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中的心理学知识

时间:2020-10-18 12:57:52 心理学书籍 我要投稿

书籍中的心理学知识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心理学知识,欢迎查看!

书籍中的心理学知识

  情绪调节和保持良好心态的原则

  1.善于用愉快释放紧张和压抑

  冯特的情绪三维理论认为情绪可在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三个维度上被度量。每种具体情绪都处在这三个纬度的两极之间的不同位置上。快乐属于情绪紧张维度的轻松一端,它可以在人的工作和生活中产生过度紧张时,对紧张起重要的调节作用,使人在紧张中得到松弛。这一调节是很重要的,因为紧张和压抑都是不良情绪,影响人的健康和一切活动。快乐是人在达到有意义的目的中得到的。快乐使人对外界产生亲切感,更易于接受和接近外界,有利于人的活动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它还可使人获得一种超越的自由感,使人处于轻快、活跃、主动和摆脱束缚的状态,从而享受生活的乐趣。

  2.培养人对生活和所从事活动的稳定兴趣

  人对活动的兴趣本身就具有积极情绪的作用。因为由兴趣引起的大脑活动能维持一定程度的兴奋,使神经激活处于中等强度水平,集中注意力非常容易,最有利于进行认知加工激活创造性思维。所以,兴趣这种使人处于被吸引和被卷入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减轻活动中紧张、焦虑和疲劳的良好方式,有益于情绪健康。

  3.正确地进行自我认知与自我规范

  人在事业或社交上的能力与成就是因人而异的,所以成就的大小和能力的高低不应过分攀比。人应正确坦诚的认识、了解和面对自己的素质与才能,在此基础上规范自己,为自己提出最适当的目标和要求。在自我满意与满足中形成自信。从而避免因内部的矛盾冲突和追求目标的失败形成的情绪困扰和情绪异常。

  4.在人际交往中缓解不良情绪

  人类具有集群性的特点,社会交往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同时,人际间在感情上的联系、互相理解和宽容、彼此关怀与支持能够创造出缓解消极情绪、促进心理健康的环境。

  5.通过控制或改变外部行为调节情绪

  情绪与机体的生理变化及行为的联系表明,情绪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和皮层下中枢影响机体生理过程和外部行为。同时,生理过程和外部行为的变化又反过来影响情绪。所以,控制或改变外部行为有助于调节不良情绪。比如,人在激情爆发前有意识地进行转移注意力的活动,或强迫自己做一些和激情相反的动作等,都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控制激情。

  6.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的情绪“评定兴台说”和沙赫特的“认知-激活理论”,都强调个体对情境的认知是情绪产生的最重要因素,即强调了大脑第二信号系统对人的情绪的主动调控作用。所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能使人在认知与评价情境时,避免因绝对化认识而引发的激情和消极心境。

  7.科学的认识情绪

  科学的认识情绪尤其是要认识情绪的个体差异性和生理周期性,以适应与调整正常状况下的情绪变化。

  8.培养稳定而高级的情感来调节情绪

  人的高级社会情感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准则体系时,都以定型化、概括化、自动化的'动力定型方式存在于人的大脑中。所以,当人产生各种情绪体验时,情绪会自动或主动的对情绪予以调节。

  心理学知识

  1、谣言

  谣言是某些人(或者某一个群体、集团和国家)根据特定的动机和愿望,散布一种内容没有得到确认的、缺乏事实根据的、通过自然发生的、在非组织的连锁性传播通道中所流传的信息。

  谣言是对人、对事、对社会事件的一种不确切信息的传播。谣言的功能总是消极的。它可以伤害个人,伤害群体,伤害社会,伤害国家,在许多情况下,流言蜚语往往成为不诚实的人的政治斗争的手段和工具;它可以使原来比较稳定的人际关系变得互相猜疑、倾轧、紧张;使原来比较稳定的社会秩序变得十分混乱,变得人心惶惶。

  它可以麻痹人们的思想警惕,减弱人们的防备心理,使人不知不觉成为谣言的俘虏,它可以破坏人们的团结,削弱彼此之间的信任,制造内耗,瓦解对方的战斗力。由于它具有混淆舆论的功能,往往造成极坏的影响。

