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根源

时间:2022-11-25 21:34:37 心理资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根源

  青少年九成心理问题源于家长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根源

  昨天,来自世界三十多个国家的一百多名国际学校心理学专家,在杭州召开主题为“心理健康与教育———学生、教师、家长”的第28届学术年会。这次年会由省科协、国际学校心理学会、省心理学会共同主办。

  如何看待学校心理学,我们就一些例子请教了与会的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副教授、省心理学会学校心理学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宏飞。

  父亲要做女儿最好的朋友。

  一位朋友女儿早熟,不喜欢和同龄的同伴玩;加上父母关系不和,她特别喜欢和大男孩玩。父亲觉得她有早恋倾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好说歹说,就是没效果。许多父母都面对这一尴尬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的心理学家提出一个观点:父女关系的好坏与女儿进入青春期的早晚相关。父女关系好的,女儿进入青春期较晚;父女关系差的或缺失的,女儿进入青春期较早。父女关系糟糕或缺失的女孩想要早点离开父母去寻找另外一个男人,而父女关系良好的女孩则不急着离开温暖的家庭去面对不测的外部世界。

  专家建议:父亲要遵守两个原则。第一:“从父女关系检查自己的心理问题”。如果父女关系出了问题,不要马上把责任推在女儿头上,而要勇于把责任挑起来,以女儿做自己的镜子,看看自己在女儿这面镜子里到底有哪些毛病。单方面的反思还不够,要请女儿对父亲做直率的评价甚至批评。第二个原则就是“做女儿最要好的朋友”。

  火车上,妈妈给12岁的女儿洗脸。

  前几天,记者坐火车时发现这样一幕:早上在火车上洗脸时,一位妇女拿着毛巾,给长得和她差不多高的女儿洗脸。我看了非常不解,忍不住问:“多大的孩子,还不会洗脸?”妈妈说,12岁了,不是不会,是怕她在洗脸时,碰到车上的盥洗用具,染上病菌。

  这样长大的孩子,心理问题肯定会有的。专家指出“与其说是孩子出了问题,不如说是父母出了问题,至少青少年9成心理问题来源于家长。”试想一个中学生,从未做过家务,甚至于自己的衣服、鞋带都要家长代劳的孩子,如何指望他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大展身手,游刃有余呢?

  专家建议:许多家长在说出“这孩子问题大着”时,更应该反思的是“家长的问题出在哪儿”。

  “为什么她不漂亮却有人喜欢?”

  为什么老师让他当学习委员,而我成绩比他好却没选上?”“为什么同桌并不漂亮,却有那么多人喜欢她?”“邻桌近日老和我作对,说话不大友好……”当家长听到孩子这些嘀咕时,就应该意识,孩子正在承受一种心理压力。

  为什么小学生就有这样的压力?专家认为是“疲劳教育”伤了孩子们的心。在学校,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学校作业布置过多,在仅有的课余时间里,大部分家长仍不忘为子女请家教、送培训班。长期的“疲劳教育”,将导致有的学生出现紧张、焦虑、自卑、恐惧等心理,有的还会出现轻重程度不同的对抗情绪及逃避、说谎、破坏等不良行为。同时,学校里的不公平现象也有可能加重学生的嫉妒心理和不平衡心理。

  专家建议:小学在校内也应开展心理教育。学校如果以小干部“轮换制”代替班干部“终身制”,将有效地消除学生中的嫉妒、不平衡心理;让高年级学生、团干部和老师担任“知心姐姐、哥哥”,让学生有讲心里话的地方;当然,最主要的是教育要减负。

  婚姻维持:婚后必须跨过的五道坎

  第一大难坎:蜜月期后的次年

  婚姻是热恋的直接产物,因为爱得热烈,两人步入婚姻的殿堂,从热恋步入热婚,准备和筹办婚礼、拍婚纱照、布置新房、邻结婚证等等这些充满刺激和新奇的事让夫妻感情加速升级,洞房花烛夜之后夫妻正式步入婚姻蜜月期,开始了一种不同于恋爱阶段的全新夫妻生活,两人如胶如漆,所谓新人新气象。心理测试:你的婚姻会失和吗?

  可随着蜜月一过,特别是到了新婚的次年,一切恢复原样,生活开始了柴米油盐,与新婚的甜蜜落差很大,毫无经验和心理准备的新人极可能出现浮躁心态,特别是80后一代是崇尚个性自由和张扬的一代,对于婚姻的容忍度相对70年以前的夫妻总体上说稍有欠缺,如果处理不好,极可能在婚姻的次年就会触礁。如何化解?

