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也有开学焦虑症
老师也有开学焦虑症
课业压力让人喘不过气
“开学焦虑症再次爆发,不得不准备教案了,还要去接收新生档案,唉……”8月中旬,李老师在围脖上哀叹,她是一所高校的年轻老师。“工作虽然忙,但还能应付得来。”最让李老师焦虑的是,开学后就要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同事、领导好像总是盯着你,挑你毛病,搞得我诚惶诚恐。”开学后,闲暇时间也会锐减,有点不想面对,但却不得不面对,李老师说身边的几个年轻老师也有同感。不过和朋友逛街倒是缓解压力的最好方法。
“想想开学后的生活就烦躁。”许老师说,一下子从全放松的暑假中脱离,马上要过的日子是这样的:早上7点20分到下午5点半,全部要耗在学校,课业压力大,中午也没有休息时间,要给学生做个别辅导。“我是很爱旅游的,开学后肯定是不可能了,平时也难得有时间和朋友喝茶聊天。而且我又是班主任,带的是新生,特别累,每个学生的特点都要了解清楚,规矩也都要从头做。”
解压应多进行鼓励开导
专家介绍,每年开学之际,不只是学生,一些老师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对即将到来的教书育人生活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就容易导致焦虑、恐惧的情绪。而如果假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学后紧张的授课反差过于强烈,一些老师严重时会出现“开学焦虑症”。调查发现,女教师比男教师更焦虑;中学老师比小学老师更焦虑;班主任比科任老师更焦虑;认真、负责任的老师更容易焦虑。
对于患上开学焦虑症的老师,专家主张要以鼓励为主,家人多进行开导,减轻压力,增强患者自信心,提供相对轻松的生活环境。焦虑感强烈的老师,应该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帮助。
心理疾病对社会的危害
心理疾病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心理异常的总称,指一个人由于精神上的紧张、干扰,使自己思想上、情感上和行动上,发生了编离社会生活规范轨道的现象。我国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各种社会矛盾也在增多,竞争压力加大,人口和家庭结构变化明显,心理疾病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精神卫生问题已成为重大的公共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儿童行为问题,学生心理卫生问题,老年性抑郁、痴呆,药品滥用、自杀及重大灾后心理危机等问题明显增多。
心理疾病对社会的危害主要表现:
一、精神疾病对社会的危害性
精神疾病是一类以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异常为特点的常见复杂性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情感障碍,焦虑症,痴呆,强迫症,孤独症,酒精,毒 品或其他物质依赖,进食障碍等。精神疾病对患者的社会生活能力和劳动生产力的损害是巨大的,它所导致的心灵痛苦一点也不亚于躯体疾病导致的痛苦,患者除不能为国家正常创造财富外,往往还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医疗看护并消耗过量的社会资源,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由于精神异常,会产生影响社会治安与工作秩序的行为,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因素之一。而精神疾患所伴随的恐惧、焦虑、紧张、绝望等心理因素又是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恶性肿瘤、溃疡病等的重要致病因素。此外,精神疾病有可能给患者及其亲属带来社会歧视、自罪感等间接的不利影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精神疾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危害将会越来越严重。
二、应激反应和适应不良反应对社会的危害
