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方法经验

时间:2023-03-25 19:27:58 学习方法 我要投稿

初中学习方法经验

  初中学习方法全面导引

初中学习方法经验

  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条件。以下我分别从预习、上课、作业、复习、考试、课外学习、实验课等七个方面,谈一下学习方法的常规问题。应当说明的是,我这里所谈的是各科学习的一般规律,不涉及具体学科。

  一、预习。预习一般是指在老师讲课以前,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做好上课的准备。所以,预习就是自学。预习要做到下列四点:

  1、通览教材,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

  2、预习时如发现与新课相联系的旧知识掌握得不好,则查阅和补习旧知识,给学习新知识打好牢固的基础。

  3、在阅读新教材过程中,要注意发现自己难以掌握和理解的地方,以便在听课时特别注意。

  4、做好预习笔记。预习的结果要认真记在预习笔记上,预习笔记一般应记载教材的主要内容、自己没有弄懂需要在听课着重解决的问题、所查阅的旧知识等。

  二、上课。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不言而喻,上课也应是同学们学好功课、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决定性一环。上课要做到:

  1、课前准备好上课所需的课本、笔记本和其他文具,并抓紧时间简要回忆和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2、要带着强烈的求知欲上课,希望在课上能向老师学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3、上课时要集中精力听讲,上课铃一响,就应立即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有意识地排除分散注意力的各种因素。

  4、听课要抬头,眼睛盯着老师的一举一动,专心致志聆听老师的每一句话。要紧紧抓住老师的思路,注意老师叙述问题的逻辑性,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

  5、如果遇到某一个问题或某个问题的一个环节没有听懂,不要在课堂上“钻牛角尖”,而要先记下来,接着往下听。不懂的问题课后再去钻研或向老师请教。

  6、要努力当课堂的主人。要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认真观察老师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大胆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参加课堂讨论。

  7、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老师的“开场白”往往是概括上节内容,引出本节的新课题,并提出本节课的目的要求和要讲述的中心问题,起着承上起下的作用。老师的课后总结,往往是一节课的精要提炼和复习提示,是本节课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8、要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最好是一边听一边记,当听与记发生矛盾时,要以听为主,下课后再补上笔记。记笔记要有重点,要把老师板书的知识提纲、补充的课外知识、典型题目的解题步骤和课堂上没有听懂的问题记下来,供课后复习时参考。

  三、作业。作业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作业不仅可以及时巩固当天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把学过的知识加以运用,以形成技能技巧,从而发展自己的智力,培养自己的能力。作业必须做到:

  1、先看书后作业,看书和作业相结合。只有先弄懂课本的基本原理和法则,才能顺利地完成作业,减少作业中的错误,也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2、注意审题。要搞清题目中所给予的条件,明确题目的要求,应用所学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3、态度要认真,推理要严谨,养成“言必有据”的习惯。准确运用所学过的定律、定理、公式、概念等。作业之后,认真检查验算,避免不应有的错误发生。

  4、作业要独立完成。只有经过自己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才能促进自己对知识的消化和理解,才能培养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同时也能检验自己掌握的知识是否准确,从而克服学习上的薄弱环节,逐步形成扎实的基础。

  5、认真更正错误。作业经老师批改后,要仔细看一遍,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要认真改正。要懂得,出错的地方,正是暴露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弱点的地方。经过更正,就可以及时弥补自己知识上的缺陷。

  6、作业要规范。解题时不要轻易落笔,要在深思熟虑后一次写成,切忌写了又改,改了又擦,使作业涂改过多。书写要工整,解题步骤既要简明、有条理,又要完整无缺。作业时,各科都有各自的格式,要按照各学科的作业规范去做。

  7、作业要保存好,定期将作业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复习时,可随时拿来参考。

  四、复习。复习的主要任务是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在理解和掌握的过程中提高运用知识的技能技巧,使知识融汇贯通。同时还要通过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真正成为自己知识链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复习要做到:

  1、当天的功课当天复习,并且要同时复习头一天学习和复习过的内容,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对老师讲授的主要内容,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和关键,特别是听课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更应彻底解决。重点内容要熟读牢记,对基本要领和定律等能准确阐述,并能真正理解它的意义;对基本公式应会自行推导,晓得它的来龙去脉;同时要搞清楚知识前后之间的联系,注意总结知识的规律性。

  2、单元复习。在课程进行完一个单元以后,要把全单元的知识要点进行一次全面复习,重点领会各知识要点之间的联系,使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有些需要记忆的知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地记忆。

  3、期中复习。期中考试前,要把上半学期学过的内容进行系统复习。复习时,在全面复习的前提下,特别应着重弄清各单元知识之间的联系。

  4、期末复习。期末考试前,要对本学期学过的内容进行系统复习。复习时力求达到“透彻理解、牢固掌握、灵活运用”的目的。

  5、假期复习。每年的寒假和暑假,除完成各科作业外,要把以前所学过的内容进行全面复习,重点复习自己掌握得不太好的部分。这样可以避免边学边忘,造成高三总复习时负担过重的现象。

  6、在达到上面要求的基础上,学有余力的同学,可在老师的指导下,适当阅读一些课外参考书或做一些习题,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考试。考试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通过考试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以便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学习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明确努力方向。考试时应做到:

  1、要正确对待考试。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方法,考得好,可以促进自己进一步努力学习,考得不好,也可以促使自己认真分析原因,找出存在的问题,以便今后更有针对性地学习。所以,考试并不可怕,绝不应当产生畏考心理,造成情绪紧张,影响水平的正常发挥。

  2、做好考试前的准备工作。首先是对各科功课进行系统认真的复习,这是考出好成绩的基础。另外,考试前和考试期间要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保持充沛的精力,这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必要条件。

  3、答卷时应注意的主要问题是: ①认真审题。拿到试卷后,对每一个题目要认真阅读,看清题目的要求,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结论,然后再动手答题。②一时不会做的题目可以先放一放,等把会做的题目做完了,再去解决遗留问题。③仔细检查,更正错误。试卷答完以后,如果还有时间,就要抓紧时间进行检查和验证。先检查容易的、省时间的、错误率高的题目,后检查难的、费时间的、错误率低的题目。④卷面要整洁,书写要工整,答题步骤要完整。

  4、重视考后分析。拿到老师批阅的试卷后,不仅要看成绩,而且要对试题进行逐一分析。首先要把错题改正过来,把错处鲜明地标示出来,引起自己的注意,以便复习时查对。然后分析丢分的原因,并进行分类统计。看看因审题、运算、表达、原理、思路、马虎等因素各扣了多少分;经过分析统计,找出自己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对做对了的题目也要进行分析,检查自己对题目的表达是否严密,解题方法是否简便等。

  5、各科试卷要分类保存,以便复习时参考。

  6、杜绝各种作弊现象。

  六、课外学习。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扩展,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在搞好课内学习的基础上,适当进行课外学习,可以开阔自己的知识领域,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同时对课内学习也会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课外学习应注意:

  1、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有目的地选择学习内容,原则是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弥补自己的学习弱点。

  2、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一些有关学科的课外读物学习。

  3、课外阅读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宁可少而精,也不多而滥,切忌好高鹜远、贪多求全。

  七、实验课。实验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实验的目的是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有效地扩大知识领域,培养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的技能技巧,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实验课要做到:

  1、实验前做好预习,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法、步骤等。

  2、注意熟悉实验用仪器设备的名称、功能和操作方法。

  3、实验要自己动手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测定数据,做好记录。同时要分析出现误差的原因。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爱护仪器设备,注意安全。

  4、实验完成后,要认真而实事求是地写好实验报告。

  学习心得

  第一讲 学习要有科学的方法

  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因素很多,例如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先天遗传素质、后天身体状况、教师与家长教育水平高低以及教育方法是否得当,校园小环境与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原有知识基础好差以及智力、能力强弱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想学(目的态度);二是会学(学习方法)。 可以说,所有学生在刚进校的时候,都是想学的。但是,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同是那几个老师所教,使用统一课本,入学时基础差不多,过了一段时间,成绩就会出现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距会越来越大,初二年级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就是典型的例证。什么原因呢?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虽然开始个个想学好,但是有的会学,有的不会学。会学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加想学。越想学知识越增加,智力越发展,能力越提高,成绩越拔尖,形成良性循环。不会学习的学生,开始学习不得法而成绩暂时不好,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进学法,变不会学习为会学习,经过一番努力是可以赶上去的。如果任其发展,不思改进,不作努力,成绩会越越来越差。当差距拉大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容易赶上了。那时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不想学习。越不想学成绩越差,继而在思想上产生一种对自我能力的怀疑,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子,对学习完全失去了信心,厌恶、害怕甚至拒绝学习。这种恶性循环一旦形成,必将成为学习上的失败者。分析这两种学生的发展过程,前者走的是:想学——会学——更想学的路线,后者走的是:想学——不会学——不想学的路线。两条路线起点相同,分歧点就在学习方法上。

  由此可见,会不会学习,也就是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对广大青少年学生来说,确是至关重要的。

  什么叫学习方法?就是学习时采用的手段、方式或途径。只要在学习,就必然采用某种方法:这种方法是科学的还是不科学的?是主动学习掌握的还是无意之中形成的?对促进学习成绩上升、学习能力提高,作用是大还是小?只是没有想过,或虽想过但没有认真注意和研究罢了。通过调查和观察,就会发现,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上课前,有的学生对老师这堂课要讲的内容一无所知,坐等老师上课讲解,老师讲什么就听是什么,老师叫干什么就干什么,显得呆板被动,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的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听课时有的放矢,对预习发现的难点、重点和关键的地方细听详记、思考理解,当堂掌握,在学习中较好地发挥了主体作用。同是预习,方法也不一样。有的看起书来,象是看小说似的,不大容易发现问题,更难掌握教材的内在联系,即使发现什么问题,也不停下来问个为什么,不去追根求源搞清楚;有的看书时动手又动脑,把新课中的旧概念、旧知识查个水落石出,对新课中的问题能理解的就当时弄通,弄不通的就记下来,等上课时集中注意力听老师分析讲解。

  课堂上,有的学生全神贯注,专心听讲;有的分心走神,瞌睡打盹。同是听课,有的象架录音机,全听全录;有的象个速记员,边听边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一大堆;有的以听为主,边听边思考,有了问题记下来;有的干脆不记,只顾听讲;也有的边听讲边划书边思考。同样是思考,有的思考当堂内容,有的思考与本课相关的知识体系,有的思考教师的思路,有的拿自己的思路与教师的思路相比较。

  下课后,有的学生抢做作业,作业一完,万事大吉;有的先回忆复习课上讲的内容,然后看书整理笔记,把教材充分理解掌握了,才开始做作业。有的课上未听懂,下课也不问,随它去了,玩得天晕地黑。

  同样,在看参考书、做习题、阶段总结、考前复习以及考后分析等其它环节上,也都存在着种种不同的做法。

  以上是从每个具体学习环节上看的。如果从学习整体过程上看,也是形式多样,方法各异。有的先预习后上课;有的不预习就上课;有的只重视上课,课后抄抄作业就算;有的课上未听好,课后一头钻进作业堆里面;有的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也有的课前认真预习,课上专心听讲,课后及时整理,独立完成作业,按期做好阶段复习总结;还有的定有周密的学习计划,合理地安排时间,科学地进行预习、听课、作业、复习、总结,考试时胸有成竹,每考必胜……

  以上方法是怎样来的呢?通过调查可知,来源与五个方面:(1)向别人学的;(2)自己摸索“悟”出来的;(3)同学之间研究切磋得来的;(4)老师断断续续指点的;(5)从某些书中受到启发的。不管从哪个方面得来的,难免是片面体会或“一孔之见”,往往属于经验型,带有片面性,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适用性。需要教者帮助找到一种便于学生掌握和运用的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哪儿呢?近几年,笔者共问卷调查了一万多名(8000名初中生,2000名高中生,540名中师生)成绩较好的学生,并分别邀请其中成绩拔尖、学习有法的同学开了几十次座谈会,让他们介绍学法,总结经验,探求规律。大家倾向一致的意见是:每天六节课中的新授课,都要按照:预习——上课——整理——作业这四个步骤组成的环节滚动一次。一个章节结束,都要进行系统复习总结这一步骤,使每课时的小环环环相扣,形成整体,不仅如此,他们在每个步骤上都有许多具体做法和严格要求,对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也都有得力的措施。把这些做法、要求和措施集中起来,把前四个步骤称为环节,构成完成每一课时的学习不可缺少的四环,加上最后一个步骤,合称“四环一步”。按照这一过程去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按每一环节和步骤上的科学方法去做,就称为“四环一步”学习法。

  如果从一个阶段或一个章节来看,教师在教几个课时之后,一般要按章节,按单元把所学内容联系起来复习总结一次,学生也往往要根据所学内容的知识结构进行复习总结,使自己的知识前后衔接,融汇贯通,达到系统掌握之目的。

  综上所述,学生学习过程应由每一课时的四大环节加上阶段系统复习总结这一必要步骤组成,“四环节”以上课为中心,每天必做;“一步”按章节,分单元进行。四环节一步骤节节相连,步步相通,构成了学习过程的有机整体。预习是起始环节。为上课扫清障碍,开辟道路,做好知识上的准备;上课是中心环节,既是预习的目的,又是对预习的检验,同时对下面几个环节起到关键作用;课后整理消化是中继环节,是上课的延续和加强,又为顺利做作业创造条件;独立完成作业是深化环节,既巩固前面的成果,又为阶段复习提供了典型材料;系统复习总结是贯通步骤,是对本阶段诸课时学习的回顾与总结、提高与升华,又为转入下一阶段学习奠定了基础。“四环一步”缺一不可,否则,就使学习过程中断,破坏学习的连贯性和方法的整体性。运用这一方法进行学习,符合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心理过程,又与教师教的过程相配合,相辅相成,浑为一体,符合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第二讲 认真预习 初步加工

