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精神分析的要求
心理治疗中会有精神分析这一项,那么精神分析的对象又有什么样的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精神分析的要求,欢迎大家阅读。
1、有病,且有强烈的求治动机
精神分析不是听相声,不是看演出,不是听好话受安慰,过程中充满艰辛地努力和成功后的喜悦,绝不是只有喜悦。只有当来访者足够痛苦,有着强烈的求治动机,并且对心理治疗以外的其他方法已经放弃希望时,才能使得来访者忍受精神分析过程中的严峻考验。而只是出于对精神分析的探究揭秘、职场发展、智力培训、自我了解,都只能使治疗走马观花,流于肤浅。这些进入分析的理由,都不足以使来访者忍受内心被揭示后的痛苦、焦虑和内疚;也不容易坚持耗费大量的时间、金钱;或者很难放弃病症带来的获益和破除快速奇迹般痊愈的幻想。
2、有钱、有闲
精神分析是要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的治疗方式。如果生活困难,无以为继,或是变动频繁(如出差、搬家、入伍等),无法坚持固定的设置,投入必要的时间与精力,将使得移情无法产生或者被干扰。例如举个极端的例子,你不能要求对一个正在战场上的战士做精神分析,时间、地点、情景都不允许。你也不能要求一个入不入不敷出的人,对你的收费和时间设置不提出异议。而这些异议,与移情性神经症无关,更多是来自现实条件的限制与干扰,这样,精神分析工作就要面临在正常的困难之外,又多了一份阻碍。
3、有移情能力
说得通俗点儿,就是要暂时能做个演员。要能暂时地把治疗师当做其早年重要客体(比如父母、扶养人等),进而对治疗师产生情感波动,能够无意识地在咨访关系互动中投射、重演(重现)其心理的内部客体关系、互动模式。因为精神分析是通过处理移情来影响和改变来访者的内部客体关系,潜意识冲突的,所以,没有移情,无法产生移情,治疗将无从下手。
4、追求内省,并有一定的反思觉察能力
如果来访者只能移情,但是不能适时自己(或在咨询师的帮助下)跳出移情,客观地内省、觉察咨访关系中的互动过程,那么,就只能永远做为演员在演出,而没有做为观众在观看。从而将不能领悟到咨询师对其内部模式与现实生活困扰之间关系的解释,当然也不会有什么疗效。我们希望来访者在分析时能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真切地感受体验。但不可降低理智或灵魂出窍。无论分析中如何退行,在结束时,应能及时返回现实,适应环境,以免将治疗浸染于日常生活的某些方面。但同时,来访者又必须能在治疗以外的时间里仔细反刍,回味分析过程中的感想,并将治疗所得转化为新的有意义的领悟、联想,或产生新的记忆。即:我们要求来访者既是自我体验者又是观察者,既是消极等待者,又是积极行动者,既是相对失控者又是有效掌控者(GREENSON,1967)。
5、正直诚实
诚实是很难很可贵的品质,因为你无法要求一个人完全不防御,当然,也没有这个必要。我们咨询中要求来访者诚实,也不是有啥说啥,而是指来访者至少能在意识层面,对治疗积极地配合,不故意地掩盖与防御。这种掩盖与防御,通常来自于“病耻感”而表现为讳疾忌医快速逃入健康逃入痊愈,或是“争当最好的病人”而发展成“移情性痊愈”。
6、有一定的忍耐力、冲动控制能力
