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解读为什么有的人一错再错
在我们的学习时代,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掌握某个问题/知识的学习要点。为了帮助大家掌握重要知识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从心理解读为什么有的人一错再错,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从心理解读为什么有的人一错再错1
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有学者会根据一个人做事的态度,将人们分为prevention focus (预防焦点)或是promotion focus (促进焦点) 。从字面上就可以得知,预防焦点的人做事态度会是比较预防性的,尽可能守住拥有的,而不去追逐新的;促进焦点的人,则是会倾向去冒险、尝鲜。根据这样的特质,我们会预期预防焦点的人,会倾向停留在原本的状态,但如果原本的状态是错误的,他们是否还会倾向停留在原本的状态呢?
在第一个实验中,由研究者塑造一个情境,他们要求实验参与者参加一个益智测验,测验结束后,实验参与者会看到测验的结果,他们可以决定要输入真实的分数,或是其他分数。由于在实验开始前,实验参与者会被告知,如果他们的分数在前二分之一,他们可以获得额外高额奖金的抽奖机会;因此,实验参与者有一些动机去输入一个高于真实分数的分数,以获得抽奖的机会。在各个实验中,确实也发现都有7成左右的实验参与者,会选择输入一个较高的分数。
但重点并不仅在此,他们真正关切的是:如果一个人做了一个错误的行为,他再次犯错的机会有多高,以及是否会受到人格特质的影响。
所以在益智测验后,他们要进行一个字汇创造测验,实验参与者会看到一个单字 (例如 dictionary )他们要利用这个词汇中的字母,重新排列组合,组合出已经存在的英文单字,例如: cat, cry, action 等等。结束后,实验参与者自主回报他们组合出多少英文单字;换句话说,他们也可以撒谎,说自己创造出比较多的单字。实验者利用复写纸上的痕迹,来得知实验参与者实际上组合出多少英文单字,藉此得知实验参与者是否有再次虚高自己的表现。在这两个测验完成后,实验参与者用量表去了解,实验参与者是属于预防焦点或是促进焦点的人。
结果显示,预防焦点的人,第一次若高估自己的分数,再次高估自己分数的百分比明显高于第一次诚实回报自己分数的人。但不是预防焦点的人,则没有这样的现象。这个结果说明了,预防焦点的人,即使第一次错了,之后还会继续错。
在第二个实验中,他们利用情境来诱发实验参与者的行为,通过强调损失来诱发预防焦点的行为,通过强调获得来诱发促进焦点的行为,其他的部分和第一个实验相同。结果显示,在诱发预防焦点的行为情境下,还是较倾向连续高估自己的表现;但诱发促进焦点行为的实验参与者,则没有这样的现象。
在第三个实验,他们为了检验为什么预防焦点会造成这样的`行为改变,于是他们检验下列两个原因对于有预防焦点的人会连续犯错的影响:
一、如果第二次没有犯错,暗示着第一次的决定是错的;
二、是否只是倾向作一致的决定。所以在估算第一次的分数后,他们就问实验参与者为什么他们会估算那样的分数,是否有特别的原因,也就是在探讨他们是否有意识的犯错。另外,他们也用量表去探索实验参与者是否有偏好,喜欢做一致的决定。
结果和第二个实验相同,显示他们所认为的两个可能的原因,都不是造成预防焦点的人会连续犯错的原因。而真正的原因是,他们一旦做了一个决定,就会倾向维持在同样的状态;套用在这个实验的情境,就是一旦他们决定要高估自己的表现来获取好处,他们就会想要持续这么去做。
在第四个实验,他们想要进一步去探讨,在比较接近真实生活的情境,是否也会有同样的行为。他们用和实验二相同的方式,来诱发不同的行为处理方式,但实验参与者要做的事情是要买一辆二手的车子、以及要进行不动产的买卖。实验参与者都是买方,他们可以选择不透露自己真实的需求,以换取较低的售价。结果显示,预防焦点的实验参与者,他们若第一次隐瞒了一些讯息,第二次也会有较高的百分比会隐瞒讯息。
