 心理疾病 我要投稿

抑郁症是一种特异性疾病

  关于这个题目,我有两个言外之意。一起跟小编来听听。

  其一,对于单个抑郁症患者来说,不存在“最好的”治疗方式,只有“最适合”的治疗方式。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能理想化,不要幻想走捷径,照搬别人的成功经验;只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寻找最适合的个性化治疗方式。最适合自己的,其实就是最好的。这就叫实事求是。

  其二,既然理想的治疗方式不可觅,就不能迷信某一种方式,而排斥其他方式。应该打通各种疗法,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心理治疗,或者运动治疗,只要是有用的,都可以拿来。通过试错,取长补短,协同使用。

  这是大而言之;小而言之,即使在心理治疗门类里,也不要画地为牢,彼此排斥,而应该把行为认知疗法、精神分析、团体治疗等等都打通,以解决患者问题为核心,找到一种对患者最有效的心理疗法。

  以上是我的开场白,意在释题。接下来,我会谈一谈我这个观点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

  抑郁症是一种特异性疾病

  为什么我认为不存在抽象的“最好的”疗法?这要从我对抑郁症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说起。

  这两年,我见了越来越多的患者,深深体会到为什么说抑郁症是一种特异性疾病。所谓“特异性“,意指抑郁症不是一个病,而是一类病。就是说,抑郁是对很多症状的综合表述,比如失眠、情绪低落、兴趣丧失、能力下降、社会退缩等等。把这些症状综合在一起,称之为抑郁。好比头疼一样,头疼是一种症状,但是患者头疼的原因各种各样。因此,试图找到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式来治疗头疼,在理论上是不可能的。

  我曾经以为,抑郁症可以描述为几种症状,不表现出这些症状,就不是抑郁症。后来我发现,还不能简单地下这个结论。因为不同的患者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比如,大多数人会失眠,但也有人是嗜睡;有人头疼,但也有人从不头疼。同样一种药,不同的患者吃下去效果不一样;甚至同一个患者,在不同的时期,吃下同一种药,效果也不一样,因为患者的内环境变了。这就是抑郁症的特异性在患者身上的体现。

  鉴于这种特异性,对某个患者适用的治疗方式,换到另外一个患者身上,也许就不适合。这就是为什么不存在“最好”,只存在“适合”的原因。

  初次体验药物治疗的神奇

  我形成上述看法,大约花了四年时间。其间也有过曲折。

  四年前,我初遇抑郁症时,曾经从个体经验出发,坚定地认为只有药物疗法才有效。此前,我尝试过中医,采用朋友提供了“秘方”,喝了近一个月的汤药,最终无效;因为不敢、也不愿去医院看病,便把希望寄托在心理治疗上,找过三位心理医生,当然也无效。最好走投无路,只好去医院。医生诊断我为抑郁症,采用药物治疗,但是吃药5个多月,仍然毫无好转的迹象。

  后来才知道,我得的其实不是抑郁症,而是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这和抑郁症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病。诊断错了,用药当然不可能有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病情越来越重。绝望中换了一位医生,这位医生考虑到我治疗半年毫无效果,怀疑我是双相,换了药,采用试错的方法进行治疗。

  那时,在经历了半年的折腾后,我对治疗已经完全没有信心。只是因为还不愿放弃,只能以一种“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坚持吃药。但是,突然之间,奇迹发生了:在换药的第19天时,用药突然见效,一天之内,我霍然而愈,所有症状消失体力、脑力、精力完全恢复,以为自己“病好了”。

  后来知道,其实那不是“好了”,而是转相了。药物确实见效,但这并非治愈,而是从双相的抑郁相转为躁狂相。幸而医生经验丰富,立刻识别出这是转相,当机立断,调整药物,在三天内停了抗抑郁药,采用专门针对双相的情绪稳定剂,从此治疗方案稳定至今。

  这样一个戏剧化的过程,让我体验到药物的神奇。从此,我对抑郁症和药物治疗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学习和钻研。我首先从我用的11种药开始,把它们的化学结构、毒理药理、用法用量等等,都研究了一遍;随后以此为根据地,向四面八方扩展,关于抑郁症的知识逐渐积累和丰富。

