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抑郁症的音乐

时间:2020-11-13 09:47:14 心理疾病 我要投稿

关于缓解抑郁症的音乐

  缓解抑郁症的音乐

  抑郁症的治疗方法有很多,音乐疗法也是其中的一种。听一些可以缓解抑郁症的音乐,对减轻抑郁的症状是很有帮助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缓解抑郁症的音乐有哪些。

关于缓解抑郁症的音乐

  功能音乐之改善心情篇

  恶劣的情绪是抑郁症的典型表现,下面介绍的几组音乐正是它的克星,快来听听看,好消除帮助您抑郁症吧:

  1、在心灵感到空虚时,可听贝多芬《命运》,博克里尼大提琴《A大调第六奏呜曲》,日本歌曲《拉网小调》。

  2、在忧愁时,听西柳贝丝的《悲圆舞曲》,莫扎特的《b小调第十四交歌曲》。待忧愁心情渐渐消除时,再听格什文的《蓝色狂想曲》,我国的民乐《光明行》、《步步高》、《喜洋洋》、《精深意长》等。

  3、在心情不好、情绪不定时,听贝多芬的奏鸣曲,萧邦和斯特劳斯的圆舞曲。

  4、当心情焦虑紧张、烦闷时,可以听一听门德尔松的第二交响曲《苏格兰小调》及我国的民乐《姑苏行》、《月儿高》等。

  功能音乐之调理篇

  下面将为您介绍的几组音乐,可以有效调节由于抑郁症给您带来的机体生物紊乱。不妨现在就马上行动试试看赶走抑郁症吧。

  1、在注意力集中不起来时,听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

  2、在功能性神经性食欲不佳时,听穆索尔斯基的组曲《图书展览会》及巴赫的音乐作品。

  3、神经衰弱时,听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比尔的《卡门》。

  4、长期失眠时,听莫扎特的《催眠曲》,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德彪西的钢琴协奏曲《梦》。

  5、全身感到疲惫不堪,无精打采:收听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及我国的民乐《春晓》、《彩云追月》、《流水》等是最佳的选择。

  以上就是为大家介绍的一些可以缓解抑郁症的音乐,有抑郁症状的朋友不妨听一听,对减轻自身的抑郁症很有帮助。当然,音乐疗法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治疗手段,要真正治愈抑郁症,最好还是进行专业的治疗。

  父母抑郁对孩子的影响

  有一些妇女患有产后抑郁症,当面对孩子的时候,抑郁症状也无法减轻,那么,父母抑郁症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呢?

  大约4%的父亲在孩子出生之后也表现出抑郁症状,但是在西方国家,对他们的关注和研究很少。无论母亲还是父亲抑郁都会影响到养育的有效性,伤害儿童的发展。遗传因素会增加患抑郁症的危险,但社会文化因素也起一定作用。

  父母抑郁对孩子的影响

  一、母亲抑郁对孩子的影响

  在朱莉亚怀孕期间,她的丈夫吉尔对孩子没什么兴趣,这使朱莉亚怀疑,要这个孩子是个错误。露茜生下后不久,朱莉亚就陷入抑郁中。她焦虑不安,眼泪不断,被露茜的需求压得喘不过气,对自己不能掌控自己的时间很气恼。朱莉亚对吉尔抱怨说自己很累,怪吉尔不愿帮忙照顾孩子,吉尔反唇相讥说,她对他一举一动反应过度。朱莉亚的那些没有孩子的朋友只来看过露茜一次,就再也没打过电话。

  朱莉亚的抑郁情绪很快就影响到孩子。在出生后的几个星期,母亲患抑郁症的婴儿睡眠很差,很少关注周围的环境,应激激素皮质醇的水平升高。抑郁症状越严重,母亲生活中的压力事件越多(例如婚姻不和,缺少或没有社会支持,贫穷),亲子关系受到的影响就越大。例如,朱莉亚很少对露茜笑,哄她,跟她说话,而露茜对妈妈的悲伤和空洞目光的反应就是转过头,哭泣,看起来很悲伤或很生气。一出现这种状况,朱莉亚就感到内疚和无力,抑郁更严重。6个月时,露茜出现了心理和情绪症状,这在母亲患有抑郁症的婴儿当中很普遍,具体表现为发育迟缓,易激惹,依恋困难。

