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生活:厌学原因

时间:2022-07-25 13:32:06 心理学与生活 我要投稿

心理学与生活:厌学原因

  学生不爱学习,甚至回避学习的现象越来越多,究竟是什么让现代的孩子对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呢?下面我们通过不同人格的孩子来分析厌学的不同原因。

  心理学与生活:厌学原因 篇1

  厌学现象多发于12岁-18岁处于中学学习阶段的青少年学生。这一阶段的孩子刚刚步入青春期,随着生理发育越来越接近成年人,他们的自主意识迅速增强,逐渐从对权威(父母和老师)的恐惧和顺从中脱离出来。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态度、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其主要表现有: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爱做与课堂无关的事,经常违反课堂纪律,精神不振,爱打瞌睡,一般不愿做作业,或者敷衍了事。学习无兴趣,缺乏求知欲,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被动、应付式地学习,并对此感到痛苦、紧张、焦躁。经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常故意抵触对立,有的干脆弃学出走。

  从心理学与生活:厌学原因之不同类型的人格厌学原因不同

  现有文献通过调查和统计分析,总结了一些与厌学相关的人格品质。如敏感、不安全感、抑郁、焦虑、稚气、人际紧张、情绪紊乱等。通过对这些品质进行心理动力学的分析,发现个体人格品质的形成与其心理需求及其对待这种需求的态度密切相关。不同的需求以及对待需求的态度,形成个体独特的一套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我们把它称为人格结构。人格结构的外显表达呈现出各种人格品质,他决定着个体应对现实的方式。

  结合个体的心理需求及个体对待需求的态度,将厌学原因分为:安全缺乏型厌学、自尊维护型厌学、情感依赖型厌学和意义缺乏型厌学。

  安全缺乏型厌学者的学习动力是对安全感的神经质追求。他们对自己的生存能力非常缺乏自信,对未来充满了焦虑。他们喜欢把自己的学业成绩和其他能力与他人相比较,一旦发现有不足之处就会非常自责和恐慌。即使学业成绩名列前茅,也无法看到自己的优势。无休止的自我否认和绝望感最终使他放弃学业。

  从心理学与生活:厌学原因之不同人格类型分析厌学的原因

  自尊维护型厌学者的学习动力是对自尊感的维护。由于缺乏无条件肯定自己的能力,于是过分依赖他人的评价,所以非常在意学习成绩的好坏,试图通过维持成绩来控制别人的好评,以维护自己的自尊感。学习成为他们好面子的手段。一旦觉得自己可能达不到既定标准,就会躲避考试,甚至不愿再去学校,以保护自己脆弱的面子。在对厌学中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过程中发现,有不少平时成绩不错的高三学生会因此装病逃避高考。然后用“别人会觉得如果我参加考试,一定也不会比别人差。”的想法来安慰自己。

  情感依赖型厌学者的学习动力是为了获得别人的喜爱。他们最大的痛苦是被同学孤立,无论他们的成绩有多好,一旦产生人际矛盾,如被人误解、羞辱,或被好朋友抛弃等,都会极大地影响他的学习情绪。同时,这部分学生也极易发生早恋,并因此而无心学习。

  意义缺乏型厌学者追求自由轻松的生活。这是一种退行的动力,是通过想象来构筑一种婴儿般的无所不能感,这种感觉的维持,就需要逃避现实的挑战。因此,他们会无意识降低自己各种成长需求,表现为对什么事都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凡是需要付出努力、需要持之以恒的事都会被他们厌弃。学习这件需要吃苦才能完成的任务自然就成了他们厌恶的对象。

  以上各种类型是各种人格在学业上的直接表现。还有一种厌学的原因是移情,指的是将对重要人物的负面情绪转移到学习上,从而产生对学业的厌恶情绪。比如不喜欢某位老师,就讨厌上他的课,从而耽误了该门功课的学习。这种厌学相对于人格品质导致的直接厌学情绪来讲,是一种间接的厌学因素。

  孩子厌学,可能是一种或几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需要找到其厌学的根本原因,有针对性地给以指导和培养。这样才能让孩子重新找回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与生活:厌学原因 篇2

