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中国大学生爱跳槽的情况分析
求职指导:各国年轻人跳槽情况分析:中国大学生爱打短工
时下90后大学生“上市”,他们在职场发展的如何呢?对比各国各国年轻人情况,似乎中国大学生更爱打短工,频繁跳槽越来越多,通过《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内容,详细了解下吧!
中国大学生爱打短工 34%有半年内离职经历
一项权威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结果显示,去年毕业的大学生中,六成认为目前的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有34%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主要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和薪资福利偏低。此外,还有工作压力大、专业不对口、人际关系难处理等原因,这个跳槽的频率还是非常高的。
日本新进职员:“愿意在这个公司工作到退休为止”。
日本《中日新闻》最近报道,一项针对日本三重县和爱知县的2013年新进职员的调查显示,每三人中就有一人“愿意在这个公司工作到退休为止”。
日本观察员黄学清:根据日本三重县一家经济研究所对三重县和爱知县的新员工的调查显示,愿意在就业的企业中工作到退休为止的人达到和33.6%,连续五年占据了调查中的最高比例。研究人员分析说,这可能是因为年轻人对于经济好转还没有切实感受。此外,选择遇到好的条件可能会跳槽的占22.8%,选择考虑将来独立创业的占5.9%。日本长期以来以终身雇佣为名,员工也习惯了在企业里面论资排辈,慢慢熬到管理阶层。但是近年来,虽然经济形势一直不乐观,跳槽或辞工的年轻人还是越来越多了,一部分人是因为更加注重个人的人生理想不愿意把时间耗费在认为对自己无意义的工作上,另一个原因是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没有了前几代人的耐性和吃苦的精神,工作时不如意就会辞工作,而且不少人还是在没找到下一份工作的时候就辞职了。
不太愿意频繁换工作的德国人
德国人比较保守,不太愿意频繁换工作,如果频繁地换工作一般有两种情况。
德国观察员薛成俊:如果专业对口而且收入也不错,德国人还是比较愿意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经常换工作有两种情况,一是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但是因为生活需要,又不得不有一份工作,就是骑驴找马型;另一种就是仕途发展遇到瓶颈,在目前的单位没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性,或者有更广阔的天空施展自己的抱负。比如说在一家公司干了几年积累了一定经验,这时候跳到另一家公司就可以获得更好的机会和待遇等,是天高任鸟飞型的,尤其是一些大型的企业的高端职位,对应聘人的履历和实践经验往往是非常看重。
在德国无论在什么样的企业或者单位工作,都会受到严格的劳动保护法保护,同时也享受到法律规定的各种福利和权益,比如公休日和带薪假。而用人单位也会按一定的比例为员工提供医保和退休养老保险等。德国企业相对都有较为完善的企业文化,对员工也普遍有负责任的态度,很多人会把那里当做除自己家庭之外生活中的第二个重要场所,熟悉那里的环境认同那里的价值,这也是德国人一般情况下很少愿意变换置业重要原因之一。
澳大利亚政府推出了“常年服务假期条例”,规定员工在一个单位工作五年以上,依法会享有额外的假期。
澳大利仅4%的人有意跳槽
澳大利亚观察员胡方:十几年前澳大利亚人也许比较喜欢跳槽,但是目前这种状况已经彻底改变,虽然在所有的西方发达国家中澳大利亚所受环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最小,但是这还是给很多在职的澳大利亚人敲响了警钟,就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之下,能有一份安稳的工作就已经不错了,跳槽最好暂时先不考虑。
根据2013年的最新调查报告,71%的澳大利亚人对目前的工作感到满意,而只有4%的人对自己的工作怎么看都不满意,有意跳槽。此外澳大利亚政府也一直致力于让员工能够安于目前的工作,在1955年时政府为了鼓励澳大利亚人干一行爱一行而推出了常年服务假期条例,这个条例规定在某一个公司工作如果超过一定年限,比如5年以上员工依法会享有额外的假期。此外澳大利亚各公司对于员工获得带薪产假的要求也是必须要在公司工作一年以上,这就导致了很多年轻女性为了获得这个带薪产假,而安于在公司里干下去。当然事实都有例外,澳大利亚有一位男子在2012年一共跳槽了51次,平均一个礼拜一次,但是他可并不是因为对于薪水不满意或者对于工作本身不满意而这么做,根据他的说法,跳槽51次纯粹是为了体验生活、探寻工作的意义。
提醒:
中国大学生勿频繁跳槽 职业发展更需理性成熟
实际上,大学生为了追求职业理想而跳槽无可厚非,但频繁离职真的能带来理想的职业发展吗?未必。2012年就业蓝皮书显示,中国2007届本科毕业生中毕业三年内一直为一个雇主工作的毕业生月收入最高,为5463元。毕业三年内工作过的雇主数越多,其月收入反而越低,为5个及以上雇主工作的本科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最低,则为4624元。
年轻的求职者要确保跳槽成功,跳槽之前不妨先问自己两个问题——?凭什么跳槽?要把跳槽的理由分析清楚:哪些问题只有通过跳槽才能解决,哪些理由是跳槽也解决不了的。其次,要分析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倾向,了解自己的职业优势和劣势,挖掘自己的职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对将要从事的岗位也要全面深入地加以分析,判断自己与岗位是否匹配,更理性、成熟地选择工作。
www.yjbys.com
求职指导:想跳槽!抓住八月起跳月
想跳槽?抓住八月“起跳月”
出场专家:郭策
宏威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兼首席职业顾问
读者李小姐来信说:我年初跳的槽,当时也没有考虑太多,只觉得工资涨了200元,于是就跳槽来到现在这家公司。 但是后来感觉职业选择得不尽如人意,听说8月份比较适合跳槽,所以我决心再跳一次。请问专家现在跳槽时机合适吗?
