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灯谜

时间:2024-09-17 16:09:56 炜玲 灯谜 我要投稿

中国传统文化灯谜

  谜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字游戏,也是民间语言花园里一枝色彩诱人、异香扑鼻的山野奇葩。它曲折别致,变化多端且寓意奥妙,耐人寻味,不仅有其独特的思想艺术价值和社会文化功能,而且源远流长,凝聚着民族的丰富智慧和美好情趣。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灯谜,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传统文化灯谜

  1.利用汉字字形制谜

  (1)拆字法

  乘人不在。(猜字一)谜底:乖。“乘”字中的“人”形被拆开隐却,剩下的便是“乖”。

  春节放假三天。(猜字一)谜底:人。“春”字形拆开,隐去“三日”的笔画,剩下的便是“人”字。

  加一倍不少,加一画不好。(猜字一)谜底:夕。“夕”加一倍成“多”,加一画成“歹”了。

  (2)合字法

  阴阳历合订本。(猜文件名一)按义猜是“说日月书”,日、月合为“明”,谜底便成“说明书”。

  封山造林。(猜文娱名一)按义猜是“围其木”,“其”、“木”合为“棋”,谜底便是:围棋。

  (3)离合法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猜字一)谜底:踵。“千”加“里”是“重”,再加“足”是“踵”谜面是离开的,谜底是合字。

  个个官中人。(猜古人名一)谜底:管仲。“个个”加“官”是“管”,“中”加“人”是“仲”。谜面是离开的,谜底是合字组成人名。

  记一半,忘一半。 (猜字一)谜底:忌。这是先将“记”,“忘”二字各拆一半,然后再将前字的“己”和后字的“心”组合。

  (4)增损法

  向前一直去。(猜字一)谜底;句。“向”字前损却一“1”,即句。

  两客走了座上空。(猜字一)谜底:庄。“座”字少了两客“从”,自然就成了“庄”了。

  四张嘴有头无尾,

  四张嘴有尾无头,

  四张嘴有头有尾,

  四张嘴无头无尾。(猜字四)谜底:由、甲、申、田。其中由、甲、申都是增笔的。

  (5)象形法

  猴子翘尾巴。(猜字一)谜底:电。“电”,甲骨文、金文像“闪电”的样子。现在的写法已经不大像“闪电”,倒是有点像猴子翘尾巴。

  三头六臂。(猜字一)谜底:众。“众”字由三个人合成,每人一头二臂,分共便是“三头六臂”。

  (6)变形法

  部位相反。(猜字一)谜底:陪。“部”字中的“音”、“月”移位。

  横行凶相毕露。(猜字一)谜底:区。“凶”字横置即成区。

  倒片。(猜字一)谜底:爿。“爿”就是“片”字倒过来。

  阿查真古怪,拿鞋当帽戴。 (猜字一)谜底:香。“查”下“一”移至顶上变成”香”。

  2.利用汉字同音相谐制谜

  误将顽石作珍奇。(猜《红楼梦》人名一)。谜面意思是“假宝玉”,“假”音谐“贾”,故谜底是“贾宝玉”。

  要公开讨论。(猜成语一)谜面意思是“不可私议”,“私”与“思”同音相谐。故谜底应是“不可思议”。

  二十七文三入分。(猜词语一)谜面意思是“九文”,“九文”音同“久闻”,故谜底是“久闻”。

  废品。(猜《水浒》人名一)迷面意思是“无用”,“无”与“吴”同音相谐,故谜底是“吴用”。

  3.利用汉字字义制谜

  (1)会意法

  闯。(猜国名一)谜底:马里。意思是“马”闯入“门”里。

  毛遂自荐。(猜字一)谜面意思是表示“吾行”,故谜底作“衙”。

  两代人。(猜字一)谜底姆。“母”、“女”便是两代人。

  (2)歇后法

  金银钢铁。(猜我国地名一) 我们常说“五金”是“金银铜铁锡”,隐去“锡”字,谜底便是“无锡”。

  4.综合法

  道是无心却有心,

  道是闭口却张口,

  道是缺水水过堤,

  道是好逸却勤劳。(猜字四)谜底:怀、哈、泛、勉。“怀”义是“有心”拆成“不”、“忄”便是“无心”(古“不”、“无”通);“哈”义是“笑”,“张口”,拆成“合”、“口”便是“闭口”;“泛”义是水漫出,即“水过堤”,拆开作“乏”、“水”解释,即“缺水”;“勉”义是“勤劳”,拆成“免”、“力”,理解便是“好逸”。