  预习,即课前自学。是学习新知识的起始环节。一般指在教师讲课之前,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为上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的过程。

  预习从时间和内容上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种:(1)课前预习。是在老师讲课以前,先自学下一节课要讲的新内容;(2)阶段预习。指预习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内容,范围往往是一章或几章,需要一个比较完整的时间才能进行;(3)学期预习。指开学前在假期里,把新学期的教材先自学一遍。这三种预习,一个比一个线条要粗。

  课前预习有以下几点好处:

  1.预习可以提前消灭听课中的“拦路虎”。、 通过预习,必然会有部分内容弄不懂。为什么看不懂呢?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没有掌握好有关的旧知识,也可以说没有掌握好新课的预备知识。预习就象“火力侦察”,可以发现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不使它成为听课时的“绊脚石”。这样,在学习和理解新知识时就会很顺利。有的学生之所以听讲效果差,有一条原因,就是没有准备好听课前所必需的旧知识,从而给听课带来了各种困难,很难做到当堂理解。结果上课时间被白白浪费。而预习,就可以避免这种被动局面的出现。例如,课前预习到初一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和它的解法》一节时,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就是求这个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它的一般步骤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但一定要注意当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必须改变”。如果不预习,上课时老师又不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直接讲“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必须改变”的内容,有的同学就会听不懂。如果停下来,去问同学或查书,就会耽误了听课,结果,一步掉队步步掉队,再听也接不上了。这节课可能弄得心烦意乱,毫无成效。如果在预习过程中及时补上旧知识,上课听讲,接受新知识就会比较顺利。

  2.预习可以提高听讲水平。 一般说来,预习不可能把新教材全都理解了,总会遗留下一些不懂的问题,盼着上课时解决。这样听讲目的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讲效果好。比那些老师讲什么听什么、主观上没有思想准备、没有重点、没有具体目标的学生,要主动得多。当老师讲到自己预习时已经理解的部分时,就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要看老师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拿自己的思路与教师或同学的思路进行比较,看教师或同学高明在什么地方,不足在什么地方,自己还有哪些理解不够的地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假定书上有一道题,有A、B、C三种解法,你预习时掌握了B种解法。课堂上老师把问题提出后,你就会胸有成竹地期待着,看老师或同学是怎样做的。如果有同学用C种方法解时,就可以举手提出你的B种解法,因为你的解法比较高明,教师、同学都会向你投来赞赏的目光,你心里就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愉悦感。如果那个同学也用B种方法解,你会因为与他不谋而合而高兴。如果老师在总结同学们的解法之后,提出了A种解法,你就会感到惊喜不已,心中有顿开茅塞、别有洞天之感,佩服老师高明,更加虚心向老师学习,拍脑袋责备自己为什么没有想到这一步,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激起今后预习的欲望。可见,预习后上课不是没事干,而是听有重点,看有“门道”,学有目标,重在思考。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掌握新知识,而且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果先不预习,不管用哪种解法解,都认为对,不会产生上面的情感体验,印象淡薄。由于盲目的听课,听和记本来就够紧张的了,哪里还能够匀出精力来思考理解?更谈不上与教师同学比较思路了。

  3.预习可以提高笔记水平。

  由于预习时看过课本,所以老师讲的内容及教师板书,书上有没有,心里一清二楚。凡是书上有的,上课可以不记或少记,也可以留下空白待课后记。上课时,着重记书上没有的或自己不太清楚的部分,以及老师反复提醒的关键问题。这样做,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思考理解问题上。有的同学课前不预习,不知教师板书的内容书上有没有,从头抄到底,顾不上听课,更来不及思考,失去了许多宝贵时间。后来翻翻书,原来许多内容书上都有,根本用不着抄。着种盲目性的听课,大大影响了听课的效果。

  那么应该怎样预习呢? 一是要妥善安排时间。最好在前一天晚上预习第二天要上的新课,这样印象较深。新课难度大,就多预习一些时间;难度小,就少预习一些时间。应选择那些自己学起来吃力,又轮到新讲课的科目进行重点预习,其它的科目大致翻翻即可。某些学科,也可以利用星期天,集中预习下一周要讲的课程,以减轻每天预习的负担。

  二是要明确任务。预习总的任务是要先感知教材,初步处理加工,为新课的顺利进行扫清障碍。具体任务,要根据不同科目、不同内容来确定。一般有:(1)巩固复习旧概念,查清理解新概念,查不清、理解不透的记下来。(2)初步理解新课的这部分基本内容是什么?思路如何?在原有知识结构上向前跨进了多远?(3)找出书中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4)把本课后面的练习尝试性地做一做,不会做可以再预习,也可以记下来,等老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问。

  三是要看、做、思结合。看,一般是把新课通读一遍,然后用笔勾划出书上重要的内容,需要查的就查一查,需要想的就想一想,需要记的就记。做,在看的过程中需要动手做的准备工作以及做做本课后的练习题。思,指看的时候要想,做到低头看书,抬头思考,手在写题,脑在思考。预习以后还要合上书本,小结一下。做好预习工作,还要注意几个问题。如果以前没有预习的习惯,现在想改变方法,先预习后上课,一下子全面铺开,科科课课都搞提前预习,时间就会不够用,弄得十分紧张,质量也未必能够有所保证。解决的办法是:先选一两门自己学起来感到吃力的学科进行预习试点,等尝到甜头,取得经验后,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再逐渐增加学科,直到全面展开。二是预习应在做完当天作业之后进行。时间多时,就多预习几门,钻得深一点;否则就少预习几门,钻得浅一点。切不可每天学习任务还没完成就忙着预习,打乱了正常的学习秩序。前面讲过,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四个环节组成了每课时的一个圆环,只有当前边一圈滚过之后,方才能滚下面的一圈,不能因重视一个环节而打乱了圆环滚动“轨迹”,影响其它环节的运行。三是学习差的同学,课前不预习,上课听不懂,课后花大量时间补缺和做作业,整天忙得晕头转向,挤不出时间预习。其实,这种同学差的根本原因可能就在“不预习”上,因为前面一个圆环“欠债”,而影响了下面环节的顺利进行。这些同学在短时间内要多吃些苦,在完成每天学习任务之后,加班个把小时预习。这样做虽然费了时间,但上课能听得懂,减少了因上课听不懂而浪费的时间,花在课后整理消化、作业上的时间也可以减少许多,时间一长,运转正常了,学习的被动局面改变了,就不需要再加班了。四是根据学习的惯性理论,在各门学习成绩都很好的情况下,有特殊原因,时间太紧,对自己擅长学科也不一定要课课预习,不是重点、难点的章节也可以不预习。思路照样联系得上,好象铁轨上留有缝隙,火车照样通过一样,但是距离不能太远,否则就会造成“翻车”。

  第三讲 专心上课 积极思考

  上课,是学习的中心环节。一个中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上度过,各科知识的获取以及智力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上课这一环节完成。从学法调查中可知:凡是学习得法、成绩好的学生都十分重视上课这一环。凡是未学好、成绩差的同学,最主要就差在没有专心上课上。

  那么怎样才能专心上好课呢? 1.重视听讲。充分认识到老师在上课时的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在上课时表现得最充分,时而指引方向,时而启发诱导,时而鼓劲加油,时而扶持帮助,教者始终处在学生的前列,为学生引路导航、指点迷津。老师的分析讲解、启发点拨,不管从内容的连续性、生动性还是从方法的系统性、灵活性,都比课后的辅导详细得多,更是同学们自己看书远远不能比拟的。不仅如此,教师还能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不断调整教学的进度和方式。千方百计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可以说,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走的是一条最简捷的认识道路。每位同学应虚心向老师学习,在老师指导启发下上好每一节课。有的同学认为,父母懂得数理化,回家补补就行了,这些想法千万要不得,有了这些念头无意之中就会放松听课,降低四十五分钟的效率。

  2.专心听讲。课上应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解,眼睛要盯着老师的嘴;看老师表情;耳朵听老师讲课的声音;头脑思考老师所讲的内容,思路应与老师保持一致。有的同学努力这样去做了,但是,有时听着听着,自己的思路离开了老师讲解的思路,独自思考起来。我们说,上课向老师学习是有时间性的,千万不要丢掉这个宝贵的机会。要尽量强制自己,使自己的思路与老师的思路保持一致,同步前进。如果自己在老师启发下有了比较好的想法,可以在笔记本上记下几笔,等下课后再去深入思考。在课堂上思路不可离开“向导”,单独行动,更不能乱发奇想,思想上“开小差”。课堂上“分心”、思想上“跑马”是学习的大敌。

  3.会听门道。一般老师上课分成几个大步骤:开始复习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接着引入新课,进行分析、论证、推理。启发引导同学们理解掌握新课的内容,最后还要概括小结一下。如果是数理化英语等科目,中间可能还要进行一些必要的练习。同学们要听得出来,明白每一步骤讲话的目的。 另外,在听课时,有的同学从兴趣出发,对自己想听的认真听,对那些理论性强、比较枯燥的内容就不认真听,这样也是不行的,因为知识是有连续性的,忽视了哪一部分都会破坏知识的系统性,降低学习效果。

  4.当堂弄懂。指课堂上就要基本理解掌握所学的新内容。一堂新课,总要介绍一些新概念、新关系、新技巧、新方法。那么,课堂上就要搞清楚每一个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弄清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对数理化中的公式、法则、定理、定律要知道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以及如何变形和运用。对政史地文中的原则、要点、方法要当堂理解和记忆。对英语中的新词、句型、语法关系要及时熟记和掌握,当堂任务当堂完成,尽量不留尾巴,不增加课后负担。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当堂懂呢?这与个人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以及预习程度都有关系。在课堂上教师讲到哪里,你就想到哪里,教师讲什么问题,你就理解什么问题,教师“启”,你就“发”,始终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在思考理解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下面两种情况,要学会处理。

  一是在理解过程中出现不理解或者理解不透的地方,应争取在老师允许下提出问题。当场把它弄懂。如果课堂上不允许停下来解答你的问题,这时的思路就不要停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不休,应该暂时跨过去,继续听老师分析讲解下面的内容,等下课后再去请教老师,把课上“卡壳”的地方弄懂。

  二是有的同学由于把主要精力放在思考理解上,顾不上记笔记。一课下来见别人记了很多,自己记的甚少,心里不踏实,怀疑自己的学习方法不对。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记笔记是为了帮助理解记忆的,记是手段,理解是目的。如果上课时既能理解又能记好笔记,当然更好。如果二者之中只能顾其一的话,那么就干脆不记,以保证专心听讲和当堂理解。等下课后,再借别人的笔记补一补。课上虽说顾不上记,手里也要拿一支笔,当老师讲到某个问题对自己有启发时,或某个问题不懂、或有什么好的想法时,可在纸上或书上简要地记上几笔或画个符号,留待课后重点解决,防止关键地方或有价值的地方漏掉。有的同学认为,不管懂不懂,先记下来,等课后再慢慢理解、消化、吸收。本意并不错,但是一旦有了这种想法,上课脑筋不大动,拼命记笔记,下课笔记一大本,问题一大堆。想把一个一个问题都思考弄通,但时间和精力都不允许。无行当中“欠”了帐,欠帐多了,成绩就拉下来了,智力发展也就慢了。

  5.理清思路。指自己的思路不但要跟着老师走,而且要把知识发展思路及教师引导思路理清楚。知识发展思路,在预习时可能理过,但不一定理清楚。上课时就应特别注意,弄清楚本节课所学的新内容,是怎么从上节课发展来的,在本学科知识体系中处在是什么位置,有什么作用,等等。这样理,有利于理解也有利与记忆。

  教师讲课时,不但要理清知识发展思路,而且要想方设法讲解、启发,让同学们懂,这就是教师的引导思路。怎样理清教师的引导思路呢?一般来说,应做到如下四点:首先应认清“一条大路”,即老师每上一节课,从头至尾所走过的路。这节课主要内容是什么,老师开头怎样引入的,中间怎样分析引导的,最后怎么解决的,都应瞻前顾后地认识清楚。其次看怎样“过关斩将”。一条大路不是直的,看有几道弯,有几个关卡,老师带领学生怎么过去的。第三看是否步步有据,环环相扣,每转一个弯,每过一个关,是否顺利通达,还有没有“含糊”的地方。第四要评价老师思路。一般来说,老师思路是高明的,要搞清高明在什么地方,用哪些思维方式,思维过程怎样,虚心向老师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但是,有时老师的思路不一定是最佳的,同学们可以用自己的思路与其比较,通过比较一定受益匪浅。

  有的学生课上不大注意老师的讲课思路,而偏重与记忆老师推导、总结出来的公式或结论,认为这是一条“捷径”。其实,这是一条“死路”。因为学习是为了达到增长知识和发展智力这两个目的,跳过认识事物的艰苦思考过程,死背结论是记不住的。就是记住一些,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死知识。死知识忘得快,又不能用于解决问题,更谈不上发展智力。

  6.抓住关键。指抓住本节课知识内容上的关键和学科特点上的关键。知识内容上的关键因学科及具体内容而异。一般而言,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关系式是关键,当老师讲到这些关键地方,你一定要特别注意,紧抓不放。例如讲到“勾股定理”一节,一定要抓住定理的内容(怎么回事?)定理的证明(怎么来的?)定理的应用(怎么用的?)这些关键的地方抓住了,十分有利于定理的理解和掌握。

