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生活:人为什么要自虐

时间:2023-05-04 14:16:02 赛赛 心理学与生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心理学与生活:人为什么要自虐

  什么叫自虐?顾名思义,自己折磨自己,如故意去看自己觉得难以接受的作品等。自虐症通过伤害自己造成一定的精神满足感。从一定程度看,这是一种精神分裂的体现,通常我们会埋怨别人作的事如何不好,而较少反省自己,自虐症正好相反。那么,生活中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自虐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心理学与生活:人为什么要自虐,欢迎阅读。

  心理学与生活:人为什么要自虐

  如果和男朋友分手了,你是不是觉得因为自己不够善解人意?如果别人求你帮忙,但是你没有时间,当你解释时是不是觉得很愧疚?想过没有,你为什么会感到是自己做得不够好,为什么总把责任归到自己的身上?

  其实,这就是你的自虐心理在作怪。不要过于担心,自虐是很普遍的现象,心理学家发现,世界上大约有一半的人都有自虐倾向。

  有自虐心理的人,大多觉得自己全身都是缺点,没有别人优秀,即使他们本身条件很好,也不敢正视自己。他们希望能做好一些事情,却总在关键的时候丧失信心。所以,有自虐心理的人很难成功,因为他们还没有站起来,就把自己踩在脚下了。

  生活中,那些总是顺从别人的人,自虐心理都比较强。这些“老实人”和“老好人”,很少得罪人,可以用“与世无争”来形容。当别人提出一些要求的时候,哪怕是无理的,为了避免因为自己不同意而触怒别人,他们也总是表现得很愿意。即使在很多时候,他们心里并不是这样想。

  心理学与生活:人为什么要自虐之用一句话概括:自虐就是折磨自己。

  在心理学上,自虐可以分为两种:第一,心理上的自虐;第二,身体上的自虐。自虐和自残有很大的不同,自虐一般不带有什么目的性,而自残目的性很明显,比如,为了挽救失去的恋情割腕自杀。而自虐却不会这样,只是一种心理不平衡的状态。一个处于自虐状态的人,因为对自己不认同就对自己进行惩罚,以获得一些精神上的发泄和释放。相对于精神的自虐,身体自虐更要明显一些,比如那些酗酒和嗜烟的人,都有一定的自虐倾向,在折磨自己的身体中,得到一些心灵的释放。另外,自虐也可能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心理情结,一些原始土着人身上满是文身、穿孔,就是通过伤害自己的身体来表明自己是勇敢的,具有忍耐精神的。

  在一个男主人酗酒的家庭中,女主人如果为了让丈夫改过自新,总是采取和丈夫进行冷战或争吵的方式,却迟迟不肯离开,渐渐地因为“情感鸡肋”的折磨,很快就会耗掉自己的精力,而这种甘心被耗掉的心理就是自虐。通过自虐来达到折磨对方,达到玉石俱焚的目的,总归对自己是伤害,其实,自虐本身起不到任何作用。

  那么,我们要怎样去摆脱自虐心理呢?

  心理学与生活:人为什么要自虐之勇敢地说出来

  大多数自虐的人,因为害怕别人对自己不满,而很少会表露自己的情绪。比如,一位同学的舍友很不讲卫生,他碍于面子,不提醒不反对,而是默默忍受日益恶化的宿舍环境,最终忍无可忍,只有通过打架来解决问题了。其实想要摆脱自虐心理,只要表达出自己的情绪,敢于说“不”,情况就可以得到好转。

  一个总是不敢拒绝别人的人,如果感觉自己不满意,不妨坚定地拒绝别人,这样,自己就不会因为无奈的承诺而烦恼;那些总是被欺负的老好人,只要提出自己的意见,争取自己的权利,那么就不会再出现因为没有成就感而自卑、自怨的状况了。

  心理学与生活:人为什么要自虐之摆脱不必要的责任

  很多自虐的人都把不该自己承担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比如,有个人母亲去世了,他责怪自己平时没有照顾好母亲,于是一味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并用酗酒来摆脱这种自责。所以,有自虐心理的人,如果能放下过多的责任,不要总是自寻烦恼,那么,自虐就会很快好转。

  总之,如果想摆脱自虐,最好的做法就是“放自己一马”,不要和自己过不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心灵上,只有放开,幸福的指数才会大幅攀升。