  1、父母的期望值过高。

  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原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把过高的期望加在孩子身上,超出了孩子内心所能承受的范围,孩子就会开始逃避。这一方面表明孩子的承受能力不够强,另一方面也表明家长的期望太高,孩子无能为力。

  2、父母陪读,使孩子缺乏学习自觉性。

  现在仍然有很多的家长,辞掉了自己的工作,安安心心地待在孩子身边陪读。这就导致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自觉性,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在学习的过程里,家长总是在身边,孩子也非常担心犯错。这也是导致孩子厌学的一大原因。

  3、孩子学习压力大

  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遇到了很多的难题,但是没有办法及时解决,日积月累下来成绩更不上,这就导致孩子失去了读书的兴趣。在这一方面,孩子是努力过的,但是一直跟不上,就会自暴自弃。

  4、孩子不会学习

  有一类孩子厌学,是因为他不懂得怎么去学,也没有兴趣去学。每次考试他都不是很在乎,但是成绩发下来的时候,面对家长的'焦虑,老师的指责,同学异样的目光,他会感觉很难受。所以内心不愿意接受这种处境,于是选择了放弃。

  5、家长对孩子学习的目的定向有偏差,将学习知识的目的定在将来而不是今天。

  许多的家长都会对孩子说这么一句话:“不好好工作,以后就会找不到好的工作”,或者对孩子说:“现在不努力,以后就等着收破烂吧”。这样的话只会让孩子把目标定在将来。孩子会有这样一种情绪:今天明天的事都无所谓,以后的事情谁说的准的态度。

  孩子叛逆厌学,并不是没来由的。想要找出孩子厌学的原因,光猜测原因还不能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和孩子谈一谈,找出真正的原因,再想办法帮孩子解决,让孩子重拾对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与生活:厌学原因 篇3

  厌学表现为孩子对学习有抵触感,不愿学习,甚至一进学校就产生烦闷厌恶的情绪。厌学的心理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学习压力过大

  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导致孩子学习压力过大,产生紧张和厌学情绪。

  生长在应试教育严重的今天,属于青少年学生的自由空间少,导致不会沟通,把各方面的困难压抑在自己心中,对学习渐渐不感兴趣。

  2、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生本身也会因为学习目的不明确,不求上进或学习方法不当,考试遭受失败而产生的厌学心理。

  学习的动机很重要,当孩子没有一个健康合适的动机支撑学习这一行为,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3、兴趣转移

  兴趣是人的行为的重要动力。从兴趣转移的对象来看,厌学的学生大多迷恋游戏、上网,有些本来热爱学习的学生由于迷恋上了电脑游戏后,逐渐荒废了学业;学生的兴趣一旦由学习转为社会不良活动后,不仅对学习不感兴趣,反而讨厌学习、反抗学习。

  4、学习无望

  对学习悲观失望,毫无信心的学生,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一部分学生,曾经努力过,也曾经洒过汗水,但无论怎么奋斗,仍然常常失败,很少甚至没有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这时就会觉得学习是一件伤害自尊的事情,于是就破罐子破摔,干脆不学了。

  5、恨屋及乌

  学生由于某种原因对某位教师不满,往往对他讲课也不感兴趣,严重的对该学科也不感兴趣。

  6、情感饥渴

  有些学生由于家庭变故,父母离异,情感孤独,缺乏温暖,于是便常常寻求情感补偿,而学习本是辛苦的事,是很难起到情感补偿作用的,于是他们就放弃了学习。

  只有耐心去了解孩子厌学背后的心理原因,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提起对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与生活:厌学原因 篇4

  我国当前的小学心理教育要求不断在提高,教学内容不断在变化,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比以前高了几倍,这就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致使那些脸上写满稚气的孩子们,背负着成年人的沉重期望,在本该是悠闲、快乐的双休日,可他们却要奔波于各种为他们特设的学习场所。

