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的类型

时间:2020-09-13 17:57:09 心理疾病 我要投稿

心理疾病的类型

  心理疾病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心理疾病的种类有哪些呢?下面梳理了心理疾病的类型,供大家参考借鉴。

  (一)轻度心理疾病:

  神经症,又称神经官能症,是由大脑机能活动暂时性失调而引起的心理障碍或异常,神经症是比较常见也比较难治疗的心理疾病。

  其特征为持久的心理冲突,主要表现为心理活动能力减弱,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和工作效率降低等;情绪失调,表现为情绪波动、烦躁、焦急、抑郁等,睡眠障碍,如失眠、恶梦、早醒等;有疑病性强迫观念,有各种明显地躯体不适应感,有慢性疼痛,急性头疼,腰痛,但检查不出器质性病变。

  神经症包括六种的病症:

  ⑴神经衰弱:表现为兴奋性增高症状,疲劳过程加速症状、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

  ⑵焦虑症:以焦虑情绪为主,并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运动性不安。

  ⑶癔症(歇斯底里):此病起病急,可表现出多种多样的症状,有感觉和运动机制障碍,内脏器官的植物性神经机能失调以及心理异常等,常有抽搐、头痛、胸闷、心烦、委屈、肢体震颤、眨眼、摇头、面肌抽动或运动麻痹等多种不同反应。

  ⑷强迫性神经症:它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常出现的强迫观念有:强迫疑虑,强迫回忆、强迫性苦思竭虑,强迫性对立思想;强迫意向和动作有:强迫意向、强迫洗手、强迫计算、强迫性仪式动作。

  ⑸恐怖症:是指对某些事物或特殊情境产生十分强烈的恐怖感。常有:①社交恐怖②旷野恐怖③动物恐怖④疾病恐怖,此外,还有不洁恐怖,黑暗恐怖和雷雨恐怖等等。

  ⑹抑郁性神经症:表现为情绪低沉忧郁,整日闷闷不乐,自我遣责,睡眠差,缺乏食欲,通常遭受精神刺激后发病,出现难以排解的抑郁心境,对生活没有乐趣,对前途失去希望,认为自己没有用处,还会有胸闷,乏力、疼痛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自杀观念或行为。

  (二)应激反应和适应不良反应

  (1)应激反应

  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危险或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反应。应激反应障碍都是相当危险或十分严重的事情,如亲人死亡、考试失败、家人分离、遭受挫折、意外打击、罹患不治之症、受辱、被盗、失火、天灾人祸、战争情境等皆为激性事件。

  这些突如其来的事件出现在每个人面前,会引起人们的应激反应,即引起人们心理和躯体上的一系列反应,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轻者表现为情绪紧张、感觉过敏、惊谎失措、疲劳无力等;重者为抑郁、恐惧、焦虑、木僵、遗忘,以及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如心悸、多汗、厌食、恶心、尿急、颤抖等);更重者出现肢体麻痹、失明,甚至导致休克或死亡。

  (2)适应不良反应

  适应不良反应由各种精神刺激所引起,持续时间较长。其作用的性质和强度因人而异。在同样的情景刺激下,有的人很快地适应,有的人慢慢适应,有的人根本不能适应,造成适应不良。适应不良,不同人表现也有差异,有人以情绪障碍为主,表现为抑郁、悲痛、烦恼、焦虑、恐惧等;有的人以行为障碍为主,导致攻击性和反社会的行为。

  (三)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也称为心身障碍,是指由心理社会因素诱发的躯体功能紊乱或器质性损害。发病时既有躯体的异常,也有心理和行为的异常。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并心律不齐、肠溃并气管哮喘、甲亢、糖尿并月经失调、阳萎、神经性皮炎、类风温性关节炎等。

  (四)大脑病患及躯体缺陷所表现的心理疾病这类疾病又有三种不同类型:

  ⑴大脑机能发育不全时所表现的心理异常,如智力落后、智力迟滞等。

  ⑵大脑器质性病变时出现的心理疾玻脑震荡、脑挫伤、脑动脉硬化、中毒或毒菌、病毒感染都可能造成脑器质性损害,从而产生智力障碍,遗忘症、人格异常等表现。

  ⑶盲、聋、哑、跛等躯体缺陷时所发生的心理异常。

  (五)严重的心理疾病--精神病

  精神病是指人的整个心理机能的瓦解,心理活动各方面的协调一致遭到严重的损害,而且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也严重失调。精神病主要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精神分裂症的特点是患者基本个性的改变,并出现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分裂。躁狂抑郁症是以原发性情感情绪障碍为临床表现,躁狂发作期言语明显增多,联想加快,观念飘忽,注意不集中,情绪极端高涨,精力非常充沛,自我评价过高,行为轻率;抑郁发作期言语明显减少,感知迟钝,联想困难,思维迟缓,情绪低落,甚至出现轻生念头。

  既然心理疾病的危害这么严重,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呢?

  (一)要相信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一样是可以冶好的。

  (二)要相信心理疾病是可以预防的。

  (三)对心理疾病患者,不要歧视,应伸出友谊的手,善意地接近他们,关心他们、体贴他们、同情他们,尽力帮助他们治好心理疾病。

  (四)每个人都有可能罹致心理疾玻""心理健康与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与素质教育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通常有以下几项基本标准:

  一是要有正常的认识能力,能客观地反映外界事物,能进行正确的判断和推理;

  二是要有稳定乐观的情绪和积极的情感;

  三是要有正常的行为反应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有较强的耐挫折的能力;

  四是要有正常的交往能力,能与周围人们友好相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是要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观念,能实事求是的进行自行评价,保持适度的自尊与自信。这些标准的实现,有赖于多种心理素质的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使心理保持健康状态的重要基础,而健康的心理状态又是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基本条件。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然而,由于我们的教育目标中长期以来忽视了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致使许多学生在心理素质的发展上处于较低水平。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由于学生负担过重,学业失败体验过多,师长期望过高,外部评价过低,人际关系紧张,异性交往与性心理问题等原因,导致许多学生存在各种心理问题与障碍。那么,怎样才能彻底扭转这种状况,唯一有效的途径就是尽快在教育目标中补上心理健康的内容,通过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心理疾病的类型】相关文章:

留守儿童的心理疾病07-16

怎样正确的对待心理疾病11-21

关于儿童常见的心理疾病07-20

儿童的心理疾病及其判断07-14

儿童的心理疾病有哪些07-02

儿童最常见的心理疾病06-30

心理疾病会有哪些症状10-14

儿童的重大心理疾病是什么07-30

儿童的心理疾病有哪些危害07-21

儿童心理疾病的测验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