  孩子有自虐倾向怎么办

  1、改变对待孩子的方式

  有自虐倾向的孩子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方法一般都有问题,不是严加管教就是过分溺爱。其实对待孩子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过度。动不动就对孩子拳脚相向或者打骂的父母和那些棍棒出孝子的父母最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孩子由于没有办法向外宣泄内心的愤懑就转而伤害自己的身体来得到父母的重视与关爱,而过分溺爱孩子的父母,只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对孩子的心里理状态也疏于管理,所以也容易出现孩子的自残行为。

  我们应该做到不过分,不过度,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保持一颗理智的心态。

  2、增加与孩子的交流

  和孩子的交流很重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到孩子内心的成长,而责骂和溺爱只能让孩子离我们越来越远,加大我们和孩子的距离。如果我们对孩子了解不够。我们就很难体验到孩子的压抑与不快,就不会顾及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就很容易使用一些不当的词语去刺激到孩子。

  我们的一些言行就成了孩子的压力源。因此,父母们要尽量增加与孩子交流的机会,比如,当孩子行为不当,或者是表现出消极情绪时,试图去接近孩子,并告诉孩子自己对他的爱和期望。

  3、让孩子多参加活动

  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多做有益的游戏,让孩子在活动中转移注意力。另外,父母有必要注意与孩子接触较多的伙伴,看看他们有没有这些不良的习惯,同伴不良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因为孩子的辨别能力不是很强,他们的行为更多的是模仿来的。当然对孩子观看的惊险武打电视或电影也应适当地限制。

  4、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父母们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也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注意培养自己心胸宽阔、待人宽容、处事理智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在孩子面前,父母要学会控制自己不良的情绪,合理地宣泄,不要把工作上的不如意带回家里,更不能把孩子当作出气筒。父母应力争为孩子创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

  孩子自虐怎么办

  1、对孩子要有包容的态度,允许孩子犯错。

  不要因为犯错而打骂孩子,否则很容易让孩子出现“我是不好的”的心理。梁建恒说,父母应该允许孩子犯错,并且在说话时也要注意,避免将错误与孩子的本质联系起来,譬如不要对孩子说“你没用”、“你没出息”之类的话。

  2、要善于关爱孩子,观察、感受孩子的情绪和心理需求。

  需求和要求是不一样的。父母应该满足的是孩子的需求,而不是要求。譬如孩子不断让爸爸妈妈买玩具,却从来不玩,“买玩具”是他的要求,不一定是需求。

  买玩具的要求背后可能是因为某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一般来说,这种不断要求父母买玩具却从来不玩,实际上是源于父母的关爱、陪伴不够,便要求买玩具来获得父母的关注。

  正因为有这个需求的缺失,即父母的关爱不够,才会衍生出买玩具的要求,这都需要做父母的你去细心的观察、感受……当需求得到了满足,可能孩子的要求也会慢慢地变得合理。

  3、“不理会”的冷处理方式是不可取的。

  不理会,宝宝只会因此感受更多的冷漠和被忽视,觉得自己没价值、不值得被爱,还可能会为以后的抑郁症打下基础。所以,3岁前的孩子一定要尽量的去关心他、满足他。当然,这种满足并不代表事事顺从,它也得讲究方法。譬如,宝宝一旦哭闹,有些父母为了不让他哭,就会想方设法的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这是不科学的。其实,孩子哭是说明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此时,你应该做的是去陪伴他,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并去满足他,而不是盲目的哄,或是干脆不理会。

  4、问题的关键点在于父母对孩子的关注。

  问题的关键点在于父母对孩子的关注是否足够,又能否能读懂孩子的真正需要。一般来说,心理缺失较多的宝宝比较容易出现自我攻击的现象。如果这种行为一旦重复多次,就可能会形成孩子人格的一部分,长大后更容易出现自虐倾向,需要父母引起重视。

【心理学与生活:人为什么要自虐】相关文章:

遗孀的生活补贴要具备什么条件11-01

人为什么活着?04-21

销售要懂得心理学04-25

人为什么会焦虑?11-10

人为什么在晚上比较感性03-07

人为什么会有固执心理03-05

心理学与生活03-24

卡中心笔试为什么要携带生活照呢?03-18

做销售要懂得的销售心理学04-18

心理学与生活:为什么男人更喜欢成熟女人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