专家解答:跳槽是可以的,但必须踏上跳槽的节拍。淡季里,职位少,就像下跳棋,前方的路多已堵死,不易起跳。先做好职业规划,找到自己的最佳切入点,并做有目标的充电,做好专业化简历和面试辅导,再寻找时机重新跳槽。到8月份,起跳的人多,棋子开始松动,腾出一些空穴,这时跳槽,位置会很多。跳槽之前,你要做好以下准备,才能跳得稳、准。
第一,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方向的主干道,并沿着这条道路打造各阶段的发展平台。然后,找到适合这条路的市场切入点,使自己每跳一步,职业轨迹都是在主干道上。在职业生涯中,定位与定向,始终是一个关键课题,不能想跳就跳,导致偏离主线,脚步紊乱。
第二,一旦找到切入点,就要收集相关同行业内的招聘信息和职位信息,对这些变化无常的职位数据,你总得去挖掘才会有所得。
第三,了解人才需求信息,做复合性人才,在激烈的竞争中保质、保量、保鲜,保值,是每个职场人士的公共科学定位,否则,你就不适合职场要求,如果不抓紧充电,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就会未老先衰。当大家都向这个方向努力的时候,你就在不知不觉中后退,最终将被淘汰。
第四,做好专业化求职简历和面试辅导,简历不是两页纸就行,每一句话都要针对职位信息进行研究,要有专业性和针对性,才能在尽快时间内获得面试机会。面试有很多环节,在激烈竞争的今天,拿到面试机会不容易,由于自己不专业,面试失败,失去机会。特别是行情只有两三个月,如果在这段时间,你没有抓住机会,行情一过,你将再次面临淡季里的死穴,有可能半年没有工作。
想升职?小心成老板“方便筷”
出场专家:郭策
宏威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兼首席职业顾问
读者钱先生来信说:职场上,我是一个“百事通”,哥儿们多,能办事,公司上司有了社会上的事,少不了找我搞定,公司内部,哪个部门有了困难,也少不了找我帮忙。可是,公司升职的事却与我无缘,上司眼中升职人有好几个,而我离升职还差得远。这还不算,还把我当成公司里专门冲锋陷阵、啃硬骨头的不二人选。最后我选择离开了公司,上司也并没深切挽留,我感到很沮丧,可是前几天原来公司的上司又给我打电话想叫我回去,说直到我走后才觉得很后悔,很多事情除了我别人都办不成,我现在很矛盾,不知该如何是好。
专家解答:职场上,有的老板用人是一把一利索,把员工当成“方便筷”,用完就“扔”了。面对不平,你要学会适时地进行抱怨,既表达了意见,又为自己留有回旋的余地。挖掘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自己的工作才能,让自己变得有价值。要做个有目标的员工,让老板欣赏你,靠努力争取成功。选择自己的奋斗目标,把目标分割成一个个目标,不断地前进。从离职的时候看得最清楚,老板对你的离开什么态度,有利用的价值,老板会想方设法留住你。如果你和老板说,老板,我要离开公司了,老板淡淡地说一句:那好,你去财务领一下工资吧。那你要哭死,你在他心目中没有价值!如果老板说:我给你加薪、升职,你能不能考虑再做决定?你要乐死,因为你在老板心目中有一定的价值。如果老板没说给你加薪,就是要让你留下来,说什么你还有机会,一定要挽留你,这时说明你还有位置,没有人是不可替代的,关键是替代的成本。你要在公司做到老板和主管心中都会拿你当个“人物”来看待。有能力的人在一个公司没有机会,可以到另外的公司去寻找机会,升职加薪都是水到渠成的事。
www.yjbys.com
求职指导:七成人对跳槽采取谨慎态度
中央电视台3月28日播出《东方时空》栏目播出“你想跳槽吗”,以下为节目实录:
春天来了,万物都开始复苏了,而对于很多上班族来说,跳槽的心也开始蠢蠢欲动,据智联招聘网的统计,每年的3、4月份都是跳槽的高发季节。你想,这个时候一般去年的年终奖都拿到手了,对骑驴找马的人来说,下家也该找到了,上家的扫尾工作也该处理完了,这不正是跳槽的最佳时机吗?关于跳槽这件事我们也联合智联招聘网和腾讯网共同做了一个调查,一共有近一万五千人中(14937)参加。
春天来了,你那“跳槽”的种子发芽了没有?(ppT1)
