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秘密》内容简介

时间:2022-11-14 10:01:22 心理学书籍 我要投稿

《童年的秘密》内容简介

  《童年的秘密》该书围绕着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主要论述了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幼儿教育的原则及环境、幼儿心理的歧变、成人与儿童的冲突等四个方面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童年的秘密》内容简介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童年的秘密》内容简介

  《童年的秘密》节选:

  儿童自身隐藏着一种生气勃勃的秘密,它能揭开遮住人的心灵的面纱;儿童自身具有某种东西,一旦被发现它就能帮助成人解决他们自己个人和社会问题。正是这个东西,能为新的儿童研究科学奠定基础,从而能及大地影响整个社会。

  心理分析最惊人的一个发现是,精神病可能起源于婴儿期。从潜意识中所唤起的一些被遗忘的事情表明,儿童是尚未被认识到痛苦遭遇的牺牲品。这个发现既给人深刻的印象,又使人心绪不宁,因为它与人们所普遍相信的东西是完全不同的,儿童的纯洁的心理状态所遭受的这些创伤是缓慢而持续的,人们从来没有认识到它们是成人精神病的潜在原因。对儿童纯洁心理状态的创伤是由一个处于支配地位的成人压抑儿童的自发活动造成的;通常跟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成人,即儿童的母亲有关。

  弗洛伊德用“压抑”这个词来描述造成成人心理紊乱的根深蒂固的原因,其词义是不言自明的。当一个儿童受到成人压抑时,他就不能发展和成长。但“成人”这个词本身是个抽象词。实际上,一个儿童是跟社会相脱离的,如果一个“成人”影响他,那就是一个具体的成人,跟他接近的成人。通常这个人首先是他的母亲,然后是他的父亲,最后是他的老师。

  即使最幼小的婴儿的感知觉也会在对它的外在表现进行任何探险究之前激发心理的发展。

  例如,如说话为例,虽然这种发展是秘密进行的,但如果认为它没有发展那就错了。至于说儿童已在心灵中拥有一种说话的官能,但他的外部器官还不能适当地表现出来,持有这种态度也同样错了。儿童身上实际上存在着一种获得语言的倾向。这种说法适用于他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一个婴儿有一种创造本能,一种积极的潜力,能依靠他的环境,构成起一个精神世界。

  在这一点上,跟生长的现象紧密相联的所谓“敏感期”的发现是特别重要的发现。

  一个敏感期跟一种特殊的敏感性有关,这种敏感性是生物在其早期仍处于个体发育的过程中获得的。

  它是一种暂时的倾向,限于获得一种特殊的品质。一旦这种品质或特性获得之后,这种特殊的敏感就消失。一个活的动物体的每一种特殊品质都是借助于短暂的刺激或潜力的帮助而获得的。因此,生长不能归功于一种模糊的遗传的预定倾定,而归功于周期性的或短暂的本能精心引导的结果。这些本能通过对某种确定的活动提供刺激来进行引导;这种活动可能跟同一物种的成年动物的活动大不相同。德佛里斯首先在昆虫身上注意到这些敏感期。昆虫的各种变态代表了发展的各个很容易观察到的阶段。

  儿童是在他的敏感期里学会自我调节和掌握某些东西的。

  这就像一束光从内部射出来的,或者就像电池一样能提供能量。正是这种敏感性,使儿童以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接触外部世界。在这时期,他们容易地学会每样事情;对一切都充满了活力和激情。每一个成就都表明他们的力量的增强,只有当这个目标达到时,疲劳和麻木才会随之而来。

  当一种精神的激情耗竭之后,另一种激情又被激起,在一种稳定的节律中,儿童从一种征服到另一种征服。由此构成了他的欢乐和幸福。正是在这种心灵纯洁的火焰中,火焰燃烧着并没有浪费,人的精神世界的创造性工作达到完美。另一方面,当这个敏感期消失之后,经过思维的过程、主观的努力和不倦的研究,智力的成果表现出来了。对工作的厌倦产生了麻木的迟钝。这就是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之间的基本区别。儿童有一种特殊的'内在活力,它能使儿童以惊人的方式自然地征服对象;但如果儿童在他的敏感期里遇到障碍而不能工作,他的心理就会紊乱,甚至变得乘戾。人们对儿童心理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

  敏感期能把这些童年的脾气清楚地显示出来,但是由于这些内部冲突的背后存在不同的原因,所以并非儿童的所有脾气都能弄清楚。很多任性的行为只是人们过去错误地对待儿童并由此恶化而导致不正常的结果。跟敏感期的内部冲突有关的各种瞎想就像敏感期本身一样是短暂易逝的。瞎想对在敏感期里所获得的那些倾向并没有留下永久的印痕,但它们会产生一种不良的影响,阻挠儿童心理的成熟。

  儿童敏感期的脾气是他们的需要未得到满足的外部表现,表现了对某种危险的警觉,或感觉到某些事情处置不当。

  只要有可能满足需要或消除危险,这种外部表现也就消失了。人们时常可以看到,儿童在经历了一种似乎是病态的激动不安状态之后突然平静下来了。因此,我们必须寻找儿童每种任性背后的原因,这完全是因为这些原因就是我们尚未知道的东西。一旦找到这些原因,就能使我们深入到儿童心灵的神秘幽深处,并为我们理解儿童以及跟儿童和谐相处提供了基础。

