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心理学企业案例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管理心理学案例
管理心理学在西方又称为工业与组织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心理机制的一门学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管理心理学案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甲、乙两人一同大学毕业后进了同一家企业并同在一间科室工作,两人的工资也被定在同一档次:每月1000元。一年试用期过后,甲的工资被定为每月1200元,而乙的工资被定为每月1500元。甲拿到1200元工资后很高兴,因为比原来工资增加了200元,但当他得知乙的月工资是1500元后,则十分气愤,工作积极性明显下降。
试通过公平理论分析甲的心理以及管理者的对策。
答:(1)公平理论认为,职工的工作动机主要受工资报酬的影响,包括绝对报酬(自己实际收入的数量)与相对报酬(自己实际收入与他人实际收入的比值)两种。每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付出的劳动和所得报酬与他人付出的劳动和所得报酬进行横向比较,也会把自己现在付出的劳动和所得报酬与自己过去付出的劳动和报酬进行纵向比较。通过比较,如果发现自己的收支比例与他人的收支比例相等,便认为是正常的、合理的,因而心情舒畅,安心工作;如果发现自己的收支比例低于他人的收支比例,或现在的收支比例低于过去的收支比例,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就会对工作态度、工作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在本案例中,甲做纵向比较时的高兴在于与过去比其工资增加了200元;但当他与乙进行横向比较时,发觉自己的工资比乙少了300元,由此产生不公平感,导致工作积极性明显下降。
(2)管理者应对甲、乙两人的工资差异进行认真分析,如果原因在于乙比甲能力强、贡献大,应时及对甲作出解释,使甲重新认定自我、找出差距所在、明确努力的方向,激发甲的工作积极性;如果原因在于管理者对甲、乙的能力与贡献判断失误,应及时、果断的纠正失误,重新制定甲、乙的工资标准。
二.俗话说“货比三家”,消费者购物时往往在心理上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购买商品时,消费者首先借助感知与表象获得感性认识,再经过思维获得理性认识,再加以反复比较,以决定是否购买。
试由以上过程分析认识中感知与思维的关系。
答:(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也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各种不同感觉加以联系和综合的反映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来完成的。消费者对商品的认识过程,就是从感知到思维的过程,感知是形成表象并产生思维的直接基础。
(2)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是认识过程的开端;在感觉的基础上,人们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加以综合分析,形成知觉,对事物有了较完整的形象。感觉、知觉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阶段。
(3)人们为加强对事物的认识,还借助记忆把过去生活实践感知过的东西、体验过的情感或知识经验,在头脑中重复反映出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不仅通过感知去认识事物的外在联系,以表象的形式向思维过渡,进一步认识事物的一般特征和内在联系,全面地、本质地把握事物的本质。这个思维过程(包括记忆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头脑中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阶段。
三.心理学家曾作过一项实验,这项实验分两段进行:第一段,向四组大学生介绍一个陌生人。对第一组说,这是一个外倾型的人;对第二组说,这个人是内倾型的;在第三组,先讲述这个人的外倾特征,后讲述他的内倾特征;在第四组,先讲述这个人的内倾特征,后讲述他的外倾特征。然后,让这四个组学生分别想象出对这个陌生人的印象。第一组和第二组学生得到的印象是显然易见的。在第三和第四组中,关于这个陌生人的印象完全符合提供信息的顺序,总是先提供的信息占优势。也就是说,第三组学生普遍把陌生人想象为外倾型,第四组普通把他想象为内倾型。第二段,给另外两级学生按上述第三和第四组同样的顺序描述一个人,所不同的是在先描述他的内倾或外倾特征之后,中间插做其他事情,如让学生作一些不太复杂的数学习题,然后再描述相反的性格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最后描述的特征会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试分析该实验所提示的心理效应。
答:(1)该实验证明了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客观存在。其中,第一段实验说明了优先效应的存在;第二段实验说明了近因效应的存在。优先效应是指一个人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它与第一印象的作用是相同的;近因效应则是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具有强烈的影响。
(2)该实验不仅证明了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客观存在,而且证明了两种效应发生作用的不同条件。一般来说,在感知陌生人时优先效应起着更大的作用;而在感知熟悉的人时,如果在熟悉的人的行为上出现某种新异的表现,则近因效应起更大的作用。
八.当我们看到教室的讲台时,我们几乎在获得该讲台的知觉的同时,赋予了这张讲台在教学工具方面的意义。这是思维的结果,讲台是直接的、具体的,但教学工具则是间接的,抽象的。
试分析上述现象所表明的知觉与思维的关系。
答:该材料表明,在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知觉与思维密不可分:知觉是思维的“窗口”,为思维提供感觉信息;思维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把知觉组织起来,使知觉获得一定的意义。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抽象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直接的、具体的反映.