  如果母亲的抑郁持续存在,亲子关系会更恶化。抑郁的母亲比旁观者看待自己的孩子更消极。她们的教养行为不一致,有时过宽,有时过严。下一章会讲到,经历这种失常教养的婴儿通常有严重的适应问题。有些婴儿自己也陷入抑郁,另一些婴儿则变得冲动、攻击。

  二、父亲抑郁对孩子的影响

  研究者对一个代表性较好的英国父母和孩子的大样本测量了孩子刚出生后父亲和母亲的抑郁症状,在接下来的几年进行了追踪。结论与母亲患有抑郁症的儿童一样,父亲抑郁与儿童的行为问题也有关,尤其是男孩的活动过度、违抗、攻击,控制了家庭社经地位和母亲抑郁等因素之后,仍然如此。

  关于父亲抑郁对教养方式的影响,目前还知之甚少,适应较好的父亲更积极、专注,对孩子更投入。对年龄大些的儿童来说,父亲抑郁与频繁的亲子冲突有关。随着年龄增长,生活在父母消极情绪阴影里的儿童会形成一种消极的世界观,他们缺乏自信,认为父母和其他人是有威胁的。而持续感觉到危险的儿童,在压力情境中很容易被唤醒,在面临认知和社交困难时容易失控。虽然母亲或父亲患有抑郁症的儿童可能会有遗传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倾向,但养育质量是他们走向适应的一个主要因素。

  父母的抑郁情绪对孩子具有传导的作用,同时也影响父母本身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孩子发育缓慢、依恋困难。

  女性难言之痛——产后抑郁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病例吧:

  女性 27 岁,主因分娩后疲劳、失眠、早醒、食欲差 1 月前来就诊。

  该女性于 1 月前自然分娩出一个足月男婴,出生时体重为 3.9 kg,Apgar 评分 8 分、9 分,初步检查男婴身体情况正常。

  这名女性自诉在分娩后经常感到疲惫,对于照顾孩子感到很吃力,每天总会在凌晨 3 点左右醒来,却怎么也睡不着。

  白天整日卧床,没有食欲,时不时独自一人黯然神伤,为自己不能做一个好妈妈而倍感自责,一度有自杀的想法。

  思考:导致这名女性出现这一系列的表现的原因是什么?

  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depression,PPD)是特发于女性产后这一特殊时期的抑郁症,主要是由于性激素、心理变化和社会角色变化三个方面导致。

  从产后抑郁症这一概念的提出,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产后抑郁症之痛

  1. 患病率高

  国际上比较公认的数据为 10%—15%,有的甚至达到了 30%。

  中国的一些流调数据结果差异较大,但平均为 14.7%,结果与国际上的患病率一致。

  简而言之,经手 10 个产妇中,至少就有一个会遭遇产后抑郁症。

  2. 识别率低

  很多产妇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并不认为产后抑郁症就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情绪问题。

  此外,病耻感也是一只拦路虎,患上产后抑郁症,并不像轻易说出感冒那么轻松,承认自己患了抑郁症,在大多数人看来,就如同承认自己疯了/中邪一样。

  而在国内来说,医生主要关注的是产妇的身体回复状况,产妇的心理健康则往往被忽视。

  临床医生对产后抑郁症的知识掌握不多,缺乏一双「慧眼」来识别产后抑郁症也是其识别率低的原因之一。

  3. 后果严重

  抑郁症的最大危险便是自杀,产后抑郁症也一样,发生自杀的事件比比皆是。

  而最惨的,莫过于产后抑郁症继发的「扩大性自杀」,即产妇自杀前,先将自己的孩子杀死,然后自杀,这类惨剧也屡屡见报。

  情绪低落与产后抑郁怎么区别?