应急反应是在出乎意料的危险或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反应,轻者表现为情绪紧张、感觉过敏、惊慌失措、疲劳无力等。重者为抑郁、恐惧、焦虑、木僵、遗忘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心悸、多汗、厌食、尿急、颤抖等)。更重者可出现肢体麻痹、失明、甚至休克或死亡。适应不良反应是由各种精神刺激引起,持续时间较长。在同样的刺激下,有的人很快适应,有人慢慢适应,有人根本不适应,造成适应不良,主要表现为抑郁、悲痛、烦恼、焦虑、恐惧,甚至行为障碍,导致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
三、是轻度心理疾病
神经官能症,是大脑机能活动暂时性失调而引起的心理障碍或异常,常见为神经衰弱、焦虑症、癔症(歇斯底里)、强迫性神经症、恐怖症、抑郁性神经症,抑郁症是导致自杀的主要原因,自杀率的提高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
四、是人格障碍和性变态对社会的危害
人格障碍是心理发育不健全的表现,可延续终身。性变态是指性心理上的变态和性行为方面的反常。如“偏执人格”属于一种人格障碍,也属于轻性精神障碍。具有这种人格障碍的人一般智力活动正常,所以,在与他们最初的接触中往往认为他们非常正常,甚至温和,有礼貌。但深度接触后,已经熟悉他的人就会发现:其行为表现经常是古怪、狂妄和疯狂,具体表现有心胸狭窄、多疑、粗鲁并暴躁,经常病态地着迷于某种念头、想法或事物。当其心理问题发展严重后就会出现妄想性的攻击行为。
人们对心理疾病患者存在偏见:歧视、躲避、嘲笑等。种种误解和偏见亦直接延误治疗,延缓病程或加重病情,也造成心理疾病患者很强的“病耻”感,这使他们很难重新回归社会。大家应该提高对心理精神疾病的认识,从而有效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什么是偷窃癖
偷窃癖属于意志控制障碍范畴的精神障碍。其表现是反复出现的、无法自制的偷窃行为,虽屡遭惩罚而难于改正。这种偷窃不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也不具有其它明确目的(如挟嫌报复、窃富济贫或引人注意等),纯粹是出于无法抗拒的内心冲动,据此可与一般偷窃行为相区别。
年逾古稀的奥斯卡影帝达斯汀·霍夫曼居然是个小偷,而且热衷于偷知名酒店里的物品——肥皂、毛巾、踏脚垫、电视机……其实,极其富有的薇诺娜·瑞德曾偷过针织衫、漫画书;NBA球星霍华德和香港明星林子祥都顺过太阳镜。
在常人印象里,小偷偷窃往往是为了生活需要,但已身家富庶的明星公子小姐们又何必为了这些而伸出那看不见的.第三只手呢。
如果你想不通,那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下一个新名词:偷窃癖。在美国一项涉及43000人的研究中,11%的被试者承认至少在商店里顺手牵羊过1次,而这些人对所偷之物完全有支付能力。
根据《犯罪心理学》的看法,按偷窃时的心理状态,可以分为蓄谋型和偶发型。而就心理动机而言,有虚荣心理,报复心理,侥幸心理,空虚心理以及偷窃癖。如果不是职业偷窃,那么我想侥幸心理和空虚心理要占大多比例了。再加上如果本来生活条件尚好,就得考虑虚荣心理。
最后一种偷窃癖是在变态心理支配下表现出一种反常行为。患者常反复出现不可克制的偷窃冲动,对偷什么无明确目的,偷什么便什么,也不以攫取经济利益或供自己使用为目的,而是将它们藏起来,或者送给他人,或者暗地退还物主,或者扔掉,以此来满足变态的心理需求。
偷窃癖的特点:
作为偷窃癖患者,有不能控制的反复出现的偷窃冲动,偷来的物品并非自己所须,也不是为了物品的价值。患者往往是把偷来的物品丢掉或偷偷的送回原地或隐藏起来。这种偷窃冲动似乎有一定的周期,当冲动的紧张度升到一定程度,偷窃行动既带来满足。患者没有预谋,如果是有组织有预谋的偷,则不属于“偷窃癖”。应对患者进行教育训练,并结合心理治疗。
偷窃癖的有效治疗一般是:
(1)理解认同,消除阻抗。父母和老师要放弃偏激无效的教育方法,承认以往在关爱上的欠缺,这样可拉近心理距离,缓解孩子的紧张感。
(2)相互商定,正面强化。同孩子一道商定矫正计划,根据过去偷窃行为频次,制定递减和延长周期的具体要求,若达到要求,家长要及时兑现奖励,老师给予积极评语及签字。
(3)专业治疗,改善脑功能。根据患儿不同年龄和智商、情商、焦虑或抑郁程度,医生选择认知治疗、放松治疗、暗示治疗、点穴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使本病从根本上得以治愈。
人格解体的病因与治疗
人格解体是一种知觉障碍,特征为自我关注增强,但感到自我的全部或部分似乎是不真实、遥远或虚假。患者可能感到不再是在进行自己的思维、想象、记忆;运动和行为也似乎不属于自己;自己的身体仿若失去了生命、疏远,或出现其它异常。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疾病的发生呢?人格解体又如何治疗呢?