  对于学科特点,不少同学往往容易忽视,不管上什么学科的课,总是“听、记、想”,不懂抓住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例如,有的学生,外语课上不愿意跟着老师大声朗读,做分组实验时,自己不动手,光看别人做,自己抄个结果;老师做演示实验时,不注意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观察和思考,只是看热闹,这些都是未抓住学科特点学习的具体表现。长此下去,必然会影响学习效果。实际上,各门学科的内容体系、发展思路、训练要求及教的方法各有特点,学习中非抓住这些特点不可。例如,生物课经常使用实物模型、标本和挂图进行教学,物理和化学课,则经常要做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来认识物质的理化性质,因此,在上物理、化学、生物课时要特别注意观察和实验,并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思考来掌握科学的概念和规律。代数的内容体系是通过运算种类的增加和数域的扩大来展开的,几何的内容是通过由简单的图形到复杂图形的认识逐步深入的,学习时就要抓住知识发展脉络,通过大量演算、证明等练习,获得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语文和外语课就完全不同了,主要学习字、词、句、章节等基本知识,并通过听、说、读、写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和文字。

  第四讲 及时整理 理解消化

  下课后,有的同学就忙着做作业,课间十分钟也不休息。自习课上,作业多纪律就好,作业少纪律就差。课上听得很好,甚至还有什么好的想法,但几天就忘了。这些现象,都说明还有一部分学生忽略或不重视课后整理、理解消化这一环节。按照正常学习程序,下课后,应把当天所学内容及时复习整理、理解消化吸收。具体地说,应做好下面四件事:尝试回忆、看教科书、整理笔记和看参考书。

  1.尝试回忆 就是独立地把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回想一遍,逼着自己专心致志地去动脑筋。象过电影一样,在头脑里“重映”上课时的一幕又一幕,理解、消化一个又一个关键问题。好比牛吃草反刍那样,吃的时候为了抢速度,狼吞虎咽地吃下去,其中有“夹生”或“生吞活剥”的地方,休息时,再把食物回到口腔里,细细地加以咀嚼。 尝试回忆的好处:一是可以检查当天听课的效果。如果自己能回忆出全部或大部分内容,就说明自己预习和上课的效果是好的。如果大部分回忆不出来,或关键的地方回忆出现中断,思路连不起来,就应当及时寻找原因,改进预习和上课的方式方法。二是可以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培养爱动脑筋的习惯。因为尝试回忆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动脑筋思考。使学生的知识在大脑中“重现”。使其显得突出、显眼、深刻,起到巩固强化记忆的作用。经常这样回忆,不仅记忆力大增,而且能养成爱动脑筋的好习惯。三是能提高看书和整理笔记的积极性。回忆是学习成果的无声表达,如果表达不出来,自然会很着急地看书翻笔记,自觉地把遗忘部分作为重点来看。从而使看书和整理笔记有了明确的目的,提高积极性。

  那么,怎样进行尝试回忆? 第一,回忆预习的经过。有哪几个新概念,哪些地方懂了,哪些地方当时还未懂,自己是怎么查的,怎么记的,怎么想的。 第二,回忆上课的经过。老师是怎样引入新课的,自己懂的部分老师是怎么讲的,自己理解与教师讲的是否一致?自己不懂的部分老师又是怎么讲的,关键的地方老师又是如何启发、引导点拨的?为什么自己预习时弄不懂,老师比自己高明在什么地方? 第三,回忆刚学的知识,是否真正理解,知识点是否衔接?尤其是理科内容,新知识是如何从旧知识推导或引入的,思路是否贯通?新知识与旧知识有哪些联系?

  回忆时,可以边回忆边对照课本和笔记,也可以先全部回忆一遍,把回忆不起来或理解不透的地方记下来,一起看书、查笔记,或请教别人把它弄通弄懂。

  2. 看教科书 尝试回忆后,不管你回忆起来还是回忆不起来,都应该从头至尾、逐字逐句地看教科书。丝毫马虎不得,要一面看书、一面思考。因为这时已不是初次看书,而是在预习、听课和回忆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可以全面过目,重点思考。对前面环节中已经理解和记住的部分,不必再花很多的时间,要在那些回忆不起来、思考不连贯、理解不深的地方多花些时间,直到彻底弄懂记住为止。

  看书时,可用彩色笔把书上的重点、新概念、关键地方、容易忽略之处勾划出来。在书的四周空白处,可以记上一些自己的简要体会、高度概括课文内容的语言以及有利于记忆、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果书上写不下,也可以写在一张纸上,贴在书上的眉头或边角上。以便今后看书时,从这些地方迅速得到启示,回忆起书中的主要内容和关键之处。有的同学平时只重视做题目,而不重视看教科书,事实上,这是舍本求末。近几年高考和中考之后,有许多同学说:“都是书上的题目,太浅了,所以我未考好。”这些同学吃的就是不重视看教科书的亏。教师教书有句至理名言:“以纲(教学大纲)为纲,以本(教科书)为本。”同样,这对同学们的学习也是适合的。

  3. 整理笔记 整理笔记,主要是把上课时未记下的部分补起来,把记得不准确的地方更正过来,把次序颠倒、逻辑顺序不清的地方整理一番。笔记的内容应当简练明白,提纲携领,详略得当。一般来说,笔记的主要内容有:(1)预习时,发现自己掌握不太好或已忘了的旧概念、定理、公式等。(2)预习时发现的问题或体会。(3)自认为的重点、难点、关键。(4)听讲看书时自己悟出的重要体会。(5)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或结合点。(6)容易发生错误和混淆的概念。(7)补充书上或老师讲课中的不足。(8)从参考书上摘录下来的,对本课内容有极强针对性的材料等。

  如果平时每课都把笔记整理好,阶段复习就有稽可查了,打开笔记本要有尽有,检检顺顺就行了。一旦复习考试,花点儿时间把笔记本翻翻,眉目清楚、中心突出重点、难点、关键地方一目了然,大大省去了考前突击查找资料,重新思考,临时归纳总结所花的时间。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理笔记是把知识深化、简化和系统化的过程。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和特点。经过整理的笔记无疑是一份珍贵的复习资料,应该妥善保管,以备需时之用。

  4. 看参考书 现在参考书很多,有的学生不加选择,乱看一气,实在是利少弊多。因为参考书是根据读者的不同层次,从理解问题的不同角度,围绕要解决的不同问题而编写的。有的参考书内容超纲,或深或浅,还有少数参考书粗制滥造,错漏百出。乱看参考书犹入把自己带入山高路险的歧途上跋涉,事倍未必有功半,危害甚大。

  那么,是不是就绝对不可以看呢?也不是,看看适宜的参考书还是很有益处的。特别是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应该多看一些参考书。问题在于看什么样的参考书和怎么看。下面提几点意见供同学们参考。

  (1)选择深浅相宜,解疑释难的参考书。每门课程可以选一本主要的参考书,这本主要参考书的编排体系应与教科书相同或相近,水平相当或略深一点,作为课本的伴读本,其它的作为一般的参考书。

  (2)有时先看教科书,对课本上知识基本理解后,再去看参考书。有时课本上的某一内容难于理解,也可先看参考书,看它是怎样分析阐述的,从中受到启发。

  (3)紧紧围绕老师讲的中心内容去看参考书。参考不能“参”得太远,如果脱离当时所学的中心内容,参考就会变成“干扰”了。

  (4)参考书中有精彩的论述、精彩的题目,可以缩写注在课本上的有关地方,也可摘录放入笔记本的相应部分。

  (5)看参考书的时间也可以放在做完作业之后,时间长就多看,否则就少看。

  第五讲 独立作业 练习巩固

  学生做作业,习以为常,好象没有研究的必要。其实并非如此,还有不少同学“不会”做作业。有的是属于认识问题,例如有的同学不知道做作业有什么用,只是因为是老师布置的,不得不做。抱着交差和应付的态度;有的属于方法问题,例如有的学生课后不看书整理,不理解消化就忙着做作业;有的学生课内课外作业做得很多,但收获不大,成绩提高不快;有的属于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问题,简单题会做,复杂一点就没门了。因此对于作业问题,还必须认真讨论一番。

  1. 做作业的意义 做作业的意义至少有四条: 首先,它可以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如果做作业很顺利,从一定程度上说明预习、听讲和课后复习的效果是好的。反之,则说明对知识并没有真正掌握。因此,通过做作业可以发现问题,以便及时补救。 其次,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做作业时的思考,可以把混淆的概念搞清楚;把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出来;把公式的变换搞熟练,总之,有利于把书本上的知识转换成为自己的知识。 第三,可以培养思维能力。作业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必然会促使自己积极思考。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不仅使自己学会运用新学到的知识,而且也培养了思维能力。 第四,做作业可以为总复习积累资料。因此,做完作业后,不应当把它一扔了事,而应当进行定期的分类整理。复习时,翻阅一下这些记录,看自己平时“劳动汗水”的作业,既方便省事又印象深刻。

  2. 做作业的基本过程 (1)审清题意。题意是做作业十分重要的一步。拿到一个题目,首先判断它属于哪一类,难易程度如何。要逐字逐句把题目默读一遍或几遍,对题目中每一个概念,每一层语法关系,每一个关键的字、词,乃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要搞清楚。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要求语文功底较好之外,还要对本学科的专用术语、字母代号的意义以及公式、法则、定理、定律等十分熟练。同时让自己的思路顺着题目的路线思考。通过思考,准确透彻地理解题目的意思,分清已知条件有哪些,题目要求的结论是什么?

  (2)寻找思路。审清题意之后,就要利用题目给出的条件和要求的结论去寻找解题的思路。一般有三种方法:一种是执因求果,即从已知条件出发,眼睛盯着要求的结论,寻找道路前进,最后到达结论。第二种是执果索因,即结论成立必须具备什么条件(第一层条件),这些条件在已知条件中有没有,如果没有,那么使这层条件存在的条件(第二层条件)是什么?这样一层一层地追下去,直到追到已知条件当中全部有了为止。这样,已知条件和要求结论之间的道路就打通了。第三种办法是前两种办法的结合,即从两头相向出发寻找,直到两下相遇搭上头为止。在寻找解题思路的过程中,有时要过几道关卡,方能打通思路,关卡一多,容易挡住人的视线;有时条件多,头绪多,显得乱,让你如坠入五里雾中,寻不到路径。怎么办?可以采取分和联的办法解决:分就是分解,即把一道题尽量分割解剖成几个部分,使之成为一道道小题目,然后再研究,各个击破,部分的解题办法,合起来就是一个整体的解题思路。有时一道大题不好全分只能分少部分出去,这时要先把分出来的小题目解决了,再解决核心部分。联就是联想联想这个题目的有关部分在课本中的什么地方,与其有关的内容是什么?过去是否解过与其相同或相近的题目,那时候是怎样解的?如果能联想起有关的旧知识,那么与此题相应的规律、原理、原则、公式就会浮现在脑海中,通过推理可以从已知条件推出许多题目中没有直接给的新条件新根据,从而左右逢援为解题打开通道。分,是化繁为简,化大为小,一个一个解决问题。联,是把不熟悉的题目化为熟悉的题目,做到轻车熟路、得心应手地解题。

  有时因为题目较复杂,为了思考方便,也可以把审题的过程画成简图,这实际上是一个运用学过的知识,把题目加工改造的过程。经过这番加工,直观明了,一道解题捷径出现在眼前了。

  (3)正确答题。答题是把解题思路表达出来的过程。做题要做到保质保量,要求一遍对和速度快。一遍对指思维、表达和运算的准确性。不少学生通过审题找到了解题的正确途径,可是真的一动手,得出来的结果却常常不对。原因之一就是平素练习不够,眼高手低,要做到一次对,特别应注意的是解题步骤不能跳跃,应按步就班一步一步演算,书写规范化。速度快,这是讲做题的效果问题,即在准确的前提条件下快速把解题过程书写出来。要想解题快,一要钻得深,思潮如泉涌,思路有捷径。二要格式明,什么样题,怎么样解,心中十分清楚,解题步骤该要的要,不该要的不要,书写干净利索。三要刻苦练,熟能生巧,巧能快也。

  (4)仔细检查。这是保证作业质量不可缺少的一步。这一步的任务就是学生自己想办法判断作业对不对,这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检查的办法很多,下面介绍几种。(1)逐步检查法。就是从审题开始,一步一步检查。这种办法一般可以检查出计算、表达上的错误。但往往不能发现思路上的错误。(2)重做法。即重做一遍,看结果是否一样。(3)代入法。将计算结果代入公式或式子看看是否合理。例如解方程后,将“解”代入原方程进行验算,就属于这种方法。

  3. 做后的总结与提高 作业做完之后,应认真回过头去总结一下自己的解题过程,很好地“玩味”一番,具体地说,应作以下几件事。 (1)一题多解和一题多想。每做完一道题以后,要认真想一想:解这道题的方法和思路是什么?有没有别的思路和方法?这道题能不能变一变。从另一个角度提出,如果做这道题时能积极开动脑筋,把题目钻研透彻,做到对一道题采用两种或多种解法,一道题引伸出几道类似的题(一题多想),无疑会使你思路开阔,大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比较归类,以少胜多。习题千变万化,数量繁多,有“题海”之称。怎么办呢?要善于将它们比较归类,也就是说,做完作业后,应当想一想这道题在知识上属于哪一类?在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上又属于哪一种?要对做过的题目进行横向比较,找一找它们共同的地方。题目做的越多,这种从一般到特殊的比较就越重要。总之,一个学生,如果在做作业时,善于把这几种解法进行比较,找出“思路正确、方法对头、步骤简明”的最佳方案,并进一步通过比较把习题进行归纳,归入知识的体系中去。这样做一道题可以抵上做十道题、百道题。以后见到同类题,就可以很快地做出来,就是遇到综合题也可以通过分析而演变为熟悉的基础题,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是从“题海”中解放出来的最好办法。另外,比较归纳分类的工作,要靠自己“亲自实践”花一番思考的功夫来完成。人家总结出来的类型题可以参考。但不要去死背人家的结论,更不要在做题时死套。

