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苦为乐者的心理病越治越严重

时间:2022-06-17 05:36:57 心理学与生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以苦为乐者的心理病越治越严重

  避苦趋乐是人的本性。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有的人就是避乐趋苦的,譬如受虐狂。当然,你也可以说,受虐狂以苦为乐,还是避苦趋乐。

  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阻抗和负性治疗反应。所谓阻抗,是指治疗师采用了正确的方法,病人仍然没有好转。所谓负性治疗反应,是指不但没有好转,反而病情加重。

  阻抗和负性治疗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较表浅的原因是动力不足、行动力差、习惯难以改变(顽固不化)、获益、移情等,而深层的原因就是避乐趋苦。

  病人以苦为乐,沉溺于痛苦,不愿意放弃痛苦,所以不管治疗师怎么努力,他都好不起来,稍微好一点起来马上就恶化。相反,你如果不理他,或者打击他一下,他却好起来了,这就是所谓的“欠扁”。虽然“打骂”可以暂时改善症状,但也不持久,时间一长,或者好到一定程度,他又会病情恶化,因为他避乐趋苦。

  病人为什么会避乐趋苦、以苦为乐?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构成的,超我是社会规范的内化,其作用是管束本我。当本我做出违反社会规范的事情时,超我会予以惩罚。除此之外,超我也会对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进行奖赏,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惩罚性超我强于奖赏性超我,说明超我主要是惩罚性的。如果一个人超我很强,就会经常自我惩罚,不让自己好过。对他来说,痛苦是常态,快乐是不好的。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人是关系的动物,人格是人际关系内化的产物。所以,每个人的心中都装着许多“他人”,这些内在的他人如果关系和睦,内心就会平和,如果关系不和睦,内心就会冲突。克莱因把他人(客体)分为好的和坏的,好的他人促进内心整合,坏的他人导致自我分裂。费尔贝恩把坏的客体再分为诱惑性的和拒绝性的,前者使人兴奋,后者导致压抑。不难看出,费尔贝恩的诱惑性客体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本我,拒绝性客体相当于超我,好的客体相当于自我。

  科恩伯格认为,客体和自体是互相配对的,有好客体就有好自体,有坏客体就有坏自体。好客体是奖赏性的,好自体是“享受”型的,坏客体是惩罚性的,坏自体是“欠扁”型的。好自体是避苦趋乐的,坏自体是避乐趋苦的。

  坏自体俗称“内在的受伤小孩”。他是一个受害者,也许曾经想摆脱痛苦,但是由于一再受挫,最后就认命了,沉溺于痛苦而不想自拔。

  一个成年人,如果受到伤害,可以推诿责任,说别人不好。但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如果受到父母的伤害,他是不能说父母不好的。如果父母真的不好,就有可能杀了他,或者抛弃他。他宁愿相信父母是好的,自己不好,这样的话,父母只会打他骂他,不会杀他,也不会抛弃他。父母打他骂他,是为了他好,是出于爱。一切都是他的错,他是坏孩子,理应挨打挨骂。几天没有打骂,他就难受。

  坏孩子的表现也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喜欢被批评,认为批评有助于进步,而排斥表扬,对表扬感到不自在,怀疑别人的表扬不是真心的。有的人一开心就会乐极生悲,所以总是小心翼翼地不让自己过分开心,或者干脆让自己一直处于不怎么开心的状态。有的人会故意做出一些不好的事情,等着受罚。有研究发现,罪犯都渴望被惩罚,虽然在意识层面会想方设法隐瞒事实,逃避罪责,但潜意识总会留下蛛丝马迹,暴露自己。

  中国人崇尚“棍棒教育”,很容易形成坏自体(内在的受伤小孩)和坏客体(惩罚性超我),导致内心冲突、自我分裂和避乐趋苦。内心冲突和自我分裂是绝大多数心理障碍的共性,而避乐趋苦会导致阻抗和负性治疗反应,妨碍心理治疗,令心理治疗陷入窘境,甚至诱导治疗师采取有害的治疗方法,危害极大。

  所谓有害的治疗方法是指严厉的批评、羞辱、威胁、中止治疗,也许能够暂时缓解症状,但对整体健康有不良影响,实际上就是“饮鸠止渴”。有些治疗师用了这种方法,还沾沾自喜。有的病人遇到这样的治疗师,还以为找到了救星。其实他们是合谋,治疗师扮演坏父母,让病人重新变成坏孩子。

  经典精神分析和客体关系理论强调“觉察”,帮助病人识别自己的行为模式(避乐趋苦),以及惩罚性超我和内在的受伤小孩,把它们意识化,获得领悟。领悟之后,行为模式自然会发生变化。如果不变化,那也没关系,自己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也就释然了。

  自体心理学认为,导致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不是打骂、惩罚、拒绝和一般意义上的伤害,而是“失败的回应”。婴儿的心灵像一团散沙,借助于父母的回应,渐渐形成整体。如果父母不回应,它仍然是一团散沙,表现为各种行为和精神的错乱,或精神分裂。自虐和避乐趋苦就是错乱的表现。对于心理障碍和阻抗、负性治疗反应,治疗方法是相同的,那就是回应。治疗师的准确的回应可以帮助病人自我整合,逐渐摆脱心理障碍,而不出现阻抗和负性治疗反应。在科胡特看来,阻抗和负性治疗反应不关病人的事,而是治疗师回应失败所导致的。

  科胡特所说的回应是指满足病人(或婴儿)的反映性需要(欣赏和夸奖)、理想化需要(带领和接纳)、另我需要(理解和共情),乃至融合需要(保持联系和身体接触)。

  遇到以苦为乐的病人,必须先了解深层情结,清楚以苦为乐的深层因素,才能考虑下一步的治疗,否则只能是让心理问题或疾病情况变得更糟。

【以苦为乐者的心理病越治越严重】相关文章:

心理病越治越重的原因06-29

越幸运,越努力09-11

越简单越幸福的句子12-19

越努力越幸运的句子06-11

越内向的人越神经07-04

简历越“花哨”越吃亏06-03

越听越难过的伤感句子03-23

越努力越幸运励志语录01-15

越读越给力的励志说说02-20

越努力越幸运的励志句子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