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本心理书籍总结5条最实用的教育规律
相信很多家长都会想知道应该怎么教导孩子才是正确的方式,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百本心理书籍总结5条最实用的教育规律,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
不知道各位家长有没有发现这种情况,在学校,孩子如果基础薄弱,学习成绩不好,每天做作业都会做到11点。但是排名靠前的同学,每天放学之前就已经把作业写完了,剩下的时间可以自己看书、出去玩。
最后成绩好的孩子不仅成绩越来越好,身体素质和综合能力都会明显优于其他同学;反而那些用功努力,成绩较差的学生会越来越痛苦,每天只能着眼于作业习题。
这种现象叫学习时间上的马太效应,很残酷,但是很现实。马太效应,是指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社会现象,经济上则是富的更富,穷的更穷。在《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这么说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马太效应”给家长的启示就是,低效率的努力没有用】
如果让学习差的孩子纯粹照搬排名靠前孩子的学习方式,无疑是邯郸学步,甚至南辕北辙,学习成绩之间的”贫富差距“不仅会越来越大,孩子也有可能彻底的失去学习的兴趣。家长应该让孩子系统地分析这个问题,总结方法,提高效率。
只靠每天挤时间学习是没有用的,就像穷人单纯节约用钱是无法成为富人一样。系统的思考学习的长项与短板,然后针对性训练。同时不忘补充基础知识,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利用率。这样才能达到弯道超越的作用。
鱼缸法则(Law of the Tank)
一个公司的鱼缸里养了几条的热带鱼,红色的脊背,十分美丽。可是养了两年,这些小鱼依旧只有10厘米长,人们都觉得他们就是长不大。有一天,小鱼缸不小心被打破了,职员只好把小鱼放到门外的喷泉池里,结果几个月后,那些鱼长了30多厘米!新买的小鱼缸完全放不进去了!
这个故事被心理学家总结为”鱼缸法则“,一个人要想成长,必须要有充足的空间。
【“鱼缸法则”给家长的启示就是,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
鱼需要自由的成长空间,孩子更是如此。当孩子小的时候,家长总会帮孩子做出选择,选择穿什么衣服,选择中午吃什么饭。长大了则帮孩子选择读什么学校,选什么专业,参加什么工作。
人常道:”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可是家长把舞台已经局限于一个小小的鱼缸时,孩子注定不会成为”不知几千里也“的北冥之鲲,只能当一只小金鱼了。
德西效应(Westerners Effect)
心理学家德西曾说过这样一件事: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追逐打闹,吵闹声让老人睡不着觉。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谁的叫的声音更大,得到的钱越多。
前三天,他给每个孩子都发了10美分。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第四天给了5美分,第五天只给了2美分。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孩子们勃然大怒:”竟然一分钱都不给我们了,知不知道我们有多辛苦!“ 然后发誓再也不为这个糟老头喊叫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德西效应”给家长的启示就是,奖励孩子要讲究方法】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经常有体现。许多家长没时间陪伴学习,又想激励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绩,他们就会说:”如果你这次考试进了前十名,我就给你买iPhone7“;在教育小孩子做家务时,有的家长也会用金钱鼓励法:”你帮妈妈拖一次地,就可以得10块钱。“可是没想到的.是,这种不正当的奖励,让孩子忽视了学习、家务的重要性,只将目光放在金钱身上,兴趣也会一点点的消失了。
孩子的学习生活并不能单纯套用职场中的加薪鼓励法。工作是为了挣钱,升职加薪作为鼓励理所当然;但孩子学习、做家务是为了自我提升和培养习惯。目的不同,奖励方法也会不一样。
比如,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则最好不要。
增减效应(Aroson Effect)
讲完如何激励孩子,我们不妨来看看如何指出孩子的不足,让家长的批评”入耳“也更“入心”。
很多人都觉得要先说好话再说坏话,先褒后贬是最好的批评方式。可是现实并不一定是这样。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把实验者分为2组,一个是先贬后褒组,即前几次评价只说被试者的缺点,后几次说他们的优点。第二组是先褒后贬,先说被试者的优点,之后再专门说他们的缺点。结果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被试者都更喜欢先批评再表扬他们的人。因为他们普遍觉得,如果只是褒扬或先褒后贬均显得虚伪,只贬不褒又不客观,而先贬后褒则显得客观且有诚意。
这是因为人们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欢是“不断增加的”,而不是“不断减少”。人际交往中,先贬后褒、先抑后扬,易得人好感。
【“增减效应”给家长的启示就是,批评孩子不妨先贬后褒】
很多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经常条理不清楚,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想到孩子的优点就表扬一番,忽然想起孩子曾经犯过什么错误,然后再批评一番,没有任何章法。有的父母习惯了先褒后贬,总是按照这个顺序教育孩子。其实这是一种很不理想的评价方法。
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先指出孩子的错误,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这样他们会更听得进去,并且表扬之后孩子会更有积极性与动力去改正错误。
比如在评价孩子的作文时,家长先指出书写上的一些小错误,继而再对作文的构思和精美语句大加赞赏。结果,孩子不仅乐意地接受了批评,还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就是增减效应的力量。
超限效应(Effect of Overrun)
批评除了选择先后顺序,还要注意频率与次数。曾有家长给Kido君抱怨:“有些小事,我说了100遍孩子都不听,有时还偏要反着来,这难道就是叛逆期吗?”我们不如来看一则小故事,看看为什么人会有逆反心理。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听牧师的募捐演说。刚开始的时候,马克·吐温感觉牧师讲得很好,决定捐一大笔钱;10分钟后,牧师竟然还没讲完,马克·吐温不耐烦了,决定只捐点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在啰嗦,马克·吐温决定不捐了……1小时后,牧师终于演讲完了,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走了2元。
超限效应就是说:凡事都有一定的“限度”,当我们给一个人施加的刺激与压力过大时,这个人的内心就会变得异常烦躁,甚至做产生事与愿违的后果。
【“超限效应”给家长的启示就是,千万不要揪住错误不放】
第一次挨批评的时候,孩子一般不会感到厌烦,而是愧疚、反省,其实这时候已经达到了批评的效果。但是,如果你觉得批评还不解气,想继续唠叨,重复自己的观点时,孩子就会感到烦躁。
第三次、第四次、厌烦心理就会以几何数增加,最后演变成反抗心理。所以“小事说100遍小孩子不听”很正常,我们要学的是如何让批评简单直白,直戳要点,一次到位!
只要家长们掌握并能巧妙地运用这些心理学方法,在理解孩子、教育孩子的路程中,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百本心理书籍总结5条最实用的教育规律】相关文章:
教育心理学的书籍推荐09-12
教育孩子的心理学书籍08-05
关于教育心理学的书籍08-05
心理学书籍之《教育心理学》06-10
教育儿童的心理学书籍08-19
幼儿教育心理学书籍08-05
心理咨询儿童教育书籍11-29
超实用的心理学书籍12-04
关于学前教育的心理学书籍08-05
经典教育心理学的书籍有哪些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