  (3)错题要订正。订正一道错题,比多做一道新题更有价值。因为从错处暴露了自己知识和能力上的弱点。是审题问题、计算问题、概念问题还是推理问题?经过更正后,可以补上自己的欠缺。更正错误时,最好用彩色笔把错误的地方勾划出来,在旁侧注明正确答案。到复习时,看看经过自己更正的作业,就可以避免再犯同类错误。不少学生,作业或卷子发下来后,只看一下分数就扔了,并不认真地去更正错误,这样就无法在复习时“提醒”自己,从而失去了错题对自己的警戒作用。

  4. 如何做课外习题 课外习题指课本以外和老师布置之外的习题。做课外习题应量力而行。当你把当天老师布置的或课本上题目之后,并且在完成第二天的预习任务之后再做。时间长就多做,时间短就少做,没时间就不做。有的同学热衷于做课外习题而影响了课本的正常学习。正确的做法是:紧紧围绕当时的学习中心内容,选择一本深浅适度的习题集,利用学习剩余时间,适当地做一些题目,以增加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开阔眼界,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在做课外习题时,方法上与做课内作业也不同。可以只看不写,对那些一看就会,或与课本上重复没有新意的题目应一看而过,对于那些自己从未见过,但利用课本上知识又能解,且构思巧妙,别有新意,自成题型的题目就要认真地去做,把题目类型、解题思路与过程详细地写出来。不但写,而且还要认真总结,把它吸到自己知识宝库中去。就是这种好题、妙题,同一类型一般只做一个就行了,不要重复多做浪费时间。对于那些与当时学习内容无关或关系不大,或者偏深,必须用课本以外的新知识去解的;或者偏浅,做起来没有意思的;或者思路十分狭窄的偏题、怪题,坚决不做。

  另外,书面作业是要交给老师看的,同时自己也要保存备查。因此应书写工整,条理清楚,简明易懂,清洁卫生。这样做有以下几点好处:复习时,看起来方便;可以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差错,也有利于检查时查找;老师批阅起来方便。要想做到作业书写工整,条理清楚,应在方法找准后落笔,或在演算纸上先做一遍再写到作业本上去。书写时应按各科作业的规范要求去做,培养自己科学、严谨的作风。

  第六讲 系统复习 总结提高

  在开始进行下单元或下一章节内容学习之前,教师要回过头来,认真总结本阶段教学情况。学生也要回过头来,看看近期内自己走过的学习之路,总结本阶段学习情况。这一学习活动就是总结。复习总结是对前面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再加工,并根据学习情况对学习进行适当调整,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它是学习四环节之后的一个重要步骤。 1. 复习总结的重要作用 (1)融汇贯通,编制知识之网。有人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起来的强有力的知识体系”,这里所说的一种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是指系统化的知识,而形成系统化的知识正是复习的中心任务。一个学生通过平时分科、分章、分节的学习,可以基本上完成对各科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理解任务,但这时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比较孤立、片面,显得凌乱,通过复习总结,把各部分知识有机地“串”起来,力求融会贯通,透彻理解,直到掌握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完成知识体系化的任务为止。系统化的知识具有少而精的特点,具体说,知识的信息量减少了,重点突出了,认识深刻了,关系清楚了,十分有利于理解和记忆。复习表面看是重复,实际上是知识的深化,其效果与初次学习不大一样。

  (2)查漏补缺,保证知识的完整性。 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出现漏洞和欠缺,有的属于理解问题,有的属于记忆问题。通过复习,一旦发现,就可及时补上。凡是复习抓得紧的学生,学习中的漏洞和欠缺都能及时得到补救。因此,他们的知识就比较完整。知识的完整与否是十分重要的。很多同学学不好,考不好,其实他们头脑中也学了很多知识,只是这些知识的整体性差了些,还存在不少错漏之处罢了。例如一个学生外语考了100分,另一个考了50分,真的前一个学生的外语知识就比后一个学生多一倍?并不是这样。因为正确解答一个英语题目要准确无误地用到好几个知识,其它都会,只有其中一两处不会,那么这个题目就难得全分。同样在解数理化题时也是这样,一道题有五个弯子,你能过去四个,就差一道弯过不去,这个题目就做不到底,就难得全分。久而久之,不仅学不好知识,还严重影响你的智力发展。有人形象地把整体知识比喻成一张网,学习特别好的同学知识整体性好,捉起鱼来一条跑不掉,考试经常得100分。有的同学知识整体性差,网上大洞小洞很多,鱼儿从洞中跑掉了,哪里还能考到什么好分数。但是只要这些同学抓紧复习这一环节,树立信心,是完全可以学好的。

  (3)强化记忆。 就是说要把学习的成果牢固地贮存在大脑里,以便随时“取用”。有些学生总抱怨自己记性太坏,学过的知识到用的时候往往想不起来。早在1885年,德国的心理学家艾滨浩斯通过实验,发现刚刚记住的材料,一小时后只能保持44%,一天后能记住33% ,经过两天留下的只有28% ,六天以后为25% ,学习以后,所有的人都会发生先快后慢的遗忘过程。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人通过学习掌握知识在大脑中形成了一定的神经联系。遗忘过程就是头脑中已建立起来的神经联系消褪了,要想使这些联系不消褪,不仅靠对学习材料理解的深刻,而且要通过反复的、有效的刺激(复习和练习)来强化这种神经联系。实际上记性好的同学,不仅学习时重视理解,而且重视复习,他们是“每天有复习,每周有小结,每章有总结”,经常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上进行复习,从而形成了惊人的记忆力。

  通过复习总结,就可以在头脑中编织起一张完整、系统而牢固的知识之网,有了这张网,不仅可以熟练掌握以前的知识体系,还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孔子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2. 复习总结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1)适当安排复习内容。 一种是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内容进行。例如复习总结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就要抓住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它的解有几种情况,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思路是什么,有哪几种解法,有哪几种类型题等问题进行。与此无关的内容暂不复习。这样就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问题在头脑中处于明显突出的地位,印象深刻。有的学生复习没有明确的中心,效果很差,看一遍只能起到一个熟悉的作用。知识仍然是零散的、没有围绕知识点形成知识团块。另一种是按预定的章节进行复习总结。把本章的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定律、要点等精华提取出来,再贯通思考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用“联系”再把这些精华要点“串”起来,有机地“挂”‘在自己的知识“网”上。另外,复习总结的内容不要超越教学大纲,更不要离开教材的范围和体系。否则会出冤枉劲,甚至造成错误。

  (2)要认真做好复习笔记。 在复习中同学们经过艰苦的思考获得了完整而系统的知识,应当珍惜这个学习成果。及时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有了复习笔记,就可以使下次的复习建立在这次复习的基础上,不必再从头开始了。有了复习笔记,时常看看可以起到提纲携领、强化记忆的作用。调查中我们发现会学习的学生,一般都很重视做复习笔记。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终于把厚厚的一本书变成了“薄薄”的几页纸。而这几页纸上记录的正是“编织”成的“知识之网”。复习笔记千万不要变成课本的再版,上课笔记的再造,要尽量简明,一目了然。此外,笔记要具有自己的特长。凡自己认为掌握得好的可以从略,认为掌握不好的则要详细些,可以说笔记是自己劳动的结晶,知识的精华,一定要妥善保管好,备考时用起来,可以使自己迅速回到曾经到过的最高水平;使自己迅速地抓住知识的全局,优秀生在考前往往只翻一下复习笔记就行了,考前很轻松,这种轻松是平时紧张劳动换取的。

  (3)要抓紧平时的学习 要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归纳和抽象概括,从而完成知识系统化的工作。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细胞,如平时不抓紧学习,那么复习就变为“补课”了,一天复习下来,只不过弄清一些局部问题,根本无法掌握系统化的知识,这样做,时间也不允许,可见抓紧平时的学习(上课、预习、作业等)是搞好复习的基础,复习是平时学习的深入和继续。

  (4)要在尝试回忆中进行。 复习中,遇到问题不要急于看书或问人,要先自己想。这对于集中注意力,强化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很有好处。如果分成几次复习一个完整的知识,那么每次复习时,先把上次内容再回忆一下。这样做不仅保持了知识的连贯性,而且对记忆有很好的效果。

  (5)要适当看点题、做点题。 先把过去做的有关习题温习一下,具体方法先回忆解题思路,在这个基础上再适当做点题,目的是检查复习效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选题要围绕复习的中心来选,通过做综合题来推动知识的完整化和系统化,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复习总结过后,还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对学习进行调整。中学这个“黄金时代”,对每个学生来讲都是极宝贵的。每个学生都应当使自己的学习沿着勤奋、科学、高效的道路前进。这样才能为今后的事业打下雄厚的基础。要想做到这一点,要善于及时发现自己学习中的问题(包括学习目的、态度、方法、计划等)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怎样才能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呢?主要可以通过复习总结、考后分析、自我检测等活动来发现问题,一旦发现了自己的偏差和问题,就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达到改进学习的目的。例如某位同学在复习总结时,发现许多英语单词忘记了,语法关系也混淆不清,就知道自己前阶段英语未学好,再分析是什么原因,如果是时间用少了,下阶段就要多用些时间,如果是方法问题,下阶段就要改进方法,如果是受到了什么干扰,下阶段就要尽量排除这种干扰,如果实在排除不了,还要尽量设法使干扰造成的影响越小越好。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凡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都很重视学习时间的调整分配。当然,调整也包括对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计划、学习方法的调整。通过调整,学习目的明确了,态度端正了,计划合理了,方法科学了,时间的分配和精力的使用恰当了,学习就会不断取得进步,学习成绩也就上去了。

  第七讲 几点建议和意见

  介绍“四环一步”学习法的目的,是希望同学们逐步掌握先进的学习方法,以保证学习质量不断提高。如果不照着去做,再好的方法也没有用。 照着做,学习先进的学习方法,这本身又存在着如何学的问题。如果学习不当,轻则会影响学习效果,重则会造成不如不学的后果。因此对于如何学习,提几点建议供同学们参考。

  1. 把介绍“四环一步”学习法的文章通读一遍。让自己知道,学习是有方法的,方法是有优劣的,优的方法使人“开智”。优的方法主要有哪些方面内容,学习过程中究竟有哪几个步骤,每个步骤应该怎么做,知道了就留心,留心了就会有收获。

  2. 回顾学法,找出问题。回顾总结自己原有的学法,先看系统性和完整性如何,自己哪些方面和步骤已经做到了,哪些方面和步骤还没有做到。再看科学性和适用性如何,每一环节、每一步骤的做法是否科学,自己做的与书上讲的有哪些不同,书上讲的做法适不适合自己的学习实际情况。如此分析对比,一定能找找到自己原有学法上的不足和不妥之处。发现新方法中科学和可取的地方,认识到学习新方法对自己的意义,就会积极主动地改进和完善旧方法,学习和运用新方法。

  3. 逐步学习,全面展开。通过回顾总结,分析对比,如果你发现自己原有学法中有许多有待改进和需要完善的地方,切不可急于求成,一下子都改,一齐都补齐。那样做会因为要改要补的东西太多,时间和精力都不够,叫你无法应付而影响正常的学习。怎么办呢?可以正常地学习仍用老办法。在新方法中,先学一点,这一点可以是对自己最有用的,也可以是最容易学的。等这一点学到手了,再改学另一点。这样一点一点地学,积小改成大改,慢慢地就会把该学的都学到手,把老方法改成新方法。例如你在以前学习过程中只重视上课和作业这两个环节,现在不要一下子把另三个一齐补上,而是先补课后整理复习消化这一环节。如果科科这一环节都补,时间和精力都不够,可以选择其中一两门先补。假如你选择数学这一门,进行课后整理,理解消化之后再做作业,果然比以前又顺利又节省时间,那么你尝到了补上这一步的甜头,就会很主动地把这一步纳入你原来的学法中去,成为你学习方法体系的一部分。这一科成功了,逐步再把这一步补到其它学科中去。这一步骤都步上了,再如此这般把另两步也补上去。五个步骤齐全了,再逐步改进每个步骤上面的具体做法,尽量使之科学化和规范化。这种突破一点取得成功,成功一点吸收一点,逐步改进吸收,直到全面掌握全面展开的途径,是改进旧方法、学习新方法的成功之路。

  4. 持之以恒,养成习惯。习惯是由重复和多次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改变旧的习惯,学习新的方法,特别是在刚开始的时候,经常会受到旧的习惯势力干扰和阻挠。例如以前课前不预习,做完作业后看电视或睡觉休息。现在使用新的方法,做完作业后要预习第二天的新课,电视瘾上来了要压下去,眼皮打架,打盹虫需要赶跑。这些改变旧习惯、抗拒旧势力的做法会使人感到不舒服。因此,学习新方法,还要有坚强的毅力与之相配合,不怕暂时的不舒服。长期坚持持之以恒,直到形成新的习惯。当新的习惯形成之后,就会成为一种需要,不需要别人提醒,不需要意志加入。就会自然地按照新的方法去做。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地应用,好象处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方法变成习惯和“本能”的过程,在反复实践、熟练运用的过程中变得运用自如、得心应手,能力就自然形成了。

  “四环一步”学习法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种种心态。现列举几种并谈点看法。

  “这种学法太费时间,没法学。”这是学习吃力、时间不够用的同学提出的问题。他们认为环节多,如果真的这么做,可能一天连一门课也学不完。这是把学习过程的各环节孤立了起来,没有看到前面的环节是后面环节的基础,后面环节是前面环节的发展。