  2、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条件下,个体的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自动产生影响的现象,因为内隐记忆是在研究精神病患者的启动效应(primingeffect)中发现的,所以人们常把内隐记忆和启动效应作为同等概念使用。

  3、实验者效应

  主试的态度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统称为实验者效应。

  例如霍桑效应: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研究人员在芝加哥西方电力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工作条件、社会因素和生产效益关系实验中,发现了实验者效应,称霍桑效应。

  实验者为搜集能证明其假设的实验结果,在实验中有意无意的通过不同表情,语言,动作将预期的要求给被试,造成一种实验结果有利于证明原假设的效应。

  4、拖延症

  拖延症(Procrastination),取意“将之前的事情放置明天”。拖延症总是表现在各种小事上,但日积月累,特别影响个人发展。拖延现象现已成为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该词的最初亮相是在爱德华·霍尔出版于1542年的书里。几乎是相同的年代,正处于明清交替的中国,一位名叫钱鹤滩的学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圣经从希腊文翻译为英文的过程中,拖延更多被译成“罪过(sin)”,直到工业革命后,拖延才逐渐具有了现在的含义,被视为“以推迟的方式逃避执行任务或做决定的一种特质或行为倾向,是一种自我阻碍和功能紊乱行为”。不过“拖延症”正式成为病症,国外的研究不过才一二十年。

  单纯的做事拖拉或是懒得去做,只能定义为“拖延”,也仅是一种坏习惯,改正它并不难。

  当“拖延”已经影响到情绪,如出现强烈自责情绪,强烈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自我贬低,伴生出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时,才能称之为“拖延症”。

  拖延的基础,实际上是对自身很高甚至不切实际的期望。如果说完成任务是走过一块一人宽、十米长的厚木板,那么当它放在地面上时,几乎人人都可以轻松地走过。但对结果的高期望则像是将这块木板架到了两座高楼间十层楼高的地方,于是我们会害怕掉下去,即害怕失败或害怕成功,甚至不敢向前迈上一步。而deadline则是身后的一团火,当它离我们足够近时,害怕被烧着的恐惧感战胜了对掉下去的恐惧感,于是我们一下子冲了过去,在deadline前赶完了任务,尽管质量很难说。

  更可怕的是,很多拖延的人甚至很享受那种deadline过后突然一下放松的感觉,而且拖延的结果有时反而挺好。这种时候,会在心里表扬自己很有“效率”。同时,长期这样下来,尽管不愿承认,但潜意识里确实觉得自己如果花了很多时间成绩却平平,会是一件非常丢脸的事情。于是这一切的一切,都再次强化了拖延。

  5、顿悟

  顿悟是一种突然的醒悟。格式塔派心理学家指出人类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顿悟。当人们对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突然看出问题情境中的各种关系并产生了顿悟和理解。有如“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其特点是突发性、独特性、不稳定性、情绪性。

  6、温度与攻击行为

  很久以来,人们就已注意到炎热的天气与暴力相伴而生。我国的成语中就有“火冒三丈”、“怒火中烧”、“心烦气躁”等。

  学者们运用地域、时段调查以及问卷调查和实验等方法,从信息加工、唤起、情绪行为等角度,对温度与攻击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热假说(heat hypothesis)认为,物理环境中当达到不舒服的高温时,会增加攻击动机和攻击行为。

  7、恐惧

  恐惧,是一种人类及生物心理活动状态;通常称为情绪的一种。恐惧是因为周围有不可预料不可确定的因素,而导致的无所适从的心理或生理的一种强烈反应,是只有人与生物才有的一种特有现象。

【书籍中的心理学知识】相关文章:

心理学入门知识必看书籍推荐11-09

生活中实用的心理学知识12-19

经典的心理学书籍12-14

不错的心理学书籍12-14

儿童的心理学书籍08-19

心理学的入门书籍08-05

推荐的心理学书籍09-08

心理学的书籍推荐09-06

说话心理学书籍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