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强迫症的文章

时间:2020-12-12 20:15:26 心理疾病 我要投稿

与强迫症有关的文章

  孩子患上强迫症家长需要注意什么

  强迫症是现代社会中比较普遍的一种心理疾病,在青少年中有突出表现。有些家长得知自己的孩子患有强迫症后,往往会乱了分寸,面对这种心理疾病,家长们往往不知道怎么应对。

  孩子患上强迫症,家长需要注意什么呢?

  有几点建议是提醒强迫症患者家长要注意的,相信对患者的康复会有一定的帮助:

  1、接受孩子患有强迫症的事实,不必觉得这是多么可怕的心理疾病。强迫症神经症不是神经病,孩子没有器质性病变,强迫症是可以康复的。

  2、专业方面的心理指导及康复留给专业人士做,不要自己看过几本心理书箱就担当了孩子的治疗师,早发现心理问题早治疗,多与专业治疗师积极配合。

  3、家长在家庭生活中不指责、不埋怨患者哪些方面做得不好,多表扬多鼓励患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给强迫症患者营造一个轻松的、良好的家庭氛围。

  4、家长包容或善待患者的强迫思维、行为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不便。家长不用过度关注孩子的强迫思维及行为的消退。家长的过度关注及着急孩子不正常行为是对患者康复不利的,如何更好的去面对可与患者的治疗师进行沟通了解。

  5、家长尽量的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若能对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宽恕和爱,相信这一切是至关重要的外在的康复环境,这一切对孩子的顺利康复垫定了基础。

  人格面具理论下的强迫症

  强迫症的特点是强迫与反强迫的对抗。例如,病人脑子里出现某种想法(强迫),同时又认为这种想法是不好的,竭力克制(反强迫)。两者常常僵持不下,令病人痛苦不堪。有时候强迫占上风,病人就胡思乱想了;有时候反强迫占上风,病人控制住了自己。为了保持反强迫,病人会做一些仪式化的动作,例如敲脑门、数数、默念“咒语”。

  人格面具理论认为,强迫是一个面具,反强迫是另一个面具。反强迫面具管着强迫面具,认为它是不对的,是没有必要的,所以反对它,禁止它。而强迫面具不服管教,偏偏要打破禁令。“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两个面具类似于孩子和家长,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有时候也会无理取闹,而家长总是制止他,这样不行,那样不行。换句话说,强迫面具是孩子面具(主体面具),反强迫面具是家长面具(客体面具),面具冲突是孩子和家长的冲突的内化。

  也有相反的情况,强迫面具是家长面具,反强迫面具是孩子面具,例如,家长要求孩子勤洗手,孩子觉得没必要,不想洗,两者僵持不下。有时候家长面具占上风,就重复洗手;有时候孩子面具占上风,坚持不洗手。

  因此,强迫和反强迫,哪个是孩子面具哪个是家长面具,应该具体分析,也可能不是孩子面具和家长面具,而是其它面具的互相对抗。

  弗洛伊德把神经症分为两类:现实神经症和精神神经症。前者包括焦虑症和抑郁症,后者包括癔症、恐惧症和强迫症。

  现实神经症比较简单,由现实原因譬如心理创伤、丧失等引起,表现为焦虑和抑郁。精神神经症比较复杂,很难根据症状推测原因,这是因为,由于心理防御机制的参与,症状已经发生转换或“变形”。所谓转换,就是症状从A变成B,再变成C、D、E。

  人格面具理论认为,一个面具只有一种表现或功能,症状转换其实就是面具的转化。一个面具出来,另一个面具就会做出反应,然后是第三个、第四个面具,最后表现为症状。这样的连锁反应称为“面具链”。

  强迫症面具链的第一个环节通常是“冲动”。病人的某个面具有一个冲动,例如死亡冲动、性和暴力的冲动,或者佛教所说的贪、嗔、痴。由于相应的行为是法律所禁止的,或道德所不允许的,因此这些冲动连同相应的面具平时处于压抑状态,当它被某种因素或情境刺激起来时,就会闯入意识,表现为“强迫性冲动”或“强迫意向”,俗称杂念。对于这些杂念,完全可以不予理会,只要不付诸行动就可以了。但是,佛教认为,想想也是作孽(意业),会产生后果(业报),必须予以制止。于是,第二个面具出来了。