人格解体神经症的病因分析
1.生理学理论分析
早期的研究者大多喜欢生理学的解释。克利夏伯认为患者有一种“神经病素质”(Neuropathlic Diathesis),而病症发作是起因于神经中枢的功能性局部缺血。让内的观点更直截了当,他认为一个人要维持人格的完整,需要一种充足的神经能量,如果这种能量被消耗在别处,则会使人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出现变异,从而导致人格解体。近来的研究比较注重药理学与神经生理学方面,以及容易致病的情境因素。潘菲尔德与拉斯莫森证实,对大脑额哺叶皮质的电刺激可导致人格解体症状。此外,特殊药物的摄入以及感觉剥夺情境皆可导致人格解体症状。
2.心理学理论分析
精神分析的观点认为,人格解体的中心症状——疏远体验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患者通过对外界及自身的疏远,达到了逃避由外界及自身激起的焦虑的目的。弗洛伊德说,做梦者发现自己刚才所做的恶梦是一场虚惊时,心中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舒畅感。弗洛伊德解释他的一次人格解体经验时认为,这是对内心深处与父亲作对的念头的心理防御反应。
其他的一些分析学家认为人格解体是由力比多(性冲动)的变化引起的。那伯格(Nunberg)指出,当一个人突然遭受一项重大损失时,力比多便由原先的客体撤回到自我中去。斯基尔德则认为,力比多同时撤离了客体与自身,转入到潜意识中去了,而这种力比多增强了潜意识的观淫动机(Voyeur istic drives),表现出来的特征便是一种新的观察目光。
人格解体的病因与治疗
较近的研究已把注意力转到自我认同障碍上来了。加可 布森(Jacobsm)认为,当个体的自我否认由潜意识中的原始本能冲动渲染自我形象时,个体便容易患人格解体症。最近,大多数学者都持这样的观点,即人格解体是一种原始的、高度病理化的防御方法,与自我否定相关联,当通常的压抑机制失效的时候,人格解体便可用作控制无法接受与容忍的冲动的应急措施。
临床表现
可表现为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或二者兼而有之。
人格解体
患者诉述他的情感或内心体验变得疏远、陌生,不是他自己的。或已经丧失了;有的患者觉得他的情感和动作好像是别人的,或觉得他像在演戏;有的患者体验到他的感觉已脱离了他的精神活动或躯体,好像是一位旁观者;有的患者体验到自己像一个机器人,像处于梦境之中;还有的思考诉述体验不到自己的情感,或感到丧失了对自己精神或躯体的支配。患者知道这类体验是异常的,但持续或反复出现,无法消除,因而感到十分痛苦。
现实解体
患者诉述周围环境或特定物体看起来很陌生、变了形、很平淡、毫无生气、枯燥无味,或者觉得周围像—个舞台,每个人都在这个舞台上演戏;可伴有时间或空间知觉的改变。患者的上述体验如果成发作性,可伴有头昏、焦虑和恐惧,担心自己会失去理智,或害怕这种现象再次出现。
诊断和鉴别诊断
人格解体和现实解体为两种异常的内心体验,有多种表现形式。熟悉各种典型或不典型的临床表现,对认识本病颇为重要。出于这类症状常伴有知觉改变,患者诉述往往不具体,或用词较为含糊,可引起误诊。这类患者现实检验能力并未受损,自知力存在,常感到痛苦,而迫切要求治疗。
需要鉴别的是可出现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症状的其他躯体或精神疾病。
1、脑器质性疾病
癫痫、脑肿瘤等脑病均可出现本病的症状。可发现脑器质性疾病作为其原发疾病。
2、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
也可出现人格解体和现实解体症状,但都有原发性精神疾病的症状,可以鉴别。
3、其他神经症
包括焦虑症、抑郁性神经症、疑病症、强迫症、恐怖症等。人格解体只不过是其中一个症状,且往往不占突出位置,诊断应根据神经症的各项诊断标准作出。
治疗方法