四.心理学家曾作过这么一个实验:给两组大学生看同一个人的同一张照片。在看这张照片之前,对一组大学生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位屡教不改的罪犯;对另一组大学生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位著名的学者。然后,让这两组大学生分别从这个人的外貌中说明他的性格特征。结果两组学生的解释截然不同;第一组大学生说,深沉的目光里隐藏着险恶,突出的下巴表现他死不悔改的决心;第二组大学生说,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想的深刻性,突出的下巴表明了他在科学道路上勇于攀登的坚强意志。
试分析上述实验所揭示的现象及其对管理活动的启示。
答:(1)该实验充分表明了第一印象对于社会知觉的重要影响,在人对人的知觉过程中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第一印象也称初次印象,它是指两位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所形成印象(主要是获得被知觉者的表情、姿态、身材、仪表、服装等方面的印象),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的良好印象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的良好判断,反之则形成不良的判断,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
(2)一般来说,第一印象的作用是消极的,但它是客观的、无法回避的,况且它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是人们进一步加深认识的基础和必要阶段。因此在管理中,关键是如何正确运用第一印象的作用,发挥其积极的一面,克服其消极的另一面。具体而言,要从三个方面加以注意:①在看待别人时,要昼避免仅仅凭第一印象就下判断,并根据这种片面的判断去待人接物,对人、对事要多观察、多分析,以发现对方的优点;②在对待自己时,要严格要求自己,注意随时随地给人留下第一个良好印象,为以后顺利开展工作打下有利的基础;③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要注意克服由于第一印象的不良影响而造成的各种偏见和误解,引导人们全面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五.一企业有两个生产同类产品的车间,A车间的凝聚力明显弱于B车间,但A车间的生产效率又明显高于B车间。
请分析以上现象的成因以及上级主管部门提高B车间生产效率的对策。
答:(1)对群体凝聚力与群体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表明,凝聚力的状况对生产效率有着重大的影响,诱导是除凝聚力外的另一重要变量,两者共同影响生产效率。无论凝聚力强弱如何,积极诱导都能提高生产效率,并且在凝聚力强的组生产效率更高;而消极诱导则明显降低了生产效率,并且在凝聚力强的组生产效率更低。此外,凝聚力强的群体比凝聚力弱的群体更易受诱导因素的影响,在积极诱导条件下凝聚力强的群体的生产效率更高,在消极诱导条件下凝聚力强的群体的生产效率反而更低。在本案例中,A车间虽然凝聚力弱于B车间,但车间主管理采取的是积极诱导方式;而B车间虽然凝聚力强于A车间,但车间主管采取的是消极诱导方式,而且正因为其凝聚力强,所以在消极诱导下,其生产效率则更低。
(2)从管理角度讲,上级主管部门应对B车间主管的思想状况、态度、动机等方面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教育,劝其纠正自己对车间群体的诱导方式;如拒不纠正,可考虑撤换其职务。
管理心理学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1.人力资源管理概述。人力资源管理始于20世纪70年代,应该说其发展时间并不长,但人力资源管理可推进企业发展,其间重要性一直被人们认可。1990年之后,人力资源管理相应理论成熟及发展快速,社会各界也更加注重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战略性发展的重要性。人力资源管理及企业综合管理工作的充分结合可有效提升综合管理能力,这也是现代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坚实基础。2.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可推进企业生产经营有序运转,利用科学合理的劳动力资源组织,协调其间劳动力和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之间的关系,使得各方面资源充分应用,且发挥其最大功能。再者,人力资源管理可有效提升企业职业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劳动生产率。企业应着眼于员工需求而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这样员工亦能积极地展开工作,以更高的热情及激情投入工作,发挥自身最大能力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人力资源管理亦可促进企业现代化综合管理制度构建,优秀人才的培养应注重人力资源管理,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培养优秀人力资源,以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及职员自身综合素质。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亦有助于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可谓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及源泉,对职员更具向导力、凝聚力和激励性,可降低管理成本及企业各项运营风险。