1、已经铁定心要跳了,正在运作中 19%
2、蠢蠢欲动,已经萌生了跳槽的想法 37%
3、还在犹豫中 24%
4、不跳,工作多难找呀 8%
5、不跳,这工作不错呀 12%
“已经铁定心要跳了,正在运作中”的有19% :这部分人正在骑驴找马;“蠢蠢欲动,已经萌生了跳槽的想法”的有37% :这部分人已经春心萌动,跳槽的种子正在发芽;“还在犹豫中”的有24% :跳还是不跳这是个问题,这部分人犹豫也许是因为对现在的工作有些不满但还没遇到新的机会,所以举旗不定,但也属于已经种下了跳槽的种子。第二和第三两项加起来有51%,这部分人可以说都有了跳槽的想法,也许就等机会了。而选择“不跳,工作多难找呀”的有8% :请注意这部分人明确不跳的原因是因为工作难找,怕麻烦而不跳,而他们一旦遇到好的机会,也许就会转到跳槽的队伍中来。而因为对现在的工作很满意而明确不跳的只有12%。也就是在参加调查的近15000人当中,对现在工作很满意明确表示不想跳槽的只有1800人。看来,现在确实是跳槽的高发季节。
俗话说,铁饭碗铁饭碗,以前,人们大多希望自己的工作牢固的像铁一样,可为什么现在一下子有那么多人想跳槽?我们先来看看在两年之内有过三次跳槽经历的王勇是怎么想的:
王勇今年刚刚24岁,虽然离开校园的时间并不长,可他却已经有过三次跳槽经历了。不过,与人们印象中的那种“骑驴找马”式的跳槽不同,王勇的每一次跳槽都是先辞职,再找“下家”。
王勇:因为当你在一家公司,你没有心思去工作的时候,你不能给它创造更多价值的时候,你拿着它的工资你自己心里也会惭愧吧。
王勇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老家哈尔滨的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策划,因为大学里学的就是广告专业,所以他在这里一直干得挺不错,还当上了文案指导。可一年后,王勇却突然辞掉了这份工作,来到了北京。
王勇:因为我一直都对北京充满向往,北京的广告行业发展的一直比较成熟,我就想到北京来经历一下,因为我感觉对于一个男人来讲,他的最宝贵的财富就是他的经历。
王勇一直都希望能干点大事儿,而在他心里,北京无疑会给他提供很多实现梦想的机会。所以,刚刚来到这个城市,他就开始兴致勃勃地跑招聘会、投电子简历了。凭着一定的工作经验,很快,他就在一家企划公司找到了一份文案策划的工作。可这份工作他却只做了四个多月。
王勇:公司可能它会有它公司经营的一个理念、一种方式,可能我对这个行业,我有我自己的一些理解,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产生一些差距,再加上一些个人原因,比如说工资不是很满意,再加上年轻气躁,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也有我自己的原因,当时就辞职了。
王勇的第三份工作是在一家地产广告公司做文案,这份工作是他花了一、两个月的时间才找到的,本来以为可以稳定下来,大展拳脚了,可这份工作却让王勇意外发现了自己职业发展中的一个“致命伤”。
王勇:这份工作跟前面的工作有点不太一样,它更偏重于一个文字的执行,做了一段时间之后,感觉一直没有什么起色,这时候我就在思考,是我的文字功底和经验不够呢?还是我本身对自己的职业定位还不够准确?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王勇发现,似乎是自己的职业定位出了问题。其实他也并不喜欢这样频繁的跳槽,但为了最终找准自己的位置,他也只能这样摸索着去寻找。这次,王勇给自己定了一个一年的期限,也许最终找到的那个职位并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他希望,对他来说是最合适的。
从对于一个城市的向往、到对公司经营理念的不认同、再到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的困惑,王勇两年时间里的三次跳槽经历显得既积极又无奈。那么,其他人如果打算或已经跳槽,最主要的主观原因又是什么呢?