精神分析将深刻地面对一些来访者平时逃避防御的痛苦情感,我们希望患者在不伤害自己或是不破坏分析的状态下,能够最大限度地体验这些情感。我们也希望来访者有能力承受分析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焦虑、抑郁、挫折和屈辱,而不诉诸破坏性行为。即:他必须能够耐心守候、延迟满足,同时又不向无奈和失望屈服(GREENSON,1967)。缺乏冲动控制,对冲动缺乏基本的忍耐和延迟满足的口欲期性格特征的患者,难以忍受分析情境的煎熬,他们倾向于使用破坏性的付诸行动来中止治疗;自恋性人格的来访者则不能承受与治疗师之间相对亲密的治疗关系,与直截了当的面质;严重孤独的患者将无法忍受与分析师之间的距离。
值得注意的是,在忍耐力方面,受虐性人格障碍的患者通常会表现出特别顺从,经历多年分析毫无进展,但也毫无怨言。咨询师要明辨这是否是一种病理性的顺从,切勿对之洋洋得意。
7、有表达能力
能清晰地表达自己微妙复杂的各种情感感受。有思维障碍和言语障碍的病人显然不适合精神分析的治疗方式。因而精神分裂症病人,或者至少是处于精神病发作期间的病人,不适合精神分析。
8、其他外部生活条件
严重的躯体病痛或者肢体残障使病人丧失活力,或是对治疗力不从心。具有致命性躯体疾病或极其恶劣的生活环境会使神经症性痛苦相对微不足道。热恋中的情人通常也不适合做精神分析治疗,他们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在分析工作上。另外,愤怒的、好斗的、凶蛮的丈夫、妻子或是父母在场也会让精神分析暂时难以施行;显然,我们无法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从事分析性工作。我们还要求病人在治疗时间之外,必须能有沉思、反省的机会与场所。
你知道什么是精神分析吗
精神分析是一个比较新而且具有革命性的心理学分支。弗洛伊德发现它的基本原理还不到70年。它的理论核心是:我们本身的事情,有许多是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的。
比方说,一般人大都相信他们知道自己为什么那样想,那样感觉和那样做,精神分析却认为个体实际并不知道。它认为我们所想的、所感觉的和所做的事情,都受心理某一部分的指挥,而这一部分又是我们无法控制的。精神分析称这个控制的机构为潜意识。尽管它对我们生活影响很大,但大多数人却并不知道它的存在和力量。
以潜意识的理论做基点,精神分析想要探讨的是:一个人为什么是他这样子的真正原因。应用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陆续发展的特殊技巧和理论,它设法让个人意识地知道他曾经有过什么属于潜意识的心理。然后个人的自我认识才能获得充分发展。通过这种自我认识,心理分析家相信一个人有摆脱各种广泛的心理问题和情绪问题的可能。
弗洛伊德派精神分析提出下列6个问题作为了解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基础。
1.性是决定我们思想、感觉与行动的唯一具有威力的力量。不仅个人如此。我们生活的社会也是这样。
2.性的感觉可以追溯到摇篮时代,即使最幼小的婴儿也有。任何人看着婴儿玩的时候,都可以注意到他从身体得到快乐。婴儿对于从自己口腔、眼睛、双手、皮肤以及身上每一个部分得到的感觉表示非常地好奇。
3.情绪问题仍是由于潜意识抑制的影响引起的。这些抑制是个人和团体的禁忌造成的。它成为性感觉的负担。这些禁忌通常还在我们必须接受照顾时,便由父母实施于我们身上了——象不要做那件事!不要那样做!