  一般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初步考虑:

  1. 持续时间

  一般产后情绪低落常发生于产后 7-10 天,和一些现实事件联系较为紧密,一般都能在 2 周内消失,不会持续好几周或几个月。

  2. 症状表现

  产后情绪低落大多只涉及情绪问题,表现为情绪上的郁闷、低落,也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失眠、食欲不振等表现。

  而产后抑郁症涉及多个方面,如认知、意志、行为和躯体症状,且症状更加严重。

  3. 严重程度

  产后情绪低落具有自限性,一般对生活和工作影响不大;而产后抑郁症严重影响产妇的社会功能,很多患病产妇无法照料照顾自己和婴儿。

  产后抑郁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1. 情绪低落:常无缘无故哭泣,心情一直处于低落的状态,并具有晨轻暮重的特点。

  2. 兴趣和愉快感丧失:心里面无法体验到愉快的感觉,对于自己非常喜欢的事物怎么也提不起兴趣。

  3. 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

  4. 疲乏感,丧失精力,即使长时间卧床也不能恢复。

  5. 自责,自我评价低,负罪感,悲观。

  6. 活动减少,不愿出门。

  7. 对未来不抱有希望,甚至有轻生或扩大性自杀的念头。

  8. 躯体症状:入睡困难,容易惊醒,以早醒最具有特征性,如正常情况下 7 点起床,但 3 点就醒了,并无法继续入睡。食欲、体重、性欲降低、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等。

  临床上如何快速筛查?

  一般以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为主,只有 10 个条目,分别涉及心境、兴趣、自责、焦虑、恐惧、失眠、应付能力、悲伤、哭泣和自伤,花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完成。

  若时间紧张,可重点询问以下 4 个方面:

  1. 情绪是否低落?

  需要注意的是,注意形容词要多变,如悲伤、压抑,因为一些产妇对于自己的情绪体验较为模糊。

  2. 兴趣和愉悦感是否缺乏?

  3. 活动量是否减少?

  4. 是否存在自责、自罪,对未来不抱希望,甚至出现自杀或自伤行为?

  如何诊断产后抑郁症?

  根据美国产后抑郁症的诊断而言,要达到疾病标准,则需要同时达到以下 3 个方面:

  1. 症状标准:A 项中至少有一条,A 项和 B 项的症状加起来中至少有 5 条。

  产后抑郁症状标准列表:

  2. 病程标准:至少持续 2 周以上。

  3. 严重程度:患者感到痛苦、社会功能受损。

  优秀的人为何高发抑郁?

  戴着人格面具与他人相处,是件虚伪而又文明的事。成年人戴着这顶面具能够与其他人很好相处,并取得优秀的成绩。但如果不及时摘下面具,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就很容易产生抑郁情绪,甚至患上抑郁症。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孩童时代,想要做一个好孩子。

  成年人分得清外在礼貌和真实感受之间的区别,但对于孩子来说,事情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父母在孩子面前的绝对支配地位,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步入取悦父母的节奏,然后压抑自己内在的真实感受,长大后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这个就叫假性自体。

  假性自体的概念最早由温尼科特提出,它听上去像一个社会概念,仿佛存在于日常和外界的互动中,但其实并非如此。

  如果我们知道,某些情况下我们是出于社交需要才不能说真话,那这种情况不属于温尼科特所说的假性自体的行为。那么什么是假性自体呢?