如果你打算或已经跳槽,最主要的主观原因是什么?(ppT2)
1、个人发展空间不大 40%
2、对薪水不满意 30%
3、干腻了,对工作没热情了 12%
4、受不了公司的管理方法和制度 10%
5、与领导、同事关系没处好,呆不下去了 3%
6、其他 5%
个人发展空间不大排在了第一位,其次是对薪水不满意,看来,这理想和面包是缺一不可。那么,如果出现了上述这些问题,大家会用什么样的态度来解决?是抬腿就跳?还是能忍则忍呢?来看下面的调查结果:
你对跳槽的态度是? (ppT3)
1、会谨慎考虑,看情况决定 71%
2、有机会就跳,绝不犹豫 19%
3、能忍则忍,不到万不得已就不跳 10%
71%的人会采用比较谨慎的态度,只有在遇到好的机会,时间成熟时才会跳;19%的人有机会就跳,不犹豫,这部分人对待跳槽比较随意,职场上把频繁跳槽的人称为“跳蚤”;只有10%的人会坚持以往的那种“铁饭碗”的心态,万不得已,实在干不下去了才跳。也就是说,对待跳槽,有90%的人,已经不会抱着“铁饭碗”的心态,死守一个工作了。为了理想和面包,选择跳槽对一个人的人生发展来说是一个积极主动的选择,但对于你供职的企业来说,这是不是一种不诚信、不忠诚的表现呢?下面我们就来听听企业是怎么理解跳槽与诚信和忠诚的关系的。
富士通(中国)有限公司管理部课长 许岚:
现在这个社会,个人的这种对自我价值的忠诚度可能会高于对企业的这种忠诚度,如果公司不能提供给他想要的这个职位或者说这种工作的话,我觉得公司对这个员工,也是希望他有更好的发展,所以说这个并不存在对公司不忠诚。
联想集团中国平台人力资源总监 卫弘:
如果个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出现一些背离,而为了个人的这种发展到外面去寻找更好的机会,我们也非常理解和支持,但是新的发展不应该以损害原来企业的利益为前提和代价,这也是一个最起码的职业道德
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为了实现理想的跳槽,对个人和社会都是一件好事,但是前提条件就是别损害老雇主的利益,否则就是不诚信了,玩过了还会影响到自己的发展甚至惹上官司。来看张照片,照片上的这个男子原来是西安一个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他在“跳槽”后,将原单位的近万张商业秘密技术设计图纸“剽窃”到新单位使用,这次“剽窃式跳槽”给原单位造成重大损失。今年2月底,法院判决他3年有期徒刑、他还要与新单位共同赔偿原单位经济损失1782万元,这样的跳槽真是让人心惊肉跳,实在是得不偿失。
求职指导:解读外企的“跳槽一族”
我到北京第一天就与欧阳平(化名)取得了联系,但到了离开北京的前一天才见到他。
欧阳平在北京的一家外企工作。我与他约了多次,但每次都在预定见面时间的前半个小时接到他的电话:“对不起,我工作太忙了,实在抽不出时间,咱们改天吧。”
我改变策略,放弃上午、下午的工作时间,改在午饭期间、晚饭期间、甚至晚上九点以后。
“对不起,今天午饭恐怕我得跟客户一起吃,边吃边谈工作。”“对不起,活没干完,我晚饭就在公司里凑合着吃了。”“对不起,今晚看来我要加班到午夜以后了。”……
当我们终于在西单的一家“星巴克”咖啡馆见上面时,他最初同意我披露他的真实身份,但采访结束后,他又变卦了:“文章发表时,就不要用我的真名,也不要提我公司的名称吧。”
其实,欧阳平工作的那家外企,谈不上是“血汗工厂”,也不属于制造业,而是一家著名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他也不是初入行的“资浅”职员,而是一个部门的经理,薪水也不低,平均年薪超过30万元人民币,但他就是忙,忙得没有“家庭”(他已婚,且有一子,但孩子基本交给父母,妻子基本交给同业竞争对手:他太太在另外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忙得没有“业余”(法定节假日时,他的公司偶尔也会组织什么黄山游、漓江游,但他宁愿选择在家睡觉,确切地说,是在家补觉)、忙得没有“自我”(他觉得,他似乎把自己的时间、空间、肉体、精神一揽子卖给公司了)……
欧阳平最大的烦恼是“有钱没时间花”。他特别羡慕那些“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因为他的正常工作日程是“朝九晚十二”,如果遇上为客户IpO做审计工作,他常常凌晨二、三点才能赶回家。
“我觉得我们这一行就像‘围城’,圈外的人很羡慕我们,认为外资会计师事务所名气大,拿钱又高,但圈内的人都知道,这一行太忙,太辛苦,地位也不高,例如,在企业上市的过程中,会计师地位最低,拿钱也最低,收入高的是律师、投行。我们所许多人都想先苦几年,挣些钱,然后跳槽或改行。”他的口吻和言辞苦涩涩的,就像他点的那杯不加糖、不加奶的咖啡。
“你的职业是典型的白领,你不到30岁,收入却超过30万,而且在国际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混到了部门经理这一级,跨入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中产阶级行列……”我试图安慰他。
“什么是中产阶级?”他打断了我,“如果从量化角度讲,我应该属于中产阶级,但我理解的中产阶级,是能够在工作和生活之间取得平衡的阶层,如果你赚了很多钱,但什么生活都没有,我觉得那不算中产阶级。”
压力越大,跳槽越频?
