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爱做心理测试

时间:2022-04-02 12:29:18 心理学与生活 我要投稿

为什么我们爱做心理测试

  心理测试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测试方法,它是指通过一系列手段,将人的某些心理特征数量化,来衡量个体心理因素水平和个体心理差异差异的一种科学测量方法。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为什么我们爱做心理测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为什么我们爱做心理测试 篇1

  下面的女患者各方面都很健康,唯一一点是她很喜欢做心理测试,每天都会搜集大量的心理测试题。

  她妈妈带她来找我的时候,她第一句话便是问我这里有没有心理测试。

  “没有。”我摇摇头。

  “不可能吧,”她一脸的不相信,“你这里是心理诊所,怎么可能没有心理测试题呢?你一定是骗我的。”

  在和这名患者的交谈中,我发现她不但思维敏捷,而且能言善辩,像她这样的人,表面上根本看不出来有心理疾病。

  “她是从什么时候热衷做心理测试的?”在休息的过程中,我问这名患者的妈妈。

  “好像是从大学毕业后,她找工作,面试的时候,有些公司会让她做心理测试,从那以后,她慢慢就喜欢上了做心理测试。”她妈妈的回答让我有些茅塞顿开,我想我知道问题的症结出在哪里了。

  做心理测试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许多人都喜欢做心理测试,尤其是年轻人,他们做完心理测试后,就急着比对答案,如果准确,就高呼过瘾,如果不准确,也不能打击他们做下一道心理测试的热情。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心理测试被运用于公司面试的环节,许多应聘者会被要求做心理测试题,如果答案符合,才有资格进行复试。似乎做了心理测试,人们就能更加了解自己,知道自己多一点,而公司也可以通过心理测试,用最短的时间知道这名应聘者究竟是否符合条件。很多人觉得心理测试能为他们的道路指明方向,是他们成功的工具。

  “每次做完测试题,你会有什么感觉?”我继续问那位患者。

  “心里会踏实些,好像得到了安慰和支持。”她想了一下继续说,“在我们办公室里,也有很多同事喜欢做测试题,我们常在一起做心理测试。”

  喜欢做心理测试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便是想要知道思维的特点。思维过程是人的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与感觉和直觉等心理过程比起来,思维更能解释事物与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

  如何摸清一个人思维的特点,心理测试便是捷径,虽然未必真实可靠,但许多人还是不可避免地迷上了这种捷径。

  从填补人们惶恐的内心需求来说,这可以说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但我必须提醒我的患者,心理测试题需要经过大量的论证和多次的修订,才会科学合理。

  网上许多心理测试题大多是一些人灵光一闪的念头,不值得相信,但依然有许多人热衷心理测试,我想原因便是出在心理上。心理测试可以给被测试人一种支持,仿佛是信念上的支撑,让他们获得满足或者找到方向。

  尤其是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人生方向还处于朦胧期,目标还不明确,依靠心理测试来为自己的人生鼓劲,会让他们觉得人生有希望、有追求。其实,这对自己的人格发展是有害的。未来不是靠心理测试决定的,而要靠自己来决定。

  心理小贴士

  不能过于沉迷心理测试题,就算你找到了一份专业的心理测试题,也不能完全信任,要知道,自己的路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所以,我们应当理性对待那些铺天盖地的心理测试,不能迷信心理测试答案。

  为什么我们爱做心理测试 篇2

  “21世纪缺什么?”“人才!”当这句台词被大家传诵并用于自我审视的时候,很多人开始焦虑:自己到底是哪方面人才呢?为什么给自己做“人才”评级的伯乐迟迟不出现?带着这种挥之不去的遗憾,人们开始期望用工具去定位一下自己“到底是哪方面的人才”。

  于是,林林总总的心理测评应运而生。西方的星座学、日本的血型类型论、孔雀-老虎-考拉-猫头鹰特征论、中国的运程表谱等等都带着新时代的特色展现出无限生机。

  大家都期待跳跃式的成功,都害怕没有接住从天而降的馅饼,因此想早早了解扔馅饼的流程,以期在特定的时刻、特定的地点接住它。

  那么,快速成功的方法在哪里呢?

  现实中,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努力方向是不再甘做“一块砖”,而是开始琢磨发挥自己最大价值的空间在哪里,以求最高效的“人才”价值实现。以前人们习惯于“低头拉车”,现在则都在“举头抬望眼”期望获得一个“蓦然回首那机会就在灯火阑珊处”的奇迹。

  这就是人们乐于测评的底层心态之一──了解自己天命的急躁。怕失去机会,想获得最佳发展匹配,乃至最佳婚姻匹配。

  当然,通过正规的测评,上面这个心态所期望的目标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实现的。

  比如,知名的婚恋网站百合网,注册之后你就需要完成一个心理测评来对自己的性格特征进行评定。之后网站会根据你的性格特征在已有的数据库里去找与你性格最匹配的对象。这也都是有理论依据的。

  比如MBTI(麦尔斯-布里格斯性格类型量表)就指出,有些人是特别喜欢较真儿细节的,那么自然就无法与一个大大咧咧的人为伍。而就职业定位测评而言,有知名的Holland(霍兰德)六边形理论。该理论把人的兴趣分成六种类型,注意,这里指的是稳定的兴趣倾向,而不是爱好。同时所有的职业也可以被归入六种对应的类型,从而“人”与“职”就可以实现有效匹配。

  学习心理咨询专业的小林,通过测评发现自己的兴趣特征是研究与操作型倾向的,就可以推测如果他去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直接与人打交道,获得成就的机会可能少一些,也较难做到“大师”级。而且小林自己回忆也发现,自己的许多咨询实践,都有别扭的感觉。于是,小林通过对自己兴趣的了解,清楚自己从事心理学相关方面的研究或者从事指导别人的工作(比如顾问类工作)是比较适合的`。从此,他明确了发展方向,获得了更有主动性与成效的生涯发展。

