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生活中的几种心理学效应
心理学是一门很有趣的科学,它可以通过观察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种的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与提炼,总结出一种心理学效应,并将其运用到生活中。不知道大家对心理学效应了解多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作生活中的几种心理学效应,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是一种混沌的现象。“蝴蝶效应”在混沌学中也常出现。
蝴蝶效应通常用于天气、股票市场等在一定时段难以预测的比较复杂的系统中。如果这个差异越来越大,那这个差距就会形成很大的破坏力。为什么天气或者是股票市场会有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
蝴蝶效应在社会学界用来说明: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戏称为'龙卷风'或‘风暴’或者‘滚雪球’;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或称为“革命”。
蝴蝶效应在心理学方 面的应用:蝴蝶效应指一件表面上看来毫无关系、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带来巨大的改变。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当一个人小时候受到微小的心理刺激,长大后这个刺激会被放大,电影《蝴蝶效应》中作了精彩诠释。
蝴蝶效应来源于美国气象学家洛伦茨60年代初的发现。在《混沌学传奇》与《分形论——奇异性探索》等书中皆有这样的描述:“1961年冬季的一天,洛伦茨(ELorenz)在皇家麦克笔型电脑上进行关于天气预报的 计算。为了考察一个很长的序列,他走了一条捷径,没有令电脑从头运行,而是从中途开始。他把上次的输出直接打入作为计算的初值,但由于一时不慎,他无意间省略了小数点后六位的零头,然后他穿过大厅下楼,去喝咖啡。一小时后,他回来时发生了出乎意料的事,他发现天气变化同上一次的模式迅速偏离,在短时间内,相似性完全消失了。进一步的计算表明,输入的细微差异可能很快成为输出的巨大差别。这种现象被称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在气象预报中,称为‘蝴蝶效应’。”“洛伦茨最初使用的是海鸥效应。”“洛伦茨1979年12月29日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演讲:‘可预言性: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会在德克萨斯引起龙卷风吗?’”
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也叫从众效应或乐队花车效应(Bandwagon effect)是指人们受到多数人一致性思想或行动的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是诉诸群众谬误的基础。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将自己的意见默认否定,且不会主观上思考事件的意义。
经济学中羊群效应是指市场上存在那些没有形成自己的预期或没有获得一手信息的投资者,他们将根据其他投资者的行为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群体是个体的共同体,个体按某一特征结合在一起,进行共同活动、相互交往,就形成了群体。个体通过参加群体的活动而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意愿。群体不是个体的简单总和,而是超越了这一总和。群体对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影响,个体在群体中会产生不同于独处环境中的行为反应,从而形成诸如从众、流言等心理现象。证券市场是一个动态的开放市场,影响股价的因素就起着重要作用。有时候公众心理甚至能够左右证券市场的走势。投资者的群体心理对股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投资者的心理变化引起证券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进而影响行情。
当人们相互了解其他人对股票的看法时,社会舆论就形成了;当人们根据这些社会舆论进行投资时,羊群效应就开始显现了;当若干个投资者受心理偏差的共同作用时,羊群效应就形成了。羊群效应放大了人们的心理偏差,使人们的投资决策以“羊群”的感觉为依据,而不是以正规的分析为依据。在羊群效应的驱使下,人们的理念变了。依据的.不是认真的思考,而是一个想当然的想法。当每个人的投资决策都受心理因素控制的时候,羊群效应就被扩大了。投资者的选择完全依赖于舆论(随大众),或者说投资人的选择是对大众行为的模仿,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而不是基于自己所挖掘的信息。它的关键是其他投资者的行为会影响个人的投资决策,并对他的决策结果造成影响。所以羊群行为也成为从众行为、群体行为。羊群效应有真羊群效应和伪羊群效应之分,真羊群效应是指市场参与者对他人行为明显的模仿和跟从行为,伪羊群效应是指群体中的成员面临相同的决策问题,拥有相同的信息而因此采取了相似的行为。伪羊群效应是信息被有效利用而产生的结果,而真羊群效应则不一定具有效的。有人认为羊群效应有稳定金融市场价格的作用,相反认为有非稳定作用,它产生了价格泡沫,增加了价格的波动和市场风险。造成投资基金“羊群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本身的专业素质外,更主要的是国内股市本身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制度缺陷和结构失调,从而使投资基金运作和外部市场环境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进而导致基金经理独立和理性思考能力蜕化为从众行为,基金的投资风格和投资个性淹没在“羊群行为”之中。
破窗理论
由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观察总结的“破窗理论”指出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读读下面这个例子:
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要想引导一个好的环境,除了要维护外,还必须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户”。在我们周遭的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情又何尝不是在环境暗示和诱导下行事的结果。在优雅洁净的场所,我们都会保持安静,不会大声喧哗;相反的,如果环境脏乱不堪,四处可见的都是打闹、咒骂等等不文明的举止。
因此可见,环境好,不文明的举止也就会有所收敛;环境不好,则文明的举动也会受到影响。人会被环境影响,但是人的行为也是环境的一部分,两者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所以我们常常提到的“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并不是什么空洞的口号,它确实决定了我们自身的一言一行对环境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在公交车站,如果大家都井然有序地排队上车,又有多少人会不顾众人的文明举动和鄙夷眼光而贸然插队?与这相反,车辆尚未停稳,猴急的人们你推我拥,争先恐后,后来的人如果想排队上车,恐怕也没有耐心了。
在公共场合,如果每个人都举止优雅、谈吐文明、遵守公德,往往能够营造出文明而富有教养的氛围。千万不要因为我们个人的粗鲁、野蛮和低俗行为而形成“破窗效应”,进而给公共场所带来无序和失去规范的感觉。
破窗理论告诉我们: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这不是空洞的口号,行动起来!