  假性自体的根源来自早期的镜映失败。温尼科特对母亲对婴儿的回应很感兴趣。当婴儿说“我很饿”的时候,妈妈可能回答:好的,你饿了我就喂你吃东西;

  或者妈妈也可能回答:当我准备好喂你的时候你才能有东西吃。

  这里婴儿做出了一个夸大的表达:喂我,或者用温尼科特的话说,做出了一个无所不能的姿态,只为表达一个需要:喂我,现在就喂我。

  母亲或婴儿的其他照顾者需要给予婴儿恰到好处的回应。婴儿需要感到自己是强大的,需要感到母亲会回应她的愿望,需要感到母亲想要、愿意回应她,而且能轻易地满足她。但如果妈妈不想回应孩子,如果妈妈不断地要求孩子调整自己适应妈妈,问题就会出现。

  当婴儿被拒绝的时候,她起初的反应是生气,而最终会变得抑郁。

  如果妈妈不接纳婴儿的要求,会出现两个问题:婴儿不仅会被挫败,而且还不允许对此生气——妈妈不希望孩子因为遭到拒绝而生气。最后,婴儿发现她提出要求就会被母亲拒绝,而如果她为此抱怨母亲,母亲就会不理她,或变得冷漠,或因为婴儿不高兴而惩罚她。这时,婴儿就会倾向于发展出一种假性自体。

  婴儿意识到,如果她想让母亲微笑而不是皱眉,温暖而不是冷冰冰,她必须学会随和,学会做妈妈想让她做的事,于是她开始努力取悦母亲,让自己变得可爱。孩子尝试了解母亲的喜好,学着做母亲喜欢的事,甚至在母亲要求她做之前就把事情做好。

  但孩子取悦母亲的同时,也付出了代价。

  这个代价即是,孩子逐渐与自我真实的感受和情绪失去了联系。孩子失去了对自己真实感情的认识、热情、清晰感和意义感。这个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成为非常好的学生,擅长运动,或其他任何受妈妈赞许的活动。但对妈妈想要她做的事,内心深处孩子感受不到任何愉悦或满足。因为她并不是为自己做这些,而是因为她知道这些是妈妈认为重要的。

  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一些成功者,尤其是年轻的成功者,出现无法解释的自杀倾向。许多这样的人都伴随着假性自体长大,他们内心的抑郁是隐藏的。

  他们表面上可能非常努力工作,成绩出众,但内在感觉迷茫、空虚。只有在能够唤起母亲或其他人的正向回应时,他们才能感到高兴。他们对自己的优秀或成功没有任何愉悦感。他们行动的意义只在于操纵或控制母亲。我们常常可以在很多特别优秀的孩子身上发现假性自体。

  如果一个具有假性自体的人来做心理治疗,会发生什么?

  我们通常特别喜欢这类来访者。因为他们希望将自己好的、成功的一面展示给治疗师。所以治疗师也会喜欢这样努力取悦自己的病人。他们很会镜映,善于反应,简直好极了。

  但当我们治疗这样非常随和、悦人的病人一段时间后,通常会有问题出现。他们会逐渐让我们感到有些厌倦。虽然病人看似认为我所说的一切都改变了她的生活,认为我给她提供了诸多崭新的美妙的洞察力,但她完全没有改变。

  如果读过温尼科特,就会意识到,病人对我的赞赏、钦佩之中有一些假性的东西。病人可能会挑我喜欢的话说,但在她的表达和真实的感觉之间隔着一堵墙。

  最后,在移情中,我可能又会发现,病人并不是在把我理想化,而是在我身上重复她生命早期与危险母亲的关系。病人实际上并不信任我。她其实在通过取悦我、配合我来控制我,让我不至于攻击她,或对她冷漠,或像她小时候父母曾经那样对待她。

  但对于这些来访者来说,很难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深层隐藏着极大的痛苦。如果你问他们早年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他们很可能说,自己的父母都很好,他们没有任何问题,一切正常。

  有时,只有来访者的现实功能受损,他们才能开始觉察自己的成长经历可能存在问题。但他们通常会拒绝承认自己的养育过程有任何问题,相反,他们会责怪自己。会说,我的童年很幸福,是我自己太糟糕了,所以我现在才突然考不好,这么抑郁,想自杀。