  夫妻婚前就应对此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不能凭感性把婚姻想象成永远的极乐和蜜月天堂,对于蜜月期后心理落差要要足够和充分的认识,这样出现落差就不会感到不适应;另外要把崇尚个性和适当的容忍与婚姻责任感结合起来,婚后与婚前不同,张扬个性必须与夫妻双方的共性结合起来。

  第二大难坎:妻子孕期

  按理说,妻子怀孕对于婚姻应该是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当然没错,但因人而异,而且整个孕期将近一年,时间不短,所以这个阶段的婚姻之危主要缘于“性”,传统观念是一旦妻子怀孕,夫妻性生活基本终止,加之因为怀孕,妻子体态上的雍肿,这时候极可能是丈夫出轨的危险时刻,这当然主要是男人的责任,虽然这样的男人不多,但确实存在,以前我也曾专文分析过“妻子怀孕时缘何成了男人出轨时?”,其中的原因有心理层面的,也有生理层面的,包括男人的家庭责任心和道德等。

  如何化解?妻子孕期居然成为婚姻危险期,这当然有点让人接受不了,妻子受苦,丈夫却玩婚外情,但不管是否能接受这样的事实,这确实是现实中存在的婚姻之痛,但必须理性面对和应对。——yjbys.com

  首先夫妻对孕期性生活要有科学的认识,怀孕并不等于性生活的禁忌,避开危险的孕初期和后期,并掌握好技巧,夫妻性生活并不会受到实质性的影响,绝忌完全禁止性生活,正当年华,谁能忍受十个月的无性生活?事实上也完全没有必要忍受;其次要加强沟通,让肚子里的孩子成为感情的纽带和催化剂而不是障碍;最后,作为丈夫,要有基本的婚姻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妻子孕期婚姻出现问题主要责任在丈夫,为此做丈夫的要多作些牺牲。

  第三大难坎:孩子出生后

  孩子出生,夫妻当然幸福到极点,可同时可能带来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添了一口人,而且是“小皇帝”,首先就是经济压力加大,其次在享受幸福的同时,心理压力也加大,还有就是孩子的出生使得夫妻的'注意力基本被孩子吸引去了,夫妻没有了私生活,没有了交流,性生活质量下降,所谓的 “二人世界”事实已经不存在了,孩子无形中成了“第三者”,夫妻关系容易紧张、淡漠甚至茫然,常常因为孩子的问题出现吵闹,而事实上并非完全是因为孩子的问题,孩子只是成了吵闹的借口,弄不好会把婚姻推向死角。

  如何化解?

  夫妻要创造条件减少压力,比如有条件的能否请保姆或者请长辈帮忙;要正视夫妻性生活质量下降的问题,恰当地分出部分精力在夫妻的私生活中,夫妻要特别注意不要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尽量避免孩子从小与父母同床;夫妻要警惕孩子的“第三者”效应,把孩子的负性阻隔化为夫妻间的润滑纽带。

  第四大难坎:婚后七年前后,即所谓“七年之痒”

  随着婚姻步入五至七年前后,进入所谓的婚姻之痒,生活的激情似乎慢慢褪去,一切看来都是那么的平淡乏味,夫妻没有了闲情,没有了卿卿我我,双方对婚姻的满意度降到最低点,夫妻没有了交流,没有了沟通,爱情淡了,友情没了,仅存的亲情似乎也难于维系,有烦恼不向对方倾诉,有快乐也懒得与对方分享,这个时段,出轨婚外情形成高峰。

  如何化解?

  夫妻要学会适应婚姻的平淡,理性看待婚姻的平淡,同时要积极创造机会重找旧日的激情,除了爱情,夫妻更应加强友情和亲情,当丈夫或妻子把本应说给对方听的知心话向别人倾诉时,夫妻双方都难辞其咎。要化不利为有利,绝忌相互的指责,彼此的宽容与理解是这个时期夫妻尤其要注意的,夫妻双方应以最大的忍耐、最多的关怀来帮助对方,以保证婚姻平安渡过“七年之痒”。

  第五大难坎:夫妻进入更年期(婚后二十年前后)

  岁月不饶人,当婚姻步入二十年左右,夫妻双方也已四十多岁,生理与身体状况不可避免发生一些变化,妻子进入更年期,极易变得烦躁,性格甚至有点偏执,一方面惧怕年华老去,另一方面担心自已的魅力失去,同时丈夫精力也有所下降,精力不再充沛,事业也似乎到了顶点无法继续创新取得新的突破,这一切都在无形中影响中婚姻的质量,处理不好,婚姻也极可能在这个时候翻船,虽是老夫老妻也应特别注意。

  如何化解?