  那一段时间,我成为药物治疗的坚定支持者。有一些患者来找我咨询,我都会告诉他们:要相信现代医学,去医院看病,接受药物治疗,足量足疗程。

  承认药物治疗的局限性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给患者这样的建议并不错,但有些绝对化了。因为接受药物治疗不是唯一的选择;而且药物治疗确实不能对所有患者有效。

  经验统计表明:大约30%的患者用药没有效果。这还不包括误诊、用药不当、患者缺乏服药依从性等情况。就是说,即使医生做出了正确的诊断,找到了对症的药物组合和剂量,患者也努力配合,坚持足量足疗程服药,仍然会有大约30%的患者治疗效果不明显。

  另一种情况是,有些患者虽然用药见效,但好得不彻底。比如仍然会头疼、头晕,认知能力、感受能力、情绪等也没有完全好转。这些就叫做残留症状。很多患者隐隐约约觉得自己好了,但总觉得哪儿不对劲,对于生活不能全身心投入。

  在接受很多患者咨询时,他们会反复问我:“我好了么?”我的看法是,如果患者真正好了,他是会忘记自己的病的;如果还在反复琢磨自己有没有好,那就是没有彻底好。残留症状也是药物治疗的一个局限性。

  第三种情况是,药物治疗不能避免复发。且不说患者不能坚持服药,过早停药;确实我见过一些患者,即使严格遵守医嘱,仍然会复发。而复发三次之后,就需要终身服药。

  正确认识心理治疗的效用和难度

  认识到药物治疗的有限性后,我把注意力转向学习心理学。

  但是心理学比精神医学难学得多。心理学实在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我曾经做过一个比喻:精神医学就像是一座高山,尽管这座山很高、很险,但它是看得见的,是确定存在的。你只要瞄准目标,坚定不移地往上爬,总能爬到山顶。心理学则不同,它就像海面上的冰山,是漂浮不定的,你很难对它准确定位;而且它露出海面的只是一部分,水面下大部分深不可测,让你无从把握。

  因此,相对于心理治疗,药物治疗还是容易把握的。一个患者只要相信科学,把自己交给医生,按医嘱服药,足量足疗程,就有可能见效,并不需要自己做出太多努力。

  心理治疗则不一样,制约因素要多得多。一方面,患者要采用心理治疗时,一定要有积极求治的愿望。如果患者是被迫的、抵触的,治疗就不可能有任何效果,甚至有害;另一方面,心理治疗门派众多,诸如精神分析、认知疗法、森田疗法、团体治疗,等等,有上百种,到底哪一种适合自己?需要选择,而选择就需要自己真懂;第三,目前国内心理咨询行业鱼龙混杂,且患者情况各异,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心理咨询师,难度很大。

  尽管如此,在对心理学有了更多了解,见了更多的从心理治疗中获益的患者后,我确信心理治疗抑郁症是有效的,而且对心理治疗的路径有了清晰的认识。不久前,我采访了北京回龙观医院的杨甫德院长,他告诉我,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很复杂,大脑中神经递质仅仅是整个大脑神经环路中下游,不是全部;而大脑的皮层、灰质、白质、神经环路,都属于上游。生物学治疗和心理治疗两者不矛盾,抑郁急性发作时,药物从下游先解决递质失衡,带动感知变化,反过来影响上游,类似平时所说的正反馈、负反馈。

  因此,从原理上说,心理治疗是可以直接改变认知的,从而改变情绪和行为。它是从更高层面,即中枢层面进行干预,来调节神经递质等,从而作用于下游,实现疗效。

  就这样,通过学习心理学,我调整了对于药物治疗绝对化的态度,认识到心理治疗具有药物治疗不可替代的作用。

  有用的就是最好的,无害的就可以尝试

  与此同时,通过个人实践和患者个案,我还体会到体育锻炼对于抑郁症治疗和康复的确定性作用。运动的功效不仅仅是强身健体,其本身就是治疗。运动到一定程度,大脑会产生一种叫做“内啡肽”的化学物质,近似于神经递质。通过运动来治疗抑郁症,不仅仅是励志,而确实有着生物学的依据。

