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为什么我总是记不住别人的名字?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出现这一种现象:记住人的脸,但是记不住人的名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下面由小编为你带来解答,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这种常见的现象正常吗?
现在,让我们开始一场关于记忆心理的旅程。我要告诉你,我们关于脸部、名字的记忆,并不像它看起来的那么简单。
人类确实是识别面孔的专家。我们中的大都数人都能识别出成千上万张的脸,一切都是这么的简单和自然。对于一个神经学家来说,这可是一条了解怎么把一个困难问题变得简单的重要线索,毕竟人脸识别过程中涉及到很多大脑机制。
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部分是负责识别面孔信息的,所谓的梭状回面孔区,位于大脑的颞叶部分,在你的耳后可以大致找到这个区域。如果你大脑的这个区域受过伤,你也许可以通过人们的衣服或者是声音来判断人,但你无法通过面孔认出他们。
在大脑的这个区域,还存在着一种遗传缺陷的情况,比如有些人,整个家庭都在识别面孔上表现很差,甚至彼此之间都不太认得出来。这种情况,被称为人面失认症——这个症状因Oliver Sacks的《心灵的眼睛》一书而广为人知,在这本书中作者承认他自己就是个脸盲症患者。
但也存在些例外的情况。人类在识别面孔上特别厉害,所以有时候看到的哪怕不是真的面孔,而是一朵云或是其它星球表面所形成的岩石构造所形成的随机图案,人们也倾向于把它识别为面孔。这种情况某种程度来说是大脑专注于发展识别面孔功能上的副作用。
那个黄色的东西是什么?
有趣的是,我们没有一个相对应的脑区来专门负责记住别人的名字。我们有的是记忆单词的脑区——名字就是特殊的单词。如果说这些区域受损,你将要苦苦挣扎于人或物的名字。你可能知道这是香蕉,知道它是一种好吃的黄色水果,甚至你会有一个香蕉松饼的食谱,但是你就是不知道该如何告诉其他人你看到的这个黄色的东西叫什么名字。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人们说擅长记住人脸而不是名字时,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他们的“面孔区域”比“名字区域”有更广阔,更好的连接。但事实上,在这两者之间不止是简单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们的大脑在记忆面孔相关的任务与记住名字的任务上有很大的不同。
换句话说,我们也许可以说“我记得你的脸”以及“我记得你的名字”。但实际上我们描述的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再认和再现。
假设我们现在置身与一场聚会,来看看这两个不同的“记得”的过程。你现在看着宾客的脸,捕捉到某人的眼睛,然后你问自己:“我认识这个人吗?”这是一个再认任务,脸部再认任务是精准的,同时也是很简单的。“是的,我认识他们。”或者“不是,我之前没有见过他们。”
全面回忆
然后,你跟一个熟人交谈,你必须介绍他们。这是名字记忆任务的一部分。这是个再现而不是再认的过程。礼貌性上你要说:“这是我的朋友X”,并且你需要正确拼写出X的名字。简单的“是”或“不是”在这不管用。
换句话说,在识别面孔时,面孔就在我们面前,当我们看到的时候同时我们在思考,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确认我们之前是否见过。而对于名字,它是隐藏在记忆中的,我们需要重新检索,这是一个更难的心理任务。
一旦你意识到回忆名字本质上比再认面孔要难,你就不需要在忘记你邻居或者同事的名字上过于苛责自己。相反地,你可以尝试些基本的心理学技巧来帮助你记忆。
记忆的实验表明,简单地努力记住事情并没有真正的帮助。更有用的做法是不断的重复你想要记忆的事情,并与之形成关联。所以如果你想要记住人名,当你第一次遇见这人的时候,你需要频繁的使用他们的名字。你可能已经注意到有人这样做了。你说:“嗨,我是李雷”,然后他们说“你好,李雷”,并重复一遍你的名字。
如果你一定要记住某个名字,你应该在脑中形成一个形象,一个夸大的或者是荒谬的形象,将他们的名字与你已经在他们身上获得的东西联系起来。例如,如果你遇到了Jennifer,你发现她来自阿拉斯加州,你可以想象她正站在一个下雪小镇的中央(阿拉斯加很冷)然后穿着皮毛大衣(fur coat),对应着(JenniFUR)。仅仅花费几分钟构建一个心理意象,就可以建立个记忆的挂钩。能够帮助你再次见到她回忆起她的名字。练习这种方式,你就再也不会在聚会上感到尴尬了。
拓展:“为什么好人不长命”
什么是好人?