  山影横斜日落时。(猜字一)谜底:寻。“山”字形变横,即成“j”,“时”字中的“日”落了。只存“寸”,两字相合便成“寻”。

  哑姑娘。(猜成语一)先会意为“少女不可言”,再将“少”、“女”二字合起来便成谜底:“妙不可言”。

  5.利用字序变化、颠倒制谜

  天才出于勤奋。(猜成语一)谜面意为“劳多者能”,倒序便是谜底:“能者多劳”。

  十读成九。(猜成语一)谜面意思是“念之差一”,倒序便是谜底:“一念之差”。

  名师出高徒。(猜成语一)谜面意为“上能下能”,字序略调整便成谜底:“能上能下”。

  相逢从此笑。(猜词牌=一)谜面意为“遇永乐”,字序略调整便成谜底:“永遇乐”。

  从上所举例子可见,汉字在中国谜语艺术创造和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中国的字谜现今还不断发展,常见于报端,而且水平也越来越高。郑州王志刚曾在《杭州日报》“西湖副刊”作一谜——“无功不受禄”。谜底是“一立方分米”。王钦振撰《谜底五字皆别义》评述。他说:谜底五字,字字别义,“大开眼界”。“无功不受禄”本是对成语”无功受禄”的反驳。影片《甲午风云》中的邓世昌曾以此言表明他坚决抗倭的心迹。而今,谜作者借用此言,以反击之法引申出“一立功才分禄米”的“一立方分米”之底。它是将谜底顿读成“一立(功)/方分(禄)米”来反击谜面之意的。

  该谜的别义字数虽多,怛都在谜底,故仍属“正宗”。立方分米,本是体积的计量单位;用来反击谜面时,“米”由“长度”别义成了古代用作酬劳的“粮食”——一禄。“立”和“分”则分别演绎成了动词,使前者含“立功”意,后者涵“分赠”、“分享”义。“方”演化成了副词,作“方才”解。反击谜面时,数字“一”也演化成了副词,舍“一俟”义。谜底五字分别别义之后,遂以“一俟立功方分禄米”之意,反击“无功不受禄”之面,故很有谜味。

  灯谜介绍

  灯谜又称文虎,猜灯谜,亦称打虎、弹壁灯、商灯、射、解、拆等,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汉族民俗文娱活动形式[1],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汉族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灯谜是写在彩灯上面的谜语,谜语来源于民间口谜,后经文人加工成为谜,它在中国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隐语”或“瘦辞”。秦汉时则成为一种书面创作。三国时期,猜谜盛行。在宋代出现了灯谜。人们将谜条系于五彩花灯上,供人猜射。

  灯谜用语

  谜底别解

  亦称别解在谜底,是传统正宗的制谜法门,至今仍是人们最为常用的别解手法。它的主要特点是谜面文义取本义解,但谜底文字却取歧义解。

  例如:“伤口愈合”(打经济名词一),谜底是“创收”。“创收”的本义是指“创造财富,增加收入”。但如今将谜底的“创”别解作“创伤”,“收”别解作“收缩”。“伤口愈合”也就是创伤合拢长好了。

