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论文生活中的心理学

时间:2020-10-23 17:05:22 心理学与生活 我要投稿

高一论文生活中的心理学

  高一论文生活中的心理学一:

高一论文生活中的心理学

  生活中常见心理现象及心理分析 ——浅谈“罗森塔尔效应” 摘要:罗森塔尔效应是一种期待和被关注效应。由于对某件事的特别期待,而给予特别的关注、照顾,从而使期待成真,创造奇迹。这是由人的期待与被关注的心理导致的。

  关键词:罗森塔尔效应 期待 被关注 心理

  罗森塔尔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的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 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再次智慧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习惯上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实践也表明: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普遍会变得优秀。相反,那些受到老师忽视、歧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一天天最后沦为社会的不良分子。尽管有些例外,但大趋势却是如此。这是由于,教师对学生产生的期待使教师对学生,不由自主地另眼相待,倾注更多的关注和爱,而学生由于受到关注从而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并通过努力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所以,罗森塔尔效应这类奇迹的发生有两个原因:期待心理造成特别的关注及照顾;因被关注而努力去实现被期待的事。

  (一)期待心理

  当一个人对某些人有特别的期待时就会不由自主产生强烈的关注及爱护。期待者对期待对象产生美好的憧憬,并出现具体的期待结果,还要为这种期待付出具体的努力实践,如给予积极的评价、肯定、表扬、帮助、指导等行动,使被期待者感受到期待者对自己的特殊的关怀和鼓励,并从内心上接受期待者的种种爱心和帮助,以致做出相应的努力,把内在的潜能激发出来,达到了期待者所期望

  的结果。由于老师的关注和爱护,使他们全面客观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过去、现在以及他们的理想,并对所期望的学生给以各种各样的鼓励,不断朝向期待方向发展。而且教师对学生有独特的示范性,将给予学生赞许和认可。

  (二)被关注心理

  人都有爱和归属、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被关注的同时也显示了自己的价值,从而得到心理的满足,大多数人认为,因为自己有关注的价值,所以会有人抱有期待,这也是一种被承认的成就感。所以,当受到关注的期待时,人们除了喜悦,还会自然地对关注自己的人产生好感,并自主地努力、拼搏,以争取赞扬和进一步的关爱。就是在争取进一步关爱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本来不可能的事,即完成期待,创造奇迹。期待和关注是引导学生心理和行为发展变化的“前奏”,学生对教师的不同对待也有区别地作出反应。学生会通过教师对自己的期待,来了解自己在学校和班级的地位、作用、责任以及教师对自己的要求,并把这种期待内化为自己对自己的期待,使自己按照教师期待的方向发展,表现出学习刻苦努力,品德行为良好等特质。学生因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热爱和期望,变得更加自尊、自信和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在这里,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期待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难以隐藏对这些学生的信任与期待,而这种“真诚的期待”是学生能够感受到的,因而产生了自我期望,并不断努力去实践这一期望。

  期待有种神奇的力量,无论工作还是学习,只要有意识地寄其以厚望,对方往往就会产生出相应于这种期望的特性。王国海军司令纳赛玛奇耀公爵有一次作战惨败,不少大臣都认为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会严厉处置这位败将,但女皇却写信给他说:“人的一生中谁没有过重大的失败呢?难道最伟大的统帅就没有经历过不幸的战斗吗???公爵,请记住您在南方和北方取得的胜利,您一定会跨过最近的种种事变,重新去迎击敌人,不要要求另外任命一位海军司令。”读着女皇的来信,公爵深受感动,决心万死不辞去夺取胜利,以报答女皇的高度信任。这就是期待产生的力量。每个学生都有获得尊重与关注的需求,作家冰心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在任何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着一个无限的美好的世界在等着开发。因为有了教师的期待和关注,