  可以说整个学习过程是一个“加速运动”,越学越快。正如有的学生说:“虽然我预习花了时间,但上课不再象以前那样,因听不懂而白白浪费时间了。”可以说预习所投入的时间,早已从后面的环节中得到了补偿。

  “改进学习方法是别人的事,与我无关。”这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容易有的想法。在他们看来,成绩好的学生方法也好。这种把学习方法看成是影响成绩的唯一原因,是片面的。因为成绩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水平,并不能反映出学生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获得这些知识和能力的。有些学生往往用勤奋掩盖了学习方法上的不科学。而成绩好又暂时起了迷惑作用,使他们不去注意方法上的问题。实质上他们是用长时间、低效率换来的好成绩,这就是经常说的“高分低能”现象。只要学习难度加大,由于学习时间不能无限制地延长,这些学生的成绩就会下降,甚至一落千丈。因为他们不科学的学习方法所带来的低效率已经无法承担学习的重担了。当然成绩好的同学可能已经按照这“四环一步”的学习方法学习了,但是在每一环节上,每一步骤上是不是都很恰到好处呢?恐怕未必。因为学习方法的完善是无止境的,学习成绩再好,在方法上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果改进了就会使你的学习成绩更好。

  “我只用了两环节(听课和作业),学得还可以嘛!”这也代表了一部分同学的声音。这可能是事实。但是这部分同学可以回想一下,你不预习就听课,听课时一定会遇到旧知识联系不起来的时候,课上卡了壳,课下必须补,这个补实质上还是属预习那个环节的工作。只是你把预习放到课后面去了。颠倒了一下次序影响可大了,不预习课就听不好,思考不起来,不仅浪费了时间,还使你这节课烦燥不安。课上听得少,想得少,课后补的就多,多到一定时候就叫你无法补。同样道理做作业之前不整理复习,理解消化,作业做不下去,反过来再去看书查笔记,再去理解,这样把理解消化这一环节和作业这一环节的次序颠倒了,致使做作业用了数倍的时间。不进行阶段复习总结,知识就形不成系统,到了最后考试时,想复习总结也来不及了,概念混淆,关系打架,许多东西似曾相识但又没有把握。时间一长,就忘没影了。这部分同学如果把“四环一步”的次序摆顺了,学习成绩一定会有一个大的飞跃。

  “我曾经学过这种方法,结果成绩反而下降了。”这种说法可能也符合事实。在改变学习方法的过程中,由于对新方法的不适应、不熟练,有时会出现成绩暂时性的下降。但是这种短时间的下降,却可以换取学习上长时间的上升,是值得的。这里涉及到学习惯性理论的问题。学习运动和物体运动一样,存在着惯性。物体运动中失去了动力,仍然能按原来的方向前进一段距离,但速度逐渐减慢。如果在物体原来速度很慢的情况下加速,必须达一定时间后,速度才能快起来,在刚加速的极短时间内,速度仍然很慢。学习也是这样,当成绩很好的情况下,你就是缺了几节课,成绩也不会明显地跌下来,但是骨子里正在下跌。只是没有体现出来罢了。当成绩较差的时候,你就是刻苦用功了一阵子,成绩也不会明显上升,也只是没有体现出来罢了。实质上,这也就是学习效果迟效性问题。用这个理论来解释因改变学习方法而成绩出现暂时性下跌,是十分有说服力的。一个人按照老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他的成绩就按照老的速度前进。当他改变学习方法的时候,旧的学法对他失去了作用,因此,速度逐渐降下来,新的学法还未掌握,或虽然掌握,但新的前进速度还未形成,处在新老交接的当口,成绩下跌一点是正常现象。只要持之以恒采用新的方法,形成新的速度之后,那就是老方法、老速度望尘莫及的了。在学习方法上破旧立新,可让人终身受益。

  还有一点应该说明,有的同学认为学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就可以偷懒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不是灵丹妙药,吃下去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可以一劳永逸了。相反,科学的方法需要勤奋才能学到手。方法对头可以使勤奋“勤”到点子上,少走弯路。方法不对就会“勤”不出成绩,或出多“勤”而少出成绩。我们讲方法,是在勤奋的前提下而言的,如果不勤奋,科学的方法就失去了意义,即使照着这几个环节去做,也会在学习过程中“偷工减料”,使科学的方法优越性体现不出来。

  几种实用的时间表

  1.总时间表  任何安排时间和活动的计划都必须以一个总时间表为核心——就是说,一份活动的固定时间表。一张总时间表一学期排一次就行了,除非基本的课程表有所变动。制作一份总时间表时,首先,把所有必须参加的学校活动,例如课程、上课以及实验时间都填上,其次,再填上其它固定的活动,如课业爱好、路上所花时间、锻炼、交往等等。第三,再加上家务杂活、睡眠及进餐时间。把固定活动的时间都填上了,表中的空白部分你就可填入每周及每天的活动规划了。你可以把这份主要活动时间表抄在一张大一点的卡片上,贴在桌子上或夹在笔记本里,这样你的脑子就不会乱成一团槽了。更重要的是,你还可以设想表中的空格就是你可以用来做其它必须做的事情的时段,这种表实际是根据教室里的课表来制作并要配合课表来使用。

  有一张总时间表作为基础,你就可以设计一份任何类型的时间表,这份 时间表能适应你的课业学习,与你独一无二的个性相结合。

  2.详细的一周时间表  如果有一份一周时间表作指导,有些人会工作得更好。一周时间表是一张扩大的总时间表。假如你的时间紧,但可以预先估计的话,你会需要一份详细的一周时间表。这种时间表只要在每学期开始时安排一次就行了。下面是做这张样表所依据的原则一例:星期一至星期五、星期六

  上午六点到七点。准时起床,可以避免狂奔乱冲和狼吞虎咽的早餐(或 干脆不吃)。

  下午十二点到一点。用十足的一小时来从容地吃午饭。

  五点到六点。晚饭前放松一下。你已经认真地学习了一天,这是应得的 报偿。

  七点到九点。通过系统地学习,你可以搞好当天的笔记,做完当天的作

  业。 九点到十点。为了防止考试前的“强记”,每天可花一定的时间复习以

  前的作业和到当时为止所学的课程内容。

  晚上十点结束学习能够刺激你在白天和黄昏学得更努力。 特别安排星期二下午两点到五点。去图书馆找作文所需资料。星期日下午七点到九点。英语作文。

  对一些作业来说,你得安排几个时段来进行研究,或者探究一些观点和 思想。

  星期六从中午起没作安排,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去参加一些娱乐活动,从事需集中大片时间来做的特别的科研项目,做困难课程的额外作业,或全面复习。

  星期日黄昏以前整个一天都是属于你的,上床前可以看看历史,因为它是星期一上午第一门课。

  3.一周作业时间表  另外一种一周时间表主要是根据作业的情况而不是根据可用的时间来安排的,这是总时间表的补充,无论何时你遇到了非同寻常的或长期的作业,你都可以运用这种表。由于它是为特定的作业而制订的,所以只适用于这一特定的星期之中。

  根据作业制订一周时间表,格式很简单。在一张有线的纸上划一条横线,将它大约分成两半。上面一部分列入课目、作业、估计所需的时间及预定的完成日期。然后将预定完成日期和估什的所需时间作为主要因素,在总时间表里找出可用的时间,给每一项作业都找出足够的时间,写在一周作业时间表下半部适当的横线上面。遵守你的这张时间表。优先考虑学习时间,只要你这样做,剩下的空闲时间才真正是空闲的。

  4.每日时间表  你可以会需要一张能随身携带的每日时间表,一张学生证大小的卡片正合适,你可以将它放在衬衣口袋或手提包里,这样,你需要的时候就可随时查看。

  每晚离开书桌前,你看一下总时间表,了解一下第二天要去上哪些课,并且有多少空闲时间,然后在一张卡片上草草写上第二天的计划:准备学习的课目,要办的事,体育锻炼,娱乐及你想参加的其它活动,给每一项活动规定时间。这样花费五分钟是非常重要的。理由有两个。第一,你把安排记在卡片上随时可查阅,这样可使你的脑子不会一片混乱。第二,你能将未来的一天先在脑子里过一遍,好像这样就开动了一个心理钟,使你能按照预定的时间行动。

  注意,每日时间表是以时段为基础组成的,不是由小片时间组成的。给每一个题目或活动规定一段时间将保证你学习的效率最高。

  课前预习与自学 1.预习的目的和时间选择

  预习的目的在于初步理解新教材的基本问题和思路;复习、巩固和补习有关的旧概念、旧知识;找出新教材中自己不理解的问题。预习最好做点笔记,把自己觉得不理解的问题记下来。预习的好处有四:第一,预习一般是 “单兵作战”,能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增强独立性,减少依赖性;第二,预习中发现问题,找出疑难点,带着这些疑难点去听课,能减少盲目性,增强听课效果;第三,经过预习,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在课堂上就有充裕的时间对老师讲授的内容进行思考、消化,有利于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当堂巩固知识;第四,重复是加强记忆的基本手段,课前预习就等于先学习了一遍,有利于加强记忆。

  预习中要有侧重点,主要了解课文的一般内容,找出疑难点,并标上记 号,听课时就有了针对性。

  预习从时间和内容上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课前预习——指上课前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2)阶段预习——用一个比较完整的时间,把下一阶段要讲的一章或几 章的新课内容自学一遍。(3)学期预习——指开学前,在假期中预习下学期的学习内容,这时往往需要浏览整本书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它的作用主要是了解一下要学习的新知识体系,摸清自己的特点,并采取相应措施,以便使自己的学习可以站在全局的高度上来进行。这种预习一般利用节假日进行。预习时间一定要安排好。什么时间采用哪种预习方法,每次预习要花多少时间,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好,预习还是不会奏效。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预习,不宜过多,不要深入学习课文内容的细节。否则会有反效果。因为,预习过多过细,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拼命讲课,学生却觉得“我都学过了”,没有听课兴趣,养成不认真听课的习惯。低年级小学生的功课并非难到不预习不能理解的程度,与其一直往前预习,不如把已学过的内容多复习,确实弄清楚,并加深理解,彻底记住。因此,低年级小学生以预习占二分;复习占八分的比例最理想。

  2.学期和阶段预习及其步骤  第一步:阅读序言。在课本里,论述的都是很严肃的课题。所以笔调都是严肃、学究气的。只有在序言里,才会丢开学者腔,不拘礼节地讲话,你也就可以在这里会见并了解作为一名普通人的作者。一旦你这样做了,在你阅读课本时,就会发现你能够与作者交谈,甚至争论。你会发现自己不时会冒出这样的话来:“不,我不同意那个观点。”或者“你这么说是什么意思呢?”此后,课本对你们就会具有较前大得多的含义。所以,不要错过这个机会。

  下面是一些在阅读序言里要寻找的东西:  (1)作者的目的是什么。了解作者的目的,是有很大的好处的。因为这样你就能够从正确的立场来阅读并解释课文。否则,阅读就会像一场搏斗,各种事实之间会显得毫无联系。

  (2)作者的目的并非如此。有时,你拿起新教材时,会先入为主地对作者的目的产生错误的判断,了解了作者并没有这样的目的,就能帮助你更清楚地了解作者的目的是什么。有了这样的警告,在阅读过程中,你的思想便不会不由自主地误入歧途。  (3)课本的结构。了解课本结构就好比有了一份路线图。你不仅能了解作者在讲些什么,而且还能了解作者将谈些什么。  (4)这本书与其它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这也是很有价值的信息。因为人们常认为一本论某一题目的新书又是老一套而已。所以,一经作者指出他们的书为什么不同,他们的说法或观点为什么是必要的,你阅读时认识会更清楚,因此对课文的理解也就越深。  (5)作者的资格。作者常常以一种很微妙的方式设法告诉读者他们的书是一个学者,一个该课题的专家所写的。如果你还没有读过本书的序言,那么,作为一个练习,你回过头去念一念,可能会觉得挺有意思。看看不仅对这本书,也对作者本人的了解增进了不少。

  第二步:看目录。奥苏贝尔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在一所大学里,把即将修冶金学的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从第一天开始就正式学习冶金学;第二组则先对“冶金学是什么样的学问”做概括性的说明,才进入本题。结果在起跑时慢了一步的第二组,最后成绩却比第一组好。从这个实验获得了所谓 “学习需要意义”的理论,也就是说,如果有一位指导者,事先将整体的概念让学习者接触过,那么即使学生当时还不完全了解,也有助于加速以后具体内容的学习速度。这种想法当然也可以应用于中、小学生的学习上,而利用课本或参考书的目录,就是一个好例子。虽然课本或参考书才只学到一半,即使看了后面的目录,也未必了解。但是,每次一翻开书,先让孩子读一次目录,就可以掌握过去所学的功课,在整体上居于什么地位;其前后关系又是如何。由这里可以体会出,读书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对学习也才能胸有成竹。

  第三步:阅读导论。序言里论述的是广泛和一般的问题。但导论所讲的则是狭小和具体的问题。 这里有四条为什么要阅读导论的理由:(1)导论常常写得很好,因为作者知道,导论等于一本书的橱窗——对于那些翻看这本书以决定是否要买它的顾客来说尤其是如此。  (2)作者利用有限的空间,将事实和思想压缩于其中。作为一名读者, 你可以从比较少的几页里得到很大的收益。(3)为学习这本书的其余部分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将来的作业更加容易,花费更少的时间并且比用其它方法更好地掌握课本的内容。  (4)有了在主要内容下划的线和页边空白处的摘记,你可以很快地,反复地复习导论内容,使你在阅读每一个指定的章节前有所准备,并对这个章节有所了解。

  3.课前预习的实用方法与步骤

  (1)学生在校的学习,必须是高效的,快速的,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课前预习就是高效快速学习的基础。课前预习可以初步了解新教材的内容和思路,做到提前思考;可以把教材中容易解决的问题先解决掉,扫清学习上的“拦路虎”;可以发现知识上的薄弱环节,抓紧复习巩固。