  谜面别解

  是灯谜别解手法之一,指谜底文义取本义解,而谜面文义却取歧义解。

  例如:“猎户斗豺狼”(打国产影片一),谜底是“星星星”。谜面似乎是讲猎人打猎的情形,但这只不过是作者在谜面故布疑阵罢了。本谜其实是运用谜面别解手法,在谜面上罗列了三个星座名称:“猎户”和“豺狼”是现代天文学的星座名,而“斗”则是中国古代二十八宿之一。因而猜射时应先对谜面进行别解,再运用归纳法得出谜底“星星星”。又如“单晓天”(打五字俗语),谜底是“人生地不熟”。谜面本是中国当代书法家名,今别解成“单单(仅只)晓得天”。由于古时把“天地人”称为“三才”,既然命命是晓得天,可推知对地和人都是陌生的、不熟悉的了。故可将谜底顿读成“人生,地不熟”来扣合谜面。

  与虎谋皮

  灯谜界将灯谜命题创作称之为“与虎谋皮”,即按照选定的谜底和谜目,配制谜面。因为灯谜又称“灯虎”、“文虎”,筒称“虎”,谜面自然就是“虎皮”了。

  拟面征底

  同以底征面的“与虎谋皮”相反,以面征底就是只列出谜面,要求应征者自己选定谜石和谜底。所列出的谜面一般是诗词名句或某些专门名词术语,以及有一定意思的词语。要求所选的谜目要恰如其分,范围大小与谜底相符;所选的谜底要求必须与原面扣合贴切,无斧凿痕迹或牵强附会之弊病。

  拆底就面

  以别解手法将谜底分别拆开,一一与谜面对应相扣。猜此类谜难度比“拆面就底”大得多。因为运法于谜面时,字句显豁,较易推测;但运法于谜底则往往需多方联想,反复探索才能中鹄。

  如:“炅”(打欧阳修词一句),谜底是“人约黄昏后”。这里将谜底别解作:如果把“炅”字的“人”约开:(省略),剩下“日”和“八”则分别是“黄”字和“昏”字的最后部位。又如:“大禹”(打四字常言),谜底是“实属空前”。大禹本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今将谜底别解为:如果把“实”和“属”两字空了前头部分,则剩下“大禹”二字。

  谜面更新

  指同样的谜目和谜底,用不同的别解方式去谋求不同的谜面,以达到不同的谜意效果。要注意不能依样画葫芦,机械地照按原来谜面的意思去更新谜面,而是应以各种灵活多变不落俗套的别解手法来求得意境上令人耳目一新。

  格助谜活

  这是指在灯谜制作过程中,制谜者通过设“格”,便一前本来不能入谜的题材成为谜材,从而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对制谜者来说,设“格”能够把某些难以制谜的词句进行适当的调整变换,以便构思更恰当的谜面,这就大大扩充了谜材的范围,给制谜者更广阔的思路及更多样的手段来增强谜趣和变化。对猜谜者来说,只要熟悉谜格规则,猜射非但不会增加难度,反而能够知格通变,容易在既定的范围内胸有成竹地探索出谜底来。

  谜面加注

  指在谜面文字后再加上一句附加语,暗示谜面或谜底需要增加某个字,某个偏旁部首或剔除某个字,某个偏旁部首才能扣合。这些附加语除了表示自谦或自诩之外,也有其他鼓励性或逗趣性的词语等。表面看来,这些附加语似乎是附带一提,无关痛痒,实际上是作者故布疑阵,巧设机关。因此,猜者除了推敲谜面外,还须将这些附加语作为重要因素考虑进去,这样才能不鹄。

  例如“二”(打聊目二),谜面注有“此谜出丑”,谜底是“王十、牛飞”。这里“此谜出丑”,貌似谦虚,实际上是暗示谜底中要出现“丑”,亦即“牛”字。这是按地支配生肖,丑与牛相配,以“王十飞”来扣合谜面。又如“不废长河万古流”(打中国围棋手一),谜面注有“此谜猜中得现金”。谜底是“江铸久”。谜面“不废长河万古流”扣合“江寿久”。要使“寿”变成“铸”,须在寿字旁出“现”一个“金”。这就是“此谜猜中得现金”的庐山真面目。又如“旭日临窗,易然命笔”(打法律名词一),谜面注有“谜底无人可猜中”。谜底是“但书”。谜面加注语似乎是作者自微之词,其实是暗示谜底撇开“人”字偏旁不猜,将“但书”作“旦书”来猜即可与谜面扣合。