  老夫老妻,这个时刻夫妻间的冲突更多的是缘于生理的原因,缘于力不从心,如果此时得不到对方的理解、宽慰,那么极可能到其他异性那里寻找新的激情和理解宽慰,因此彼此间的理解、相互的鼓励与安慰特别重要,这个时候,夫妻彼此的心理的支持显得比任何时候都重要。

  恋爱可以短暂美丽,如电光一闪;婚姻却必须切实平淡,似细水长流。这是爱情的法则,是婚姻的真谛,值得每对夫妻细细体味。婚姻是夫妻一辈子的事业,要付出努力去经营,婚姻正是在夫妻携手跨越一次又一次的难坎之后才越发丰富有内涵,才越发显现白头到老的弥足珍贵,婚姻也才散发出她真正的魅力。

  如何掌控消极的情绪

  我们常常也会产生这样一种倾向,不满足自己获得的生活经验,而是要求别人也分享自己的经验,于是在价值观与周围相冲突时,自我认同感降低,习惯逃避到工作中去或产生恐惧。

  如果你对如何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感到束手无策,请尝试以下做法:

  ■积极的暗示

  每天早晨起床,对着镜子给自己一个最大的微笑,告诉自己:“我很棒!”

  避免刻意去与他人比较。每个人的境遇不同,一味参照别人而分出的优劣,只会让自己在希望和失望间徘徊。我们应该学着给予自己在人生发展轨迹上所需要的东西,争取“做最好的自己”。

  学会感激,感谢生活所赐予你的,记得对每一个帮助过你的人说“谢谢”。

  ■朋友的力量

  你并不是孤立无援的一个人,经常和你的家人以及好友进行沟通,把你的内心想法用积极的方式传递给他们。如果你想宣泄或释放一些情绪,不妨使用博客大声地说出你的心声吧,在写作的过程中,敞开你的心扉,接受朋友们给你的建议,一些消极的想法也就随之烟消云散了。

  ■兴趣的转移

  当你的情绪沉到了谷底,对工作和生活中的琐事一点也打不起精神的时候,不妨重拾童年的乐事:进行绘画创作;练习长久被你搁置的乐曲;自制一件小型的家具;甚至买一副拼图把它们拼起来。

  ■运动的魅力

  瑜珈动作中,身体向后弯曲是改善脑力使性情平和的最佳姿势。

  每周三次,悠闲地漫步半个小时,时时拥抱大自然,做个深呼吸。

  空虚的预防和克服

  一个刚参加工作的朋友和我这样谈到:“每天,我照常地工作、生活,可总觉得心里好像有点不对劲,似乎我不知道为什么工作、为什么生活,常常有一种很空虚的感觉。”他不无困惑地说:“看看其他同事,工作总是充满热情;玩也玩得潇洒。 而我感觉什么都无聊,什么都没意思。这种情绪让我整天百无聊赖、心绪懒散、寂寞惆帐却又不知该怎样解脱。怎么别人就能过得那么充实而我自己就那么空虚呢?”

  这位朋友提出的问题恰似一片阴云笼罩在一些年轻人的心头,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空虚”。在很多年轻人的印象里,它往往与“寂寞”“孤独”等词是通用的,但实际上它们之间是有所不同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寂寞”、“孤独”对于人并不总是消极的,有时甚至标志着一个人独具个性。而“空虚”却只能消磨人的斗志,侵蚀人的灵魂,使人的生命毫无价值。

  但实际上,真正空虚的感觉往往只能意会,无法言传,只有空虚者自己才能真切地体验到,他人是难以深入体验的。所以,这使得感觉空虚的人不太容易实现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如果自己再不积极努力的话,只会越来越紧地被空虚所包围。

  空虚是随时可以产生的。留意一下周围,有的中学生刚进入一个新的班集体,因没有及时地被接受,就会产生不被理解、无所依托的感觉;有的中学生由于学习差、纪律不好、不被信任、不被尊重;有的中学生被沉重的学习负担所束缚,就会觉得中学生活并不像自己所想像的那么诗情画意……这些时候,空虚都可能会乘虚而入。如果你正好是个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人,就更容易被空虚所征服。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空虚是一种消极情绪。这是它最重要的一个特点。被空虚所乘机侵袭的人,无一例外地是那些对理想和前途失去信心,对生命的意义没有正确认识的人。他们或是消极失望,以冷漠的态度对待生活,或是毫无朝气,遇人遇事便摇头。为了摆脱空虚,他们或抽烟喝酒,打架斗殴,或无目的地游荡、闲逛,耽于某种游戏,之后却仍是一片茫然,无谓地消磨了大好时光。空虚带给人的,只有百害而无一利。

