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节后如何克服分离焦虑
导语:分离焦虑的发展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反抗阶段:家人离家前的不安、抗拒;失望阶段:家人离家后的难过和拒绝;超脱阶段:逐渐接受事实,适应生活。更多心理学与生活尽在应届毕业生心理网。
春节期间,老人儿孙绕膝,孩子欢欣笑闹,家里欢声笑语,一片祥和。可假期过后,随着中青年们陆续上班,甚至离开家乡,年迈的老人、无人陪伴的孩子,甚至异地分居的伴侣,往往就会陷入分离的忧伤中。
据报道,广州岑村的刘阿婆春节过后吃不下,睡不香,血压升高,并出现头痛、头晕。子女们纷纷赶回来看望,每次刚一进门,老人的病就逐渐好了,可离开没多久老人就又犯病。来回折腾多次,他们只好将老人送医院治疗。2月28日,广西市民宋女士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一条消息,内容只有寥寥几个字“真的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并配有两张图片,是3岁的女儿与自己的母亲在机场相拥而泣的场景。宋女士称,这样的情况她几乎每年都要经历几次,每次都心疼不已,却又无力改变。
相见时难别亦难,节日期间的热闹与节后的冷清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与家人分居两地的人们,生活渐渐被打回“原形”,也把他们的心带向了远方。对老人而言,年节期间,不管子女在外地还是本地工作,都会整日陪在他们身边。老人也会忙里忙外,浑身的劲儿好像用不完。但儿女要走的前一两天,老人的情绪往往会发生明显变化,心里像掏空一样难受。对小孩而言,父母上班后,陪他们的时间减少,似乎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一老一小的悲伤情绪就是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原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其实,这样的感受在一生中任何时段都可出现,尤其是内心脆弱、缺乏安全感的人,如老人、孩子、女性。从“关系框架理论”来看,缺乏安全感的人容易将“亲人离家而去”与“自己被抛弃”等负面想法联系起来,进而减少对当下事物的直接体验,自发而不自觉地沉浸在悲伤中,越想越郁闷。古人说“七情致病”,心理社会因素在某些身心疾病的发病上起到“扳机”作用。行为心理学家认为,一部分身心疾病属于条件反射性学习,强化是学习过程的重要要素。比如,刘婆婆的高血压等不良身心反应会引来子女们的看望和额外照顾,并因此被强化,所以才有子女们一回来就好,一离开就发病的表现。而有些孩子总是家长一离开就肚子痛,是将父母离开所产生的不安和孤独的情绪内化,转而“攻击”自身消化系统,周围人的过度关注会强化这些症状。俗语说的“心揪成一团,胃里烧得厉害”,就是形容焦虑对器官的伤害。
分离焦虑的发展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反抗阶段:家人离家前的不安、抗拒;失望阶段:家人离家后的难过和拒绝;超脱阶段:逐渐接受事实,适应生活。很多人没有过渡到第三阶段,而停留在第二阶段,慢慢会转化为持续的情绪低落或躯体问题。处理不好,老年人会郁郁寡欢,产生情绪问题,甚至出现自杀等过激行为;孩子日后容易形成孤僻或对抗性格。
为人子女、父母者,年节期间一定要防范一老一小出现分离焦虑。首先要做好分离前的准备,给家人留出做思想准备的时间,如提前告知离家时间、提前整理箱包、聊聊下一年的事业计划等,千万不要搞“突然袭击”。离家前表达自己的爱,拥抱他们,告诉他们自己心有挂念,并给予下次回家的承诺。其次,离家近的人最好定期回家看看,离家远的要通过视频、电话等方式定期联系。发现家人有情绪问题好好抚慰。最后,帮家人学会心理调整。对于孩子,家长要引导其形成独立能力,告知与其分离的苦衷,帮他们形成积极的内在语言来自我安慰。如果条件允许,还是把孩子接到身边,多参与到他的成长中。对于老人,可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生活,比如培养新爱好、撮合老伙伴等。在一则公益广告里,一名年轻男子手绘9页说明书教爸妈用微信,就是很好的例子。老人也要接纳这种变化,可以花几分钟让自己暂时停止思念,深呼吸,感受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感觉,提醒自己回到当下。节后还可多参加户外活动和交往,走出相对封闭的空间。
【节后如何克服分离焦虑】相关文章:
面试如何克服紧张焦虑07-24
教你如何克服考试焦虑09-22
面试如何克服紧张焦虑08-02
如何克服手机焦虑症11-21
银行招聘面试时的焦虑如何克服05-27
爸妈不见了就哭闹,6招帮孩子克服分离焦虑10-13
如何克服创业焦虑的六大方法03-14
焦虑症状怎么克服05-18
如何帮宝宝克服陌生人焦虑症05-25
处理分离焦虑症的办法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