  学生努力拼搏着,来完成那份期待。

  教师关爱学生的最好方式,就是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准确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学生为本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让学生的潜能更好地发展,让学生的生命更好地绽放,让学生的生活更加的幸福。结束语:罗森塔尔效应是期待与被关注心理造成的双方共同实现明显效果的效应。生活中,如果我们都能够多关注一些,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周宏《对罗森塔尔效应的审视与反思》

  当代教育科学报《罗森塔尔效应及其合理应用》

  高一论文生活中的心理学二:

  1、有时遇见熟悉的朋友,话到嘴边,居然忘了对方的名字

  原理:个体在学习中对刺激给予编码处理时,他同时将之编码为形码、声码、意码(文字如此,人物也是如此)。在语文学习时短期的记忆的编码以声码为主,长期记忆的编码则以意码为主。

  分析:对熟悉的同学,我们已将他(她)与意码建立了直接联结,而不象最初认识时需将精力放在形码的记忆上,我们一见到他(她)就直接在脑海里潜意识的反映出与其性格相符的词,譬如:乐观、开朗、或内向、忧郁,即为意码。若此时声码的解码无法进行,或声码无法与意码、形码建立联结,自然就叫不出对方姓名。

  2、有一个男孩追了一个女孩很久,女孩有一天睡觉之前突然喊道:“完了,我不记得他长什么样子了!”室友们便坏坏地笑着说:“完了,你爱上他了。”

  分析:当女孩慢慢开始接纳男孩时便会将注意力集中到意码的编码上,将其编入长期记忆。此时女孩会更多的思考与意码相关的人品、气质、性格,而可能忽视了对其形码的检索,即会出现一时不记得他相貌的现象。平时你是否会经常在某一时刻不记得爸爸、妈妈或男友的长相呢?因为在熟悉之后,你会更关心与个人魅力有关的意码,而非形码。

  3、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之后,你受了很大的伤害,几年之后,你再想记起的时候突然发现对那段感情的记忆很模糊,甚至不复存在。

  原理: 长期记忆不可能遗忘,只是没有找到恰当的检索方式。动机性遗忘(针对性失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

  分析: 回忆痛苦经验时,将使人回到痛苦的过去,为避免痛苦感受在记忆中复现,因而当时者学到对自己加以压抑,将意识中不愉快的经验刻意施加压力,将之压抑在潜意识之中。人的大脑是有保护机制的,记忆太痛苦了,才要忘记。把遗忘的记忆从深海中打捞出来,你也许会痛不欲生。按精神分析论的解释,除个人生活中重大灾害的压力可能导致失忆症之外,个人的心理冲突,也是形成失忆症的原因。诸如个人在情绪上的一些内在冲动或欲望,如不为个人理性所接受时,两方面冲突的结果即可能形成遗忘。

  4、你能记得3岁之前发生的事情吗?

  三岁以前的幼儿,对事物最感好奇,事事好问,求知是一生中学习效率最高与学习事物最多的一段时期,然而到了成年之后,很少有人能清楚记得三岁以前的事。

  原理:幼年经验失忆症

  分析1:因为从出生到三岁这段时间正是恋亲情结(恋父或恋母情结)形成阶段,儿童因心理冲突而生的`压抑。压抑使其变为潜意识,导致不能记忆。

  分析2:按现代认知心理学中的信息处理理论的解释,人在三岁以前并非没有长期记忆,只是因为幼儿在当时对讯息处理时,尚不能使用语文作为心理表征的工具,即未将语文的声码、形码、意码输入到长期记忆中,因而不能用语文去检索记忆以回答问题。

  5、一个人在失恋之后,为使自己振作起来,会马上投入另一段感情。这是不错的疗伤方法。

  原理:遗忘干扰论

  分析:遗忘是新旧经验彼此干扰的结果。投入新的感情,经历新的感情体验,能够干扰对前一段感情的记忆,从而达到干扰遗忘的效果。

  6、一位未婚女子与其男友交往了一段时间之后,其男友提出分手。那女的却说与他发生了关系,要其负责任。但其男友却说根本没有此事,除正常的恋人之间的行为之外,并没有对她做任何事情。但那女子却能将他们如何发生关系的过程描述地非常详细,根本就是亲身经历的样子。直到医院诊断她还是处女时,她依旧坚信自己确实与男友发生了关系。