  有典化无典

  指谜面似乎是借用典故,实际上却布下谜阵,瞒天过海,用其文而避其义,通过对谜面进行别解,从而把谜底推出。

  如:“细君”打三字口语“小皇帝”。“细君”的典故是:汉武帝赐肉给群臣,东方朔抢先拔剑割了一块肉,想带回家。武帝问他为什么,他说带回去给“细君”。细君是东方朔妻子的名字,后人遂以“细君”泛指妻子。今撇开原典,将“细君”别解成“小君主”,以“细”扣“小”,“君”扣“皇帝”,遂得出谜底“小皇帝”,又如“莫须有”(打四字口语),谜底:“不要胡来”。谜面的典故是:南宋奸臣秦桧为了投降金国,就诬陷奋力抗金的爱国将领岳飞,并把他逮逋下狱。大将韩世忠问秦桧:岳飞犯了什么罪?秦桧说:岳飞的罪“莫须有”。意思是“也许有”。韩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后遂以指捏造诬陷的罪名。此谜不按原典正面会意扣合,却将“莫须有”别解为“不要有须(胡子)”来扣合谜底“不要胡来”。从而达到有典化无典的作用。

  场合和对象暗扣

  在1986年桂林漓江风光,一边举行竞猜活动。当时有位谜友即席挥毫挂出一谜:“此时此地”(打国画家一),谜底是“李慕白”。面句出自唐李白《与韩荆州书》:“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谜底的“李”暗指李白,韩荆州即韩朝宗,曾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当时以善于识拨后进,在士流中享有盛名。根据制谜者姓名暗扣的谜—如“众人皆醉唯我独醒”(打现代作家一),谜条上注明制谜者为朱某。这条谜的谜底是“朱自清”。“自清”与谜面题意扣合,“朱”暗扣制谜者本人,谜底别解为“唯有我朱某一个清醒”。

  一谜多底

  同一个谜面和谜目,却有多个不同的谜底的现象叫做一谜多底。

  例如“兴会无前”(打字一)这条谜,如果采用减损法来猜射,谜底是“公”字。这是将谜面别解成“兴会”二字没有(无)前面部分,剩下“八”和“台”合成“公”字。但如果采用方位法来猜射,谜底却是“佥”字。这是将谜面别解成如果把“兴会无”三字的前面部分(即一、人、一)组合起来,便拼成一个“佥”字。又如这样一条谜:“人丁”(打成语二)如果采用减损法来猜射,谜底是“大打出手,一笔勾销”。解作“打”字出了手得“丁”,“大”字勾销了“一”得“人”合起来便是谜面“人丁”。但如采用增补法来猜射,谜底却是“如出一口,大有可为”。解作:在谜面“人丁”上如出现“一口”二字,“一”与“人”合成“大”,“口”与“丁”成为“可”,即“人丁”变成了“大可”,从而与谜底相扣。

  由于灯谜猜制手法多种多样,也由于谜底范围相当广阔,出现一谜多底的现象是不足为奇的。关键在于要对这个问题正确对待。一方面在制谜时要反复推敲。多方审查,尽可能避免一谜多底;另一方面,如果别人猜的底同样扣合贴切,言之成理,那么也应该算猜对,因为这样才符合猜谜的客观情况,使人口服心服。

  旧谜新猜

  这里的“旧谜新猜”是指借民间谜语为面,去猜射灯猜之底的一种新颖别致的灯谜猜射方法。它是民间谜语与谜横向联系的产物,是将民间谜语与灯谜两种不同的猜射方法有机地结合而形成的综合体。旧谜新猜与灯谜重门格有点类似,它是先根格民间谜语的谜面揭出原来的谜底,再以这个谜底作为中介谜意,运用灯谧别解手法去猜射符合谜目要求的谜底。

