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故意却将孩子养出心理疾病

时间:2020-09-02 10:05:48 心理疾病 我要投稿

你不是故意却将孩子养出心理疾病

  你不是故意却将孩子养出心理疾病?一起来学习吧。

你不是故意却将孩子养出心理疾病

  案例:

  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她聪慧美貌,有要好的朋友、亲密的家庭,一切看起来那么美好。然而,一天,她迈入了一家心理咨询室,她想要在这里弄清,为何她总有一种极度空虚的感觉。

  她说她有一对“棒极了”的父母,出色的兄弟姐妹,爱她的朋友,极佳的教育,很酷的工作,健康的身体。她的家族史上没有抑郁症病人。

  但她老是失眠,犹疑不定,怕犯错误,无法坚持自己的选择,老认为自己不如父母一直评价的那样“惊人”,觉得“心中总有一个空洞”,为什么?

  咨询师被难住了,因为在他之前接触的案例里大多都是漠不关心的父亲,求全责备的母亲和其他放任自流、爱贬低人、乱七八糟的照料者,问题出在哪里?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在美国,育儿一直是个争议话题。不过,所有育儿法的根本目的都是一样的`:将孩子培养为有生产能力的、幸福的成年人。不过,近年来似乎出现了一些变化,人们对幸福的看法和定义不同了。

  光是幸福还不够,你得更幸福。对幸福的追求已经从“追求一般意义上的满足”变异为“你必须任何时候、各个方面都幸福”。

  “幸福如果作为生活的副产品,是很棒的一个东西。”斯沃斯莫尔学院社会学教授巴里·施瓦兹说,“但若把幸福作为目标来追求,只会导致灾难。”

  现代很多父母正是不懈地追求着这个目标,我由此开始怀疑:会不会是父母在孩子小时过于保护他们,避免让他们不幸福,才剥夺了他们成年后的幸福感呢?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精神病医生保罗·波恩说:“答案是肯定的。”在临床实践中,波恩发现很多父母会尽一切可能避免孩子体验到哪怕一丁点的不适、焦虑或者失望。当孩子长大,面对正常的挫折,就以为事情严重出错了。

  比如说,当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公园里被石头绊到,刚刚倒地,一些父母就会飞扑过来,扶起孩子,开始安慰,此时孩子还没来得及哭呢。这事实上剥夺了孩子的安全感。

  如果你不让孩子体验那刹那间的混乱,给他一点时间,让他明白发生了什么,让他先跟那种挫折感搏斗,他就不知道受挫是什么感觉。

  以后在生活中遇到麻烦时心中也没有底。这些孩子上大学时,会因为最小的麻烦发短信给父母求救。其实在多数情况下,孩子会自己应付得很好,但很多父母永远不知道这一点,因为他们在孩子不需要保护时过早伸出了援手。

  所谓成长,就是学会适应不那么完美的情况,但父母常常代劳,剥夺了孩子对挫折作出即时反应的权利。其结果就是长大后不知如何面对挫折。

  从无私引发出的自私

  一个孩子应该体验正常的焦虑,才会有适应性。如果我们希望孩子长大后更加独立,就应该每天为他们将来的离开做好准备。

  但这个“如果”本身就是问题。我们中很多人并不真的希望孩子离开,因为我们依赖他们来填补自己生活的空洞。

  因为我们在孩子身上付出了无数时间、精力和财富,但那是为了谁?最终我们把自己和孩子的需要混淆了,并认为这是最佳育儿之道。

  在美国,每年开学时,大学都用各种招数“驱赶”新生父母。芝加哥大学在开学典礼后加了一场风笛游行,以便把家长从孩子身边赶开;佛蒙特大学请了“家长驱赶者”,专门负责把家长挡在某个界限之外…近几年有很多文章探讨为什么孩子拒绝长大,但问题往往不在于孩子,而在于父母。