  一个很重要和神秘的时期是儿童对秩序有极端敏感的时期。

  这种敏感在儿童出生后第一年就出现,并一直持续到第二年。儿童对外界秩序有一个敏感期,这对我们来讲似乎有点奇怪,因为通常认为儿童的本性是无秩序的。

  儿童生活在一座城市里,生活在一个堆满各种东西的封闭环境里,成人出于儿童不理解的原因搬动和布置这些东西,这时儿童对成人这种难以言传的态度是很难形成一种判断的。如果儿童过了对秩序的敏感期,那么,他所看到的这种紊乱就可能成为他发展的一个障碍,成为变态的一个原因。

  儿童对秩序的敏感,即使在他出生后的第一个月里就可以感觉到。

  儿童看到一些东西置于恰当的地方时显露出高兴和激情,从中可以看出儿童对秩序敏感性的积极表现。那些受过专门训练并能按我们的原则进行观察的人就能很容易地认识到这一点。我可以举一位保姆的例子:这位保姆注意到她所照料的一个女婴看到白卵石被粘合成一座古代灰墙时就显得高兴和感兴趣。虽然这个儿童只有5个月,而且她父母的别墅里遍地都是美丽的花朵,但这位保姆每天要把载着这女婴的推车停在这块石墙面前,因为这似乎可以给这个儿童持久的快乐。

  但是,这种敏感期的存在也许更清楚地表现在儿童所遇到的障碍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儿童发脾气很可能都是由于这种敏感性。我可以举一些这样的例子。在这个例子中主要人物是一个出生大约6个月的小女孩。一天,她看到一位妇女到一间房间去,碰巧她也在那里,这位妇女把她的阳伞放在桌子上。于是,这个孩子变得不安起来,这并不是由于这位妇女,而是由于那把伞,因为小女孩对那把伞看了很长时间才开始哭泣起来。这位妇女以为她要那把伞,就拿起它并微笑着送到她面前。但这个小女孩推开它,继续尖叫。这位妇女尽力安抚她,但毫无用处。她只是变得更加焦躁。怎样才能平息这个小女孩的脾气呢?这个小孩的富有心理洞察力的母亲突然从桌子上拿起那把伞,并把它放到另一间房去。小女孩立即安静下来了。使她不安的原因是伞放在桌子上。一件东西放借了地方就严重地打乱了这个小孩关于一些东西应该如何安放的记忆模式。

  作品思想

  一、儿童心理的发展

  蒙台梭利强调儿童时期是人一生发展最重要的时期,身心都处在不断生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是一种“实体化”。实体化是指,新生儿不仅仅是一个器官和组织的混合物,他具有天赋的潜能,为新生儿孤弱的躯体注入一种活力,使他能够生长,进而使他完善。

  蒙台梭利着重研究了儿童心理的发展。她指出儿童不仅作为一种肉体的存在,而且还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首先,儿童拥有丰富的潜力,积极的创造本能,能从外部世界获取各种印象和文化模式,有一定选择地进行吸收,积极地适应外界环境,从而使各种能力和个性得到发展。并逐步趋于完善。其次。儿童心理发展有一定的规律,要经历各种敏感期,包括秩序的敏感期、细节的敏感期、行动的敏感期、手的敏感期、语言的敏感期等。人的智力发展取决于儿童在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再次,儿童内在的本能不仅对他身体的发展和营养,而且对各种心理功能的发挥都在起作用。例如“工作本能”,人有一种天赋的工作本能,并通过工作形成自己的人格,完善自己的环境。因此,工作是人的特征,文明的进步跟创造一个更轻松和更舒适的生活环境的多种能力直接相关。儿童的工作愿望代表了一种生气勃勃的本能。儿童通过不断的工作进行创造,使自己得到充分的满足,并形成自己的人格。又如“主导本能”是指物种和个体通过按内在指导作用的冲动来保存自己的本能。这些主导本能对处于生命初期的婴儿提供指导和保护,是儿童活动和适应环境的源泉。

  二、儿童的原则和方法

  蒙台梭利是欧洲新教育运动的代表。她指责当时的社会完全不关心儿童,传统的旧教育一直跟惩罚具有同一含义,其目的就是把儿童隶属于成人。新教育与旧教育完全不同。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新教育的目的是发现和解放儿童

  因此,教育第一关心的问题是“儿童的存在”,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社会和家长应关心世界上为承认儿童权利而进行的斗争,必须尊重儿童的人格,爱护他们“纯洁而又非常敏感的心灵”,给予他们“按照儿童期的心理需要充分地生活”的权利,为儿童实现自身蕴藏的巨大潜能提供所需的帮助。