  经过了一天的学校生活,疲惫不堪地回到家中,大人们都在悠闲自在地欣赏电视节目,而小小的孩子还要伏案对付那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习题,电视中精彩的节目对他们来说只是周末晚上的奢侈享受,孩子们的负担实在太重了。于是,有些孩子开始厌学,有些孩子因为不堪忍受而逃学拒学,有些孩子甚至以自杀的方式来逃避烦恼。因此,找出小学生厌学的原因找到矫正的路子,重新点燃他们学习兴趣的火花,走出困惑,重树信心,变“厌学”为“乐学”,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小学生厌学的原因

  (一)自身因素

  1、缺乏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和学习的积极性密切联系着。学习效果好,就能增强学习动机;长期学习效率不好,就会使原有的正确的学习动机减弱或消退。正如我与四年级陶某的谈话中问到:“你将来打算做什么职业?你三门功课总分想达到几分或每门功课有分数指标吗?”他都是摇头没答案。当我问到他英语的学习方法时,他的答案是:英语背单词是先看两遍,再背一遍,最后默到本子上:默不出的就看书。这种不正确的学习方法如何提高成绩,因此不管是默写还是练习都出现一次次的不合格,这样学习效果不好导致没信心,最后产生了厌学情绪。

  2、注意力缺乏症、多动症和学习上的慵懒症

  儿童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合理分配注意能力较差,注意力的集中和转移都有一定的困难。我在上课时观察过四年级学生沈某,一节课35分钟,几乎每10分钟我要点名提醒一次。慵懒症表现为:学习被动,上课精神不振,毫无参与欲望,自我管理能力极差,即使家长每天花几个小时督促孩子学习,自始至终奉陪,儿童仍对学习厌倦,既无效率,也谈不上质量。我观察过四年级顾某的学习状况并与她的家长交流过,她是典型的慵懒症;上课精神不振,毫无参与欲望,老师布置的作业从不能按时完成,每天必须把她请在身边做作业,动脑筋的题一题可以做15分钟。这种症状存在哪会有学习积极性,哪会有好的学习效果?

  (二)学校教育方面

  1、教育方面

  在教育方面虽早已高举起“素质教育”的大旗,但并不意味着“应试教育”已退出历史舞台。传统的“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分数高低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这使得学习竞争激烈,学生的压力大,心理负担沉重,当然会觉得学习是一件苦差事,哪里能谈得上喜欢呢?为了适应潮流校领导不得不让我们这些任教的主课老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提优或补差,这样中高年级学生又进入了“应试教育”的盲区。形成了平时“素质教育”,期中、期末“应试教育”。

  2、教育教学方法

  教育教学方向与方法的不当会导致少年儿童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频繁的考试使学生疲于奔命,在超负荷的状态下,学生对学习很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我从平时的工作中感到,由于现在衡量学生与老师的成功尺度还是以分数为主,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以“灌输式”、“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主,除非是公开课那是积极运用素质教育强调的教学方法,但这也是形势所逼,教师的无奈之举。

  3、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从我从教这几年来看,由于老师希望看到学生好的一面,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总感到失望或沮丧。特别是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教师显现出厌烦的情绪,因此会出现对学差生有时会有鄙视的眼光。从问卷中的另一题看“被老师冤枉而受批评”有的占27%,这个结果说明由于多数学差生平时在纪律方面犯错较多,有时老师会先入为主不弄清事实冤枉了一些学差生,这样会加剧他们产生讨厌老师、讨厌学习的厌学情绪的产生。

  4、学生间关系

  由于小学生的个别差异,小学生接受知识水平不同,造成学习成绩的不平衡,学生之间出现歧视现象。从调查数据看“当学差生上课回答错误时,被同学嘲笑的”有的2%,有时有的29%。“当学差生考试成绩很差时,被同学瞧不起的”有时有的18%。更有甚者当他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有10%的学差生得不到同伴的帮助。由于以上出现的情况让学差生的心灵受到重创,因此调查发现有5%的学差生在班中不快乐,48%的学差生有时感到不快乐,这两个百分比之和已超过50%,这个数据表明学差生感到在学校没意思,产生了厌学心理。

  (三)家庭方面

  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生特别是低、中年级学生,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很大,父母的主导倾向是什么,对孩子有何期望和要求,往往是孩子愿不愿意学习和怎样去学习的指示器。家长不当的教育方法主要表现为:

  1、过分溺爱或放任自流

  有一部分生活富裕而父母文化较低的家庭,在他们身上,丰厚的物质财富与贫瘠的文化素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他们中有的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文化却照样赚大钱,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来自这一类家庭的厌学学生比较重物质享受,追求吃喝玩乐,对个人将来的前途不太关心,没有远大的志向,没有向上的动力,吃不了苦,受不得累,觉得读书没有丝毫乐趣可言,不愿努力学习,甚至经常逃避学习,以至厌学。

  2、要求过严、期望过高或态度粗暴

  有一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抓得特别紧,“要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将来考上一所好学校”是孩子接受最多的信息。这使得学生整天被苦闷、焦虑、抑郁和不满的情绪围困着。特别是家长期望值过高,总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百般挑剔,孩子的学习只要稍不如愿,就责骂痛打孩子,使之产生强烈畏惧心理,而迁怒于学。久而久之,把本来饶有兴趣的学习视为不堪忍受的苦事,造成孩子对学习的厌烦甚至恐惧的心理。

  3、父母感情不和,缺少家庭温暖

  我们都明白,温馨的家庭生活和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是孩子成长的阶梯。在这样自由、平等、和谐充满着爱的环境中,孩子心情会舒畅,精神振奋,易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反之,一个充满“战争”气氛的家庭,只有给孩子带来焦虑和不安。孩子没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心理上有压力,容易引起厌学情绪。

  (四)社会影响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的。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往往不能抵挡社会上的各种诱惑——电子游戏、打牌等等,一些不良的思想,如“读书无用”、“金钱至上”、享乐主义、哥儿们义气等很容易侵蚀他们纯真的心灵,使他们对学习产生迷惘,不知为什么而学,学什么,最终厌学。可见,学生的厌学心理产生是内外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依靠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互相配合,综合治理,探索纠正厌学心理的对策。

  二、矫正小学生厌学心理的措施

  (一)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的意识

  厌学的学生一般学业成绩较差,在学习上屡遭失败,常受家长的责备,教师的批评,同学的冷遇,因此他在学习上就会悲观失望,学习对他们来说便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根本谈不上兴趣和爱好。因此,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在课堂提问时,向他们提出比较浅的,简单的问题,答对了应及时鼓励,还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列出自己学习上的优势与长处,让学生列出自己曾经有过的成功之举。让学生接受同桌和周围同学对他学习上的某一点好的行为习惯的赞赏等。给予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勇气和内驱力。从而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意识。

  (二)学好新课标,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新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主旨,将“以学生发展为本”贯穿全过程,它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的特征是“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主要想调动厌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要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且要进行分层教学与小组活动。分层教学是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长及心理品质,不同的知识经验及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同时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

  (三)让学生感受关爱,特别关爱学困生

  关爱学困生要转变观念,更新思想。不能用学习成绩这把尺子去衡量学生,这种做法会不可避免地在对学生的认识和评价上产生偏差。国家需要我们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关爱学困生要从心理去关爱。关爱学困生要找出原因,对症下药。我们要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或加强学习目的教育,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或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公平”的眼光尊重他们,以“期待”的眼光激励他们,以“宽容”的眼光启发他们,这样才能让他们消除厌学的情绪回到集体中来。

  (四)积极为学生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

  “人性中最深刻的禀性就是被赏识的渴望”。赏识是提高学生进取心的不竭动力。学困生之所以为差,是因为他们根本从来不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以至破罐子破摔。难道他们真的就一无是处了吗?不!没有不成材的学生,只有不会开发学生潜能的教师。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以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这种心理需求对“厌学生”来说同样是很强烈的。但事实上大多的“厌学生”由于长期得不到表现自己的机会,由于经常受到冷落”心理上越来越自卑,越来越消沉,以为自己是一只永远飞不上天的“丑小鸭”,因而自暴自弃。因此,教师应设身处地的为他们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比如组织“故事会”、“演唱会”,“朗诵会”、“体育竞赛”、“小发明”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技能性的活动,这样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各自的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而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感到成功的喜悦,进而逐步消除厌学情绪,树立自新上进的信心。