  还有很多患者自称用“公益疗法”治愈了抑郁症。最初我以为这是一种宣示,后来认识到这也是有依据的。可以这么理解:“公益疗法”其实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治疗。当他去帮助别人时,会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开,看淡自己的病症,开阔自己的心胸,改变自己的认知;同时,中国有一句古话,“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有能力帮到别人,是一种更高程度的价值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他对自己的心理结构进行重整,无形中实现了治愈。

  更有患者声称,通过“宗教信仰”治愈抑郁症。对此我虽然没有体验,但我相信他们的感受也会一定的`道理。我主办的“渡过”公众号有一个板块,是患者经验交流,曾经发过一篇文章,“学佛治疗了我的抑郁症”;后来又发了一篇,“中医治愈了我的抑郁症”。这些文章发表后,反响热烈。既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

  我认为,对于抑郁症治疗的观点争论,应持开放的心态。只要争论者态度是真诚、友善和理性的,而非谩骂和人身攻击,都应该欢迎。每个患者都可以通过实践,独立判断并自由选择。有用的就是最好的,无害的就可以尝试。

  概而言之,我对抑郁症本质的认识,是在个体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的。鉴于人类的大脑过于复杂,奥妙无穷,而现代科学对大脑的研究还在探索过程中,对于抑郁症的病因、症状和疗效,目前还不能完全描述出对应的因果关系。可能是一因一果,也可能是多果一因,甚至是多因一果、多果多因。无数的可能性逐步展现,我们不能把抑郁症治疗方式绝对化。

  如何寻找最匹配的治疗方式?

  简单总结如下:

  首先,抑郁症是一类疾病,而不是一个疾病。每个患者的症状是千差万别的,同一个治疗方法对不同的患者效果是不一样的,甚至同一个患者在不同时期,用药效果也是有区别的。因此不存在一个理想化的治疗方法,患者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而要用开放的心态,尝试并接受更多的方法,不应该排斥其他疗法。

  其次,如何去寻找最匹配的方式?我认为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以科学的态度,对未知抱有敬畏之心;以开放的心态,放弃“唯我独尊”,不固执己见,不党同伐异,勇于学习和尝试。

  二是对生命抱有感恩之心。少一些抱怨,多一些接纳。治疗有效要感恩,治疗无效也不要失望。永远记住:行动第一。坚持下去,就有办法。

  三是为自己刻苦钻研。患者要以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加强学习和研究。如果采用药物治疗,就要学习精神医学,研究药物治疗原理,理解医生的用药逻辑,这样才可以增强治疗依从性,把疗效最大化,不至于半途而废,功亏一篑;如果采用心理治疗,就要学习心理学,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这是一条更为艰难的道路,但值得追求。必须记住:抑郁症治疗的本质是自救,如果自己都不对自己负责,就不会有任何人对你负责。

  四是要关注技术细节。魔鬼在细节中,任何方法只有能运用才谈得上价值。有方法而不会操作,再好的方法也是纸上谈兵。“渡过”公号上曾经发过一篇文章《跑步是我的信仰》,作者靠跑步治愈了抑郁症,他在实践过程中,掌握了很多技术窍门,比如步伐、节奏、呼吸等,甚至摸索出跑步产生内啡肽的时间和里程。这就是技术对于方法的贡献。

  五是允许试错。鉴于人类的大脑过于复杂,奥妙无穷,而现代科学对大脑的研究还在初级阶段,关于抑郁症的本质问题至今尚无定论,谁也不能指望某种方法一定见效。只要自己坚持不懈,不断试错,总能从错误走向正确。

  特别强调,在试错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耐心”和“信心”。只要对自己负责,有耐心,有信心,坚持到底,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而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抑郁症是一种特异性疾病】相关文章:

青少年抑郁症的特异性表现有哪些呢10-27

什么是冬季抑郁症10-23

什么是焦虑抑郁症10-21

什么是产后抑郁症10-18

什么是反应性抑郁症10-22

抑郁症是怎么产生的10-20

抑郁症是怎么造成的10-10

“冬季抑郁症”是怎么回事?09-29

情绪低落是抑郁症吗09-29

为啥名人是得抑郁症大户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