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回家看看入法 关注空巢老人心理问题
20xx年,除了《精神卫生法》的出台让人瞩目之外,另一个法律——“老年法”草案出炉,将子女“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也引发了人们热议。诚然,“常回家看看”是一种孝道的体现,但要用法律来约束,不免让人笑话。但是,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了我国老龄化问题的严重,据了解,我国目前已有1.67亿老年人,其中有一半过着“空巢”生活,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问题的更是越来越多。
值第17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到来之际,家庭医生在线采访了广州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心理科和睡眠医学中心潘集阳教授,他表示,从心理的角度来看,常回家看看入法的出发点是非常好的,因为“养老”不仅仅是让老人住好、吃好,更是要满足他们心理上的需要。
老年人心理问题隐秘难识别
50%以上有睡眠紊乱
中国人喜欢群居,上一代人几乎都是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面的。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外出大城市求学、打工,父母子女两地分居,冲击了这种传统的家族式聚居。有些老年人不适应家里人不在身边,日常生活中的不安全因素增多,孤独寂寞感也会增强,久之则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很隐秘,也更难识别,有慢性病在身的老年人更要多加注意。我们门诊里的老年病人以睡眠问题就诊的较多,50%以上的人有睡眠紊乱,可能是早期抑郁的表现。”
潘集阳教授指出,中国老年人精神心理疾病的特点主要有两个,一是识别率低,二是治疗率低。很多老年人变得沉默寡言、不爱说话,子女会认为是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所导致,其实有可能是心理问题的征兆。
老年人的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老年人在独居的时候,出现没有疾病的心理亚健康,也就是一般的'心理问题。这种情况通常不会太严重,子女只要多陪伴、多与老人沟通,让他们保持心情舒畅,一般就可以得到缓解。第二类是出现了真正的精神疾病,比如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等,甚至出现老年痴呆、记忆功能减退、性格、行为改变等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的症状,这个时候就需要送到医院的精神科进行治疗。
两个对比判断老年人心理异常
警惕身心疾病共存
老年人出现心理问题或是精神疾病对其身体健康、日常生活的影响都非常大,那么作为子女,应该如何去发现老年人的心理异常呢?潘集阳教授表示,判断老年人心理异常可以从两个方面的“对比”来看:
(1)老年人的行为跟过去相比有无明显变化,比如过去很开朗,经常出去和朋友玩,但现在却不怎么出门了,做事情拖拖拉拉;
(2)跟周围的老年人相比,行为有无异常或怪异,做子女的要留心观察,不要将父母的异常行为认为是理所当然。
此外,很多老年人有未治愈的慢性疾病在身,潘集阳教授特别提醒,老年人的心理疾病和心理疾病容易交叉在一起,例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甚至会有血管的病变,这些疾病可引起情绪障碍;但是,当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病人出现情绪问题的时候,除了要考虑是这些慢性病导致的,还有可能是抑郁引起的。身心疾病共发的时候,就需要多个科室合作来共同治疗,否则容易出现只治疗身体疾病,而忽略心理疾病的现象。
社会归属感缺失
应提倡医院与社区服务结合
也许很多人会纳闷,为什么外国社会父母子女分居的现象普遍,但是老年人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却没有我们国家那么高呢?对此,潘集阳教授解释道,我国的社会现状不同于国外,两者的价值观差异也较大,不同国家的人看待事物的角度和认知不同,在心理层面上的感受也会不一样。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需要社会归属感,在社会环境里希望有安全感和依托,社会归属感的缺失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而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减轻老年人患抑郁的几率,对人们(不仅仅是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潘集阳教授表示,国内外在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方面都有成熟的经验值得借鉴,我国大学等专科院校应当开设社工专业,培养专业的社工人才,为社区养老事业服务。
潘集阳教授最后建议,医院跟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也要结合起来,如社区医疗服务人员来医院精神心理科跟随医生查房,观摩问诊过程,学习精神疾病知识,这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方式。社区医疗服务人员只有懂得辨识精神疾病,才能早期发现精神异常的病人,尤其是对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当他们出现精神心理问题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
【常回家看看入法 关注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相关文章:
社会应该关注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08-17
节后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08-18
空巢老人心理问题分析08-18
关于农村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08-18
如何解决空巢老人心理问题08-18
空巢老人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10-31
如何解决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10-30
空巢老人问题调研报告06-15
如何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心理问题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