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剖析心理问题的低龄化

时间:2024-07-22 14:07:10 林惜 心理资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专家剖析心理问题的低龄化

  不断发生的学员抑郁症、自尽等难题,让很多人不解。她们究竟怎么啦?实际上 ,许多 学员发生心理问题都源于童年种下的安全隐患。北师大心理辅导和育儿教育权威专家马健说,心理问题正慢慢展现出年轻化、藏匿化的发展趋势,换句话说,每一个环节的少年儿童都很有可能有心理问题。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专家剖析心理问题的低龄化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专家剖析心理问题的低龄化

  频频出现的学生抑郁、自杀等问题,让很多人不解。他们到底怎么了?其实,很多学生出现心理问题都源于儿时埋下的隐患。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和亲子教育专家马健说,心理问题正逐渐呈现出低龄化、隐匿化的趋势,也就是说,每个阶段的儿童都可能有心理问题。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学习、情绪、意志、行为、性格、品德和性心理方面的问题,如学习障碍、厌学情绪、考试焦虑、不良学习方法及习惯、学校恐惧、社交恐惧、抑郁、强迫行为、固执行为、多动症、咬指甲、口吃、儿童抽搐症等,还包括偏激、狭隘、嫉妒、自卑、孤僻等不良性格。

  心理问题为什么会越来越低龄化呢?马健认为,主要原因有下述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环境的影响。现在的家庭大多是“421”结构模式,即四位老人,两个家长,一个孩子。此时,这一个孩子便成为了整个家庭的核心,家庭成员的一切活动都以他为主。在这种环境下,“隔代教育”、“屏幕儿童”应时而生。他们所接触的环境和所具备的能力都与自己的年龄不相适应。再加上现在人们居住的大都是楼房,小朋友很少有机会在一起玩耍,久而久之,就容易与社会相脱节。

  二是父母提供过于优越的条件。一些家长在孩子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动手能力很差的情况下,把除了学习以外的所有事情都一概代劳,使孩子抗挫折能力得不到提高。从小学到高中,学校的老师对孩子也管得很严,突然进了大学校门之后,一下不能适应大学里的生活,使得原本十分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受到了新挑战,久而久之,心理问题必然表现出来。

  三是过度教育。家长从孕育孩子开始就下定“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目标,年幼的孩子被迫去上各种培训班、补习班。家长都认为这是为孩子好,这是为孩子将来所着想,其实是把孩子以后要做的事情提前让孩子做,这样只会让孩子感到难以承受的压力。失去了这个年龄段应有的童真童趣,孩子就不能从生活中来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在成年以后,会缺乏承受压力的能力。

  四是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现在对孩子的教育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有些知识分子家庭和海归家庭,认为自己小时候上学比较苦,没有好好地享受童年,因此就对孩子大撒手。这往往导致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有可能遭到某些老师的嫌弃。于是,孩子会想方设法地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而捣乱,或更加不好好学习来增加老师对自己的重视。另一类贫苦的家庭,省吃俭用让孩子好好学习,为的就是能跳出贫苦过上好日子。这种家庭的孩子往往比同龄孩子早熟,且心理问题多表现隐匿,一旦爆发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

  此外,家长的过度关注也会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比以往多的印象。现在家长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对孩子的关注度也在日益增加。例如,以前认为孩子不爱说话是内向,而现在,家长可能就会带孩子去看心理门诊,检查孩子是否患有抑郁症。

  如今心理问题为何开始频频找上低龄儿童?

  据研究,当下孩子们的心理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6-12岁小学阶段:主要问题是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抽动症以及阅读障碍等;

  12-15岁初中阶段:主要是青春期情绪管理、人际关系、时间管理、学业压力等;

  15-18岁高中阶段:主要是升学焦虑、自我认知、人际关系、早恋问题等方面。

  为什么孩子在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却越来越多的出现心理问题呢?

  一、家庭结构的单一化

  现在中国的家庭结构,尤其在孩子学龄阶段的家庭,基本以核心家庭为主,家庭成员基本就是父母和孩子。这和以前一家三代共同生活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个变化有利有弊,好处是家庭关系简单,相对减少了一些家庭矛盾(如婆媳关系),给孩子创造一个更为安静的学习环境。但弊端就是孩子如果遭受了父母的批评甚至责骂,不能及时找到相对安全的关系寻求安慰。孩子和家长一旦出现关系僵化,没有一个“调和者”站出来缓解关系。也许家长会认为没有老人“惯孩子”,孩子会更自律、更懂规矩,但与此同时,孩子的安全感也会降低。尤其是亲子关系出现问题的家庭,家庭结构的单一,导致孩子的委屈、愤怒等情绪只能一个人默默压抑。