  (2)课前预习能够提高听课的效果。学生听课,大致有这样两种情况:虽全神贯注听讲,但自己进行分析的机会甚少,或者有闻必录,手用得多,脑用得少;带着预习解决不了的问题去听课,就能手脑并用。前一种同学,没有思想准备,又做笔记又听讲,十分紧张,没有精力去思考问题,新旧知识衔接不上,又不能停下听讲去问同学或查书,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长此以往,会造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

  (3)课前预习能够提高记笔记的能力。通过预习,对新课内容心中有数,课堂笔记就可以抓住讲授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有选择地加以记录。不预习,听课时不知道哪些是书上有的,哪些是老师补充的,哪些是重点,哪些是关键,忙着听、忙着记,“眉毛胡子一把抓”,这种“录音机”式的笔记,除了能锻炼速记能力外,丝毫无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4)课前预习能够培养自学能力。有人说,预习是自学的演习,的确是这样。我们正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短暂的,总有一天要走向社会,那就要靠自学来获取知识。如果在中学时代,能够通过预习,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就能为将来到高一级学校深造或走向社会的学习带来很大好处。将来,就不会在大量更新的知识面前无所措手足,就不会落在时代的后面。

  至于预习的方式,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个人的情况,选择以下几种:① 了解基本内容,扫清字词障碍的浏览式;②圈点、勾线、批注、摘抄的评点式;③研讨课文重点、难点的探讨式:①试做各种练习的技能训练式;⑤从复习旧知识转入接受新知识的复习式;⑥精读博览、拓宽知识面的辅助式,等等。

  下面着重介绍两种课前预习的操作方法:阅读法和回顾法。阅读法注重对新学的知识的理解;回顾法注重对已学知识的复习。第一种课前预习实用方法:阅读法。预习首先要“读进去”。要细读、深思;对读不懂的地方和思不透之处,要提出疑点,找出问题,带着这些疑问上课,力争听懂,以便取得较好的效果。预习开始的时候,首先从头到尾把课文朗读一遍或默读一遍,边读边思考:新课文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是按什么思路来阐述的?这个思路的道理是什么?读过之后懂不懂?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用笔记录在预习笔记本上。

  这种预习方法,表层目的是对新课文知识的预习,深层目的是以此理出一条检验自己学识的水平线。看在独立学习情况下,自己能掌握住多少内容。上课的时候,除了听老师讲课以外,还要比较一下,自己的理解和老师的讲解有哪些差距,这种差距是属于知识方面的,还是方法上的,找到原因也就找到了补短的目标。

  经过阅读预习以后仍不能理解的那部分内容,不必强求理解,把它记下来作为听课的重点。

  第一步:纵览章节 为什么要纵览、概括阅读呢?这里有两个很实际的理由:

  (1)纵览会帮助你掌握背景知识。如果对一个指定章节的内容,你事先一无所知,那么阅读和理解这个章节会既慢又困难。可一旦你在这样的章节里读到一个熟悉的观点——即你认出是以前曾学到过的东西,就可读得快些,理解得深一些。差别就在于先前的背景知识,而纵览则能使你很迅速地掌握背景知识。在纵览一个章节时,可以读一读部分或段落的主次标题,来发现并抓住主题,读段落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话来了解其思想,浏览一下词语,可熟悉书中的人名和地名,阅读第一段能帮助你了解该章的总目的,阅读本章末尾的摘要段落,你就能有一个总的看法。当然,这样对书中的思想和事实你不会非常了解,但是,以后在你仔细阅读中遇到它们的时候你就几乎会像老朋友一样把它们认出来,而这种熟悉感能够给予你信心并提高你的理解力。

  (2)通读章节可以提供事前的组织者。对章节一般内容的熟悉,能够形成学习上的事前组织者。熟悉的标志可以充作标题或类目,将思想、事实以及细节都集中在里面。所谓的“磁力中心”,把事实、思想和细节像磁铁吸铁屑一样吸在它的周围。下面是一种如何纵览课本章节的有效方法,可一试:首先花两三分钟试图从每一章的题目中来了解这一章的完整的意思。简略地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题目,随后就撇开这个问题对自己说: “让我们来瞧瞧对这个题目他说了些什么?”

  其次,再用正常的方法将开头的几个段落读一下。如果不这样做,那就 好比从半中间插入别人的谈话。

  然后,根据印刷字体的不同来读。目光投向以粗体字写的大小标题上。这些标题像报纸上一则新闻的小标题,它们等于小摘要。然后再读一读这些小标题下面的一两个句子。再后,浏览着其余材料,找寻其它部分的信息,它们可能用斜体字、划线字或改变铅字大小等不同的标记。不要略过插图、曲线图以及图表,只要读读图片下的解说词,弄明白图表和曲线图上线条的含义就能够很容易地学到许多东西。注意去阅读最后的一个段落或标有“摘要”的最后一个部分,在这一部分,作者常常将所有他在章节里讲述的思想汇集在一起。

  最后,在开始阅读这一章节并记笔记之前,再花上几分钟把从略读中所获得的各种片段知识拼凑起来。有时为了把这些材料汇集起来,要再回到一章开头的地方,只是翻翻书页,看一看已经看过的地方。 纵览这一方法的重要一点是能够帮助克服惰性。许多学生觉得打开书本学习是件很困难的事。如果你也是这样的学生,那么就可以试用纵览这个方法,因为它不是涉及实质性问题式的阅读。用这个方法可以使你学习得轻松些。在略读的时候,不能偷懒,要集中注意力。但要读得慢一点以便你能正确地理解事实、思想以及原理。一旦你吸收了一个错误,就很难再将它除去。第二步:圈点勾画预习时,应该边读边划,边读边批,边读边写。“划”就是划层次、划重点。读了一段如果看不出层次,抓不住要点,那就没有读进去,要再读几遍。“批”就是把自己的体会、看法写在旁边。这些体会、看法究竟对不对,可以在听课中验证。“写”就是把自己不懂的问题简单地整理出来。“划”、“批”、“写”这是阅读的“犁铧”。思考的种子,只有在耕耘过的土地上才能更好萌发。

  第三步:提问在读完书后,能够回答问题的人,一般在阅读前和阅读时就能够提出各种问题。这是获得高度理解的令人惊奇和有价值的技能。提问行之有效的一个主要原因:提问能迫使你集中注意力以及敏锐、直接和有选择地注意你所阅读的字句。如果脑子里没有任何问题,那么你的眼睛只是略过段落中所有的字句却不会认识到就是这些字句包含了各种答案。没有提问题,也就不会有答案。  在阅读和钻研课本内容的时候,如何预先提出问题呢?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办法是将每一个标题都变成问题。例如,主标题为“记忆的几个基本方面”,那么就立即可将它变为“什么是记忆的见个基本方面”,听上去很简单,事实上也很简单——但却起作用。

  下面是另外的一些例子: 小标题问题

  记忆的踪迹 什么是记忆的踪迹? 遗忘率 我们遗忘得有多快? 回忆的组织 如何组织回忆? 衰退理论 什么是衰退理论?

  把标题变成问题后,就会为了回答问题而阅读标题下面的材料。一遇到标题就将它变成一个问题。这样,在读完一页时,就会有新的收获。

  还有一些对几乎任何标题都能适用的一般问题,有的读者喜欢通过提出这些一般问题来引出具体的事实和思想。有的读者喜欢通过提出问题与回答问题的方式来与作者交谈。不管哪一种方式都产生一种积极探索的态度。下面是一些一般问题:

  这一段落告诉我什么?

  这一段落在这一章中起什么作用?对于这个段落,我能提些什么问题呢?重要的论据是什么? 这个例子是不是能够把主要问题讲清楚?

  如果这个事实或思想是真实的,那么按逻辑说,接下去应该谈些什么呢?

  如果这是对的,那么对我已经接受的知识有什么影响呢?

  第四步:预习后想一想预习后,自己关上课本想一想:下节课老师要讲什么?自己懂不懂?与这个新问题有联系的旧知识是什么?自己是否已经掌握?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需要上课时听老师讲?这样检查,可以看出自己预习的效果怎样,以便进行调整、改进。第二种课前预习实用方法:回顾法。回顾法主要是在预习新课文的时候,要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以发现自己掌握知识的薄弱环节。本来,已经学过的知识是应该记住的,可是事实上,由于种种原因,学过的知识或者忘记了,或者记不全了,或者记错了而不自知,从而变成了对新课文理解的“绊脚石”。有的同学感到听课效果差,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扫除这些“绊脚石”,缺少听好新课所必备的知识,对课堂上老师讲的新课很难立即理解,课堂上某一处卡壳,后面就更听不懂了。

  通过回忆,查一查不懂的概念在哪一章哪一节中讲过,如果还回忆不起 来,就找出旧的课本或笔记本认真看看,直到弄懂为止。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和新课内容不同,新内容不懂可以搁着,到课堂上听老师讲;而已学过的知识,老师在课堂上是不会讲的,如果预习时没搞懂,就会影响听课了。

  4.预习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预习时不要全面铺开。一方面时间不够,另一方面预习的质量也无法保证。最好选择一二门学科进行试点,这一二门学科最好是自己学起来最吃力的。从这一二门试点,取得经验后,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再逐步展开。

  (2)预习的时间,要根据学习计划可以提供多少实际时间来安排。不能因为过多地抓了预习,而挤了别的学科的学习时间。时间多时,预习内容可以多一点,钻得也可以深一点。预习时间少,则可以少预习一点,钻得浅一点。预习时,留点问题在课堂上听老师讲是正常的,所有的问题要想在预习中全解决,对多数同学来说,是很困难。

  (3)对于自己擅长的学科,可以不预习或少预习。如果预习了,那么就应当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在听讲时和老师的思路进行比较,从而把学习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循环学习法

  学习成效与记忆能力切切相关。不同的人的记忆能力有差异,但除了极少数智力存在缺陷的人外,差异是不大的。只要我们合理地安排时间和复习,是能取得好的效果的。那么怎样根据人的心理特点合理地安排时间呢?

  1885 年,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用无意义音节为材料进行了保持记忆程度实验。发现并绘制了第一条保持曲线或遗忘曲线(又称艾宾浩斯曲线)。实验的结果是:在学习材料刚刚能记住的一小时后,受试者对他所学的材料仅仅保持 40%左右,第一天,保持仅三分之一,到第六天逐渐地下降到 25

  %。他认为:尽管各人的保持曲线不尽一致,但总的趋势却是相同的。根据艾宾浩斯曲线,遗忘具有先快后慢的规律,复习必须及时。有关实

  验还表明:在复习时间和其它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采用分阶段复习比集中在一起复习效果要好。如果集中复习是在学完全部内容后,集中复习是五小时,那么分阶段复习则应在整个学习中分四次复习,第一次半小时,第二次一小时,第三次一个半小时,第四次复习是两个小时。每次除复习本单元的内容外,还复习前几个单元的内容(第一次除外)。

  综上所述,只有合理地进行信息的整理,才能达到牢固记忆的目的。所谓“循环学习法”就是以上述原理为基础的。在新的信息传入大脑后,印象还没有渐消之前,及时地进行整理,接着又在不同的时间多次加以复习,使印迹不断强化,以求把传入的信息变成牢固的记忆。具体方法是:在学习某门知识的过程中,采取学习——复习——再复习的方法,即学习某一内容后,花少量时间进行一次复习,接着学习下一部分内容,结束后再进行一次学习

  (包括前面学习的内容),如此下去,直到学完全部内容为止。

  例如,某本书一共有四章:第一章分为四节,第二章分三节,第三章分六节,第四章分三节,若将每两节作为一个单元,其步骤是:

  (1)初学和复习第一章第一、二节。

  (2)初学和复习第一章第三、四节。

  (3)复习第一章第一——第四节(小循环)。

  (4)初学和复习第二章第一、二节。

  (5)初学和复习第二章第三节、第三章第一节。

  (6)复习第二章及第三章第一小节(小循环)。

  (7)复习第一、二章全部及第三章第一节(中循环)。

  (8)按上述同样方法处理第三章及第四章各节。

  (9)复习全部内容(大循环)。这样每项内容均有四次强化印迹的机会,并且这四次是在学习过程中不同阶段进行的,满足了及时巩固、不断巩固的要求,因而有利于记忆。例如,该方法可用于记忆英语单词。首先,将若干单词分成单元。无论是使用词汇表、生词本,或者采用单词卡都应根据单词的特点分类,力求将相似的以及可以比较的单词放在一起,每小组的单词数不一定相等,一般选6~8 个为宜。其次,根据所分的组数按照上述方法进行循环记忆。请注意: 记忆外语单词时单元数应适当地增多,一般选 8~16 组为好,这样可以增加单词的见面次数以及每次记忆的单词数,提高记忆效率。另外,随着发音水平、词汇量和使用该方法的熟练程度的提高,可逐步增加各组的单词容量。该方法表面看来,似乎很繁琐,需要很多的时间,其实不然。因为每次复习的时间不需要太多,只要能够根据你所学的内容,结合你自己的具体情况,按照该方法合理地组织内容、合理地安排时间,便能事半功倍。该方法对边工作边学习、记忆能力稍差的同志尤为实用。

  采用循环学习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单元的划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所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本人的接受能力、记忆能力以及时间来确定。对于那些内容较难的章节,而本人记忆能力又较差,每单元应适当地少划分一点,对于那些较容易的内容,可适当地多划分一点。一般说来,所分单元数(n)应为偶数,最好能是:n=2r(其中 r=1、2、3??)。第二,记忆保持的程度取决于对材料的熟记程度,但是应该注意到:当学习内容达到某种熟练程度之后,再增加复习次数,对记忆已无大的益处了。因此,在学习某项内容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应该学习以后的内容。甚至在某一内容难于理解时,也可以暂时放下来,先学习后面的内容,因为往往后面的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前面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学习与复习的时间安排应该适当。初次学习新内容无疑是最多。中间的复习不需太多,能够达到回忆的程度即可。最后的总复习时间要稍安排多一点,以便对全部内容进行一次总的回顾,而且应该注意到,其中的重要内容应该重点地复习、巩固。

  “螺旋上升”学习法

  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得知识呢?是“步步为营”的”金字塔”式,还是“孤军纵深”的“电线杆”式?