  科胡特形容婴儿需要母亲眼中的光芒,婴儿希望母亲对他所做的一切,对他所是的一切都激动兴奋。婴儿需要无条件的爱,但对于一个“虎妈”而言,只有孩子做了母亲认为重要的事,母亲才会爱孩子。很自然地,孩子学会了如何取悦母亲,学着去做父母要求他做的所有事。

  但同时孩子也感到抑郁和愤怒,因为只有在她按照母亲的意愿行事,母亲才会爱她。同时,孩子也学会了压制自己的痛苦。一段时间后,她甚至意识不到她的痛苦了。

  这样的孩子,常常在某一个时候,会突然放弃那些对妈妈很重要的事。他们拒绝继续打网球,或跳芭蕾,或拉小提琴,他们说,我不干了。另外一种情况,他们还会继续做,但他们突然开始做不好了。网球比赛开始输球,小提琴竞赛表现不佳,或者考试成绩很差,尽管他们说自己已经尽全力了。

  他们在某个时刻发现无意地发现,他们无法再继续努力满足那些仅仅用自恋的方式爱他们的人,不满足于提高父母的自尊来获得父母的爱。孩子发现他不是因为“自己是自己”而被爱,他们意识到自己仅仅是作为满足父母或其他人自恋的自体客体而被爱的,便陷入抑郁,在以前擅长的领域开始失败。

  有时我们很难发现真正的问题所在,很难理解病人之所以感到如此受伤、愤怒,是因为父母对他们的爱伴随着苛刻的条件。来访者也同样很难发现自己的受伤和愤怒,但这些被分裂到意识以外的感受其实一直都存在。这是因为假性自体的特征就是来访者与自己真实的深层感受失去了联系。我们要帮助他们触碰到自己真正的感受,而不是让他们持续不断地责备自己是失败者。但这做起来很困难。

  假性自体的病人非常善于取悦他人,取悦他们需要取悦的人。但在随和的外表下面,他们非常害怕别人,不信任任何人。他们的吸引力、那种讨人喜欢的能力,是他们用以控制他人的方式,以此来免受他人的伤害。

  你分得清抑郁和焦虑吗?

  抑郁和焦虑是人们经常会遇到的心理问题,也是最常见的心理问题。

  有人问,为什么我会觉得自己又「抑郁」又「焦虑」,或者说,又无精打采又烦躁不安?

  没错,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常常相伴而来。

  当抑郁障碍遭遇焦虑

  抑郁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有五个方面:

  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和悲观;

  感觉思维能力受到抑制,并且常常考虑消极的事情;

  意志活动减退,并不愿参加各类日常活动;

  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

  出现睡眠障碍、乏力、食欲下降等各类躯体症状。

  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不涉及焦虑症状,但有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抑郁症患者感到有一定程度的焦虑。

  抑郁状态中,患者常表现出自罪、自责,认为自己不够好、做什么都没有意思、未来一切都没有希望,行为上也会感到做事困难、想要回避过去显得简单或有趣的活动。

  对自己的悲观认识和与外界沟通越来越难,都可能令抑郁症患者感到焦虑——害怕事情会变得比此刻更糟糕更加可怕。

  抑郁症患者也可能表现出激动不安等焦虑症状,这在老年患者中非常多见;另外,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状态下,很可能出现易激惹的焦虑症状。

  当焦虑症遭遇抑郁

  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为:

  对未来可能的危险或不幸的持续的过度担心;

  坐立不安,并且肌肉紧张;

  出现心慌、气急、胸闷、头痛等由于自主神经功能亢进而导致的躯体不适;

  「警觉性提高」带来的易激惹、入睡难、注意力不集中等。

  焦虑症患者也会有时候感到自己被抑郁笼罩。

  迁延不散的焦虑,都可以令人感到不愉快、不开心,甚至自责:

  难以再像过去一样轻松应对工作、人际和生活;

  持续的紧张情绪和各种身体不舒服令人痛苦、难以忍受;

  对症状过分关注和担忧,生出「我这么焦虑,不可能做好别的事情」的信念,带来绝望、自责;

  对症状的无助感,怕自己没办法再好起来。

  是焦虑,还是抑郁?

