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解读苏神咬人

时间:2020-09-08 10:33:03 心理学与生活 我要投稿

心理学家解读苏神咬人

  心理学家解读苏神咬人:身处危机的低级本能

  今晨在纳塔尔谢幕的苏乌之战后,亚平宁蓝色军团的黯然退场竟然被苏亚雷斯一口“龅牙”抢走了风头,比赛进行至第79分钟,苏神在禁区内抢位时变身苏牙,再度上演咬人一幕。这已经是苏亚雷斯第三次展露他牙齿的威力了,苏亚雷斯也又一次刷新了由自己保持的球场咬人记录。 针对苏亚雷斯的几度咬人行为,记者专门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国际催眠治疗师、吉林大学心理学系丁建略副教授,期待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这一场场“牙尖上的比赛”。

  丁教授向我们介绍,实际上咬人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行为,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一种“退行行为”,是人们在受到压力和刺激之下的一种行为退化的举动,但是人类每一种行为背后都会有诱发行为产生的心理机制,同一种行为背后也会有不同的诱发原因与背景。细心的网友发现,苏亚雷斯的牙不仅会在危机时刻朝向对方球员发起攻击,甚至在队友攻进足球的`庆祝时刻也会“一展牙口”,针对这种现象,丁教授指出,这就像一些恋爱中的女孩子一样,她们也会经常咬自己的男朋友,她们借助这种攻击行为来宣泄自己的情感与压力,或喜或悲,高兴了会咬,痛苦的时候会咬,感觉自己处于危机的时刻也会咬。事实上,在人类的成长过程中,口腔的撕咬动作是一种层级最低的行为动作,人类对咬的动作的习得甚至要早于手和脚,可以说这种动作是一种心理和行为幼稚化、简单化的象征。

  苏亚雷斯首开金口要追溯到2010年的荷甲联赛中,代表阿贾克斯出战的苏亚雷斯在队友林德格伦被出示红牌时上前与裁判理论,突然张开大口向霍温中场巴卡尔肩头咬去,虽然逃过了当场裁判的判罚,但乌拉圭人终究付出了禁赛7场的代价。2011年始,苏亚雷斯易主利物浦,但东家的更换显然不能阻止苏牙进击的脚步,2013年4月23日,英足总官网宣布对利物浦前锋苏亚雷斯在与切尔西比赛中对伊万诺维奇的暴力行为提出指控。因其在上轮切尔西与利物浦的比赛中,与切尔西后卫伊万诺维奇拼抢中竟然张嘴啃咬对方的手臂。苏亚雷斯的再开金口为其换来了10场停赛的处罚,并提前报销了整个赛季。而在昨晚的比赛中,苏亚雷斯再度幸运地逃过了当值主裁的判罚,但是赛后FIFA表示将着重调查苏亚雷斯咬人事件,根据国际足联的规定,目前禁赛的最长刑期为2年或者24场比赛的全球禁赛。而就苏亚雷斯今天的表现,再结合屡教不改的惯犯身份,他很可能坐满球监,享受2年全球禁赛的待遇。苏亚雷斯的一口龅牙在给他带来很高人气的同时也很可能成为葬送他足球生涯的罪魁祸首。

  丁教授针对苏亚雷斯的案例还给出了更细致的分析,与日常的咬人行为不同,苏亚雷斯的咬人行为发生在体育竞技赛场上,体育赛事本身是一项竞技意味浓厚并有明确严格规则的项目。苏亚雷斯几次在比赛中咬人时,他都是处在危机之中,并且当时他手脚的全部动作都被规则严重束缚的情况之下,在这时选择“咬”这一动作也带有逃避规则、释放压力、攻击与反攻击的心理色彩。

  乌拉圭人取得胜利之后,曾经倒在泰森嘴下的前拳王霍利菲尔德第一时间在推特上讽刺苏亚雷斯道,“我猜身上任何部位都可以吃。”这一讽刺使得人们不由自主地将苏亚雷斯今日的行为与十七年前泰森的“惊世之咬”作一比较。对此,丁教授指出,运动员在比赛中对比赛结果有一定的期望与渴求,一旦受到对手的威胁而感到目标受到动摇即将落空时,人们会陷入焦虑恐惧之中,当这种情绪占据了大脑,理智就会被本性抑制,从而使球员出现偏差的攻击性行为。

  除此之外,丁教授还对我们吐露,一般来说,运动员咬人的攻击行为经常是与小时候的一些习惯与经历相关的,这些球员背后往往还有些我们不甚了解的故事,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能量学说,就是这些不快的经历诱发了他们将刺激、挫败、敏感等情绪慢慢固化到了口腔动作之中。

  许多人都会在这场比赛之后,对他破口大骂道“恶魔!禽兽!”,但是,对于他的球队和他的球迷来说,他却是扭转比赛的战神,他是队长杰拉德最完美的搭档;至于他的家庭和孩子,他更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好丈夫好爸爸。对让人又爱又恨的苏牙,究竟是该同情还是谩骂似乎会成为一个永远无法统一的问题。谈到对苏亚雷斯咬人行为的性质,丁教授说道“这不是一种疾病,应该算作一种心理的障碍,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我们可以尝试通过用一种干预的手段来了解他、改变他,但是,在规则严明、倡导公平竞争的现代足球竞技赛场上,苏亚雷斯必须首先接受严格的制裁与处罚”。

【心理学家解读苏神咬人】相关文章:

神回复冷笑话05-12

苏宁顶岗实习报告07-31

村官苏奎的故事02-19

心理学家指出指点他人不如多倾听09-28

《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简介06-02

心理学家教你如何谈恋爱10-09

神回复的搞笑句子09-20

逗神转世笑话故事05-24

心理学家将孩子分为六种气质10-12

解读《关雎》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