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期的心理问题
随着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学龄前儿童的情绪、情感虽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由于皮层下中枢的活动仍占优势,故此期儿童的情绪易激动、不稳定,情感也具有易变性和富有冲动性,对情感和情绪的调节性较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幼儿期的心理问题,欢迎参考。
幼儿期的心理问题1
吸手指
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屏气发作
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口吃
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言语发育延迟
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选择性缄默症
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遗尿症
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抽动症
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入睡困难
是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夜惊
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睡行症
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5-12岁儿童。
梦魇
指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偏食
是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25%左右,在农村儿童中约占10%左右。
别以为孩子小,别以为他们一派天真,其实小小孩的心理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情绪,而这些情绪,会通过一些小动作间接表现出来哦。
拔毛癖
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攻击行为
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幼儿期的心理问题2
1.反抗行为
由于幼儿独立性和自我控制感的发展,在某一时间他们会表现出极端的反抗行为。他们对家长提出的要求总回答“不”。因此,家长常感到自己的.受到威胁,甚至担心孩子将来会不适应社会的要求。北京友谊医院心理门诊医生提醒家长朋友,幼儿的这种行为是自我意识独立的一种表达方式,属正常发展的表现。如果家长能够理解和尊重儿童,适时地进行正确引导,这一阶段会很快度过。
2.发脾气
幼儿有时会大发脾气,这是成长中的正常现象。幼儿已经开始独立并且知道自己的需求,但是还不知道如何用语言或合适的方法表达其感受。常表现为赖在地上,踢腿,挥舞手臂,大声哭闹。医生认为,小儿发脾气的原因常是疲劳、家长未能满足他们提出的要求或反复批评某些行为等。作为家长应仔细分析小儿发脾气的原因,在避免儿童自我伤害的前提下,不要特别留意正在发脾气的幼儿,家长应尽可能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并于事后给予安抚。家长应注意不随意惩罚幼儿,同时告诉孩子他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3.遗尿
北京友谊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陈海明介绍说,小儿5岁以后仍会发生不随意排尿,即遗尿症。遗尿大多发生在夜间熟睡时。遗尿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遗尿症多由于控制排尿的能力迟滞所致而无器质性病变,继发性遗尿症多由于全身性或泌尿系统疾病引起。中医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生长旺盛,阳气未充,易发生遗尿。对于无器质性病变的小儿,中医主张滋阴壮阳,如六味地黄丸或金匮肾气丸,5岁以下小儿按大人量的1/4服用,5-14岁儿童减半服用。陈大夫说,在她治疗的患者中,耳穴治疗因无痛苦、治疗方法简单、效果好且经济低廉,易于被孩子和家长接受。她真诚地提醒孩子的父母,对有遗尿现象的孩子应耐心寻找原因,做到不给小儿太多的压力,缓解孩子精神紧张情绪,努力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在晚饭或睡觉前减少孩子水分的摄人,夜间按时叫醒小儿排尿等。
4.咬指甲和吮手指
咬指甲和吮手指是婴儿与生俱来的反应,它能给孩子带来安全和满足感。吮指和咬指甲多在安静、寂寞、饥饿、睡眠、身体疲倦而自寻安慰时出现,该行为会随年龄的增长而消失。家长应积极寻找原因,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和安全感。
5.破坏性行为
有些小儿常因好奇、取乐、显示自己的能力或精力旺盛无处发泄而无意中破坏东西,有的小儿则是由于无法控制自己的嫉妒、愤怒或无助情绪而有意地采取破坏行为。作为家长应仔细分析原因,对孩子的好奇心不应加以抑制,对有意破坏的孩子应避免斥责和体罚,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正确指导。
6.攻击性行为
有些小儿在游戏时会表现出咬、抓或打伤别人等攻击性行为。这些小儿或因遭受挫折;或是模仿成人的行为;或为引起父母或老师的注意等。父母和教师可在制止其行为后,带他(她)到安静的地方,让其自己反省,学习控制自己。帮助孩子使用适当的方式发泄情绪,如运动、做游戏等,并帮助孩子获得群体的认同,决不可用体罚的方式粗暴对待。
【幼儿期的心理问题】相关文章:
心理问题的危害01-13
心理问题的类型01-08
孩子的心理问题01-04
常见的心理问题12-23
职场心理问题05-29
春季常见的心理问题11-14
心理问题的缓解方法12-20
大学存在的心理问题12-07
教师常见的心理问题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