  (五)帮助家长转变教育方法,建立家长学校

  针对家长存在的不正确的教育观和教育态度,不恰当的教育方式,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订家教周刊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宣传如何教育孩子做人,如何指导孩子的学习,如何指导孩子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承受挫折,培养自控能力等,我认为可以从每个班中选出一些有教育方法或不懂如何教育子女的家长代表,定期让他们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交流,与此同时老师可以对他们进行些辅导和咨询。

  (六)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

  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形成一种目标同向、工作同步、多管齐下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和家长不能因为学生不想学就随意迁就,要通过教育引导,使学生始终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学生心中有了确定的目标。就会有意识地为实现目标去努力。

  总之,厌学的原因是复杂的,厌学的后果是可怕的,可是厌学的学生并不是无可救药的。对于厌学的学生,教师与家长要密切配合,认真分析。找出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要把尊重与爱撒给每一个学生,从他们的心理需要出发,进行教育和帮助,切实解决好他们的学习心理问题,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教育的要求,从而顺利走完健康成长的历程。

  心理学与生活:厌学原因 篇5

  厌学是指学生在主观上对学校学习活动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并在客观上明显表现出来的行为。

  厌学产生退避行为,除因学校教育要求过高过严、压力过大、学习生活单调、教学方法呆板、内容枯燥不生动多样,难以适应学生特点和发展水平等客观因素影响外,由于长期学习失败形成的习惯性无力感是重要原因,失去信心、兴趣,进而消极逃避、自暴自弃。发展严重会产生逃学行为。

  孩子厌学的几种常见原因:

  焦虑

  孩子厌学,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一与家人分开就焦虑不安。这中情况最常发生于家庭气氛紧张期间,或孩子就要去另一学校就读的时候。 父母如果反应不当,可能也会令孩子焦虑加深。孩子如果是刚开始上学,家长须注意头几天上学前和孩子道别的方式。

  家长必须多鼓励子女,而且不要太注重学业成绩。只要子女已尽了力,即使考试成绩不好,也不应苛责,父母要求不过高,子女便无须承受过大压力,于是焦虑减少,念书也就不感到辛苦了。

  人际困扰

  有些孩子不喜欢学校是因为没有朋友。如果小孩总是自己一个人,或者假装生病逃避课外活动,又或以送贵重礼物来找朋友,很可能就会在学校没有朋友。父母要传授孩子一些结交朋友的技巧,同时多为孩子创造与他人互动的机会。

  受欺负

  有些学生讨厌学校是因为害怕同学。如果孩子过分沉默焦虑,喜欢一个人发呆,出现各种反常举动,或突然自信心低落,那他可能在学校受人欺负了。

  解决此问题最常见的方法是向老师报告,但这是不够的。向老师报告并不能保证不会再受人欺负。最要紧的是帮助孩子分析问题的根源,让孩子觉得自己有能力找到防止欺负的办法。

  学习困难

  有些孩子不肯上学是源于生理问题。有些孩子不喜欢学校可能是因为患有学习障碍。他们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无论他们怎么努力,进步都很有限,加上家长和老师不予体谅,久而久之,自然抗拒学习。有学习障碍的孩子常常精神沮丧,老是没法完成学校作业,或者似乎总是不听从老师的话。他们也许无法记住简单的事情。

  怕老师

  如果孩子经常抱怨老师"太凶"、"不公平",该怎么办?

  家长可以先了解具体情况,再去找老师沟通,说明孩子的个性,尝试改善老师和孩子的关系。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教孩子自己面对困境,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心理学与生活:厌学原因】相关文章:

心理学与生活:喜欢“大”的原因09-30

青少年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09-16

孩子厌学心理原因和阶段与表现11-09

初探厌学原因 反思合作学习03-11

心理学解析为什么小孩会厌学11-25

高中生厌学心理原因分析08-29

心理学与生活:阻碍孩子心理健康的原因10-25

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和辅导方法09-04

初中生厌学怎么办?初中生厌学原因分析及对策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