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自卑与超越》

时间:2020-10-28 10:19:12 心理学书籍 我要投稿

读书笔记:《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提出了自卑与补偿作用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读书笔记:《自卑与超越》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书笔记:《自卑与超越》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心理学著作,其作者在心理学发展史上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也拥有相当高的低位。愈来愈多受它影响的人认为,阿德勒对心理学的贡献超过了弗洛伊德,这不仅是因为其提出的自卑与补偿作用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能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实际作用与直接影响,还因为其心理学在心理学历史中已成完整的体系。相信阅读本书,您一定会对阿德勒及其心理学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并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有一个更全面的理解。

  内容简介

  本书是人类心理学先驱阿弗雷德·阿德勒的巅峰著作,全书立足于个体心理学观点,从教育、家庭、婚姻、伦理、社交等多个领域,以大量的实例为论述基础,阐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义的真谛,帮助人们正确面对缺陷,正确对待职业,正确理解社会,理解生活,理解性。具有极深的哲理性和巨大的学术价值。

  本书语言朴实,译文精练、流畅,结构严谨,不仅不仅对心理专业人士具有借鉴作用,对普通读者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是值得拥有的一部心理学经典作品。

  作者简介

  阿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1870~1937),出生于维也纳郊区一个中产阶级犹太人家庭,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维也纳医学博士,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之一,同时也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

  阿弗雷德·阿德勒一生阅历丰富,磨难颇多。他在幼年时期患上了佝偻病,看上去又矮又丑,又曾在5岁那年患上肺炎险些丧命,不幸的童年也使得他在兄弟们之间常感到自卑。但生活的挫折并未使他消沉,相反,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超过自己,1895年,他获得了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成为一名医生;1902年他加入弗氏集团,并成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的主席及《心理分析学刊》的编辑;一战期间,他曾在奥国军队当军医,战争结束后退役,随后在维也纳从事儿童心理学的辅导工作。同时,将他的专业技能向大量专业和非专业的人士进行展示和传授。从此名声大振;1926年,他受聘于哥伦比亚大学;1932年,受聘为长岛医学院教授;1935年,在美国创办了国际个体心理学学刊;1937年,他受邀到欧洲讲学,因疲劳过度,心脏病突发离世。

  阿弗雷德·阿德勒著作颇丰,主要著作有:《生活的科学》、《人类面临的.挑战》、《神经症的性格》、《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神经症问题》、《理解人类本性》等。

  精彩书评

  本书是人类心理学先驱阿弗雷德?阿德勒的巅峰著作,全书立足于个体心理学观点,从教育、家庭、婚姻、伦理、社交等多个领域,以大量的实例为论述基础,阐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义的真谛,帮助人们正确面对缺陷,正确对待职业,正确理解社会,理解生活,理解性。具有极深的哲理性和巨大的学术价值。

  ——某网友

  从自卑到超越的转身

  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是个体心理学的重大发现。每一位神经症患者都会有自卑情结,我们是无法仅凭这一点为病患诊治的。神经症患者大多无法察觉到自己的自卑,甚至他们可能有着深深的优越感,所以向他们提问是否自卑是无用之功。

  正如前章所述,我们只需要观察患者的行为举止来判断。行为上表现得不可一世的人,内心深处往往藏着自卑感——就像一个矮个子的小孩在比身高时会努力挺直身子,一个行为上习惯指指点点的人,其实只是需要用这种外力来加深自己的说服力。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因为它是随着我们想要变得更优秀的目标而来。如果我们勇往直前,合理释放,便能逐步摆脱自卑。当一个人不再自信,他在受到自卑折磨时便不再是克服它,而是强迫自己沉醉于某种优越感中。他把问题搁置一旁,反而从表面看起来可以避免失败的事情中寻求安慰。

  这种自欺欺人只会使得自卑感愈加强烈。时间久了,就会变成一种固定的情结,只要有相同的事情发生就会引起他们的自卑感,这就是自卑情结。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意识到他要面对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表现出的无所适从。

  每一位神经症患者都会不同程度地限制自己的活动范围,逃避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他们偶尔会用怒吼或哭诉来统治自己的领地,从而获得优越感。譬如,恋母情结的患者由于安全感缺失,不把兴趣扩展到熟悉的人之外,所以性欲问题也只能从家庭中寻求解决。而他们往往是被母亲过度宠爱的孩子。神经症患者同时会有行为受限特征。口吃、性心理障碍的人也都是有自卑情结。