  面对空虚,最重要的是要有理想。俗话说“治病先治本”。因为空虚的产生主要源于对理想、信仰及追求的迷失,所以树立崇高的理想、建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就成为消除空虚的最有力的武器。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当你坚定地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前进时,空虚就会悄悄地离你而去。

  面对空虚,还要培养对生活的热情。我们常说,生活是美好的,就看你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它。一样的蓝天白云,一样的高山大海,你可以积极地去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或者认认真真地学点本领,帮他人做点好事,也能对自己的成功颇感得意,从他人的感谢中得到欢愉。当你用有意义的事去培养你对生活的热情,去填补你生活中的空白时,你哪还有心情和闲暇去空虚呢?

  面对空虚,还要积极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有时候,人们生活在同一环境中,但由于心理素质不同,有人遇到一点挫折便偃旗息鼓而轻易为空虚所困扰,有人却能面对困难毫不畏缩而始终愉快充实。因此,有意识地加强自我心理素质的训练,就能够将空虚及时地消灭在萌芽状态而不给它以进一步侵袭的机会。

  当你和空虚顽强斗争的时候,请记住普希金的这句诗:“生活不会使我厌倦。”

  上班经常迟到背后的心理原因

  上班迟到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迟到的原因,除了有的人确实有实际困难外,常常还有更深层的心理原因。

  如果员工对工作兴趣大、热情高,即使上班再路远,也会克服困难早起保证准点上班,而如果对工作缺乏热情、缺乏兴趣,或是跟老板、同事闹意见,却又不擅长或无力直接用语言表达不满,就容易出现莫名迟到或消极怠工等无意识现象,这种心理机制在精神分析学中称之为“被动攻击”,也就是用被动消极的方式来象征性地表达对别人的不满。

  至于找借口的心理,有的人只是想通过找借口来避免尴尬和惩罚而已,心里还是明白自己迟到的真正原因。而有的人,则认为迟到只是那些客观原因的结果,意识不到自己迟到背后真正的原因和心理冲突,这在心理学中称之为“合理化”。

  对于部份过度使用“被动攻击”和“合理化”心理机制的人,如果有条件,看看心理医生,以便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心理医生会帮助您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不是做潜意识的奴隶。经常迟到,别找借口,不妨去反思自己,做一个尊重工作也尊重自己的人。

  你了解自恋吗?

  自恋是人性的基本特征之一,几乎每个人都会表现出一点儿自恋的倾向。近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健康专栏的心理专家吉恩·特温吉撰文指出,多数人对自恋人格障碍存在几个误解:

  误解一:自恋就是极度自尊。很多自尊心强的人并非自恋者。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自尊心强的人会注重人际关系;而自恋者只在乎别人能为他做什么,从不考虑对方感受。

  误解二:自恋者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研究表明自恋者经常认为自己了不起。所以不要再给自恋者提建议让他们提升自信。

  误解三:自恋是天生的。自恋者也是普通人,只是“蜷缩”在自己的意识里,认为自己很优秀。

  误解四:有一点儿自恋有利健康。自恋者或许在短期内获得自我安慰,但长此以往,他的各种社会关系会搞得一团糟,最终导致沮丧、抑郁。

  误解五:自恋只是一种精神空虚。造就自恋型人格的原因不只是精神空虚,还包括物质原因、社交障碍等各种问题。

  误解六:只有自恋才能成功。人们会这么想,一方面是因为大家认为自我欣赏是种好品质,另一方面,那些成功的自恋人士频频见诸媒体,造成错觉。其实这两者没啥关系。

  误解七:先“恋”自己才能“恋”别人。事实是,如果你太“恋”自己,你就没有多余的爱去“恋”别人。自尊心不特别强的人通常才是完美的伴侣。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根源】相关文章:

关于青少年的心理问题05-04

关于青少年心理问题剖析06-01

关于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05-23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严峻07-04

关于治疗青少年的关键心理问题05-23

克服青少年自负的心理问题方法10-25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04-25

青少年为什么会出现心理问题10-12

道德教育根源问题探究11-14

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心得体会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