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抽动症是心理疾病吗?
幼儿会出现抽动症是身体健康的问题还是心理疾病的问题呢?下面小编告诉你幼儿抽动症是不是心理疾病。
陶陶(化名),8岁,读小学三年级,在医院被诊断为“抽动症”。主要症状表现有:经常控制不住地眨眼、斜视、嘴角抽动,腿部抽动,发抖发颤。
案例解析:
陶陶(化名),8岁,读小学三年级,在医院被诊断为“抽动症”。主要症状表现有:经常控制不住地眨眼、斜视、嘴角抽动,腿部抽动,发抖发颤。医生开药,孩子吃精神类药后大脑反应迟缓,学习更加困难,最后休学回家。父母担心精神类药物的副作用损伤大脑发育,带孩子来心理咨询调整。
心理咨询中了解到,陶陶小时候很聪明、好奇心很强,见到什么东西,总是想探个究竟。玩具总是被拆的零零碎碎;家里的小家具小电器也总是去研究探索,当然也经常被拆的零零碎碎……
譬如,妈妈讲,陶陶很小的时候看到台灯插头插入插座就会发出亮光,电视插头插入插座就能看动画片,于是就对插座表现出特别的好奇心,好像插座是一个很神奇的宝贝,总是摆弄探个究竟。拿着什么尖锐的东西就往插座里面捅,有时候甚至会尝试拆开,这些行为具有一点的危险性。因为总是弄乱弄坏家里的东西,甚至有些行为还会有危险性。
父母认为孩子太调皮捣蛋,行为破坏性太强,对他的探究行为只是简单粗暴的对待,要么严厉训斥,要么暴打一顿,唯独不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也缺乏对孩子的有效引导。时间久了,这导致孩子见到父母就些紧张,在父母训斥的时候会有抽搐,斜眼!
刚入学的时候,陶陶很喜欢上学,每次上学的时候都特别高兴。但在学校里,老师也认为这个孩子太淘气。如,上课会有小动作,动不动比较随意的问老师问题,喜欢和小伙伴们打打闹闹……老师也就经常训斥孩子,经常向家长告状,换来的又是家长的训斥和责罚。慢慢地陶陶开始不愿意去学校,老师也发现了陶陶的变化,上课的时候会斜眼、抽搐……
最后,导致孩子习惯性的内心恐惧、焦虑!一感受到有人对她表现出不接纳或者自己想到将要做的事情,会有什么不好的结果或者场景,就会控制不住的抽动。老师和父母看到孩子经常出现这种怪异行为,不理解背后的原因,就认为孩子病了,带着孩子去医院求治。没有想到孩子怪异行为背后的原因,也没有意识到这与自己教育方法与教育心态有关,没有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教育需要因人而异!
孩子的抽动反应,背后都隐藏着内心焦虑、不安与恐惧。常与家庭有关,常见的因素如父母对孩子过高的学习要求,过多的责备,家庭的争执,父母离婚,亲人死亡;过多的干预使小儿发生情绪障碍,特别是焦虑和紧张等情绪,抽动即是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在运动系统方面的反应。 此外,也与孩子曾有过运动活动遭受限制的历史有关。如父母对儿童安全过分担心或早年的某些危险限制了儿童的活动。
心理咨询中,陶陶刚开始也表现的比较局促,易抽动!但在美龄老师温馨的.抚慰下,渐渐安定下来!在与我们助理们一起游戏的过程中,玩得越来越开!能明显的感受到,当陶陶内心放松时,他的抽动状况就没有了!当他感受到不安时,才会出现抽动症状。一次我们玩得正开心的时候,陶陶的爸爸走了过来,陶陶突然间停止了玩耍,表现出抽搐的反应。
在咨询过程中。陶陶父母明白了孩子抽动行为背后的原因后,意识到孩子的抽动反应不是病,而是自己教育不当导致。在接下来的咨询中,跟随美龄老师的引导改变了对陶陶的教育,对孩子的好奇心耐心引导,与孩子一起玩耍,融洽亲子关系,一段时间后孩子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的爱与温暖,孩子内心的焦虑、不安逐渐消除,抽动症状也跟着消除了!
案例分析:孩子抽动时,家长应注意什么?
抽动障碍的孩子基本上为中小学生,当孩子出现抽动症状时,家长对此不认识,对患儿进行批评、指责等从而使症状加重。特别是某些抽动障碍伴发学习困难时,家长对其误解,对孩子进行不恰当的指责,而越责怪、越强制他就越感到紧张,不自主动作亦就越频繁,而且孩子会渐渐变得胆小、自卑。
家长不必过分担心和紧张抽动的症状,而是需要仔细观察和分析引起抽动可能的原因,并改善家庭环境,避免这些因素的出现。 家长要帮助孩子寻找诱发抽动的原因,如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有问题。有些原因对成人来说微不足道,如同学的冲突、电视中紧张的镜头、经历害怕的事件,但对儿童来说可造成心理紧张而产生抽动,若能消除引起紧张的这些心理因素,抽动症状就会减少甚至消失。如果自我不能协助孩子化解这些困扰,需要及时带孩子一起心理咨询调整。
【幼儿抽动症是心理疾病吗?】相关文章:
心理疾病会有哪些症状10-14
档案是学籍吗03-11
怎样正确的对待心理疾病11-21
如何正确对待心理疾病12-01
幼儿园教师教学反思——小鱼是在喝水吗?01-07
生活补贴是低保吗02-26
羞怯是心理问题吗08-31
你是为钱工作吗06-26
公积金卡是自己办理吗03-15
公积金卡是单位办理吗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