  例如:“一粒谷,撒满屋”(打摄影名词一),这则民间谜语原底是打一物“电灯”。如今可根据一盏电灯将整间屋子照亮之意境,进一步揭出谜底“室内光”,别解为“室内充满了电灯光”,从而与谜面意境相互关映。又如:“千条线,万条线,掉到河重就不见”(打中国市名一),这则旧谜原底是打一自然现象“下雨”。如今可以从“雨水”这个中介谜意进一步运用别解手法进行思索,便不难将灯谜之底“天水”揭出,谜底别解成“天上落下来的水”从而与谜面意境相吻合。再如:“一间屋窄窄,内有五个客”(打三字俗语),这则旧谜原底是打一人类动作“穿鞋子”。如今却从谜面“五只脚趾穿入一只窄窄的鞋子里面”这样一种意境,运用别解手法,揭出谜底“穿小鞋”。还有这样一则旧谜:“棋盘大大,棋子多多,能看不能摸”(打国际名词一),原来的谜底是打自然界事物“星星”。如今从“天空好比棋盘,星星好比棋子”这一意境,运用别解手法进行联想,便可顺藤模瓜似地将谜底“最高当局”揭出,谜底别解为“高高的天空当如棋局”。

  应当指出,上述这种“旧谜新猜”与过去那类“旧谜新猜”是有本质区别的。以往所谓“旧谜新猜”,所使用的都是同一类民间谜语手法,即主要根据有关事物的特征、性质、用途等去会意出谜底,只不过是换另一个角度去猜射;另一个谜底罢了。但它们同样属于民间谜语范畴。本书介绍之“旧谜新猜”,虽然也借用民间谜语作谜面,但却是运用了灯谜别解手法,从文义别解之角度去进行更深一层猜射;此外,它还严格规定谜底与谜面不能出现雷同的字眼,否则便是“犯面”,不能成立。所以它应当属于灯谜范畴。上述这种“旧谜新猜”形式是首先由广西南宁市灯谜爱好者创造出来的。由于谜面借用的是妇孺皆知的民间谜语,猜射却使用灯谜别解手法,因而更显得情趣盎然,别有风味。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雅俗共赏的猜谜新形式,是灯谜创作上的一个创新和改革,深受群众欢迎。

  字字双谜

  “字字双”原是曲词牌,古今许多谜人用它做谜面或谜底,从而形成一种灯谜表现形式。如果用“字字双”做谜面,谜底要求每字笔画每字笔画组成皆成双数。

  如:字字双(打国名一),谜底是“多哥”。又如:字字双(打已故作字一),谜底是“舒舍予”即老舍。“多哥”包含有两个“夕”和两个“可”,“舒舍予”由两个“舍”和两个“予”组成。如果用“字字双”谜做底,则要求谜面成文并能拆成双数的字。如:女子也好驰马(打词牌一),谜底是“字字双”。谜面有两个“女”字,两个“子”字,两个“也”字,两个“马”字,皆成双数。又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打词牌一),谜底是“字字双”。谜面为宋代著名女诗人李清照词,全句皆由双字组成。

  字字双谜虽然由来已久,但谜味不够浓,扣合较浮泛,这是显而易见的。

  简介

  早在夏朝,就出现了一种用暗示来描述某种事物的歌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歌谣发展,演变成“廋辞”(亦称“隐语”)。当时由于列国分争,有不少游客在进谏时,往往都用“隐语”道出已见,使君王从中得到启发。《国语·晋语》记载“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可见那时的这些“廋辞”和“隐语”,就是中国灯谜的雏形。直至南朝宋学家鲍照作“井”、“龟”、“土”三个字谜,并以《字谜三首》收入他的诗集后,才有了“谜”字一称。