程越(对不起,又是一个化名)也不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但他的理由是,他的收入够不上中产阶级量化的财富标准:“我算不上中产,我的老板才算。”
他的雇主是美国一家著名的IT公司。
我把中国国家统计局的“中产”收入标准告诉了他。“那我的收入确实超过了这一标准的下限。”他心不在焉地说。
程越今年28岁,在这家美国公司做质量顾问。他的工作也很忙,所以只能在午饭期间与我见面。我们在上海徐家汇港汇广场的一个食肆中约见,边吃边聊。
“外企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员工的归属感比较弱。”程越说话音量不高,我得尽量凑近他,才能在食客纷杂的交谈声和杯盏声中分辨出他的声音:“我的工作压力很大。IT业不养老,我们公司的同事基本上都是我这个岁数。我们都是合同制,两年一续。我倒不太担心被炒鱿鱼,因为我工作很卖力,老板一般也不会这么做。炒鱿鱼对员工来说可能是件好事,可以拿一笔钱,然后换家公司继续做。但对老板来说,更糟的是员工跳槽。”
程越大学毕业后刚刚工作了五年,就已经换了三份工作。“你这么年轻,跳槽就这么频繁!”我惊讶地说。
“我这不算频繁,还有比我更频繁的呢!在外企的圈子里,据我所知,有人一年一跳,还有的人干了几个月就换公司了。跳槽的原因很多,有人是为了更高的薪酬,有人是为了更好的职业晋升前景。”程越淡然地说。
国际猎头公司的调查结果,似乎证实了程越的话。
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之一“美世人力资源咨询公司”(Mercer Human Resource Consulting)最近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自去年以来,中国54%的企业(多为跨国公司)表示专业员工的离职率有所上升,而42%的企业表示支持部门人员的离职率上升了;25至35岁员工的平均任职期,已从2004年的平均3至5年,降至2005年的仅1至2年,而这个年龄段的员工是跨国公司的主要争夺对象;结果,更替员工的平均成本达到了员工年薪的25%至50%,而考虑到招聘机构费用、面试时间以及职位空缺期间减少的销售额,雇主面临的成本可能超过资深员工年薪的两倍。
秦信阳(化名)也换了三份工作,一份国企,两份外企,不同的是,他在如今效劳的这家德国公司重庆分公司干了六年,而且目前没有再跳槽的打算,原因大概是:他早已过了跨国公司争夺的热门人才的年龄上限──35岁。
对不起,我不得不再次使用化名。这次去中国采访中产阶级,令我感到意外的是,要求不透露姓名的采访对象,竟然主要来自理应比较自由、宽松的西方在华企业。原因何在,我至今仍然没有完全想透。
我采访秦信阳的那一天,是个星期六,他在家休息,但他的神态和口气,仍然透着难以掩饰的疲惫:“我工作压力大,不是一般的大,非常大。”
不过,秦信阳感受到的压力,并不像欧阳平那样来自超时工作,而是来自中国国内同业对手的竞争。“我负责公司在中国西南、华中地区的产品销售,但现在生意很难做,中国国内企业以非常低的成本和非常低的价格,与我们抢生意,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老板的感受到的压力也很大,但他把压力又转嫁到我们身上。”
高端白领,求大于供?
既然外企有那么多不如意之处,为什么中国人仍然趋之若鹜呢?