4.即使在一般人身上,也有些不正常的因素以及性道德堕落的倾向。
5.在每个人身上,所有被潜意识压抑的性欲、性记忆和性偏爱都被保留和隐藏在潜意识里。
6.潜意识压抑的性感觉以社会允许的伪装形式反抗着、并想要挣到生活的表面来。它们借助许多方式进行;梦、神话、艺术、文学、语误、穿着,甚至玩笑和俏皮话都是例子。
曾红透半边天的香港著名艺人张国荣突然在4月1日的傍晚跳楼自杀,其中人们争议最大的是他的自杀原因,各媒体的报道也围绕这个重点炒得沸沸扬扬,但了解他的男友却坚持认为,张国荣患了抑郁症,以前曾经自杀未遂。
患抑郁症能闹出人命吗?记者采访了回龙观医院自杀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主任张燕萍。她说,患了抑郁症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可造成自杀。调查结果显示,抑郁症患者有一半以上有自杀想法,其中有20%最终以自杀结束生命。据研究,在人生的旅途中,人们至少会患上一次抑郁症,但患上抑郁症的人大多数身在病中不知病,只有25%的患者知道。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资料显示,到了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抑郁症不仅表现为心情郁闷,而且也会出现失眠和肠胃不适等症状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据张燕萍主任介绍,根据国际研究,抑郁障碍的发病率为5%-10%,我国抑郁障碍20世纪90年代初的发病率是1.5%。诊断抑郁症并不困难,抑郁症的具体表现有:心情抑郁、失去兴趣和快乐感、容易疲乏、注意力不集中、总想不高兴的事、思维和反应迟钝、自责自罪、工作学习和创造能力明显减退,严重时可以有自杀的想法和行为。但许多病人的表现并不典型,作为核心的抑郁症状往往隐藏于其他心理和躯体的症状中,含而不露,因而容易导致医生误诊、失治,甚至酿成严重后果。
必须一提的是,多数抑郁症患者还伴有躯体症状,如睡眠障碍、疼痛、乏力、胃部不适、食欲欠佳、心慌气急,以及各个系统的症状。隐匿性抑郁症患者往往没有情绪低落等典型症状,却以躯体不适为主。其特点是症状虽多,却以头痛、失眠为主,尤其是容易早醒。此外,还有昼重夕轻的昼夜节律,以及春秋季节重而夏季轻的季节性规律,并多有焦虑情绪,女性病人月经期焦虑症状加重。而门诊医生的诊断标准是:如果病人具有上述大部分的症状,并且每天都有,持续两周以上,已经明显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就应该高度怀疑抑郁障碍的可能性。-国内95%以上的抑郁障碍病人从来没有得到过诊断和治疗
抑郁障碍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疾病,可以导致患者丧失工作和学习能力,不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抑郁障碍症状会反复发作、慢性化,造成精神残疾,对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负担。另外,抑郁障碍患者一半以上有自杀的想法,15%-20%最终以自杀结束生命。不及时治疗可造成自杀。
所有自杀中的60%是抑郁障碍和精神分裂症造成的。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抑郁障碍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人类第二大疾病。尽管存在解决的办法,但大多数抑郁障碍患者没有获得适当的治疗。请记住:随着医学的发展,抑郁障碍症已经是一种完全可以治好的疾病,早期的充分治疗可以避免精神残疾和慢性化。抑郁障碍越早治疗,效果越好。许多家庭暴力事件是因抑郁症引起的,约70%未获治疗者给家庭带来痛苦。有些抑郁症患者被误诊为神经衰弱,没正视和了解致病因素是大脑缺乏脑血清素。其实,服用新一代药物再配合心理治疗,80%的抑郁症是可以得治的。-如果发现抑郁障碍患者有了自杀倾向,亲友应该劝他看医生
回龙观医院抑郁症专家金弘敏说,抑郁症的内心变化是,全盘否定自己。否定过去:经常想起一些不愉快的往事,总觉得自己对不起别人。否定现在:自我评价低,觉得自己的工作效率低,又浑身是病,是家里人的包袱。否定将来:认为前景灰暗,度日如年,对未来充满了绝望、自责、自罪的情绪,以为自己是个多余的人,只有死了才能解脱。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极盛对北京市两万多名中学生跟踪调查得出结论:中学生中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占28%,中度的占3.9%,重度的占0.1%。因此,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尽快改变这种状况。
王教授说,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对学习影响非常大。如,有的学生患有强迫症状,明知自己不该做的事也不由自主地去做;明知自己一道题已经作过,还是一次次去做或检查,这大大影响了学习效率,严重的只能退学。他同时指出,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涵;没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很难适应21世纪的激烈竞争。另外,学生家长也应看一些心理方面的书,孩子发烧了,父母着急地带孩子去医院,而当孩子情绪不好,脾气暴躁时,却很少有人带他们去看心理医生,家长应该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及早治疗纠正,以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精神分析的要求】相关文章:
关于考试的精神分析06-29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07-02
《精神分析治愈之道》06-25
自上而下的团队精神分析05-31
游戏理论之精神分析派系08-23
我们的界限《一个精神分析师的背叛》07-05
精神分析治疗自闭症儿童心理治疗06-22
关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与文学批评关系探讨05-03
读书征文要求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