先来把好人掰开揉碎来看。做个好孩子,就是你要听话、懂事、乖巧、爱分享、懂礼貌;做个好妻子,就是你要温柔、体贴、勤劳、善解人意、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做个好丈夫,就是你要肯担当、有主见、积极进取、有事业心、家庭观念重、稳重踏实又专一;做个好母亲,就是你要和蔼可亲、包容、耐心、体谅,喂母乳,是个全职妈妈;做个好爸爸,就是你要有力量,要man,和孩子一起玩,不能严厉,也不要看手机玩电脑;做个好领导,你要廉洁、以身作则、目光高远、懂得放权、平易近人;做个下属,你要勤快、吃苦耐劳、有团队精神,团结同事,会来事、不抱怨、自觉自愿爱加班……每种角色下,对好都有相似又略有不同的定义。
然而每种好的角色都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互动的组合。有个好孩子,省心的是爸爸妈妈。有个好妻子,享福的是她的丈夫。有个好丈夫,受益的是他的妻子。有个好父母,造福的是他们的孩子。有个好领导,职工们才能够工作的舒展。有个好下属,领导才能用的既顺手又放心。
归纳一下:好人,就是以他人的需要来要求自己,满足他人需要和期待的个体。好人的好指向了别人,却没有指向自己。好人的好温暖了别人,燃烧和牺牲的是自己。好人在学术可以找到一种性格的对应,即C型性格,指那种情绪受压抑的抑郁性格,表现为害怕竞争,逆来顺受,有气往肚子里咽,爱生闷气等。C型性格也叫癌症型性格,顾名思义属于这种性格的人罹患癌症的比例很高。(文后附C型性格自查表,仅供参考)
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内在驱动力有力比多和攻击性。力比多是个体生存、寻求快乐和逃避痛苦的本能欲望,泛指创造、愉快、亲密、温暖、美好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攻击驱力泛指追求卓越、竞争、抵抗外敌、破坏的心理倾向和其行为。这两种原动力往往是混在一起成为生命的推手。例如,追求心仪的异性就是力比多与攻击性结合的推动。两者既是活着的原因,又是活着的动力。
为什么好人这么傻?
为什么好人这么傻?动物都知道保护自己的生命、抵御外界对自身生存的威胁。好人为什么不符合生物进化的规律?不是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吗?既然损伤的是自己,为什么还会有好人这种特殊物种的存在?好人是时代、社会文化、家庭、个人共同塑造的产品。一个初生的婴儿离开父母的保护和喂养是无法生存的。
为了生存,他要掌握一套属于他自己的生存方式。这时候往往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广大好人在婴幼儿时期一定因为自己“好”的表现,得到过外界的关注、认可或至少避免了惩罚或更多的忽视。儿时的好,曾经让他们自身收益,并得到父母、老师、邻居等外界的强化。
好,曾帮助他们顺利活下来,曾让他们享受道德上的优越感和满足,曾让他们获得了自我的价值感,是他们擅长的独门秘籍。这是曾经的好有利的一面。然而向外表现的好并没有体贴个人内在的.需要,而是兜了个圈子。好人的人际互动模式常常是通过外在好的表现,先满足他人,再等待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更多是精神层面:如理解、赞赏、感激……)。
这个环节断了自给自足的路子,把他人这个不确定因素加入,增加了满足内心需要的难度系数。而好人因为从小到大浸泡在“你是个好人”的道德束缚的环境里,担心直接满足自己需要是自私的、不好的行为,甚至不知道自己还有需要,更难于表达自己的需要,只能将“做好人”一条道走到黑。
因此,好人内心需要既不能指望自己满足,又常常不被外界满足,常常会有委屈、愤怒、孤独、无力等很多负面情绪。然而,因为好人要善解人意,体谅他人、宽容大气,是没有资格指责别人的,无处安放的指责只能朝向自己:“我怎么能怪别人呢!一定是我自己做的不够好!”
弗洛伊德口中的攻击性在看似人畜无害的好人身上并不是真的不存在,而是更多指向了自己。向外满足别人的需要,向内否定自身的需求,不接纳甚至拼命压抑自己的感受,在这样内忧外患的强烈攻击下,好人有了命中注定的短命。他的短命是自己和他人合谋的一场慢性谋杀。
好人真的对人好吗?
换一个角度来看,好人真的对他人好吗?从表面看答案是毋庸置疑的。都把自己压迫到这个份了,不就是为了让别人过得好吗!?呵呵,我要质疑了。一个对自己都不重视、自己需要都不知道、对自己都不够好的人,真的能对别人重视、了解别人的需要、有能力对别人好吗?一个生活在道德优越感中的人真的能够跟人平等相处吗?一个看不到自己的人,真的能看到别人吗?一个对别人付出很多的好人真能接受别人的付出,允许情感的流动吗?我相信很难。
好人,看似是人际的互动,本质上一个人的游戏。他并没有真正的情感的联结,没有双向的沟通,没有你来我往爱的流动。做一个好人,就是只给外界展示他看似光鲜的外壳,而真实的人永远藏在壳里,让人触摸不到。这也是为什么一个好人周围往往坏人更多的原因。没有你的好,衬托不了别人的坏。因为别人的坏,更突显了你的好。好人和他人之间不是人与人的关系,少了人性;而是好与坏的优劣评价,多了份功利。
每一个好人,都是带着伤,带着不为人知的艰辛支撑到现在。
当你长大了,确实要感谢曾经的“好”让你顺利活下来,让你曾经得到很多。但一旦长大了,你也有了很多能力,更多选择,可以不只用“做个好人”这一招在这世上生存。愿你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需要,做一个能对自己好的人。愿你学会体贴自己,摆脱宿命。
【为什么我总是记不住别人的名字?】相关文章:
职场坐冷板凳的为什么总是我07-28
总是替别人着想的句子11-03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你06-05
为什么怀才不遇的总是我的人生感悟12-28
不要总是为别人着想的说说11-22
为什么在大公司工作 总是很无聊?08-09
白领开店创业:为什么我们总是赔钱05-12
为什么女朋友总是没有安全感?08-12
深圳社保为什么个人参保页面总是出错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