本病的治疗有一定困难。支持性心理治疗是必要的;向患者解释这类疾病属功能性障碍,不会产生严重后果;加强自我锻炼,增强体质,有助于促进疾病缓解,减轻患者的紧张、焦虑。森田疗法和催眠疗法也可试用。
药物治疗除针对焦虑、抑郁,选用苯二氮卓类或三环类药物外,氯氮平对有些病例有效,可以试用。
胰岛素昏迷治疗,电抽搐治疗,持续麻醉疗法,乙醚吸入诱导兴奋产生精神发泄作用等治疗方法,曾经用于治疗本病,均无明显效果,不宜采用。
人格解体作为一个症状,在许多精神疾病中都能见到,尤其常见于抑郁症、癔病、疑病症等。有一位抑郁症病人准确地描述了自己患病后出现的人格解体症状:自从发病以来,我不但情绪不高,有自卑、自责的念头及对前途感到无望,还有一个症状也让我难以忍受,就是自己与别人及外界事物间总有一种难以打破的隔膜感,比如我看日出、看花,都如在梦里,与人交往时也有一种似真若梦的感觉,我真怀疑自己是不是还活着。
在正常人群中也有许多人有过这种经历,尤其是那些爱幻想的诗人、小说家,更是常常如堕五里雾中,而且,有许多人还将这种经历记录下来,成为传世佳作。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保罗·萨特曾写过一篇小说,名叫《恶心》,其中详细而逼真地描写了我的人格丢失的感觉。书中的我已丧失了独立存在的人格,而被其替身所替代了,连呼吸、写字等一举一动都不再属于自己,而是为那位替身存在的,我为此而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显然,在萨特的笔下,这种人格解体(萨特称为非存在)是一种痛苦的心理经历。
前面已经说过,正常人群中,也有许多人有这种人格解体的体验,但一般不会到医院去就诊,只有当事人觉得这种似真若梦的感觉妨碍了自己的生活时,才会求助于医生。
顺其自然法
有趣的是在气功修炼中也会出现人格解体现象。气功修炼者会感受到各种稀奇古怪的感觉,好像到了另一个世界,这种世界似乎是一种非实体的存在。有些人练到这种境界后会感到惊慌失措,结果导致“走火入魔”。对付这种现象,气功中的应对技巧便是顺其自然。有一位气功师曾对我叙述他的练功经验。
根据前面的病因分析,我们知道人格解体症的出现是个体的一种应急性防御措施。只要顺其自然,见怪不怪,个体内部很快会进行自我调节就能消除该症状。如果你一遇到人格解体症状出现便手忙脚乱,百般焦虑,这自然会加重症状。出现人格解体现象后,患者除了施行顺其自然这一原则性方法外,还有一些辅助方法,如放松法、呼吸控制法和意念法。
当患者在人格解体状态下出现焦虑情绪时,可以采用放松法进行调节。放松的方法有很多种。呼吸控制是与放松法相关联的一种呼吸训练,通常是深深吸—口气,缓缓地呼出,反复进行这个呼吸过程,可调节你的注意和情绪。意象法也有助于放松,它是通过想象使注意中心转移而达到放松目的。患者在进行想象时可以加点幽默式的自我暗示。诸如:“真是世界每日都在变,一转眼,老母鸡变鸭。”又如:“免费到这些地方旅游一次也不差呀。”对(人格解体分解出的)陌生的“自我”可以这样暗示:“平时只能从镜子里看自己,总觉得不过瘾,现在好了,我得好好观察我原来的身子是如何工作的。”事实上,任何心理疾病的发生都是人的内部机制被动防御的结果,患者针锋相对地用此法进行心理调节,人格解体症状会慢慢得到缓解。
自我精神分析法
我们知道主观的顺其自然态度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患者做不到顺其自然,便会滑入恶性循环的泥潭,病症越来越重。在这种情况下,患者有必要进行自我精神分析,寻找病因。 患者应先回忆过去的历史,静下心来回忆,把自己的痛苦、经验一点点回忆出来,看看这些经验是不是导致目前病症的诱因。正如弗洛伊德经历过一次人格解体经验后对自己所作的精神分析—样。当患者能够从痛苦的回忆中找出病根,然后想法子治疗这种病根,那么人格解体即可治愈。