  这个面具像法官或道德卫士,负责监督和评判各种冲动,如果是好的,就放行,如果是不好的,就制止。

  一个杂念,如果不予理会,通常都会一闪而过,不留痕迹,而法官面具吹毛求疵,容易把杂念放大,并且“定格”,结果挥之不去,遂成心病。如果冲动过分强烈,的确是非常可怕的,因为它会变成行动,于是,一个胆小的面具就会感到害怕和恐惧,称为“强迫性恐惧”。在这个面具的渲染之下,法官面具制止强迫性冲动的决心就更大了。

  制止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压抑,二是预防。

  压抑也有两种,一是直接压抑或否认,二是转移注意力或忽视。通过压抑和否认,强迫性冲动和相应的面具重新回到无意识状态,冲动“消失”。癔症的面具链通常到此为止,重新回到无意识状态的冲动可能会通过“发作”和“干扰”,表现为分离障碍和转换障碍(躯体化)。

  如果采用转移注意法,病人就会表现出强迫行为,例如洗衣服或数数。

  预防是指,针对强迫性冲动,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冲动转化为行动,避免可怕的结果发生,例如,针对死亡冲动的预防措施可以是避开危险的地方、把刀藏起来、检查煤气、请人陪伴或向别人确认是否安全。恐惧症的面具链通常到此为止。

  强迫症病人会出现第三个面具,这个面具认为第二个面具所做的一切都是没有必要的,是很荒唐的,是“强迫”,因而予以对抗,进行“反强迫”。于是,这两个面具陷入对抗之中,这是强迫症的特点。

  有的病人还会出现第四个面具,这个面具认为第三个面具的反强迫措施也是没有必要的,因而予以对抗,进行“反反强迫”。

  最后,病人出现第N个面具,这个面具认为自己得了强迫症,需要治疗。于是,病人陷入困境,如果不治疗,强迫症就好不了;如果治疗,还是强迫症,因为治疗就是与症状对抗,就是反强迫。久病不愈和多重强迫的强迫症病人都会陷入这样的困境,他们不管做什么,都是强迫,什么也不做,还是强迫。有一个病人每天早上喝牛奶,哪一天来不及喝,心里会非常难受。他意识到这是强迫行为,就刻意不喝牛奶,其实刻意不喝也是强迫。

  因此,在症状层面上治疗强迫症是非常困难的,必须绕开强迫和反强迫,直指第一个面具,弄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冲动,这种冲动的后果是什么。

  再回到第一个面具。当它出现死亡冲动时,其它面具不会理解,不相信人会杀自己,而把这个面具投射到外界,认为是别人想杀他,因而产生强迫性恐惧。强迫症病人知道实际上没有危险,不应该恐惧,所以才会反强迫。如果他以为自己真的很危险,确实有人想杀他,那就是偏执性精神病了。强迫症和精神病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自知力,有没有自我反强迫。

  综上所述,强迫症不仅仅是面具对抗,面具对抗只是强迫症“面具链”的最后一个环节。

  强迫症患者都是天才?

  强迫症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以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为特征。强迫症患者明知某一行为持续存在毫无意义且不合理,却不能克制的反复出现,愈是企图努力抵制,反愈感到紧张和痛苦。

  天才们都有强迫症:

  天才们都有追求完美的特征,这种特征也正是强迫症的典型特征,于是天才拥有了比一般人更多的强迫思考、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观念。这种状态会使天才有强烈的焦虑不安感,于是他们会通过强迫自己思考、工作来消除这种焦虑不安。

  天才们的责任感异常强烈,强烈到可以忘记自己的存在,历史上出现过有的科学家在自己的婚礼仪式进行中跑到实验室里做实验的事,过分强烈的责任感使外人看来天才只不过的疯子、傻瓜而已。

  天才们的自卑感与生俱来,他们对自己的作品似乎从来没有满意过,甚至觉得自己很失败。面对着自己的作品总是觉得不够好,然而这些不好的作品在一般人看来,已是高不可攀。也正是由于这样的自卑感,使他们的作品水平不断的提高,到了一般人不能达到的水平。