  当同时表现出焦虑和抑郁症状时,依据诊断标准、症状表现和病程发展,医生一般会以更严重、主导的症状做出诊断。

  若两种障碍的诊断标准都各自符合,则可以分列诊断,即「共病」。

  实际上,一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抑郁障碍患者中,有 67% 正同时有焦虑障碍,而焦虑障碍患者中则有 63% 正同时患有抑郁障碍。

  还有一种情况,即是两种障碍的诊断标准都不完全符合时,国际诊断标准 ICD- 10 提供了「混合性焦虑和抑郁障碍」(Mixed Anxiety and Depressive Disorder)的诊断。

  又焦虑又抑郁,怎么办?

  抑郁和焦虑中有一个已经显得难以应付,同时面对两者,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1. 运动

  如果有人鼓励你找一项运动并且每天去活动一下,还是不要暗自嘲笑他没有给出更新颖的技巧了吧。

  当抑郁让我们行动和思维都缓慢下来时,运动能帮助身体和主观感受都慢慢活跃起来;而当焦虑令人觉得百爪挠心、心慌难耐时,运动是释放压力的好办法,它能让人从内心安静下来;运动还能帮助身体调节到更好的状态,从而缓解躯体不适、恢复正常的睡眠节律。

  2. 找到第一步,踏出去

  尽管抑郁和焦虑合起伙来把脑袋变慢了,没法再像以前那样记住事情,或者很难专心致志了,尽管情形也许令人感到「内心瘫痪」、无力做任何事情,请相信,我们还是可以做成一件事情最开始的.第一步。

  然后,把一件事分解,直到各个步骤都具体且细致,我们就不会再感到难以执行。

  接下来,把注意力放在接下来的那一步上,那又是新的「第一步」。

  这个策略能让我们不至于被抑郁带来的「无能感」裹挟,因为,至少眼前这一步还是有能力掌控的;它也避免我们被无边的焦虑绑架,因为当事情一步接着一步进展下去时,我们的注意力便会慢慢从「数不尽的担忧」聚焦到我们想专注的事情上。

  而每一次成功在焦虑或抑郁状态中做成事情的经验,会帮助我们找到和这些「难过的低落」或者「紧张的不安」共处的方式。

  3. 觉察自己

  当脑海里冒出类似「我真是糟糕透了」「这件事多半不会有好结果的」「万一那样、这样怎么办」「如果发生意外的话多可怕」等想法时,也许情绪会纷纷涌现而无法随意控制,但我们可以首先观察一下自己的想法:

  现实情况真的是这样的吗?

  我是不是在夸大问题?

  我在无端担忧吗?

  我是不是在过分苛责自己?

  然后,观察一下想法背后的信念:

  我是不是会觉得「一个细节不够完美,就等同于一切都是糟糕的」?

  我是不是觉得「事情一定要如期望进行,否则就是无法接受的」?

  觉察到情绪来源于这些不合理的想法后,我们可以告诉自己:

  我感到抑郁或焦虑,是因为我的认知里有一些不太合理的信念。

  虽然它们总是自动跑出来,但是我知道,现实情况不是我想的那样。

  这能够帮我们承受和处理这些情绪,而不是被它们带着走。

  4. 认同自己和自己的情绪

  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偶尔的抑郁和适当的焦虑,都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接受这个有抑郁和焦虑的自己,而不再是自己和自己作斗争;可以接纳这些坏的感觉,它们总会存在着,并不会、不可能在生活中完全消失。

  实际上,抑郁和焦虑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

  抑郁让我们避免作出仓促的决定,让我们不去做冒失而危险的事;焦虑则让我们保持客观,而不是「不现实地乐天」。

  有坏的感觉,好于「没有感觉」——后者是空虚和麻木,前者意味着我们也还有感受生活中的快乐、愉悦、平静、活力、充实等好的感觉的能力。

  毕竟,有好坏起伏,才是鲜活的日子,不是吗?