二、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职业生涯管理方面的应用。这有助于职员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可充分调动职员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职员各层面水平。这样亦可适应职员物质性需求,且尊重职员自我价值实现要求,达到职员为企业服务动机的激发,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性目标。精神调节方面应用。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一定优势,务必具备自身核心影响力,应注重职员工作积极性的引导,从而达到企业战略性目标,同时应激励职员对工作的热情及积极性。心理学家认为,人于早期活动中价值观已然固定,其对事物均带有显著的倾向性,往往善于接受符合自身价值观念的事物。所以管理时应注重给职员提供足够的心理调适时间及空间,引导职员树立正确的三观,这也有助于其自身心理矫正,增强信念化理论教育,从而突破陈旧思想,以促使职员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具备时代精神。工资激励方面应用。人是需求动物,若是人处于某种需求中,则会经过自身努力达到自身心理需求,心理需求则转为具体目标。职员找到目标则极易形成经过奋斗实现目标的潜在性动机,从而产生及实现目标步调一致的行为。若按照职员个人绩效给出对应薪酬奖励,则该时期需求之后极易激发职员更高需求,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确定新目标,且为其努力,这样可达到企业、职员双赢格局。职员帮助计划应用。企业职员帮助计划主要是指为职员设置整套心理援助,加上长时间精神福利支持项目。经过心理医生对职员的现状,帮助职员处理工作方面的压力及消极情绪等,同时提供心理咨询,确保职员各方面工作可有序开展。定期展开健康生活培训教育,注重职员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采用这些系列化组织及计划等策略提升企业绩效,从而改善企业组织氛围。
三、企业应用心理学展开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结合心理学方式可充分改变企业管理现状,促使企业健康且有序发展,心理学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着极大现实意义。具体管理中,则企业应注重自身竞争力的提升,着眼于公平、公正、合理的工作环境创设,以便调动职员工作热情,激发职员工作积极性,使得职员时刻注意企业利益;并且,应注重职员心理管理,因市场经济的大力冲击,很多企业效益不好而进行裁员及降薪,该项策略严重打击了职员工作热情及积极性,因此企业自身竞争力的提升,务必注重职员心理管理,换位思考,注重职员角度进行问题思考,这样可将心理学充分融入企业职员管理中。
四、结束语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诸多,但心理学理论的应用可充分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及效率,由于心理学理论及其对应实践逐渐增多,开始被现代化企业广泛关注及应用。现代化企业发展中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企业领导者应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这样才可有效掌握企业发展总体趋势。因此,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概述,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的作用,着眼于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提出企业应用心理学展开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以期提升管理心理学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水平。
【管理心理学案例】相关文章:
管理心理学企业案例07-05
管理心理学实用案例集粹06-21
管理心理学心得03-27
管理心理学论文02-02
失眠案例05-31
销售经典案例05-29
销售案例05-29
面试案例07-12
营销案例案例分析心得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