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彭凯平《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
彭凯平,男,1962年出生,心理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导,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院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彭凯平《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相关内容。
彭凯平《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
彭凯平:清华大学心理系复系后首任系主任,清华大学心理系教授,曾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及东亚研究终身教授,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教学优秀奖。中组部国家级海外高级引进人才,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清华大学伯克利心理学高级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获得清华大学MOOC最受欢迎课程奖,并连续5年获得清华EMBA最佳教学奖。美国心理学会科学领导小组成员,伯克利加州大学社会人格心理专业主任等国际职务,是国际文化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
彭教授曾发表220多篇学术期刊论文,多次获得重要学术奖项,出版学术专著多部,曾被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评为全世界论文引用最多的中青年社会心理学家,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2015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十大心理学家榜单”。
彭教授还是多个公益组织的发起人、顾问和理事,并连续两年作为亚洲地区唯一被邀请者,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国际幸福日”纪念大会上作联大报告。
彭凯平教授2016年7月出版其福流之作——《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出版后受到广泛好评,仅仅一周即脱销加印。下面下边就给大家带来一篇他的文章精选:
悲伤时听伤感音乐会让你更积极吗?
2014年出版的网络科学杂志“PLoSonE”发表了塔鲁夫(Taruffi)和凯尔奇(Koelsch)(2014)所写的一篇很有趣的文章,题目是《伤感音乐的矛盾效应:一篇网络调查研究》。
这两位学者试图破解伤感音乐的悖论,目的是想看一看,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人喜欢伤感音乐?他们做了一个网络调查,询问了772个实验参与者。这些人来自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社会阶层,主要是想了解他们对伤感音乐的体会。
他们根据被试的反应,总结出来76个原因,并根据该报告总结出76条体验,然后,再根据这些体验编制了一个调查量表,让被试在一个没有任何音乐的环境里,安静地回答这76个问题。结果发现,在听伤感音乐的时候最频繁出现的不是忧郁和悲伤的情绪,而是怀旧的情绪。
换句话说,人们通常以为伤感音乐激发的一定是伤感的情绪。但很多时候发现,伤感音乐激发的是人们情绪的回忆,最鲜明的是怀旧的情绪。因此,伤感音乐能触发人们的同理心、同情心,以及关心他人和理解他人的社会心理。
以前,很多人认为伤感音乐的主要作用是让人意识到自己不是世界上唯一的伤心人。因为音乐是一种社会交往的工具,让人可以分担其他人同时感到的痛苦。这就是为什么艾尔顿·约翰(Elton John)的《风中的蜡烛》在全世界都有传播,因为它是在戴安娜王妃去世之后发表的,能够让全世界很多戴安娜的粉丝分担这份痛苦,而不是一个人独自承受那份伤痛。
但这个研究基本否定了以前伤感音乐的心理效应,并且该研究也发现,伤感音乐激发的情绪反应,实际上是非常复杂的,受到了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伤感音乐也会有一些正面、积极的作用,就是能够对我们的负面情绪起到一种调节和安慰的作用。这些正面的情绪反应,可能就是伤感音乐受到很多人喜欢的原因,让我们对自己美好的情绪记忆产生一种积极体验。
当然,这个研究还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毕竟只是一个网络研究,很多的结论也只是相关性的研究结果,没有实验控制和操纵,很难得出明确的结论。
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可能还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如文章中提到对于情绪不稳定的人来讲,伤感音乐可能反而会起到更好的情绪调节作用,缓和他们经常能体会到的一些负面情绪的因素。因此,对于生活基本快乐的人建议多听一些欢快的音乐;但时运不济、人生坎坷的人似乎听一些伤感的音乐,反而更有可能起到一些正面的调节作用。
我对这个研究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在于还想说明:积极心理学其实还有很多需要探索和研究的问题,人类的心理其实很微妙、很复杂。
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我个人觉得:未经研究论证的心理学观点也是不值得信任的。因为我们有很多对心理学朴素的、直观的认识,尤其是积极心理学,在某种程度上讲,还是有很多观点缺乏系统的、严谨的科学验证。即使我们自认为天然真理的快乐音乐的快乐效果,伤感音乐的负面效果,也都值得重新审视和研究。
“想当然”不是科学的态度,“是不是”才是需要验证的问题,而“为什么”更是最重要的目标。(摘自《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
扩展:人物生平
彭凯平,讲席教授,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后留校任教。1997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后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曾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及东亚研究终身教职,曾任加州大学社会及人格心理学专业主任和美国心理学会科学领导委员会成员等国际职务。2008年5月起受聘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和首任系主任。
现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清华大学幸福科技实验室(H+Lab)联合主席。国际积极心理联合会(IPPA)以及国际积极教育联盟(lPEN)中国理事,并担任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主席(2009年至 今)。曾连续两年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国际幸福日"纪念大会上作报告。
至 今已发表450多篇学术期刊论文,出版图书《心理测验:原理与实践》、《文化心理学(英文教科书)》、《跨文化沟通》、《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孩子的品格》等中英文著作12部。多次获得重要学术奖项,2004年美国社会心理学会最佳论文奖;2006年美国管理学院最佳论文奖; 2007年被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评为全世界论文引用最多的中青年社会心理学家。2015年中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自2015年起,连续七年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心理学家榜单”, 2017年荣获教育部"全国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一等奖。2013和2014年所教授的《心理学概论》成为中国慕课(MOCC)最受欢迎的课程,并于2017年评选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2015年当选山东卫视《中国好先生》节目“中国十大先生”;2016年当选《人民网》“健康中国年度十大人物”。2018年获清华大学“良师益友奖”;2019年 所授《积极心理学》获教育部网络精品课程;2021年所授《积极心理学社会心理服务综合课程体系》荣获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连续8年获得清华大学经管学院EMBA最受欢迎的教师奖、教学突出贡献奖。2020年获清华大学抗疫先进个人称号。
彭凯平《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
福流,一个听起来就让人心生向往的词汇,它不仅仅代表着物质上的富足,更是一种心灵上的充实和满足。在彭凯平的笔下,福流被描绘为一种心灵深处涌动的澎湃力量,它源于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在书中,彭凯平运用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深入剖析了福流的来源和形成过程。他指出,福流并非凭空产生,而是需要我们通过积极的心态、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不断的自我提升来培养。当我们全身心投入于某项活动时,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娱乐,我们都有可能体验到福流带来的愉悦和满足。
这种愉悦和满足并非短暂的,而是能够持续滋养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自信。正如彭凯平所言:“福流是一种可以培养的心理状态,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去实践,就能够让它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除了对福流的深入剖析,彭凯平还在书中提出了许多实用的建议和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培养福流。他鼓励我们要保持一颗好奇心,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要勇于挑战自我,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要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这些建议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福流,还能够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从容和自信。
《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不仅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的著作,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哲学和智慧的宝典。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幸福和满足并非来自外界的给予,而是源于我们内心的充实和满足。通过培养福流,我们不仅能够获得更加美好的生活体验,还能够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里,让我们携手共进,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份美好,让福流成为我们心灵的永恒之光。
【彭凯平《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相关文章:
如何跳槽可保平争胜?11-12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园林的可鉴性03-16
《心流》读书笔记10-14
芒果流心杯蛋糕教程03-19
《心流》读书笔记4篇11-07
形容心情澎湃的句子02-28
澎湃的语录38句04-06
澎湃的语录38句12-17
彭海涛的创业故事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