  原理:记忆扭曲现象。记忆扭曲的方式有两种类型:一为量变或将事实简化,或将情节减少;一为质变,添油加醋,甚至无中生有。

  分析:个体接受刺激、讯息处理的方式是选择性的,很可能在开始时的感官记忆或短期记忆阶段,根本就未将刺激的特征照实收录。

  贮存在长期记忆的讯息,既须与原有的旧经验交感,又须与新进入的讯息互动。新旧讯息的交感互动的结果就产生了认知结构改变的历程。据了解那位女子看过多本关于性交过程的书籍,她将男友的形象剪贴成了书中的男主人公,将自己剪贴成了女主人公。在与男友交往时不断与书中的讯息发生交感互动。时间长了,就发生了记忆扭曲,即分不清是真实的和还是幻想的。

  7、一对有家庭暴力的夫妇来做心理咨询,丈夫真心爱妻子,却又总对其施加暴力,之后又会十分后悔。心理医生让他们面对着座谈,像在家里一样的谈话。经过1个小时之后,医生发现妻子很会说,而且总是很有道理,丈夫却总是无辞可对,面对妻子的责问手足无措。

  原理: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观点,行为由强大内部力量驱使或激发,人的行为从继承来的本能和生物驱力中产生,且试图解决个人需要和社会要求之间的冲突。剥夺状态、生理唤起以及冲突都为行为提供了力量,就像煤给蒸汽机车供应燃料一样。在这个模型中当机体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它的驱力降低时,它就停止反应。

  分析:当丈夫与妻子发生口角时,由于妻子一直都说的在理,而丈夫却处在语言剥夺状态。当处于尴尬的紧张情境下,就会用打人这一行为来降低紧张度。但行为有可能是被不在意识范围内的动机所驱使的,所以打妻子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与爱妻子并无矛盾。

  当人处于被剥夺状态时就会变得不理性,会恢复小孩的幼稚心理,打妻子为了获得“战争胜利”好让妻子闭嘴。就像小孩在商场里为得到玩具,躺在地下哭是一样不讲道理的手段。人类往往可以把一切畸形的行为都与小孩的行为相类比,因为一切畸形的行为都是由不成熟的思维导致的。

  8、一个三岁小孩跟五岁小孩一起看电视,在电视中有一个小孩A。小孩A将自己的糖果放在地上的纸盒子里,然后关门出去了。这时走进来一个大人,他将纸盒子里的糖果转移到了一个衣柜里。问三岁和五岁的小孩:小孩A进来后会在什么地方找糖果?三岁小孩和五岁小孩分别会怎么回答呢?

  原理: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三岁的小孩会说A会在衣柜里找,五岁小孩会说A会在纸盒子里找。

  分析:三岁的小孩不知道要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他认为既然自己看到了糖果是被放在了衣柜里,他就不能理解为什么A会不知道。而五岁小孩已经学会了从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他把自己放在A的位置来思考,所以他知道A并没有看到糖果被转移了位置。人的思维总是在变化着的,善解人意这样的品性并不是人们天生的,而是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去学习,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学习常识心理学的过程。有些父母总会责怪子女太自私,不会替别人着想。看了上面的实验结果,我觉得父母应该看到希望,或许您的孩子现在总是不懂父母的心,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慢慢学会角色互换,会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

【高一论文生活中的心理学】相关文章:

生活中的常见心理学10-26

生活中实用的心理学知识12-19

如何参透生活中的心理学11-10

我们生活中的心理学效应10-04

心理学与生活感悟论文04-28

生活中的数学论文09-07

生活中的心理学:在锻炼中维护身心健康11-06

生活中哲学小论文08-31

试析高一政治《经济生活》教学中的汇率问题论文12-11

心理学在临床护理中应用的体会论文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