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常识分享

时间:2023-03-23 17:08:40 心理学与生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心理常识分享

  心理常识:安全感,能不能挣回来?

  那一天的事情我仍然记忆犹新——那一天起,我踏上了有关依恋和关系研究的漫长道路。当教授讲授“依恋形式”这一概念时,我正坐在本科生的教室里,兴致盎然。教授告诉我,大约有50%-60%的人属于所谓“安全依恋型”。我开始算数:如果有50%-60%的人属于安全依恋型,那剩下的40%–50%是什么类型的呢?这说明大约一半的人都注定要生活在缺乏安全感的关系当中吗?

  由于好奇,我问了一个现今仍有很多人问我的问题:不安全依恋型的人可以通过努力改变他们的依恋类型吗?那时我得到的答案让我十分困惑,这成为我了解并传授依恋知识的契机。

  那个时候的我,接受的知识认为依恋类型不随时间而改变。依恋类型就像人格一样被认为是稳定不变的。平心而论,这种观点早在十年前,从关于依恋的研究开始激增时就产生了。然而这让我十分纠结,因为我想在毕业后帮助人们找到或建立更好的恋爱关系。可如果不安全依恋真是终其一生都稳定不变,我要怎样才能帮助人们改善关系呢?如果人们的关系模式是根深蒂固的,我又该如何有所作为呢?

  这些问题促使我深入调查。我发现,依恋类型的稳定性比教授所讲的更加微妙。有研究揭示了两种安全型依恋:连续性安全型依恋(Continuous-secures)和获得性安全型依恋(earned-secures)。教授当时描述的只是将童年期形成的依恋关系维持到成年期恋爱关系中的人,即连续型安全或连续性不安全型依恋的人。例如,如果看护者当初不能持续地满足孩子的生理和情感需要,可能会影响孩子在之后的生活中建立安全型依恋的能力——这样的情形适用于大多数的依恋类型。然而,这项研究揭示了依恋关系可随着时间或关系的改变而改变。更确切地说,依恋形式可以由不安全型转化为安全型,也就是所谓的“获得性安全型依恋”。

  获得性安全型依恋是指在婴儿期建立的不安全型依恋随后转化为安全型依恋。这种转化对个体的恋爱关系及他们的教养策略有着积极影响,具有这种依恋类型的人群对恋爱关系的满意度和连续型安全依恋者一样高。这种现象被称为“安全缓冲效应”(secure buffering effect),指拥有安全依恋型伴侣的不安全依恋型个体会产生更多的安全型依恋行为。

  这告诉我们,一切还是有希望的。

  如果你对当前的关系感到不满,或希望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和反应,研究已经证实了你仍可能获得安全感。我们可以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并成长为更有安全感、更全心投入的人。

【心理常识分享】相关文章:

消防常识分享07-16

秋季养生小常识分享07-12

消防安全防范常识分享07-12

心理健康的小常识04-03

心理咨询体验分享03-29

装修合同签署小常识分享03-10

初级网站美工设计基础常识分享03-20

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识10-15

导致抑郁症的心理常识12-15

早教必知的心理常识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