中国著名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智联招聘”在2004年进行了一项职业吸引力调查,结果发现,尽管有人对外企的工作压力、职业风险感到担心,但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希望能在外企中谋得一份工作。调查人员认为,外企的诱人之处,除了外企的规范化管理和培训发展机制之外,最重要的是外企的高薪。
秦信阳1988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一家国有化工企业工作,他仍然记得他领的第一个月工资的数额──83元;10年后,他在一家中日合资企业工作时的月薪将近两千元,收入涨了20多倍;如今,他在这家德国公司的每月平均收入(薪水加奖金)将近一万元人民币,是88年刚参加工作时的100多倍。
当然,这18年来,中国的物价也升了许多倍,但涨幅显然不到100多倍。
“我有一次跟公司的美国同事讲,我现在的收入是88年的100多倍,他听了非常惊讶。”说到这里,秦信阳刚才的那种疲惫早已一扫而空。
秦信阳是重庆外企的中层管理人员。至于北京和上海的外企中、高层管理人员,那收入就更高了。李娜(化名)在上海一家外资银行的上海分行担任副总裁,年薪超过50万元人民币,外加相当于三、四个月薪水的年终奖金;张玲在北京的美国高通公司中国分公司总部担任业务发展及政府关系总监,年薪比李娜还高,但她不肯对外透露具体数字,理由是:高通所有雇员的薪水都是“背靠背”,互相保密的。
在我采访的外企中国员工中,张玲是唯一不介意我在文章中提及她真实身份的人。她也是从国企跳槽跳到外企的。
自从中国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外企进入中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外企在中国的经营活动和招聘活动,不仅帮助推动了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民“工人化”的进程,而且也在中国新一代中产阶级的孕育和成长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截至2002年年底,中国大陆就业于外商投资企业的员工达367.56万人,就业于港澳台商企业的员工则有352.95万人,两项合计共有720.51万人。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周晓虹教授对我说,在华外企中的华裔管理人员和高级员工是标准的中产阶级成员。
毋庸讳言,外企进入中国,主观动机绝对是为了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减少成本,增加盈利,在制造业、甚至某些低端白领行业,外商的确也在以种种方式盘剥中国员工,但随着中国高端白领职业逐渐形成了求大于供的卖方市场,在讨价还价过程中居于优势地位的一方,通常不是外商雇主,而是中国雇员,于是就出现了上述的外企中国员工频繁跳槽、外商加薪挽留高级人才的奇特景观。
更为重要的是,外企以高薪吸引、雇用、挽留中国高端白领员工之举,不仅直接催生和培养了中国新一代“买办”中产阶级,而且对中国本土企业的薪酬制度也产生了某种刺激和示范的作用,间接促进了中国本土中产阶级的产生。
“如今,中外企业薪酬的差别在缩小,过去也许是10倍,或更高,但现在已经缩小到两倍,甚至更低。” 程越对我说。
张玲也持同样的看法。她说,某些中国企业,像华为,员工收入一点儿也不比同业的外企差。她甚至认为,由于某些外企的中国员工在晋升方面常常会遭遇“玻璃天花板”的阻隔,也由于不少中国企业允许员工持股、杰出员工甚至可以进入高级管理层等原因,所以如今中国也出现了不少从外企跳槽到中国本土企业的“反向跳槽”例子。
欧阳平三年前从一家中国本土的会计师事务所跳槽到目前效力的这家外资所,但如今的他,并不排除未来“反跳”的可能性──
“目前我还没有马上跳槽的念头,但未来……谁知道呢?我也许会改行,去企业做财务,我也许会在业内跳槽,甚至跳到一家中资会计师事务所,毕竟在中资所做到合伙人比较快,比较容易,收入也不低。” 欧阳平端起杯子,把残存的咖啡一饮而尽。
求职指导:零售人才跳槽“路线”有规律可循
这两年来,由于外资的进入,零售行业的平静被打破了。行业竞争进入白热化之时,专业人才开始短缺,供不应求。近期,本土家电零售连锁巨头国美永乐并购案,又一次引发了“人才战”。 行业迅速膨胀,零售人才因此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群体的跳槽有规律可循吗?
内外资机构开店提速
自2004年12月11日中国全面开放零售业市场以来,不过短短一年多时间,外资零售巨头已纷纷强势挺进中国,零售业进入“贴身肉搏”的阶段。
国家商务部年初的数据显示,在零售业全面开放后,国家商务部批准入华的外资零售商高达1027家。而在全面开放之前的12年内,商务部批准入华的外商企业仅有314家。同时,外商零售业在华独资的趋势正在加剧。
在激烈的竞争态势下,内外资巨头,尤其是外资零售巨头纷纷加快了在中国布点的步伐,扩张势头明显。
2005年7月28日,沃尔玛位于上海浦东的第一家店开门营业,标志着这一全球零售巨头踏入上海。截至目前,沃尔玛在中国的分店数量已经达到了60家,今年3月,公司高层向外透露,沃尔玛未来“将明显加快在中国建店的速度”,计划今年在中国新开20个分店,并已经制定了全方位扩张计划,将在中国大中小城市“全面开花”。
尽管单店规模不及沃尔玛,但屈臣氏的扩张脚步显然更快。今年6月,和记黄埔旗下的屈臣氏连锁店在中国内地的第200家分店正式开张。而2005年初,屈臣氏在内地店铺总数仅为100家。今年屈臣氏新增加了近40名专职选址经理,专门在全国物色最佳开店位置,计划到今年底开店数达到280家,2010年达到1000家,平均至少每4天开一家新店。5年后实现千店计划,店铺覆盖全国110个城市。
其他零售巨头也不甘示弱。家乐福总部此前也宣布扩张计划,计划到2007年底在中国建立100家分店。今年3月9日家乐福公司又宣布,将斥资100亿欧元(约合119亿美元),使2006年-2008年期间全球新开店总数达到1000家。2006年计划新开100家大型购物超市,其中中国市场将新开20家。