  哭鼻子和抱怨的软弱其实暗藏超越他人、好高骛远的目标,而自吹自擂也是有自卑情结的作祟。自卑本身无可厚非,它是进步的动力,可以说,是人类文化的基础。或许对于外星人来说,人类一切的文明科技是出于人类觉得自己是最为弱小的原因。从某些角度来说,也确实如此。婴儿十分脆弱无助,而每个人都曾是婴儿。因而人必须要学会合作。其实,若一个人自己一人便可无所不能,又多么索然无味!而神经症患者在初入社会时就遭遇了困难,致使其解决问题的方式停留在低水平。

  追求优越感

  人生命的意义不同,追求的优越感也便是自己独有的。生命的意义是人在五岁左右便开始建立,一点点如盲人摸象般建立的。它像一首诗,超出了表面的文字意义,是一种追求,一种动力。没人能说清他所追求优越感的目标是什么。或许他知道自己的职业目标,但这仅仅是难以言表的优越感目标中的小小一隅,是用来补偿自卑感的方法之一。

  一个人的具体目标,是可以轻易改变的,我们必须找到他的内在一致性,就是其人格的整体。这个整体我们无法从某一举止上找到,但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全部表现中看到他的内在。

  我们无法说“当你完成某件事就能满足你的优越感。”因为人对优越感不是固定的,它因时而变,受到阻碍时,会调整方向。神经症患者才会固执不变。

  我们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希望做超人。宗教、哲学总有这种神的追求,就连老师也总想把孩子培养成圣人。荒诞吗?不是的,只是人们会以更合乎常理的方式去表现这个目标,而不是直接去宣称自己成为焦点的欲望。

  优越感的目标一旦被具化后,个体的生活模式、行为都会为此服务。纵然方式有误也是如此——他们总是按着目标来行动。一个孩子若是以成绩差来引起老师关注,哪怕对外人而言“成绩差”是不好的,但对他的目标而言却是完全正确的。

  设立有意义的目标

  行为与目标相一致,所以某种表现或某些病症是不能只从消除行为来改善的,必须从其目标出发。成绩差的孩子如果目标是为难老师或学校,纵然提高了成绩,他还是会有其他的方式来为难老师。

  神经症患者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有偏头痛,头痛便成为他解决问题的手段,规避困难的借口。纵然治好了头痛,他还是会找到其他病症作为借口。因此我们必须找到他选用这一病症的原因,以及这种目的是如何与获取优越感相一致的。

  很多人的行为换个角度想便可以理解,他这么做不过是为了获取某种优越感,这个目的没有错,只不过是他的方法选择有所偏差。除非说服他,他的目标不合适,行为才能有所改变,取而代之的是适应新目标的新方法。

  我曾接待过一个六七岁开始偷窃,十二岁和男孩在外过夜的十六岁女患者。她生于父母感情冰点之时,两岁时父母离婚,她被母亲送去了姥姥家,姥姥对她很是宠爱。她其实并不喜欢偷窃,不喜欢和男孩鬼混,“只是因为我要让我妈知道,我比她厉害,她管不了我。”她说。她想要证明自己比母亲强大其实是因为她觉得自己没有母亲强大又不受母亲喜爱,因此感到自卑。不断制造麻烦不过是她证明优越感的一种途径。

  幼时深受父母宠爱,长大后失去父母庇护的中年女人,工作屡屡不顺,靠亲人接济生活,不过是寻求一种重要性的表现。失踪了八天谎称被男人绑架的十五岁女孩,说谎的原因其实是她这八天呆在酒吧里,害怕父亲责罚,又想借此事伤害父亲,以证明自己的胜利。这些都是在寻求优越感时误入歧途之人。

  面对误入歧途的人,我们应该引导他们:追求优越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但是,只有为了他人的利益而前进,为了社会的发展而奋斗,才能够超越生活,顺利获得优越感。人类对价值和成功的判断总是要以合作为基础。人各有所长,分工不同,每种目标都可能会有或多或少的错误存在,但人类社会总是在寻求多样化。正视自己,或许,在补偿自身缺陷的同时会实现一些原本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呢?

【读书笔记:《自卑与超越》】相关文章:

人格心理学书籍:《自卑与超越》07-26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800字(通用9篇)10-28

《超越自卑》读后感1500字3篇05-25

超越自卑读后感1000字(通用7篇)06-08

如何克服自卑08-11

自卑与自信-论阿Q与堂吉诃德的本质区别11-06

2017实体经济发展与超越思路分析11-13

员工的平衡导向与老板的超越导向10-18

如何克服自卑心理10-17

心理测试自卑的根源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