  2.强调为儿童准备一种适宜的环境

  为了达到新教育的目的,就必须由理解儿童和了解儿童内在需要的教师,为儿童准备一个适合身心发展的环境。这是新旧教育的最大区别。旧教育只包括教师和儿童两个要素,教学是教、听的单一过程,而新教育则包括教师、儿童和环境三个要素,教学是三者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蒙台梭利看来,“儿童之家”就是为儿童设置的一个适宜的环境。在那里,教师把儿童安置在一个自由、有序和愉快的环境里,这里的一切都适合儿童身心的发展。如整洁的教室、新的小桌椅、阳光照耀下的草坪、供儿童绘画和做手工的各种材料、启发儿童智力的各种教具和一位沉静、慈爱和谦虚的。而儿童则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自由地选择教具和工作。在这样的环境里,儿童的身心能得到自然的发展,有助于他们创造自我和自我实现。

  3.培养有效的教师

  新教育要求对教师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指导,使他们做好精神准备。教师要根除潜藏在自己心中的偏见,愿意接受教育和指导,希望成为有效的教师;必须去掉自己内心的傲慢和发怒等坏脾性,使自己沉静、谦虚和慈爱;应该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和儿童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应对儿童进行观察,尽可能地减少障碍物,使儿童根据其本性活动,而不受到约束。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必须完全避免评价儿童,或者必须赞成儿童所做的每一件事,或者可以忽视儿童心理和情感的发展。相反,教师永远不能忘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三、儿童心理的歧变

  蒙台梭利观察到儿童心理有许多歧变的现象,如心灵的神游、心理障碍、依附、占有欲、权力欲、自卑感、恐惧和说谎等。这些心理歧变多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在一个儿童身上可能同时出现几种心理歧变的情况。儿童心理发生歧变的根源是由于儿童在其心理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个敌意的和不相容的环境,使儿童不能实现自己的发展的原始。因而在人毫不知觉的情况下出现各种歧变,甚至不恰当的也可能会成为儿童精神生活无数歧变的根源。

  儿童一旦出现了心理歧变,就会丧失保护自己并保证自己处于健康状态的敏感性,还会引起生理机能的失调,因此对于这种功能性的疾病必须进行精心治疗。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把儿童安置在一个能使他们返回到以正常的方式进行生活和活动的自由环境中去。这样,许多疾病和病态才会消失。正因为“儿童之家”能够提供这样一种适合的环境,许多的家把它看做是“健康之家”,许多有功能疾病的儿童一来到这里,就会获得惊人的治疗效果。

  四、成人与儿童的冲突

  蒙台梭利对儿童和他的社会环境进行了观察,其目的在于发现儿童在跟成人和他的全部社会环境相处时所遭受的冲突。她指出,成人与儿童的冲突主要是由于成人引起的。如成人不了解儿童的自然特性,不了解儿童拥有一个积极的精神生活并能逐步完善起来,而错误地认为自己是儿童的创造者;成人只注意儿童身体的需要,不去了解其心理发展的规律;成人在与儿童打交道时,不是自私自利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把儿童纳入自己的生活轨道,或从自己跟儿童的关系的角度来判断儿童的好坏,使自己成为儿童善恶的试金石;成人对待儿童傲慢和暴虐。他们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童,强调儿童必须绝对服从成人的命令,并声称具有惩罚儿童的自然权利等等。

  正是由于成人的盲目无知压抑了儿童个性的发展,阻碍了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以至产生心理的歧变。因此要消除成人与儿童的冲突,使儿童的心理得到正常的发展,就必须根除成人心中的偏见,使成人对儿童采取一种新的态度,认识到“儿童是成人之父”。作为父母不仅应该注意儿童身体发育的需要,更应该关心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他们应该关心世界上为承认儿童权利而进行的斗争,为建立一个适宜于儿童需要的世界而不断努力。作为最紧迫的任务就是理解和尊重儿童,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成为有效的教师。

  作品影响

  《童年的秘密》是蒙台梭利的代表作之一,它比较集中地阐述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观,对“童年的秘密”进行了探索和解答,让人们重新认识了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促进了幼教事业的发展和改革。

  出版信息

  《童年的秘密》于1936年7月在英国牛津召开第五次国际蒙台梭利会议之际出版。在该书出版三年后,即1939年,由美国教育学者芭芭拉·巴克利·卡特翻译的英文本由美国纽约的弗雷德里克·A·斯托克斯图书有限公司出版。

  作者简介

  玛利亚·蒙台梭利(1870—1952),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1896年毕业于罗马大学医学院,是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学医的女性和第一位女医学博士。1900年担任罗马国立启智学校校长。1901年辞卸校长一职,重回罗马大学修读哲学。1904—1908年任罗马大学教育学院之自然科学与医学课程教授。1907年在罗马的圣罗伦斯区设立第一所儿童之家。1909年重要著作《蒙特梭利方法》意文版出版。1911年意大利与瑞士的公立学校经政府认可正式采用蒙氏教学法。1949—1951年连续三年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1952年5月6日,蒙台梭利在荷兰的诺德魏克去世。

【《童年的秘密》内容简介】相关文章:

《童年的秘密》读书笔记11-19

童年的秘密读书笔记11-22

《童年的秘密》读书笔记08-11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10-19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11-23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11-23

童年秘密读后感01-16

《童年秘密》读后感06-20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