自我精神分析的另一项任务是分析近来生活情况,分析自己近来的失败经验,以及自己采取的挽救方法。如果能够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你会发现在人格解体出现之前,已经埋伏了严重的诱因。正如前面的病因分析所述,人格解体是在前面许多防御方法失效以后的应急方法。如果前面的防御方法有效,人格解体便不会出现。
进行自我防御较积极的方法是合理化方法、升华法、幽默法。现实生活总是很难事事如意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学点阿Q精神用合理化方法进行自我宽慰。像童话故事中那只聪明的狐狸,当吃不到葡萄时,便说葡萄是酸的,不吃它可以省得牙齿发酸。这样就可减少许多不满情绪。当人在生活中遇到各种挫折时,力比多能量很可能会压抑到潜意识深处。解决的方法便是升华。你可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为自己制定富有作出创造性的成才计划,并一步步实行之。在平时生活中,你应该努力学习各种幽默技艺,多与幽默的伙伴一起交往,多看幽默作品,多欣赏幽默艺术,多讲笑话,久而久之,你一般的苦恼便会随睿智的笑声自然地消解了。
印度洋海啸十年祭——认识创伤后应激障碍
昨日(12月26日)是印度洋海啸十周年纪念日。当天在印度尼西亚亚齐特区首府班达亚齐举行了隆重的纪念仪式,印尼副总统优素福·卡拉及来自50多个国家驻印尼使节以及印尼各界数千人出席了仪式。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亚齐特区发生9.1级地震,随后引发百年不遇的印度洋海啸。这场自然灾害波及东南亚及非洲东部多个国家,共造成23万人死亡或失踪,数十万人无家可归。这场灾难造成了大量幸存者得了创伤性应激障碍。那么何谓创伤性应激障碍呢?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使人非常虚弱的精神疾病,患者一般在经历或目睹了极其令人害怕的事件或者创伤后发病,通常会持续惊恐并不断地回忆起那件令人煎熬的事情,表现得感情麻木——尤其是对他们曾经亲近的人。
大部分PTSD患者会在夜晚的噩梦或白天令人不安的回忆中不断地重温创伤,这些噩梦和回忆忽来忽去,它们也许几周都不会受其困扰,之后又没来由地被其纠缠。与此同时,病人可能表现出睡眠障碍、抑郁、感情冷漠或麻木、易受惊等症状,对于曾经喜爱的活动也逐渐兴趣减退,并难以与人亲近。他们可能变得易怒,比之前更富有攻击性,甚至更暴力。看到能勾起那次回忆的事物后,患者会感到痛苦,这会让他们尽量回避那样的场所和情境。此外,事件发生的周年纪念也会让他们很难过。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就能让患者联想起那次痛苦的经历,触发闪回,或是在脑海中不断有记忆片段闯入。闪回会使人脱离现实,内心重现那次创伤,持续时间可从数秒到数小时不等,也有极少数人会达到几天。正在经历闪回的患者(以视觉、听觉、嗅觉、感觉的形式)通常会相信那件可怕的事情又完完全全发生了一遍。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可以治疗的,通常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用于具体症状的缓解,例如患者中普遍伴有的抑郁症状)相结合的方法。PTSD患者应该寻求一位治疗专家或是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方面有特殊经验和背景的心理学家。抗抑郁的药物可以缓解PTSD的症状,与治疗师面谈也可以帮助你度过PTSD的难关。
【老师也有开学焦虑症】相关文章:
小孩也有星期一焦虑症吗08-21
缓解焦虑症08-20
焦虑症散文08-31
摆脱开学焦虑症学习计划巧制定-学习计划11-02
分析“技能焦虑症”08-22
轻松战胜焦虑症08-21
考试焦虑症作文11-30
焦虑症的迹象10-21
如何克服焦虑症10-24
职场也有“黄金法则”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