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到底好不好

时间:2022-06-24 02:42:19 心理资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敏感到底好不好

  敏感的人往往会比常人多出了一些困扰,下面敏感到底好不好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造成一个人心理不快乐的原因很多,其中一项情况常见于咨询,就是「敏感」。当中更延伸出一个有点争议的问题:「敏感到底好不好?」

  实际上这个问题之所以引人关注,一个原因在于用「好」或「不好」的字眼很容易模糊了问题,引发争论,毕竟谁愿意被归类到不好的那一方呢?因此对于这个问题的问法,我倾向于改成「敏感是否造成了一个人的困扰?」

  另一个原因,其实我们对于敏感往往认知不清。从定义上来说,一般涉及咨询的敏感,多指的是心理学家Elaine Aron所说的「高度敏感」(Highly Sensitive)[1]。毕竟每个人都敏感,只是程度不同,容易激发感应的目标也不同。

  并且Elaine Aron在著作中也谈到,敏感并没有必然的好或坏,而是端赖我们如何去引导我们的敏感。错误的引导,会使我们的敏感带来自身的痛苦。相反地,正确的引导使敏感成为生活的优势。

  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困扰」,比起简单的「好、不好」更容易诠释敏感带来的痛苦,因为敏感不该属于一种道德评价。

  两方面的困扰

  敏感带来的困扰有方面,一种造成自身的困扰。当自身的敏感,造成了我们内心的某些困扰,这些困扰使得我们心情不好,甚至因为长期的心情不好影响了心理健康。

  另一个角度来说,有时我们心理的困扰,来自他人的敏感。好比伴侣关系,多次听闻一位男孩子或女孩子跟我抱怨自己的恋人,表示对方身上简直像是装了高度敏感的警报器,他只要微信没有秒回,或是今天穿着有任何变化,对方就会疑神疑鬼,让他不堪其扰。

  针对敏感,底下整理出四点常见的认知误区,希望可以帮助受敏感困扰的朋友,反思究竟是敏感使人困扰,还是对敏感的错误认知造成了困扰。

  敏感的认知误区

  第一、敏感不等于「内向」

  有系统的针对内向与外向的性格分类,可以追溯到心理学家荣格,他将人分为内外向后,又将其匹配「思考」、「感情」、「感觉」、「直觉」四项,形成「八种性格类型」的理论。

  实则这八种性格,都可以按个别人区分出不同的敏感程度。好比外向思考型的极致类型就是科学家,他们关注外在世界的规律、洞察自然现象的逻辑;内在思考型的代表则是哲学家,他们研究的指向更面对内在世界,通过冥想而非实验去完成感兴趣的课题。

  将内向迭加于敏感的另一种认知误区,在于混淆了感情表达的方式。一个敏感的人可以是善于对外情感表达的,即使不善,表达的能力也能通过后天的培养增进。又好比积极从事教育与演说的罗宾森爵士,以及默默从事服务的德雷莎修女,他们对人群都具有相当的敏感度,只是因为表达的方式不同,而显现出外向与内向的特质。

  反之,内向的人不等于是敏感的人,并且内向或外向,有时只是暂时性的状态,不是永久人格的展现。

  我曾遇过带孩子来求助的家长,他觉得自己的孩子过份内向,对人很疏远,可是一个人的时候情绪起伏很大,吃个饭要折腾好久。经过会谈,其实这位孩子就测验的结果来看很正常,他在学校很外向,在家是因为父母闹矛盾,在面对父母矛盾的困惑中,孩子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解决父母的矛盾,但这让孩子内心不舒服,为了减缓不舒服,他只好选择跟父母保持一段距离。吃饭折腾,算是一个让父母「言归于好」的手段,因为只有那样做,父母才会从彼此矛盾,转而彼此合作,就为了让他好好吃饭。

  第二、敏感不等于「有洞察力」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有四个条目最重要:智慧、公义、勇敢、节制。其中「智慧」排第一。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智慧是依靠后天养成的,必须经过适当的教育。这个概念到今天仍是教育体制的核心观念,只是逐渐从只看IQ智力的角度,走向心理学家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论。一个人的成功不再只跟智力挂勾,一个人的情商、社交能力等等,都成了我们理解与判断一个人的依据,而这个依据也让我们的教育更便于因材施教,不以一种标准打翻一船孩子的未来。

  高度敏感的人,他们某些对于内在,某些对于外在有更多的注意力。但注意力只是一种方向性,就像在大海洒了好大一张网,可以网到许多鱼,但对于这些鱼的处理,也就是信息内容的分析是两个不同的认知阶段。

  敏感的人能够网到很多信息,但不表示他有充分的智能去处理这些信息。所以有时一个敏感的人,他能够觉察到旁人些微的情感变化,可是如果没有充分对这些情感的解读能力,就容易使他揣揣不安。可是如果经过充分的学习,好比一位高度敏感的人,通过心理学的理论与实务训练,通过理解力的提升,他的敏感就不再沦为一连串的猜疑与揣测,一张没有筛选能力的网。

  这也说明有些高敏感者为何特别忧虑,或者造成他人的困扰。一方面,猜疑和揣测使自己不安。另一方面,空有敏感而缺乏对于事件分析解读,以及社交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很可能进一步造成他人的困扰。