  所谓螺旋上升的学习法,就是用一系列的循环知识单元,来代替平铺直叙的知识积累和闸述。每一循环都比前一个循环更高一层,更进一步。与“金字塔”式的学习方法相比,它能够更迅速地理解和获得知识;与“电线杆” 式的学习方法相比,它能更广泛地了解所学内容的全貌。这种“螺旋上升” 式学习,可以说具有“格式塔”的特征。“格式塔”指的是把许多现象综合为功能单元的一种系统。通俗地说,是整体大于各部分总和的一种循环。后一循环需要前一循环为基础,而又比前一循环更深,更高。而且后一循环的学习,又使前一循环得到丰富和补充。

  “螺旋上升”式学习法,以学者所感兴趣,或想研究的内容为目标。起点可以是某个基本杨念、某个公式、某个实验观象、某个疑难问题,甚至可以是自已的某种设想。从这个起点出发,围绕着中心内客,学习、掌握与中心内容有直接关联的基本知识,同时了解那些与中心内容有联系,但并不直接影响的有关知识。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使基本概念得到掌握,公式得到 理解和运用,实验现象得到分析,疑难问题得到解释,设想得到丰富和完善;同时还了解了与所学内容有关的知识领域,领略了所学知识的概貌。在这一循环的学习中,又会遇到新的概念、新的问题。再以此为新的起点,进一步循环,进一步学习,进一步开拓视野。同时,为了解决起点提出的课题,需要认真地钻研、理解、掌握;需要我们去查找书籍、寻求解答根据、说明材料,这不仅仅是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扎实钻研作风的过程,同时还是训练快速查阅书刊文献,有效利用资料能力的过程。由此可说是“一箭三雕”。 “金字塔”式的学习,对于具有系统学习条件和充裕学习时间的人来说,无疑是有利的;“电线杆”式的学习,对于那些聪明颖悟、理解力强的人,也是可行的。那么,对于那些既无大学学习条件,又不具备超群智力的广大自学者,用勤奋和毅力,借助图书馆的书籍、资料,以“螺旋上升”式方法学习,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或许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

  自主学习法

  自主学习法包括探索研究的学习和解决课题的学习,前者偏重于自主思考,多用于知识的开发和升华,后者偏重于技术性活动,多用于技术发明和创造。

  如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呢?第一,学习要有计划性。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水平、能力,制订出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科学的学习计划。第二,学习要充分利用拐棍。学会使用工具书、参考书,采用观察、实验、计算的工具和仪器,养成善于寻疑、质疑、释疑、解疑的习惯和方法。第三,学习要定期反馈。从实际出发,制定出一套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考核或检查方法,从中总结自己学习的经验教训,不断学习科学方法,取长补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第四,学习要从心理因素上多用功夫。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着重培养自己的自信力、观察力、持久力、记忆力、理解力和创造力。自信力,是指对学习目的和计划,有必胜的信心来达到和完成它。坚强的信心来自于动力足、觉悟高,富有事业心。观察力,是指思维指导下的感知活动。这种活动是知觉、思维和语言三位一体的智力活动,是人摄取和储存外界信息的能力。发展观察力,要提倡眼到、耳到、手到、口到、心到,其中最主要是心到。观察时多思索,反复搜寻观察对象的特点,发现问题,集思广益,从不同的角度、广度和深度来发现事物的特征。、持久力,是指学习上能坚持该做的事和克制不该做的事。善于区别坚持和克制的标准,一靠正确的道德和信仰的精神力量,二靠学会从战略上藐视困难,从战术上重视和战胜困难。记忆力,是指学习中巩固知识和战胜遗忘的能力。记忆力包括五个指标:记忆的速度、记忆时间的长短、记忆储存量的大小、记忆的准确度和选择必须记忆信息的能力。理解力,是指学习中认识到知识的内在联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正确理解,才能灵活运用。创造力,是运用学过的材料,通过思维和想象的加工,进行新的设计和探索,从而产生新思想或制造出新产品的能力。学习要继承,但不能看成天然合理,要从不同方面,探索知识的价值,勇于思考,富于想象,乐于革新。

  课后及时复习的程式与方法

  课后复习的含义用一句通俗的话讲,叫“当天课程当天复习”。为了使你的时间和精力没有白花,就必须立即进行复习。假如必要的话,不管你想不想这样做,都应克服对复习的心理上的障碍,要马上自觉地去复习。这时候你所花费的复习时间(不会需要很多时间)会节省由于你没有复习一个章节而在以后重新学习时可能要花的大量时间。

  当天课程当天复习。教师刚刚讲过的内容印象深刻、清晰。心理学家认为,刚学的知识在两三天后遗忘的最多,最好在学后 24 小时内复习。如果拖得时间过长,上过的课程已经忘了许多,再去复习,就事倍功半了。有一位教育学家说得好:应该去巩固知识,而不是去修补已经瓦解了的东西。就是说:要趁热打铁,及时复习。对于一名中学生来说,这一点应当养成习惯,要做到不论出现什么情况都不受干扰。

  为什么立即复习可以降低遗忘率呢?只是因为它给予你一个机会让你把章节中各部分内容联系起来——把它们拼起来,就像把七巧板的各部分拼起来就能看到图案的整体一样。这样,你不用记许许多多零碎的部分,就可以看到有关章节内容的一幅整体“图案”。立即复习是很容易进行的。在一个段落一个段落地把章节内容学完之后便可开始。用一张纸将这一章节的第一页遮去,但留出边线外的笔记部分。用自己的话,把边线外的笔记或单独的笔记作为揭示,将课文中那一页上讲述的思想、事实和细节出声背诵。然后,将纸移去,来找出错误和疏漏之处。如果对这一章中的每一页你都能这样仔细检查的话,你就会觉得你已了解这一章所讲述的思想的顺序和它的脉络流向,于是便能将它们记住!

  及时复习是为了巩固课堂学习的成果,加深记忆。因此,复习与前一节课的时间不要隔得太久,全都忘了以后再复习,这样的复习等于重新学习。一般说来,复习的时间最好安排在第一次学习后的半天、一天、三天、七天、半个月后,分次进行。同时,要注意合理安排,即要合理组织复习和分配时间,不要集中在一个时间内复习,这样做容易疲劳,收不到复习的好效果。开始复习时,次数尽量多些,时间间隔短些,内容可少些,以后再慢慢减少次数,延长时间,扩大复习范围。

  课后复习可以分四步进行:尝试回忆,钻教科书,整理笔记,看参考书。

  第一步:尝试回忆

  就是不看书,独立地把教师讲的内容回想一遍的过程。这就是自己考自己,逼着自己专心致志地去动脑筋。这种方法称为“过电影法”。这样做有四点好处:

  (1)可以检查每天听讲的效果。如果自己能够回忆出全部或大部分内容,就证明自己的预习和上课是有收获的,效果是好的,从而增强了认真预习和专心上课的信心。如果相反,就应当及时寻找原因,改进预习和听讲。回忆时,可以边回忆边对照书本,也可以先回忆后看书。为了使回忆专心,也可以在草稿纸上把回忆的主要内容写出来。

  (2)可以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因为尝试回忆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具有专心和开动脑筋两个特点。学过的知识,回忆一遍就会巩固强化一次。

  (3)提高看书和整理笔记的积极性。每次尝试回忆后,必然有一部分内容想不起来,自然会很着急地去看书,翻笔记。这样提高了看书和整理笔记的自觉性,主动地把忘了的部分作为重点来看,从而使看书和整理笔记有了明确的目的性。

  (4)培养了爱动脑筋的习惯。课后直接看书当然比尝试回忆省事,但不能不留下深刻印象,效果往往不好,而尝试回忆,要追寻思索的过程,要概括上课的主要内容,一旦想不起来,还要千方百计地寻找回忆的线索,很费脑筋,一个经常回忆的同学,不仅记忆力大增,而且养成了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第二步:钻研教科书

  尝试回忆后,应该从头至尾逐句地去钻研教科书,因为教科书中写的是需要记住的最基本的概念和最基础的知识,必须认真思考。对于已经理解和记住的部分、不用再花很多时间。要把时间花在回忆时想不起来或记不清楚、印象模糊的部分。

  在钻研教材时,可用彩色笔把书上重要部分、新的概念和容易忽略的部分勾划一下,在书的四周空白处,可以记上一些自己的简要体会,或高度概括课文内容的语言,这样,有利于记忆,因为记上一些带提示性的只言片语,以便再查阅时从这些批注中迅速地得到启示,回忆起书中的关键内容。

  第三步:整理笔记

  笔记本不应当仅仅成为上课的记录本,而应当把它变成一份经过提炼加工的适合自己用的复习材料。整理笔记时,首先把上课没有记下的笔记补上,把记得不太准确的部分更正过来。如果平时下功夫把笔记整理好,系统复习时,打开笔记本心中就有数了,因为笔记的索引清楚,中心突出,内容简要,联系着有关的旧知识和易错的问题等等,将来在复习考试前,就不用再突击查旧书、翻材料,重新思考和临时归纳了。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只要看着笔记,就可以迅速回忆起有关的旧知识。总之,整理笔记是把知识深化、简化和系统化的过程,带有浓厚的个人学习特点,是未来特别有用的个人复习材料,要妥善保存。

  (参看前“课堂笔记”一节)

  第四步:看参考书

  课后复习时还要适当看一看参考书。首先,要选好参考书。在老师的介绍下,每门课程可以选定一本主要的参考书,而其它作为一般参考书。其次,要首先看教科书,在对知识基本理解后,再去看参考书。其三,围绕中心问题看参考书。老师当天讲授的内容,或自己发现的疑问,都可作为看参考书的主要内容,先看主要参考书的有关部分,至于别的参考书的相应部分,也是大同小异,因此,对照起来看,也是很快的,不会占去很多时间。最后,要做好笔记,把参考书中的精彩部分、精彩题目,摘录进笔记本的相应部分里。

  完成作业的程式与方法

  1.做作业的目的

  (l)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一个同学,如果做作业时很顺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预习、上课和课后复习的效果是好的。相反,则说明他对知识没有真正理解。自以为懂了还不行,要在做作业时受到检验。

  (2)加强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做作业时的思考,可以把容易混淆的概念搞清楚,把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出来,把公式变换搞灵活,等等。总之,做作业有利于把客观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3)培养思维能力。面对作业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必然会引起自己的积极的思考。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学的知识得到了运用,思维得到了锻炼,思维能力在解答作业的过程中,迅速得到提高。

  (4)为复习积累资料。作业一般是经过选择的,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做完作业以后,不应当把它一扔了事,而应当定期进行分类整理。在复习时,翻阅一下,这记录着平时劳动汗水的作业,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2.做作业的原则

  课后做作业,就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它既能复习和巩固课 堂学习的知识,又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1)要养成良好习惯。每天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作业,如什么时间做语文作业,什么时间做数学作业,什么时间练习英语,要形成规律,养成习惯。有了好的习惯,到了固定的时间就能自动去做作业,而且,做作业时,注意力集中,效果提高,不会轻易挤掉做作业的时间。

  (2)做好准备。做好准备,一是物质准备,就是把教科书、参考书、作业本和文具准备好;二是精神准备,就是先想一想当天上了哪些课,每门课的疑难点是什么,要做几门课的作业,然后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安排做作业的次序。为什么要先易后难呢?原因有二:一是先做容易的,顺利地做完了作业,有利于激发做作业的兴趣和提高做作业的自信心;二是难做的作业费时间多,费精力多。如果先做难题,再做其它作业时,就会感到疲劳,失掉兴趣,影响做作业的质量。

  (3)先复习后做作业。做每门功课的作业之前,先把该门功课复习一下,

  熟悉该门功课当天学的定义、概念、原理,想一想当天的作业题和课堂上所讲内容的关系,做到心中有数。然后运用这些知识,专做作业,通过做作业,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如果拿起作业就做,就容易做错,多费时间,影响做作业的效果。

  (4)先独立思考后请教别人。运用书上的知识,加上自己的思考,做出的答案会在脑子中留下深刻的印明。如果不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先请教别人,或抄同学的作业,这样做的作业,印象就不深。因此碰上难题,应当先独立思考,自己做不出来,可以先翻翻书,看看笔记,去深刻理解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再进一步想想课堂上学的知识和这道练习题是什么关系,就可能做出来了。或者把这道练习题放过,先做其它题,然后再来思考这个练习题,也许思路开了,就能做出来。如果实在做不出来,再去请教别人,或同别人展开讨论。

  孩子在作业中遇到困难时,有的家长代替孩子解决困难,有的家长任凭孩子冥思苦想、搜索枯肠。这些都是不妥的。正确的方法应是积极地培养孩子独立作业的能力。所谓独立作业,就是要求孩子在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完成作业。培养孩子独立作业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注意培养孩子爱动脑筋的习惯,提高其思维能力;②帮助孩子精选一些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做,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③按孩子的实际学习水平,适当选择一些难度较大的有代表性的综合性练习题让孩子去做,以发展孩子的能力;④对一时不能解答的难题,要求孩子反复阅读教科书,重温学过的旧知识,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从而创造解题的有利条件;⑤鼓励孩子多同兄妹、同学或教师等展开讨论,并在讨论中大胆发表意见,相互启发,开阔思路。