  二、孩子缺乏同伴关系的支持

  和上一代人比,现在的孩子,业余玩耍的时间太少了。且不论孩子要上各种兴趣班,就算不上兴趣班的孩子,也没有太多约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机会和时间。家长会顾忌各种安全问题,基本不会让孩子单独出家门玩,这一代孩子基本是被“圈养”的一代,身体素质也普遍不如父辈。孩子不能在团体中产生有效互动,也缺失了同伴支持的关系。有些不能和大人说的话,再没有知心朋友分享分担,孩子只能压抑或者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寻求安慰。如果家长再“严防死守”孩子的上网时间,那孩子的孤独感不言而喻。

  三、孩子缺少疏解情绪的途径

  大多数家长只关注孩子学习成绩,认为除此之外,其他事情完全可以替孩子包办,比如做家务、发展兴趣爱好等。这就导致孩子缺少探索的机会和时间。出现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大多都是缺少疏解情绪的途径。有些抑郁、焦虑导致厌学的孩子,不学习,也不知该干什么。没有特别想做的事(家长也不允许),而兴趣丧失,正是抑郁的主要症状之一。上述情况在中国大多数的家庭中普遍存在,青少年的生活被单一固化成学校—家—兴趣班这种三点一线的模式,除了学习,孩子再没有别的能做的事。上一代人可以早晨约小伙伴结伴走路或骑车去上学,放学后在家附近和小伙伴奔跑打闹,对这一代孩子来说已成一种奢望。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是运用五种感觉器官(味觉、触觉、嗅觉、视觉、听觉)来认识事物、探索世界的。他们通过用嘴品尝、用手触摸及用脚踩踏等肢体感觉、用鼻子嗅闻气味、用眼睛观察颜色形状、用耳朵听声音等来认识和感受周边物体及其特点,这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和独特方式。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心理学博士艾尔斯提出“感觉统合功能”理论。更是强调有机体(不光是人类)运用感觉从环境中获得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解释、比较、增强、抑制、联系、统一),并作出适应性反应。持续不断的感觉统合过程,会让大脑的分工愈来愈精细,脑神经系统功能愈来愈强。感觉统合能力强的人发展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也会更强。用通俗的一句话来讲就是:越皮实的孩子,心理韧性越强。而当代青少年,被三点一线的生活模式减少了与外界的接触链接,全社会重视智力教育而轻视了体能、劳动等教育更是弱化了孩子的多种感官体验。这也催化了当代孩子内心的孤独、焦虑、空虚等负面情绪。这是时代发展带来的困境,而这一切,不能让最弱小的孩子来全部承担。

  如何更好的培养孩子,让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从来拥有更好的未来呢?

  1.要有“身心健康是最重要的”这样的认知

  任何时候,这一条比学习成绩更为重要。也许在孩子刚刚出生时,父母最初的期望是:“只要孩子健健康康就好”,愿家长能常常回忆一下那个时刻,不忘初心。

  2.和孩子一起树立多元价值观

  所谓多元价值观,就是相信“行行出状元”。孩子除了文化课,其他的兴趣要注重培养,音乐、美术、舞蹈,甚至烹饪、养动植物、体育运动等等,能给孩子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是一个人全面、健康发展的根基,是保持探索力、生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3.鼓励孩子交朋友、和亲人团聚,产生更多情感链接

  这对培养孩子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是有帮助的,同时好的关系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可或缺的心灵滋养。

  4.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给孩子做家务的机会和时间

  孩子有家庭的参与感,更能感受到家庭的和谐温暖,也有助于孩子责任感的增强。

  5.陪孩子一起运动

  哪怕只是散步,多晒晒太阳。让孩子感受到父母除了对他学习的“关心”之外,还愿意陪伴他做更多快乐的事情,愿意和他一起体验和分享世间的美好。这些体验都会储存在孩子的记忆里,成为他以后应对困难挫折的勇气和力量。

  6.情绪平和地处理问题,给孩子树立榜样

  尤其对待青春期的孩子,让孩子学会合理地应对情绪,通过交流沟通、协商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发脾气。

  7.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及时带孩子求助专业的帮助

  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在这个科技和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人工智能的来临,也许作为父母这代人已经无法预设和规划孩子的未来。我们能做的,是给予孩子更多的接纳和信任,让家庭成为孩子最温暖的心灵港湾,在他们羽翼未丰之时获得应有的安全和庇护,让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出更多的活力和创造力。

【专家剖析心理问题的低龄化】相关文章:

隐匿化、低龄化是学生心理主要问题11-13

儿童心理问题专家12-05

剖析面试问题11-27

小学英语教育低龄化问题03-23

专家提醒注意抑郁症患者心理问题11-11

最新留学专家剖析韩国留学就业前景03-07

面试问题深入剖析(1)11-06

面试问题深入剖析(2)11-06

面试问题深入剖析(3)02-18

面试问题深入剖析(4)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