  抑郁症的最好治疗方法

  哈佛研究表明:抑郁的人们都容易走神,培养专注力是打败抑郁的关键。

  想想你曾经不开心的时候。你也许会认为不开心是因为某些特别的原因,也许是因为你遇上了难以解决的难题,或是你得不到你想要或需要的东西。可能你自己认为这些外部的因素是不开心的原因。

  我们经常认为抑郁是我们自己的原因——糟糕的生活环境让我们不开心,如果生活环境改善的话,那么我们会更容易开心。但实际证明:环境不是造成我们开心痛苦与否的原因。

  最近哈佛的一个研究表明分心走神是痛苦的直接原因。研究期间发现能够专注于任务的人比总是走神的人要开心的多。

  这个研究似乎证实了佛学以及先贤圣人长久以来一直教导人们的信念:心念乱动会带来痛苦和身心障碍,幸福的关键在于内部的定心,而不是改变生活的外在条件。

  然而这个研究最惊心的部分是:痛苦并不仅仅是因为胡思乱想想到不愉快的事情。研究显示人们即使是走神想到平常或是高兴的事情,也不如专注的人开心。

  研究中要求参与者专注于某项活动。结果发现即使只是单调无聊的工作,只要参与者全身心的投入,关注于当下,也会开心的多。试验得出了结果:如果经常走神的话(很多人往往每天一整天都处于走神状态),会大大降低幸福感。

  幸福是活在当下

  这个研究只是证明了40多年来做的关于冥想和专注力试验得出的结论。

  契克森米哈对心流的描述是完全沉浸在一项活动中。这和任务本身没有关系,有关系的是你是否全身心投入。

  经常被人称作是积极心理学之父的Csikzentmihalyi发现:人们幸福的时刻是处于心流状态的时候。在心流状态时,我们高度警觉。我们完全专注于某一点。而这种专注的时刻,专注于当下的状态,就是真正的幸福感油然而生的时刻。

  当你专注于当下的活动的时候,你不会悔恨或担忧,不会计划或是希冀其他事物。不会因为神游而浪费多余的能量,不会让胡思乱想的产物主导意识。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最近的研究继续证明了专注会增加幸福感,专注于当下是真正的体验生活,享受每一个时刻。

  我太…开心不了。

  有些人很难相信幸福的原因如此简单。“我太穷了”,“我要担心的事情太多了”,“生活对我来说太艰难了”,这些都是很常见的抱怨。心智总是告诉你你需要很多其他的东西才能开心。

  但是,生活环境对幸福感的影响实际比你认为的要小的多。

  美国心理科学协会的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们并不比社会经济地位比他们低的人开心多少。

  幸福并不来自于你住在哪里,你可以买得起什么,你的事业是否成功,或是人际关系是否和谐。所有的证据都支持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幸福是从培养一个健康平衡的心理环境而来,而健康平衡的心理环境可以通过练习专注来培养。

  古话说的话:“幸福是一种心理状态。”事实证明这是对的,而这种心理状态有一个名字:专注。证据表明学会这一有价值的技能是真正和长久完满的关键。

  翻译自Quora:http://www.quora.com/What-are-the-best-treatments-for-depression

【关于缓解抑郁症的音乐】相关文章:

缓解失恋抑郁症的方法01-09

缓解抑郁症的食物有哪些03-27

关于更年期三招有效缓解抑郁症03-18

抑郁症吃什么食物可缓解03-15

6类特色疗法缓解抑郁症03-14

抑郁症失眠缓解方法有哪些01-09

治疗抑郁症的音乐推荐01-20

音乐能治疗抑郁症03-29

考试前缓解压力的音乐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