  强迫症患者身上的才能是不容否认的。我一直强调“症状就是未爆发的潜能”,“强迫症,是大自然对强迫性人格在和平时期所遇到的障碍和扭曲的一种天然修正”。

  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这种潜能无法真正释放出来,而只能通过症状“折中的”、“妥协的”、“隐晦的”、“象征的”表达呢?因为我们的“仔细”和“毅力”都只使出了一半,症状就在告戒我们要把自己的才能完全的表达出来。简单说,仔细、耐心、谨慎、怀疑、善于思考等才能仅仅释放到了解决理性的问题这方面上,就是只用到了学习上,却没能将这些才能也同样释放到情感上面。患者没能挖掘和利用他们身上敏感细腻的情感感知能力,导致情感受到压抑。症状是修正,但不是要把我们修正成大大咧咧的人,而是要教会我们平等的对待理性和情感,既要仔细的对待理性的问题,也要发挥自己细腻的情感感知能力,不要压抑情感,这样我们才能完善。

  不要企图将强迫症患者变成大大咧咧所谓潇洒的人,不能否认他们的理性、敏锐、仔细、谨慎、善于思考和怀疑精神。他们需要做的,是进一步发挥这些天生的优势释放被压抑的情感,而不是否认这些才能,逼着他们“潇洒”。

  打开电脑立马登录QQ 你是否有“QQ强迫症”

  打开电脑,第一件事就是打开QQ登录上线,不管有没有好友在或者想不想聊天,只要看到QQ是开着的心里就舒服。如果不开QQ会总觉得电脑上少了什么一样。在心理学家看来,这是强迫症的又一种典型病例,我们也许可以把它叫做“QQ强迫症”。 由于科技日新月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也用手机使用QQ,因此这种症状相对来讲就更为普遍了。

  从病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强迫症是一种神经官能症,主要表现有:

  1、强迫动作,即重复出现一些动作,自知不必要而又不能摆脱。常见为反复洗手、反复检查等。

  2、强迫思维,常见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想象、强迫回忆等。通常病人深感焦虑,主观上力图和强迫思维、动作对抗,结果反而越演越烈。部分病人性格有易焦虑、自信不足而又要求完美的特点,从而容易对日常生活事件发生强迫性质的`心理反应。

  打电脑或手机就会情不自禁地想登录QQ,属于轻度QQ强迫症,可以基本视为正常;中度QQ强迫症的典型反应是不停的重复着点开QQ、最小化QQ,听到一点类似QQ来信息的声音就以为是好友在找自己而再次关注QQ;重症的QQ强迫症就比较可怕了,往往伴随QQ好友上线的幻视、幻想,穷于寻找新的QQ好友,不把QQ撑爆不罢休。

  3、轻度QQ强迫症表现:打开电脑或手机就情不自禁地想登QQ,这种表现可基本视为正常;

  4、中度QQ强迫症表现:不停的重复点开QQ、关闭QQ、最小化QQ、最大化QQ,只要自己听到的声音类似QQ消息提醒,就会以为好友在和自己说话,进而再次关注QQ;

  5、重症QQ强迫症表现:患者会对QQ好友上线出现幻听、幻想,不断添加新好友,直至将QQ撑爆。

  QQ强迫症的判断标准:

  症状一:开机第一件事就是登录QQ;

  症状二:工作、玩耍间隙,会时不时地看一眼,害怕有信息没有看到;

  症状三:一段时间没有信息过来,心里就不自在,一定要找人聊一聊;

  症状四:草木皆兵,直把很多声音当QQ来信息或好友上线声音;

  症状五:只要开电脑没开QQ,便有些心烦意乱,无法认真工作和玩耍;

  症状六:半天没有新信息,就会怅然若失……

  据医学上定义,简称强迫症,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基本特征的一类神经症性障碍。下面为大家介绍QQ强迫症的心理治:疗方法:

  1、提高自控能力

  QQ给我们带来很大的诱惑,所以我们必须提高自我控制能力,QQ强迫症给我们带来那么多的危害,我们不能成为“QQ控”。对于学生,特别是初高、中学生来说,提高自我控制里尤为重要。在这个阶段,正是学习的好时期,如果时间见都花在QQ聊天上,而导致学无所成,那就得不偿失了。如果真控制不了,那么可以不带手机,或让家长、同学来监督自己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2、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很多时候人们患QQ强迫症[6]都是因为无聊,精神空虚、无所事事。玩QQ可以打发无聊时间。所以专家建议大家在空闲时间多去图书馆、书店转转。领略世界名家的风采,去感受他们的思想,和名家进行心灵的对话,增长自己的见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比简单的的聊天好处多。

  3、积极参加户外活动

  生命在于运动,平日没事我们应该多进行体育锻炼。在闲暇假期时间,不要只顾玩手机,玩QQ,多去参加一些户外活动,进行体育锻炼,户外活动对身心都是有好处的,不仅仅分享大自然的新鲜空气,感受大自然的美丽,这样不仅仅能够陶冶情操。更能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保持良好体形,全面提高身体素质。

  4、学会辨别是非

  网络毕竟是虚拟的,我们应该擦亮眼睛,学会辨别真伪,加强辨别是非真假的能力。对于用QQ交友要更加慎重。可以说,在这个到处都可能充满虚假的社会里,我们必须学会辨别是非不要轻易答应网友的请求;不要轻易和网友见面等。

  咬甲癖是强迫症的表现么?

  医学专家目前正对此进行进一步研究,而且已经决定将其从一种习惯划分到强迫症。

  据美国国家广播公司报道,美国精神病学会正准备在下期《诊断和统计手册》中将“咬甲癖”的名称从“无其他分类”改为“强迫症”。

  与强迫症有关的习惯包括反复洗手和抓头发,通常以过度思考和恐惧而导致重复同一种行为为特点。

  医学专家明确说,偶尔咬指甲不代表患上强迫症。

  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精神病专家、医学博士卡罗-马修斯告诉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和抓头发与抓挠皮肤一样,咬指甲在造成一定的损害,给人带来烦恼,并在临床上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时才会划分为强迫症。”

  她说:“而大多数爱咬指甲的人都到不了这个程度。”

  当咬指甲的习惯具有破坏性时,我们才会考虑情况很严重了,也就是当它影响到了手的使用,或者导致反复感染。

  在有些时候,有咬甲癖的人的手和手指会感染,但这种习惯在更多情况下会增加人们患上感冒和其他疾病的风险,因为这增大了细菌从指甲中传染到嘴唇和嘴里的几率。

  想要戒掉咬甲癖的人们可能会发现,如果在手指上涂上柠檬汁或者辣椒酱,就不太会咬指甲了。

  戒掉咬甲癖的人说,在手上缠胶带或者创可贴也很有帮助,要保持精心修正的手型。

  强迫症易产生许多无意识行为

  对于强迫症患者来说,精神长时间都处在一个被压抑、无法释放的条件下,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感觉自己好像没有做好,有的时候会机械式地反复做一件事,有时会对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感觉好像并没有做过,也有时候会为一点点小事担心,想着可能引发了非常严重的后果。

  以上都是强迫症患者的一些无意识行为。如果想要知道自己有没有患上强迫症,回想一下,你在生活中是否常常发生这样的细节:洗碗,洗衣服的时候总觉得自己没有洗干净;关上门以后总要回头看一下,总觉着自己没有关好;发烧的时候,觉得自己生了大病,也许不久于人世。

  这些想法和行为都是强迫症的一些日常表现。如果真的产生了这一类现象,一定不要讳疾忌医,可以寻找专业的医生帮忙调理,这样才能早日康复。

【与强迫症有关的文章】相关文章:

励志文章:父亲与职场09-26

有关职场的励志文章11-10

有关团队合作的职场励志文章07-28

有关现代职场礼仪的文章01-03

有关暑假支教社会实践报告的文章09-24

职场励志的文章01-22

职场精英取得成功的法则与捷径励志文章02-13

关于职场的励志文章11-11

好的文章职场励志07-27

面试经验分享的文章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