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控”背后的心理学秘密

时间:2023-04-02 09:07:28 心理资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微信控”背后的心理学秘密

  心理引言:“微信控”有两个典型的特点,“狂刷”与“滥晒”。“微信控”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心理学背景:“狂刷”源于人们对安全感、归属感的需要,“滥晒”则源于人们对被关注、自我价值和成就感的渴望。

  微信在中国的风靡程度,似盖过以往任何一个流行时尚,据统计,仅短短两年的时间,中国微信一族就已经约达6亿。而且如今有不少人对微信几乎达到迷恋的程度,成为“微信控”。其典型症状是“狂刷”与“滥晒”相结合。

  “狂刷”源于人们的安全需要,包括人们对安全的物质环境和情感环境的渴望。一般人总是害怕孤独,且常常厌恶孤独,一旦孤身一人或独处便觉得不安全。一遍一遍地刷,就是想看看微信里朋友圈里的“朋友们”在干什么,将自己置身于微信的环境中,就不会感到自己的孤独,这就满足了人们对安全感的需要。人们无聊时也需要微信,这时微信就成为人们打发无聊时光的一个有效平台。“我们看的不是微信,是避免寂寞”,有人这样说。“我无聊的时候就看微信,这样可以很好地打发时间”,有人那样说。

  “滥晒”则源于人们对被关注的渴望。尼采说,人的一辈子都在寻找重要感!威廉·詹姆斯说,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赏,是人类埋藏最深的本性。人人渴望被关注,都认为自己的存在很重要。因此什么东西都可以拿来“晒”,自己这里一“晒”,圈里的朋友会立即收到,并且给予关注,这就无形地证明了自己的重要性。再说,“刷”与“晒”也有联系的,“刷”屏是为了看看别人在干什么,“晒”些什么新内容。看到别人“晒”那么多东西,更促进了自己“晒”的欲望,当自己“晒”了以后,百爪挠心似地急于知道别人是否已经关注,因此又赶忙“刷”屏,如此循环往复。

  实际上,“刷”与“晒”的联系是源于不安全感与被关注的有联系,因为不安全,所以更渴望被关注。得不到关注,又加剧了不安全感。

  现在“微信控”对“经典”、对“人生哲理”的晒有点“滥”了。很多“经典”因为有些“微信控”的“滥晒”,不仅失去启迪价值,而且使得经典有些浅薄化、庸俗化。因为人们加工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根据美国社会学者菲斯克和泰勒的研究结论,人类是“认知吝啬鬼”,即人们总是在竭力节省认知能量,在认知过程中会尽力寻找捷径。也就是说,通过忽略或屏蔽一部分信息以减少自己的认知负担。那么,人们会屏蔽何种信息?会屏蔽见到太多了的信息。换言之,经典在微信里被过多、过度、过滥地解读和转发,天天被咀嚼和被“喂饭”,已经让人们对经典产生了屏蔽、厌恶甚至抗拒的心理。更关键的是,表面上人人都是哲学家,都有太多的“经典”和“哲理”拿来“晒”,可是“滥晒”出来的“经典”和“哲理”,有多少是自己真正用心品味了、感悟了的、实践中运用了的?自己都没有认真感悟和用心思考,自己都没有有效运用,何以要拿来“晒”给别人?

【“微信控”背后的心理学秘密】相关文章:

麦当劳CEO挥泪下台背后的秘密06-14

变女神的心理学秘密01-29

创业故事:从0到200亿,加多宝成功背后的秘密11-15

文字控微信心情个性签名11-02

微信功能在护理心理学教学的影响论文11-20

心理学书籍推荐《潜意识:控制你行为的秘密》05-15

推荐几本微表情心理学书籍08-03

一封感谢信背后的故事07-26

卢梭背后的故事08-08

“加班”背后的故事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