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们只爱陌生人

时间:2022-11-26 03:15:27 心理资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为何我们只爱陌生人

  他人即地狱

  “我在醉酒时才觉得人们有趣”——乔治 让 内森语。(译者注:美国著名戏剧评论家)

  “鱼和访客的保鲜期只有三天”——本杰明 富兰克林语。

  虽然有时他人让人感到讨厌,许多人仍然对结交新朋友持乐观态度,乐此不疲。

  人们倾向于对别人产生好感:“曝光效应”是一个具有影响力的社会心理学发现,仅仅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就可以让我们对其更有好感。

  这种效应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在莫兰德和比奇(1992)的一项研究中,他们在高校的课堂上将4个样貌相似的冒牌学生介绍给其他学生。他们各自参加不同的课程,有的多,有的少,但都不与其他学生交流。

  课程结束,大多数人喜欢的是那个上课最多的冒牌学生。虽然他们并没有过任何语言交流。

  这样看来似乎是熟悉度催生好感度,然而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 诺顿及其同事进行的一次研究却表明,这只是一般人直觉的一厢情愿。(诺顿,弗罗斯特&艾瑞利,2007)

  熟稔导致不屑

  在诺顿及其同事下一阶段的研究中,受试者拿到一份某人特点的列表,要求回答他们对此人有多少好感。事实上,这些特点都具有广泛代表性,受试者拿到的列表上是随机的4个、6个、8个或10个特点,实验结果与他们之前的想法恰恰相反,了解越多,好感反而越低。

  诺顿及其同事假设,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人们对他人的认识越深入,就越有可能发现他们令人讨厌的方面。为验证这一假设,他们又来到在线交友网站。这次没有了事先准备的列表,每个受试者要写一份自己特点的列表,然后进行收集汇总。可以想象,大多数人对自己的评价都比较正面。

  研究人员将这些特点打乱,随机以不同数量、不同顺序组合,每一张列表都似乎描述了一个真实的人。然后,随机给受试者自己小组列出的优点列表。虽然其中一份列表上正面特点较多,他们还是更喜欢列表较短的那一份。结果进一步证明,人们对不甚了解的人更有好感。

  接下来,研究人员感兴趣的是相似度对好感度的影响。已有早期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喜欢与之相似的人,了解却对其讨厌,原因在于缺少相似之处。受试者对“对方”了解越多,就越可能发现差异,并对其厌恶。

  更有甚者。在第四个研究中,相同的受试者,相似的实验方法,研究人员发现人们对他人的恶感简直泛滥。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与他人结识的早期发现了与自己不同的、并因此不喜欢的特点,会对我们看待他人的其他方面时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一旦我们开始发现差异,也就到了好恶的分水岭。即使那些我们欣赏的、或以前觉得无伤大雅的方面,现在也变得无法忍受。

  在现实中检验

  最后是第五个研究。研究人员决定在现实中检验他们的实验发现。这一次,此交友网站的会员被问及他们已在线见过面或即将会面的对象。

  调查结束后发现,受试者对约会对象果然在见面后比见面前更了解,但绝大多数人在见面后对约会对象的好感大打折扣。对约会对象的熟悉度从见面前的5/10增加到见面后的6/10,好感度却从7/10降低到5/10,感知的相似度也从6/10降到5/10。

  这一结论自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有些人见面后更增好感,但对大多数人,越是熟悉,发现明显差异后好感越少。

  希望永远不灭

  看完以上研究结果,我们惊奇地发现,人们在数次失望过后,竟然仍能积极地去结交新朋友,也许是因为我们仍对他人心怀不切实际的乐观主义态度,这也符合本研究发现的多数人认为对别人约熟悉就越有好感的观点。

  有时候我们确实能遇到与我们臭味相投的人,并最终发展为挚友或者伴侣。在结交新朋友时我们倾向于记住这点,而忘记我们总是失望而归。

  正如此研究表明的,绝大多数情况下,对他人了解越少,越倾向于对其产生好感。就像在莫兰德和比奇实验中的冒牌学生一样,距离感让我们有空间去想象他人也持有相同的世界观、人格特质或幽默感。不幸的是,当我们开始更深入的了解,才发现彼此之间差异有多大,于是,好感也降低了。

  萨特说的对,一般情况下,他人确实是地狱。即,“大多数”他人是地狱。还有一些人我们亲之爱之,过了“三天”也不会“变质发臭”。这些人是可贵的例外,因此,请珍惜他们吧!

【为何我们只爱陌生人】相关文章:

国人为何偏偏只爱面子?06-03

为何我们会喜极而泣07-04

为何我们会认床06-28

我只爱你的说说10-18

我们从此变陌生人了句子11-24

心理学书籍《我们为何如此不安》12-21

为何会脚臭07-21

这辈子只爱你一个说说10-05

经典语录:我们努力取悦陌生人,却忘了爱身边的人09-30

浅析为何理性留学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