外资巨头同步招聘人才
一般来说,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大型卖场,一家分店开张大约需要500名基础员工、20-30名中层管理人员,还有若干高层管理人员;对于屈臣氏这类连锁超市来说,单店人员需求虽然相对有限,但由于店面数量多,增长快,人员需求量同样十分庞大。
受扩张需求拉动,最近外资零售巨头不断抛出招聘“大单”,人员扩张计划一家赛过一家。
未来3年内,家乐福将在国内招聘3000名高管、4万名员工,以便满足在中国加快扩张步伐的需求。不久前,家乐福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签署合作协议,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将为家乐福培养大量管理人才;沃尔玛公司为实现在中国的扩张蓝图,未来5年需在华新招聘15万员工;屈臣氏已连续两年在北京上海等地举行百名店长招聘计划,目标瞄准有零售行业经验的店长层面专业人才;2004年底,麦德龙率先在上海成立了员工培训中心,目前该公司在中国共拥有5500名员工,计划每年再增加2000人。
行业迅速增长以及业内竞争带来的人才需求上升,使得国内零售业人才供不应求,捉襟见肘。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外资零售巨头在人才招聘上针锋相对,使得零售业的人才缺口逐渐显露。面对外资零售业的强势扩张,国内零售企业已经感受到了来自人才的种种危机。一场由外资零售业卷起的零售人才之战已经打响。
零售人才流向“路线图”
8月5日,全球最大家电连锁、年销售额超过300亿美元的百思买在上海开店,并举办专场招聘会,推出近千岗位,引起本土家电连锁业大批员工关注;与此同时,国美并购永乐,苏宁“趁机”大举揽才,引发永乐多名中层跳槽,在家电连锁零售巨头之间上演了一场“人事地震”。
这一场风波引起了业内人士对零售行业人员流动的关注。某外资猎头公司猎头顾问Linda peng认为,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零售行业对专业人才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旺盛需求,除了一线员工之外,需求重点在落在有丰富行业运作经验的中高层专业人士身上,招聘门槛也将有所提高。由于竞争,业内人才流动率在未来几年会有所上升,这些人才的跳槽流向将可能呈现如下三条“路线”:
路线一:从本土零售企业向外资巨头流动
本土零售企业尽管之前已经暗自备战,希望练好内功应对竞争,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本土企业似乎难抵外资的强劲扩张势头。此外,除了已经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巨头之外,还有一些正在准备或即将进入中国的外资零售企业也正提早物色人才,为进入中国打好人才基础。外资零售巨头的人才本土化战略,势必带来国内零售企业的核心人才大量流失。
外资零售巨头“挖角”的对象是有5年以上零售业经验和行业技能的专业人士,覆盖从市场、物流、采购到运营等整条“人才链”。具体包括区域经理、营运总监、采购总监等高层管理者,店长、门店总经理等门店管理人员以及品类经理、部门经理等中层管理人员。这类职位首先要求有丰富的经验,其次要求有领导才能和过硬的业务能力,并且对零售行业有强烈兴趣,有客户服务精神等等。
路线二:从传统百货业向连锁零售流动
连锁零售的快速扩张同样威胁着传统百货行业。由于同属商业零售业,人才需求有共同特质,从传统的百货行业挖人成为一些连锁零售巨头解决人才不足的办法之一。目标主要也是中高层管理人员。尽管传统百货业从业者可能不太了解连锁经营,但在零售行业和商铺管理方面的经验备受青睐。
传统百货业管理人员要向连锁零售业流动,最好能够学习一些连锁经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路线三:从传统零售业向重点商品零售企业流动
除了传统百货、连锁零售业,外资零售巨头正在向家电、图书、药品和成品油等重要商品零售市场渗透。传统零售卖场行业的人员可能向某些热点领域流动,家电连锁零售业就是一个典型案例。目前,家电连锁行业增长迅猛,各家企业均在加大招聘力度,国美、永乐、苏宁、百思买等纷纷瞄准行业内的中高层人才进行挖角,风头盖过了传统的大牌零售商。新兴热点领域的不断出现,将吸引一些传统大牌零售业的从业者投身其中。
求职指导:大学生跳槽跨越“三年之痒”
据北京96家用人单位的统计显示,毕业生毕业后3年内跳槽率达到70%。对于此,有人认为这是当代大学生诚信的缺失,对所在单位工作不负责任的表现;而大学生则辩解,工作环境和预期相距甚远、个人能力得不到发挥、待遇低是迫使他们频换工作的主要原因。大学生跳槽为哪般?记者带着这个疑问走访了一些学生、用人单位和人事部门有关就业指导专家。
大学生:找更好的岗位
去年从河南某医学院毕业的郭金顺,最近一直“泡”在人才市场上。去年毕业时,他在一家规模较小的医药公司做了一年营销,现在,他想找一家发展空间大、能展现个人能力的公司。他说:“刚毕业时没经验,就冲着小公司好进,月薪400元也接受了。但工作一年了,积累了一些经验,想换个环境和待遇都比较好的公司,可以再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经验。所以,最终跳槽是一定的。”
7月13日,裴凯在省人才交流中心的招聘会转了一圈,发现他要应聘的“会计”岗位都赫然注着条件:本市户口、工作经验。由于现在还没找到工作,裴凯的父母专门从南阳赶来,为儿子打气:“第一份工作也不要求很高,能锻炼锻炼,积累一些经验就行了。”
记者发现,和小郭、裴凯有着相同心理的毕业生不在少数。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毕业生选择了先站住脚跟,再谈发展,那么频繁跳槽就在所难免了。
一些毕业生则很矛盾,刚毕业时,用人单位说没经验,有了经验要跳槽又被说没诚信。难道想找到一份具有认同感和有利于个人价值实现的工作错了吗?