  所以说,有效工具的应用是可以有助于人的“天命”定位的。开玩笑地想象一下,如果孔子也能在早年用用霍兰德测评,也许他可以更早地给自己定位要做一名伟大的教师。但他没有这样的工具可用,只好周游列国几十载,五十岁了才感慨“五十而知天命”。

  所以,一方面人们有了解的冲动,一方面心理学里早有一些可用方法,终于使得这些方法可以为更多人创造人生价值。

  只是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看路”,同时越来越少的人具有“拉车”精神。每个人都在寻找捷径,都忙得不可开交,都没有时间沟通交流,而是守着自己的独门捷径想着垄断与专利,梦想着实践《富爸爸,穷爸爸》所教导的“被动成功”。

  这就是测评的第二个底层心态──对别人信任成本增长,只好求诸工具,并努力寻求一种自我认同。

  “我是谁”有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相信自己是“谁”。为了认同自己到底是“谁”就需要有一个赖以比较、定位的框架与坐标,而这个框架与坐标就是测评工具可以给予的东西。

  以前的人们都没那么忙,大家可以通过与老师的交流、与同学的互动、与朋友的切磋,慢慢对自己有一个了解与定位。这个过程就如同周哈里窗给出的四象限思考: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公众我”、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私密我”、自己不知道别人知道的“盲目我”、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潜在我”。

  缺了老师、朋友、同学的坐标,只好寻找工具化坐标了。从此以后,你与朋友互动就不再啰嗦一起经历的小故事,而直接说起“我是考拉型,你呢?”这个世界变得多么简洁明了。当听到朋友也是“考拉型”之后,那种归属、认同感,简直无法形容。世界已经被这些工具划分出了格子,生活从此可以更有节奏和秩序了!

  就像以前去银行办事,从来都是一个痛苦的事情——排队。但其实并不是排队本身,而是不知道可能要排多久,而且不清楚排到了是否还要重新再排。工具似乎使人们增强了自我把握力,就像拿到了号码牌,等待的时间可以预估,然后可以自行安排。

  时代特征奠定了测评的广泛应用,但要注意的是,许多时候人们并不是借助工具在探索自己的定位,而是想证明自己已有的选择。这就像在森林里找一只熊,结果只找到了一只兔子,却可以用枪逼着兔子承认自己就是熊。

  结果呢,许多人对测评上瘾,非要测出一个“好”的结果不可。有时信任感的缺失已经不仅仅是对周围人,更多的时候对自己也失去了信任感。接着,许多市场专家就投用户所好,编出大量的测评工具。但你能相信让你说说早晨起床先叠被子还是先拉开窗帘,然后就可以判断未来适合你发展的空间吗?

  测评作为一个严格的心理学概念,背后有非常复杂的逻辑。

  一个测评工具的诞生,首先需要有一个理论结构,然后进行量表项目编制,接下来进行三次试测与相应的三次量表工具的项目修订,最后才可以形成一个标准化的、科学的测评工具来,但这样做起来的成本非常高。因此,大家面对的测评可能大部分都是某个“大师”灵感突发而创造出来的神奇工具。因此,成熟的“测评狂”首先需要有鉴别力,最节省的鉴别方法就是看工具是否来源于专业机构。

  那么,如何正确对待心理测评呢?

  首先要理解人的特征是先在的,测评工具只是在已有的大量关于人的特征的数据基础上画出一个坐标出来。

  就如同在地上撒一把豆子,这些豆子的分布会有一个规律,基于此规律画一个坐标。这个坐标就是测评的理论背景与理论结构。自然,有些人就会落在坐标的典型位置,而有些人则落在不典型区域。对于测评结果,需要看看是否与自己的人生故事有某种契合性。如果你的人生故事与测评的结果有高度契合,那么说明测评是有效的,然后你就可以看看测评的结果与建议。反之,则说明该工具不适用于你。

  其次,也要知道测评结果的弹性空间。

  有些人的特征非常明确与典型,那么他就需要非常精准的目标定位。比如有个高中生非常喜欢动手操作,也很喜欢琢磨思考一些事情,而对于说服人、影响人兴趣索然,根据霍兰德的测评发现,他的结果类型非常集中在一个区域(表现为测评结果在六边形上只在一个区域里,得分很高)。那么,这个高中生选择专业时,最好不要选那些将来需要与人打交道的专业。这是低弹性空间的。反之,另外一个高中生测出的结果画在六边形上是大大的一个区域,那么他在专业选择上,就不用太多计较了。

  最后,需要合理理解心理测评的一点是:你可以用性格类型去理解和原谅自己,但不能以它作为你做或不做的借口。不要让性格类型左右你的事业、活动或人际关系。人是一个非常复杂丰富的个体,测评能以简化的方式帮助你自我理解,但生活是需要回归复杂的,这个复杂就是:你永远无法通过“看路”实现理想。

  实现理想的方式是:用20%的时间把路看清楚,然后用80%的时间去“拉车”前行。

【为什么我们爱做心理测试】相关文章:

我们为何爱做心理测试09-09

为什么心理测试那么准09-10

做心理测试的沙盘09-08

心理测试:你为什么不合群09-11

心理与生活:我们为什么要结婚?10-16

关于爱的束缚心理测试10-05

是否有做老板潜质心理测试10-11

爱情心理测试我爱他吗11-19

《我们为什么做教师》读后感范文2000字01-12

心理测试心理测试有什么好处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