  更重要地,敏感能够培养,并非特定人终身的专利。好比在老人服务机构任职的社工师,通过后天经验扩大对老人生理与心理的敏感度。

  第三、敏感不等于「有同理心」

  承接第二点,将敏感与「同理心」做连结,显然也是一种认知上的刻板印象。确实当我们闷闷不乐的时候,有一个人能够察觉到我们隐而未发的不满,会让我们感觉「被看见了」,获得存在感而萌生对那个「看见我们的人」的好感。

  可是同理心不等于同情心,同理心是建构在能够「换位思考」的前提上。敏感只是看见了,不等于换位思考。

  好比心理咨询和一般人聊天有什么不同?差别就在于咨询师具备换位思考的能力。可以说,有些人的敏感并没有和对他人的体察进行结合。

  譬如有一位大叔,他特别喜好打抱不平,在办公室只要有人貌似做了可能让同事不开心的举动,他就会以一个长辈的身份,约那个人出来谈谈,「提点」他做人做事的道理。可是没有人感激他,甚至越来越多人疏远他。

  大叔问我为什么,晤谈中发现,大叔介入这些冲突,但他对冲突双方一无所知,也没有真正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的介入更多的是满足自身的正义感,站在自己的道德标准去看他人。

  大叔告诉我:「我没有办法坐视不管。」可是晤谈中,他也发现有些同事间纵使有争执,过了一阵子他们自然也会言归于好,不需要他大事小事都插手。

  从生命史回溯,我们谈到大叔的童年。大叔的父母很忙,所以很多年他一直代替父母管教弟弟、妹妹,他很早就发现自己对大人察言观色的敏感度,但他为了满足大人称赞他「懂事」、「成熟」,实则失职的一面,把自身需要被关爱的需求压抑下来。

  长大后,大叔希望得到父母关爱的需求始终没有得到真正的满足,所以衍生为人际群体中「寻求满足」,也就是寻求被称赞「懂事」、「成熟」的行动。但他已经不是孩子了,是一位中年人,故他从同事,甚至年轻人身上要寻求本来应该从父母身上得到的认同,就反而造成许多人际方面的不快。因为他并没有真正去倾听与理解他人,他的动机跟目的是在求父母对孩子的认同。

  第四、敏感不等于「悲观」

  从第三点推演,我们就发现,敏感与悲观并不是必然的结合。Elaine Aron在《孩子,你的敏感我都懂》(The Highly Sensitive Child)谈到环境对于敏感者的重要,自体心理学谈一个人人格对他人的影响,胜于一个人行为对他人的影响。都在说明今天一个人尽管具备高度敏感的特质,但这个特质能够随着环境,随着他人的引导走向乐观与悲观,走向积极外向的生活,或是内向但不至于钻牛角尖的思维方式。

  结语:适得其所,而非适得其反

  我们该如何导引我们的敏感,使敏感不至于造成我们自身的困扰,或是造成他人的困扰?

  方法一、尝试写作。

  在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具体化能够让我们更清晰的看见问题,进而更便于处理问题。叙事治疗一部分的基础就在这个思维下展开,通过写作将「内在思维外在化」。

  因此,当我们感受到某些事件,使我们内心不安时,我们可以试着把我们看到的情况,内在的感受写下来。然后我们去检视自己写了什么,这一方面可以延长我们反应的时间,避免在不了解完整情况的时候,采取了不恰当的反应。长期搜集的写作纪录,还能够帮助我们检视思维模式,了解我们是不是对特定的某些事物或他人的情绪特别敏感,好找出其可能原因,并谋求一个应对的方法。

  方法二、多提问、多对话。

  社会学家Alfred Schutz为了验证真理的存在,阐释了「互为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的观念。当我们在理解一件事,过份主观,或过份依赖客观都没有办法正中我们所要理解的对象。而是我们必须在主观与客观间不断交换,并且能够深入到我们所要探讨的对象,其当时身处的时境与情境,以产生一种共同的,以及共享的意义。

  举例来说,当你今天感觉大家都不喜欢你,那可能是聚光灯效应。其实大家对你并没有什么不同,可是这份羞耻感的背后,需要客观的验证才能成立。如果是前面提到大叔遇到的情况,要达成最大的理解,需要最大程度的「还原」当时情况。否则只是拿自己的想法掺进事件里,所探讨的只是自身想法的延伸,偏离事实。

  所以要检视今天敏感的想法与行动是否合宜,在下判断之前,多多提问,尽可能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给予我们的敏感一个理性的回复,通过理性的回复,对情况的通盘理解,舒缓我们的不安。

  简言之,今天一个发于敏感的行为,无论你动机多么良善,如果「既不了解事情的过程」,事后对事件中「参与者的认识」也没有增加,唯一有变动的就是你个人的正义感,甚至虚荣心,别人「不受教」,你还因此愤慨,那么这个貌似理直气壮的行动基本上是可议的。

  方法三、让敏感随着人格成长而成长。

  使自身「沦为敏感的工具,任凭敏感操控情绪和想法,引发不安与焦虑,丧失生活的快乐,人际关系的和谐」,那是多么可惜的一件事。

  尤其如果你还拿「天性」敏感当成自己不幸的借口,可能低估了改变命运的能力。

【敏感到底好不好】相关文章:

喝咖啡到底好不好06-21

成人高考到底好不好考09-04

关于内心比较敏感的说说 内心敏感脆弱的说说04-26

太敏感的说说04-21

如何调整敏感的心理07-17

敏感肌肤护肤小常识07-29

结婚到底为了什么05-06

晚上爬山好不好08-12

人际关系敏感如何调节04-15

女性面试敏感问题应答技巧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