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生活中那些三观“太正”的人
所谓三观,通俗来讲就是一个人的生活标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三观是我们是否决定交友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2020高一入团申请书4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在生活中有这样一类人,他们三观的“太正”,做什么事都按照着自己的原则和标准。
他们的思维是这样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己复礼为仁,天下归仁焉。”
遇到这样的人,我们往往感到不适。
从心理学角度看,我们应该远离生活中那些,三观“太正”的人,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只讲道理,不谈感受
评选最让人讨厌的沟通方式,“讲道理”一定位居前列。
那些三观“太正”的人,他们总是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来评判别人,道理讲得越多,越会让听的人堵得慌,不想再进行沟通。
而那些讲道理的人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在固有观念里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对的,即便他们是真的想为对方好,但最终也总是被冷落。
这种三观“太正”的人的沟通方式,让别人感到厌烦,也让他们自己深受委屈。最核心的原因在于:在沟通中,他们只讲道理,不谈感受。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这类人只讲道理,只提要求,从不关注你的情绪感受,从而很容易发展成一个“过度应该”的人,这些“过度应该”常常表现为:
我应该怎么做
你应该怎样做
我们应该怎么做
大家应该怎么做
他们与人之间的连接不是通过情感,而是通过“要求”、“是否”、“对错”、“道理”。
很多人面对这类人,自身也会采用这种交流方式去跟别人进行互动,复制用“道理”跟人建立情感的联系。
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三观“太正”的人道理总是最先冒出来,他们无法看到活生生的内心,更无法真正感受到别人的差异,总是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得罪别人。
同时,“过度讲道理”也会让他们自己的内心变得不健康,因为只信奉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三观”。当与别人发生冲突时,他们会下意识的认为是别人“三观不正”。
这种生活方式,难以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容易陷入机械和麻木的状态之中,当外部信息与信念发生矛盾时,他们就会在潜意识中作斗争,形成很大的内心冲击。
完美主义者,给对方施加压力
此外,三观“太正”的人普遍存在精神洁癖,是完美主义者。
所谓精神洁癖,就是一个人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所具有的一种强迫性人格,强迫自己的内心世界要绝对干净,而且随时准备清理自己的内心世界,使内心世界处于一种真空的状态。
三观“太正”的人往往靠谱、有原则,和他们一起共事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但和他们成为朋友,往往会存在巨大的压力。
因为和这样的人在一起,必须完全符合他们心中设想的“形象”,这样才能够和睦的相处下去。
如果在生活中不小心暴露一些缺点,比如:看没营养的娱乐节目、做了某些不靠谱的事情,就会被对方严厉说教一番。
长此以往,生活的乐趣也会慢慢磨灭,感情也不复存在了。
三观“太正”的人在为人处事上,对自身有严格的行为标准,对他人也会进行标准化的要求,给人一种中规中矩、刻板、无聊的感觉。
出丑效应
心理学家认为,最讨人喜欢的人是精明而带有小缺点的人,此种现象称为——出丑效应(The embarrassment effect)。
三观“太正”的人一生都在扮演一个“受害者”的角色,与其说是受虐,不如说是“自虐”。
对待感情,他们对自己严苛要求,不允许自己犯错,告诉朋友要节制、自律、认真、努力,处处充满说教、劝诫。
同时,他们要求自己和别人都能够活得像神一般圣洁、美好,永远三观正确,试图拿自己的条条框框来约束其他人,一旦发生错误,便将责任归结于对方身上。
他们有一套严格的信仰:只有做对了,才会得到肯定;只有自己优秀了,才会讨人喜欢;只有符合要求,才能被大众接受。
因此,在他们眼中世界只有黑白,不容许其他颜色的出现;行为做事上只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人性复杂,三观“太正”的人,扼杀人性。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一人一事不可能十全十美,美好的事物也不是全没有裂痕。
【远离生活中那些三观“太正”的人】相关文章:
远离那些不靠谱男人06-22
让你远离创业路上那些坑07-09
浅论路遥作品中的人生观10-13
论曹操文学著作中的人才观08-23
《周易》中蕴含的人生价值观探析10-03
CAD中那些办法更改配色12-01
揭秘京东的人才战略观06-23
面试中关于礼仪的那些事07-19
职场中如何控制情绪远离暴躁脾气?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