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奥运心理:分手后还能做朋友吗?
在里约奥运会上,李晓霞、丁宁双双晋级女单决赛,中国女乒提前锁定金银牌。高兴的人不止主教练孔令辉,还有他的前任马苏——深夜发了一条微博,恭喜孔令辉。
马苏和孔令辉2001年相恋,2013年两人分手,结束爱情长跑。对于马苏发祝贺微博的举动,网友们都觉得:分手后还能够大方祝福、率性调侃, 这样的好前任真是少见。
马苏拿得起放得下的态度让很多人感动,而娱乐圈里也有“放不下”的代表。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应该是汪峰的前任葛荟婕。
与汪峰分手后,葛荟婕始终无法走出这段恋情的影响,成了炮轰汪峰的常将,在微博上多次手撕汪峰,当然也撕过汪峰的现任章子怡。
时而“怒斥”,时而表示已经放下、祝福汪峰,时而称“假如生活能够重来一遍的话,她依然会选择嫁给汪峰,当年离开汪峰她很后悔。”
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做到“一别两宽,各生欢喜”,有些人却执念旧情,痴心难改,始终无法彻底放下?
如何走出爱情中的偏执状态?
不论老歌新歌,最打动人心的永远是情歌。特别是叙说痴心人在两人分开后,仍然在苦苦等待/行动起来挽回感情的歌曲,总是吸引人在K房引吭高歌,或者是在街头行尾的小店播放。
举几枚栗子。
林宥嘉在《浪费》中唱到:“没关系你也不用给我机会/反正我根本喜欢被你浪费”。
尽管歌中人所爱的人已经和别人在一起了,歌中的主人翁依然在等候、在努力,妄想旧情人会回心转意。
麦浚龙在《念念不忘》中则唱的是:“吻过二十年还未寒/离去六十年仍热烫/共你就似被旧情下了降/像下了降/每晚都想起对方”。
看这边的描述似乎没有什么大问题,不就是一对已经分开的情侣的相思嘛。事实上,这首歌的姐妹作品,谢安琪的《罗生门》描述了故事从女方角度来看的景象:“很感激/喜欢我十年/仍不休……那动人时光/不用常回看/能提取温暖以后渡严寒/就关起那间房”。
原来男方心心念念的前女友的人生已经翻篇,只是他还执着于十年前大家相恋的时光。当然,不仅是歌里唱的,日常生活中类似的戏码也比比皆是。
什么导致了这些人在恋爱中表现出无尽的痴心?
这就需要成人依恋类型来解释了。
成人依恋(adult attachment)类型是Hazan和Shaver从婴儿—父母依恋理论中发展来的,他们认为成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本质是一种依恋。
处于亲密关系中的成人会因为能够另一方在自己身边、及时回应自己需要而感到安全,能够和对方分享新发现,与对方相互迷恋,这些举动跟婴儿与父母的亲密依恋行为的特征很相似。
心理学家将成人依恋分成两个维度——焦虑和回避,并划成四个区间:安全型(焦虑、回避都低),倾注型(焦虑高、回避低),轻视型(焦虑低、回避高)和害怕型(焦虑、回避都高)。
研究也证明了成人时期的依恋类型与婴儿时期的依恋类型确实有延续性。
比如说我们会听说遭受家暴的少女长大后嫁给了囚犯的故事,虽然是悲伤的事情,但是这些女性的确是下意识地寻找那些让她们熟悉的、即使会让她们重复体验不安全感的人作为亲密伴侣。
回到苦情歌曲中的主角们,我们可以看到倾注型人群的典型行为(焦虑高、回避低)。
这些人对失去伴侣这件事情感到相当恐惧,同时他们很喜欢亲近伴侣,因此恨不得一天24小时与伴侣亲近,不然就用各种方式联系伴侣以获得安全感。
这种希望和伴侣非常亲密的想法和行为,有时却会把伴侣吓跑。然后,他们并不相信伴侣离开事实上是自己实在太烦了,依然继续用类似的方式打扰已经离开的人(若感情感需求被拒,这类人因爱生恨的可能性也很大,也许会做出一些报复性行为),并美其名曰这是爱情/痴情。
不,这只是无法摆脱已有依恋模式并且自己妨碍自我完善的表现。
如何改变已有依恋模式?
刚刚那一段应该会对倾注型小伙伴造成了暴击,各位中枪的人纷纷询问到底这种死循环该怎么打破呢?
虽然以上所述的依恋模式有点宿命论的意味,但其实一个人的依恋模式仍然可以被新的人生经验不断改写的,有时候甚至会蜕变成全新的模式。
对于非安全型(包括倾注型、轻视型、害怕型)的小伙伴来说,最简单的改变非安全依恋模式的方法,是不要被过去的依恋模式左右,尽力去找一个安全型的伴侣。
除此之外,也可以尝试改变自己的认知。
例如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被尊重的,这样可以帮助你更冷静客观地看待伴侣的行为;知道自己的情感需要并适当地表达出来,不要用奇怪的方法尝试操纵伴侣的情感。
对于本文中提及的倾注型朋友们,需要学会对自己负起责任,不要过快投入一段感情,并且要认识到亲密关系中的自己和对方都是拥有独立人格的个体。
【奥运心理:分手后还能做朋友吗?】相关文章:
分手后还能做朋友吗经典语录大全11-09
分手后未必能当朋友03-07
分手后做朋友的句子10-25
分手后成朋友的句子10-26
分手后不做朋友的句子10-27
夏天能做纹眉手术吗02-26
分手后朋友圈发的说说01-06
分手后发朋友圈的句子12-10
分手后的说说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