在最后一个实验,他们先了解实验参与者是否愿意捐款给一些慈善团体,接着让他们做实验一使用的益智测验,以及用量表了解他们是属于预防焦点或是促进焦点的人。结果同样发现,预防焦点的人,如果决定不要捐款,他们之后会有比较高的机率会高估自己的分数,也就是说他们一旦做了一个比较不道德的行为,他们就会倾向继续做不道德的行为。
根据这一系列的结果,可以发现预防焦点的人,会有固着的行为,即使这个行为是错误的,他们同样会这样持续有同样的行为模式。从这个结果,大家似乎不难想像,为什么有些政治人物会一错再错。如果一个社会弥漫着预防焦点的气息,那大家可能就会倾向一错再错,实在是非常恐怖的。这似乎是台湾现状的写照,值得大家深思。
从心理解读为什么有的人一错再错2
一错再错是经常会碰到的行为事件。
我们会为别人这样做而感到荒唐,也会为自己这样做找一个又一个别人也认为荒唐的理由,而我们自己却全然不知。
一错再错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明知是错,还继续犯错。
这是不接受错误,并想用错误来掩盖错误。用一个谎言来掩盖另一个谎言就是最好的例子。
另一种是想在错误的方向上努力改变错误。
这种现象在每一个人身上都会出现。比如赌博,输了钱的人,知道赌博是错的,自己已经走在了错误的道路上,但总是想:我捞回本就收手,从而一错再错。再比如婚姻,结婚之后就发现两个人走不到一条道上去。但会想,是不是有个孩子就好了?两个人就能彼此认可了?结果有了孩子之后,更大的悲剧产生了。
这类的例子特别多,比如选择职业、投资、做生意。
为什么总有这样的现象呢?其心理上的因素是什么呢?
表面看这是一种侥幸心理,其实这是人性的一个缺点,每个人都有,所以不好规避。
这种心理叫损失厌恶或损失规避。
对损失的厌恶或不自觉规避损失是人的正常心理。
简单地说就是不甘心放弃得到的东西,结果为了保护这种不甘心而付出了更大的代价。
输了钱是失去了原来属于自己的钱,那份钱是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是努力的结果。
不想离婚是因为彼此都觉得得到了对方,这份得到也是曾经努力的结果。
不想放弃一门做了很久但并没有前景的生意,是因为为了这门生意自己努力奋斗过。
不想换自己不满意而又没有前景的工作,是因为在这份工作上努力过。
所以,损失厌恶是对努力的珍惜,是人之常情。
是人之常情也就等于身处其中,就会在这个迷局中痛苦地坚持,但方向是错的,再去坚持就是错上加错,会更痛苦。
怎么能反转呢?讲一个我看到的例子。
比如一个行业,一个单位,明显在走下坡路,但不是里面的每一个人都会及时辞职,另谋生路的。他们是明知道大厦将倾,但是总觉得现在辞职有各种舍不得,感情的、利益的各种因素,他会跟你讲一大堆。
不舍得辞职是建立在有工作的基础上的,虽然知道这份工作并不长久,但也不会主动放弃。
如果换个思考角度呢?
你要假设自己现在没工作,选择进这家单位,还是在人才市场上再找找其他机会。这么想,你才能做出真正明智的决定。你一定是不会选择这家快要倒闭的企业,而会去另谋高就。
很简单的一个前提,但我们往往很难做到。
为什么呢?不想放弃“有”,不想损失“有”。
也就是得到一项利益带来的快乐,要远远小于损失同样利益带来的痛苦。
人对痛苦有长久的记忆,这是看似一种合理的设计,不想痛苦就规避损失,可它也是痛苦的来源。
佛家大概一直没有想明白这个问题,所以说苦海无边。
【从心理解读为什么有的人一错再错】相关文章:
解读明星为什么易得心理疾病09-19
为什么有人一错再错?10-24
心理学与生活:为什么有的人看书会瞌睡?09-26
从心理解读你为什么学不好外语?09-03
心理学解读:为什么会全民血拼?10-19
解读厌学心理10-25
解读沉默心理10-13
解读色彩的心理功能11-26
解读世界被球迷心理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