手表定律
手表定律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时却无法确定。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使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手表定律在企业管理方面给我们一种非常直观的启发,就是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否则将使这个企业或者个人无所适从。
不值得定律
可以从字面上来理解不值得定律,它看起来非常简单直白。但往往简单的定律,其重要性却常常被人们疏忘。从心理学角度上看,不值得定律反映了人性的一种心浮气躁的心理——倘若一个人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则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
这种态度使人缺乏激情去对待事物,降低自己的自信心。从而导致事件的成功率低,哪怕最终成功了,自己也不会有多少成就感。所以我们要选择自己值得去做的,愿意去做的事情,并把它当自己的奋斗目标。
那什么样的事值得去做呢?一般而言,可以参考这三个因素:
个人价值观。只有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我们才会满怀激情的去做;
自我个性。 如果你是一个内向的人,却去从事社交方面的工作,想必很难内心开心吧;
现实处境。如果你的工作与你的价值观或者个性冲突,但是你又不能抛弃这份工作。那就学会改变自己,让自己适应于现实中的处境。
不值得定律告诉我们:要做有价值的事情,而且要富有激情与动力;若现实所迫,不能选择符合自己价值的事业,也不要消极对待或者直接放弃,应该学会改变自己,再努力向自己的奋斗目标前进。
超限效应
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小贴士:两个人交谈要注意节奏,要点在前面的三十分钟充分交流,切忌铺垫太长。如果你发现对方已经开始看表,或者注意力分散和东张西望,你的谈话就要准备收场了。收场的时候把你的观点再总结一次,这样效果更好。
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被称之为“南风效应”。
小贴士: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北风和南风都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同一目标,但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我们可以看到,在与别人发生矛盾,各不相让,到最后往往是两败俱伤,想想如果学学“南风”,两人平心静气地好好谈谈,结果是否会好许多呢?
霍桑效应
美国芝加哥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状况很不理想。后来,心理学家专门对其进行了一项试验,即用两年时间,专家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这种当人们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者观察的时候,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是言语表达的效应,被称之为“霍桑效应”
小贴士:从旁人的角度,善意的谎言和夸奖真的可以造就一个人;从自我的角度,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增减效应
实验:测试者为八十名大学生并分成四组,每组被测者都有七次机会听到某一同学对他们的评价。其方式是:第一组为贬抑组,即七次评价只说其缺点不说优点;第二组为褒扬组;第三组为先贬后褒组,即前四次评价其缺点,后三次评价其优点;第四组为先褒后贬组。当四组被测者都听完该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后,心理学家要求他们说出对该同学的喜欢程度。结果:最喜欢该同学的竟是先贬后褒组。这种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的心理效应,被称之为“增减效应”
小贴士: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循序渐进,逐步地表达对别人的欣赏,或逐步展现自己的优势,不断增加别人对自己的好感度。但不能照搬“增减效应”。因为我们在评价人时,所涉及的具体因素很多,仅靠褒与贬的顺序变化不能说明一切问题。否则会弄巧成拙。
登门槛效应
这个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做的“无压力的屈从——登门槛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实验:派人随机访问一组家庭主妇,让她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自家的窗户上,这些家庭主妇愉快地同意了。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访问这组家庭主妇,要求将一个大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有超过半数人同意。与此同时,派人又随机访问另一组家庭主妇,直接提出将大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只有不足20%的人同意。这种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的心理效应,被称之为“登门槛效应”。
小贴士:当我们身边的朋友有某种难以容忍的坏习惯时,我们不宜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而是先提出一个只要比过去有进步的小要求。当朋友达到这个要求后再通过鼓励逐步向其提出更高的要求,他往往更容易接受并力求达到。
贴标签效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又急需一批军人。于是就决定组织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特派了几个心理学家对犯人进行战前动员。训练期间心理学家们对他们并不过多进行说教,而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为叙述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自己如何改过自新等。信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这种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的心理学效应,被称之为“贴标签效应”
小贴士:步入大学,我们会加入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组织。在这里,我们会与其他同学或干事有长期共事的经历,在这当中我们可以给对方适时贴一些标签,比如“你真能干!”“你做事很有条理”等,这样可以更好调动他的积极性,潜移默化成为你说的那个样子。也拉进了同事之间的关系。
预期效应
心理学家做了个实验。首先,当着猴子的面,把香蕉放进了两个带盖子的容器中的某一个,再用挡板挡住猴子的视线。猴子很准确地从装有香蕉的容器中找到食物。第二次,在挡住猴子视线的时候,把香蕉换成了猴子不喜欢的莴苣叶。结果,猴子又跳又叫,大发雷霆。如果实际与预期相符,将加强预期的作用力和可信度。如果预期良好而实际不符,将给人带来认知的失调,从而改变原先惯有的行为。这种心理学效应被称之为“预期效应”
小贴士:给他人一个好的预期,即给人一个好的承诺,却不实现它,倒不如一开始就不要做出承诺。别以为这是老生常谈。我们要与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打交道。当我们给人一个好的预期并实现了它时,会给对方留下很好的行为印象。否则,不仅让别人失望,更会觉得你这人很不可靠。
【工作生活中的几种心理学效应】相关文章:
工作生活中应该熟悉的几种心理学效应08-28
生活中的经典心理学效应09-01
生活中的心理学效应10-15
生活中的心理学效应论文04-27
生活中的心理学:诱饵效应08-30
生活中的心理学:泡菜效应11-18
生活中的心理学:超限效应08-27
我们生活中的心理学效应10-01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效应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