  爱和持续监控之间是有区别的。由于我们比祖辈生的孩子更少,每个孩子都变得更加珍贵。与此同时,我们从孩子身上索求的也更多--更多陪伴,更多成就,更多幸福,在此过程中,无私(让孩子幸福)与自私(让我们自己高兴)界限越来越模糊。

  尽管我们常说我们对孩子最大的期望就是他们幸福,我们会竭尽所能帮他们获得幸福,但父母的幸福该终于何处,孩子的幸福该始于何处,我们并不清楚。

  培养自信导致不自信

  当父母总在说孩子“很棒”--不管因为他是第一次自己学会穿鞋,还是每天早上都这样做时--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做的每件事都很特别。

  同样,如果孩子参加活动,仅因“努力尝试”就能得到奖励贴纸,那他永远都不会收到关于自己的负面评价(所有失败都可以说成“努力尝试”)。

  自1980年代以来,在中学和大学里,孩子的自信指数日益上升。但健康的自信很快就会变成有害的自我膨胀。事实上,大学生的自恋指数上升速度跟自信保持一致。

  与此同时,焦虑和沮丧人群比例也在上升。为什么会这样?

  那是因为他们将自己视为宇宙的中心。父母则更像仆人,载他们参加各种活动,满足他们每一个愿望,不断地告诉他们是多么特别,多么有才华。

  这给他们一种错觉,仿佛与其他人相比,他们极其不同。他们不是自我感觉良好,而是比所有人感觉都好。”

  步入成年后,这成为一个大问题。那些自觉不凡的人会与周围的人疏远。他们不知如何与团队合作,不知如何面对自身局限性。

  如果没有一直得到鼓励,他们会丧失安全感。他们成长于这样一种文化中:只要参加就有奖品。只是,谁会看一场没有赢家和输家的NBA比赛?”

  提供足够的选择与安全感

  在很大程度上,自信与一个人将来是否开心关系不大,特别是当自信心来自不停的宽容和表扬,而不是来自真正的成就时。

  研究表明,能预示一个人将来是否充实和成功的是坚定性、适应性和接受现实检验的能力,具备了这些品性,人们才能顺利过日子。

  但是现在,很多孩子没有机会学习这些品性。父母越来越多地干涉到孩子的成长之路。自以为设定了限制,事实上却没有。当孩子缠着要买冰淇淋,家长先是拒绝,几经谈判后却让了步。

  “每年都有家长找到我,问‘为什么孩子不听我的话?为什么她不能接受拒绝?’我会说,‘孩子之所以不能接受拒绝,是因为你们从来不拒绝。

  你要知道, 当选择变少时,孩子更有安全感,更不焦虑。较少的选择帮助他们专注于某事,这也正是日后生活所需要的。

  相反,当我们给孩子提供无数选择的同时,就向他们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当他们感觉不爽,就会有另外一种选择摆在面前。

  最终父母用丰富的选择造就了焦虑而又有优越感的孩子,我将这些人称之为“残废的皇族”。

  父母的焦虑之下潜藏着一种信仰,那就是:如果我们做对了,孩子不仅会成长为快乐的大人,而且会成为让我们快乐的成年人。

  这是一种误会,养育虽然重要,却不能胜过天性,而且不同的养育方式适用于不同的孩子。我们可以让孩子接触艺术,但不能教给他们创意。

  我们可以保护他们免受下流同窗、糟糕成绩等各种因素的伤害,但在人生中他们总会遇到不快。

  事实上,在不遗余力为他们提供完美童年的时候,我们让孩子的成长变得更加艰难。

【你不是故意却将孩子养出心理疾病】相关文章:

养出秀发的小妙招10-10

情侣养牛养出财富来!11-03

孩子识字过早易患心理疾病问题09-06

收腹普拉提养出纤腰10-01

养出秀发都有哪些小妙招10-10

雕像小店捏出你11-05

逼”出孩子的学习潜能02-09

测试你是否将平步青云06-19

逗出你眼泪爆笑笑话11-10

怎么养出一个漂亮的泰迪狗狗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