刘先生是2000届大学毕业生,他在深圳打工4年,五金、食品、电子什么都做过,后来发现自己的兴趣在医药营销,于是,放弃高薪毅然回到郑州。他说:“我以前频繁跳槽,现在知道了自己的专长,就不会随便跳槽了,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是最重要的。”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跳槽的具体原因不一样,但大学生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找到一个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
但是,频繁没有目的的跳槽也给了许多大学生很多的困惑。去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的张静就很迷茫,她先在一家公司里干文员,因为看不惯那家公司的一些做法,她辞了职。后来又做过营销工作,“但都不是我想要的,我现在很困惑,不知道选择什么,有种焦虑感”。
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校的刘钢找了半年工作未果,他说:“我现在慎重选择一份满意的工作,就是为了将来不跳槽。跳槽浪费时间和人力,并不利于个人发展。”
用人单位:大学生频繁跳槽缺乏诚信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除了工资待遇低这个问题,大学生跳槽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个人发展的空间,其他依次为工作环境的不适应、看不到工作的美好前景、发现工作不符合自己的兴趣、工作压力大、与同事关系紧张等等。
针对大学生频繁跳槽的现状,不少用人单位叫苦不迭。今年4月份,河南某科教文化发展公司招进的4个大学生,干了不到两个月都走光了。郑州某公司经理郭先生介绍,该公司去年招了15名大学生,现在只剩余2人。他说,大学生由于对社会现实想象简单,可能在学校对职业规划得很好,真正走入社会就容易思想波动。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也是一种学习,这个“学费”通常由公司出了,而刚把他们培养上手就走人,对公司是一种损失。
郑州某网络公司的经理王先生提醒,大学生要找准定位,根据个人的能力、性格特点选择工作。没有必要分大、小公司,大公司如果没有发展舞台,小公司如果得不到充分发挥都不利于个人发展。有的毕业生认为涉足过很多行业就是优势,其实工作的前几年是积累经验的重要时期,走马观花似的跳槽,反而错过了成功的最佳时期。“而且短时间内频繁跳槽,很难深入了解一个公司或者行业,新的单位也会怀疑你的诚信和忠诚度,对以后工作不利。”
人事部门:毕业两到三年跳槽较合适
就业压力巨大无疑是造成毕业生跳槽的主要原因。郑州市人事局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办公室副主任康志民介绍,去年,郑州市接收毕业生3万多人,预计今年接收人数要比去年有所增加,就业竞争依然激烈,就业形势很严峻。面对僧多粥少的情况,毕业生的择业观渐趋务实,先选择一家小企业积累经验再说,然后“骑驴找马”,所以,跳槽在所难免。
对此,省人才交流中心主任徐俊才则认为,跳槽实际上是一种人才流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工作压力、公司环境、个人能力等。大学毕业生刚步入工作岗位,对自己把握不准,在毕业最初几年跳槽是很正常的,但跳槽太早或者太频繁则难以积累到好的经验。最合适的就是在一个单位工作两到三年之后,再跳槽比较合适。
但毕业生刚找工作时,不要攀比薪金、环境、发展空间,重要的是能否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自己能否适应社会。大学生刚毕业容易茫然,产生失落感,应该保持平和心态,攒足后劲,多积累、多学习,为自己多打造几个“卖点”,走稳走好第一步。
徐俊才说,这里面也有企业的原因,有的企业嫌大学生能力有限,创造价值的速度慢,为了降低成本,往往偏重有经验的求职者。而人才竞争其实是社会的竞争,每个企业都要担负起培养大学生的义务来。同时,在一个企业内,只有保持老中青的合理梯队,企业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大学生爱跳槽的情况分析】相关文章:
职场分析:it人才跳槽10-16
美国大学专业分析与就业情况分析07-30
跳槽失败原因分析08-19
IT人才跳槽及职场分析07-24
“跳槽季节”职场形势分析07-12
员工跳槽成因及对策分析06-18
就业情况分析09-30
关于中国人在美国就业情况分析信息08-28
中国书法文化的海外传播情况分析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