  开始的谜流行于口头说猜,三国时期有人把谜写在纸上贴出来令人猜对。到了南宋,有一些文人学士为了显示才学,常在元宵花灯之夜,将谜条贴在纱灯上,吸引过往行人,因之又有了“灯谜”一称,《武林记事·灯品》中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清中叶以后,谜风大盛,涌现了许多谜师。辛亥革命后,灯谜形成了南宗北派两种风格,到了旧社会,由于谜家大都是士大夫阶层,有些文人自命清高,片面强调风雅,排斥民间灯谜。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灯谜活动更加蓬勃发展,谜材谜作日益完善丰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都有灯谜活动及灯谜学术交流。《谜语》古称“隐语”,“廋辞”。今通常指传统民间谜语。中国著名古典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中说:“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之嘲隐,化为谜语。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像物品,纤巧以弄思,浅察以炫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他对谜语从理论上作了高度的概括,对谜语发展的历史,谜语的定义及其特征都作了深刻的分析和精辟的阐述。

  在灯谜文化源头,应该是人类远古的神话。神话时代是人类文化发生的时代,而所有文化的发生都源自于人类的问题意识。[4]

  传统民间谜语与灯谜不同,灯谜属于文义谜,而民间谜语除了少量字谜外,都是以事物的特征来隐射的,因此,民间谜语属于事物谜。民间谜语主要着眼于事物的形体,性能,动作等特征,运用拟人,夸张、比喻等手法来描绘谜底,从而达到隐射的目的。灯谜主要着眼于猜射对象的名称,主要运用别解手法。民间谜语的谜底范围比较窄,除了少量字谜以外,极大多数都是事和物,如动物、植物、用物、自然现象、人类行为等。灯谜的谜底范围更广,从字谜、成语、诗词、各种用语,到事物、事件等皆可入谜。民间谜语的谜面往往是山歌体的民谣,以四句形式出现较多,讲究押韵而有节奏,读之可以琅琅上口,而且形象生动,便于口头传诵。由于民间谜语通俗易懂,故大多数都适宜少年儿童猜射。因此,有时也把民间谜语

  元宵节灯谜

  称作儿童谜语。而“灯谜”的规则比较严格,文学特征也比较强,因而猜射难度也比较大,需要一定的学识水平,因而对成年人来说,更有趣味。自古以来,谜语由于其谜体不同,所以在各朝代的名称亦有所变化。谜语在春秋时叫“言隐”、“隐语”、“廋辞”;在汉时叫“射覆”、“离合”、“字谜”;在唐时叫“反语”、“歇后”;在五代叫“覆射”;在宋时叫“地谜”、“诗谜”、“戾谜”、“社谜”、“藏头”、“市语”;在元时叫“独脚虎”、“谜韵”;在明时叫“反切”、“商谜”、“猜灯”、“弹壁”、“弹壁灯”、“灯谜”、“春灯谜”;在清时叫“谜子”、“谜谜子”、“切口”、“缩脚韵”、“文虎”、“灯虎”、“春谜”、“灯谜”等。

  基本特征

  1.独特的结构:灯谜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谜面、谜目和谜底,也称灯谜三要素。

  2.面与底别解:灯谜利用汉语字词多意的特点,不把谜面作原意解释,从而得出别样的意思,所谓“谜贵别解”,别解方成谜。

  3.面与底异字:在灯谜中凡是谜面上有的字,在谜底中不能再出现,否则称为“露春”,灯谜是不允许露春的。

  元宵节经典灯谜示例

  元宵佳节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性活动,其中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活动。在古代,百姓都去看灯、猜谜语,文人们则饮酒、赋诗、答对。其实,猜灯谜与猜谜语一样,有很多种类别:字谜、儿童谜语、动物谜语、经典谜语、成语谜语等。最为常见的是字谜。一般谜面文字要求简介明了,通俗易懂。

【中国传统文化灯谜】相关文章:

中国传统文化灯谜的由来02-26

中国传统文化灯谜资料及答案05-18

中国传统灯谜及答案04-19

中国元宵节灯谜及答案09-28

中国古代儿童的经典灯谜02-06

中国古代灯谜及答案04-24

中国古代经典灯谜及谜底10-01

有关中国地名的灯谜340个09-30

中国古代经典的灯谜及答案210个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