  3.完成作业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第一步:知识上的准备工作。首先思考教材内容,不想好不动笔做作业。做练习是为了消化理解运用所学知识。所以,课后先不要急于做作业,要先复习后做作业,面对当堂所学知识进行认真的思考,想一想课堂所讲教材的内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教材中各部分的联系以及与旧知识的联系等。

  第二步:感知理解题意。这一步实际包括审题、联想与课题的类化三个环节。

  审题即了解题意,搞清题目中的条件与问题,明确题目要求。搞不清题目要求,忽视或遗漏某些必要条件,或领会错了题目意思,解题一定不会顺利。因此,我们应该养成一个好习惯,解任何一道题时,都应列出以下几项:已知、求解、解,认真写一遍,可预防遗漏。

  联想是指由一种心理过程而引起另一种与此相连的心理过程的现象,它不是盲目的,它是根据已有知识经验进行的合乎逻辑的联想。怎样才能找到正确的解题思想呢?习题的设计一般是为了考查某一知识点,要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必须首先分清这道题究竟考查的是什么。然后,根据解题要求顺藤摸瓜,则很容易得到正确的结论。例如,已知三角形的面积和一条边长,求三角形在这条边上的高。这首题考查的是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只要你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面积=(底×高)/2,将已知代入,即可解开此题。

  第三个环节是课题的类化。指把当前的课题纳入同类的知识系统中去。一般而言,公式是我们最常见的类化。例如,公式(a+b)2 在解题〔(8a+6)+(7c-5)〕2 的过程中就是一个类。虽然题目看上去很复杂,但它其实不过是公式的变形。题中,(8a+6)相当于公式中的 a,(7c-5)相当 于公式中的 b。划到归类后,问题很容易便迎刃而解。同时,可以这么说, 凡是找不到归类的习题都是没有练习价值的。

  第三步:做题。指审题后,把解题的思路表达出来的过程,是个动脑筋和动手的过程。在做题时,要注意质量,也就是要做到“准确、规范、快速” 六个字。准确性:就是要求我们做题时争取“一遍对”。钱学森同志说过:“科学是严肃的、严格的、严密的,是不允许马虎的,所以科学技术工作者必须首先有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这种科学工作习惯不是凭空得来的。他要求我们从小事做起,每一个习题、作业,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要力求准确、规范。从初中开始就要培养“三严”的学习习惯,树立“三严”的学风。规范性:就是要求我们在解题时严格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书写要工整,条理要清楚,简明易看。行要直,边要齐。要留出必要的空白,使复习时看起来方便、教师批阅时方便、有毛病查起来方便、错题改起来方便。做到规范的另一个措施就是不要轻易下笔,先把解题思路搞清楚,方法步骤搞准,然后再下笔。快速性:就是要求我们解题的效率要高。要对自己提出要求,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要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科竞赛,通过各种途径训练速度使自己的作业和练习做得又快又好。  练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练习的次数,也取决于练习的质量。决定质量的关键在于所做的习题是否有较好的练习价值。一般而言,教材中的例题练习价值都比较高,教材中的练习题,练习价值也比较高。对教材习题的熟练掌握,能使你掌握最基本的题型,考试时,自然胜券在握了。

  此外,还有一些做习题的技巧。  ①从最有把握的地方开始。为了更好地激发我们学习的兴趣,最好避免一开始就履遭挫折。所以,最好从比较有把握的部分开始做练习,如果大部分题都能做对,就会兴致勃勃。  ②教材的练习题一定要无一不知,无一不熟,作为第一参考书。在此基础上,有精力和时间不妨多读几本参考书,把其中的精华都吸收过来。  ③一定不能在习题旁写出答案。有些同学认为,在习题旁边注明答案以后就不会再错。恰恰相反,由于有了答案,下次做这首题时,会很容易产生依赖心理,不能独立进行练习,练习效果自然不会好了。为了及时知道对错,可将答案注在书后或其它笔记本上。  ①选择参考书时,要选有答案的,答案越详细越好。如果有错误分析,则为上选。做过练习的题,应做上记号,对的打勾,错的打叉。但答案一定不要填上。做完一遍后,隔一段时间,再重做,同样,对的打勾,错的打叉。再隔一段时间,可把做对的放在一边,只做错的,直到做对为止。经过这些练习,成绩一定会有显著的提高。

  第四步:检查。这是保证作业质量的不可缺少的一步。这一步的任务是独立地判断作业做得对不对。这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做完作业和同学对答案,交了作业等老师判对错,自己心中完全没有底,这不是好的学习态度,应当学会通过自己独立地检查来验证作业的结果是否正确。

  自我检测是学习或复习之后用来检验效果和落实知识的有效方法。运用这一方法可以巩固已学得的知识,发现和弥补薄弱环节,纠正不正确的理解,避免一误再误留下知识上的漏洞。自我检测一般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①随时自测。随时利用可以利用的时间,或把学过的知识复述一遍,或默写概念、原理,然后再和课本对照验证。

  ②阶段自测。学习一阶段后,认真回忆这一阶段共学习了哪些基本知识?有多少可考点?有多少可变点?有多少关键点?知识点之间有什么纵横关系?把这些知识点一一默写或复述出来,再与课本对照验证。把知识点之间的纵横联系用图表一一列出来,再与系统复习时所归纳的图表相对照。③设问自测。就是提一个问题,自己进行回答,务必把握要点,具体规范,严格要求。自我回答后再对照课本或参考资料进行验证。④习题自测。找来参考资料上有答案的习题,自己先试做一遍,然后再 和答案对照。⑤相互自测。同学之间相互提问,相互回答,相互交换习题或模拟试卷,相互解答,相互批改,相互磋商,集思广益,共同进步。第五步:改错。经过更正的错题,要比一个标准答案更有价值。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出错的地方正是自己知识能力薄弱的地方,如审题问题、计算问题、概念问题等等经过更正后,就可弥补自己知识上的缺陷了。

  学生中常见的错例大致有如下几类:  ①概念混淆致错;②计算粗心致错;③形式地套用公式致错;④旧知识 遗忘致错;⑤题意理解不透致错;⑥思考问题不周致错。

  四种改错的方式:  ①教师引导改错。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抽样分析、归纳并选择典型错例,原样公布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同学们集体改错,寻找原因,讲述正确的解题思路和简捷的解题方法,教师接着指出同类型的例题,让学生反复练习。②同学自我改错。基本要点如下:第一,认真分析作业做错了的原因。如果是属于理解上的错误,就应该认真领会教材(包括与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直到弄明白为止。如果是由于在掌握知识技能上存在缺陷,就应尽快通过课外自学弥补起来。  第二,将做错了的作业重新做一遍。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多选些类似的题目做一做,以加深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某些题还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解答并检验。  第三,经过反复独立思考,如果还不清楚做错作业的原因,错误得不到纠正,可去请教老师或与同学讨论。  第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些疑难问题的出现,是平时学习方法失当而造成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发挥最大的学习主动性,并形成适合自己特点的最佳学习方法。

  ③正反对比改错。教师从独立作业中选编了典型错例后,刻印成改错试卷,在改错课上发给同学订正。由于错例来自不同的学生,所以代表性较广,试卷上错例刻在左边,订正写在右边,对比进行。这样,每个同学就可以集中纠正一批作业中易犯的错误,印象深刻,收效显著。

  ④小组互相改错。将全班同学编成若干个自学辅导小组,又将各小组长组成自学辅导中心小组,教师认真指导中心小组成员改错,中心小组组长组织各组同学互相讨论,集体订正。

  有位家长为培养孩子对错题的自检能力,采用了一种方法是很可取的。他给孩子准备了一个专用的本子,不论是平时作业,还是考试卷子,老师阅后发回来,他都让孩子把错题单挑出来,在这个本上“登记备案”。第一步是把错题原原本本的抄下来,把错误的地方用红笔画出来,然后,在错题下面,按正确的做法再做一遍;最后分析错误的原因,并用红笔把错误的类型醒目地标出(是属于概念理解错了,还是没有弄清题意:是不善于分析、推理,还是计算上的错误??)。每一道错题登记时都要经过这样三道工序。为了把这个方法作为一项制度巩固下来,家长在孩子的这个专用本上工工整整地题上三个字:“错题集”,这个孩子认真把自己的错题复检。刚开始,经常有错题要登记。半个学期后,要登记的题越来越少了,有时一个星期才一道。考试前,除了复习课本,主要靠认真复习错题集里的问题,考试时,很少再犯同类型的错误。

  对错题进行复检,为什么有这么好的效果呢?

  一个学生要想正确地、牢固地掌握知识,一方面要靠听老师讲述,自己钻研课文,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要靠从作业、考试中暴露出自己理解和运用中的问题,并抓住这些同题作“答疑式”的“补课”和再学习。尤其是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点、要点、难点,尽管教师讲课时一再强调,但学生自己没有被它们“困顿”之前,往往是深入不进去的。直到用的时候,譬如作业或考试,问题往往就会出在这些地方。如果学生善于在复检中抓住这些错误,“放大”这些错误,在错误的前前后后兜上几个圈子,把漏洞补好,就能把它转化成一种更实际,更扎实的“再学习”。总之,编《错题集》好处有三:一能从反面入手,加深理解正确的东西;二能把错误弄个水落石出,避免以后重犯;三能温故而知新,有利于后来的学习。

  编《错题集》,可以按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各学科分类编。每一学科的《诸题集》,均可把孩子考试、作业或练习中做错了的题目都记录在上面,并要求孩子在错误旁边或下边认真加以订正,弄清楚错在什么地方。为了加深印象,还可以将错题进行归纳整理。

  编《错题集》,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或者让孩子自己编,或 者先由家长帮助编,以后再让孩子自己编。

  第六步:提高。作业检查完后,还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学习水平:

  ①一题多解和一题多想。一题多解,就是说一道题寻求几种解法的学习方法。一题多解属于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沿着各种不同方向去思考,它的产物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它具有新颖性、多样性、伸缩性和精细性四个特征。

  一题多想,就是每做完一道题后,要认真想一想,做这道习题运用了哪些概念和规律?这道习题主要考查什么?这道习题能不能变一变,从另一个角度提出等等。

  ②比较归类,多题一解。习题千变万比,数量众多,所以有“题海”之称,怎么办呢?要善于比较归类,也就是说,做完作业后,应当想一想,这道习题在知识上属于哪一类?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又属哪一类?然后对做过的题目进行横向比较,找一找它们共同的地方,题目做得愈多,这种个别到一般的比较归类工作就越重要。比较归类后,就会发现,很多题目都大同小异,具有同一种解法,即多题一解,可以把它们归入到知识的体系中去。这样,做一道题,就可以抵上一类题,自己的综合解题能力可以得到较快提高。

  阶段复习、系统小结

  从时间来划分,如周复习、期中复习、期末复习、毕业复习、升学复习等,从知识上来划分,如章节复习、单元复习、总复习等,都可称做阶段系统复习。

  1.阶段系统复习的任务

  (1)强化记忆,使学习的成果牢固地贮存在大脑里,以便随时取用。专 家实验发现刚记住的材料,一小时后,只能保留 44%,两天后只剩下 25%,可见所有的人都会发生先快后慢的遗忘过程。有的学者认为,经过学习,在大脑形成了一定的神经联系,这种联系,如果不通过反复的,有效的刺激来强化,那么就会慢慢消退,表现为遗忘现象。采用各种方法来进行复习,正是为了强化和完善这种神经系统。

  理解了的知识便于记忆,这是对的,但理解了的知识还要通过复习才能真正记牢。记性好的同学,不仅重视理解,而且重视复习。他们每天有复习,每周有小结,每章有总结,多次地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进行复习,从而产生了良好的记忆效果。

  (2)查漏补缺,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影响学习的因素很多,在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很难保证各种因素都处于最佳状态,因此,难免出现漏洞和欠缺,通过复习,自己检查出来后,就可以及时补上,保证所学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凡是抓紧复习的同学,学习中的漏洞和欠缺,都能及时地得到补正,因此,他们的知识总是比较完整的。

  (3)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这里所说的“一种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就是指系统化的知识。可以说,形成系统化的知识是系统复习的中心任务。

  通过平时分科、分章、分节的学习,可以说基本完成了对各种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理解任务。通过复习,全面回顾,查漏补缺,又保证了知识的完整性,但这时同学们对事物的认识还没有完成,复习的中心任务也没有完成,为什么呢?因为头脑中的知识这时还是“半成品”,需要采取分析综合,比较归类,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把长期学习的各部分知识“组装” 起来,融会贯通,透彻理解,使之形成系统比知识。这时,才能说完成了学 习过程的全部任务。

  2.阶段系统复习的程式和方法 阶段复习必须注意做好“三准备”,即主题准备、时间准备和材料准备。

  (1)主题准备。复习之前一定要明确这次复习的中心内容,复习时要围绕这个中心内容来进行。如果不明确中心内容,拿起课本从头捋到尾,不能称之为复习,只能算是一种重复,最多起到一个熟悉的作用,知识还是分散的,构不成体系,效果并不好。

  (2)时间准备。由于阶段复习要看、要想、要查资料,还要写复习笔记,量比较大,因此复习的内容和复习的时间都必须相对集中,可以采取主动分配、被动安排两种方法。  时间的主动分配,即根据复习的内容安排若干天,每天或每隔一两天复 习一部分内容,若干天后全部内睿复习完。  时间的被动安排,即复习的时间有限,不能任意安排,就要计算一下从复习开始到考试一共有多少时间,需要复习的内容有多少。如果时间不够用,那就要根据时间的许可,调整复习内容,熟悉的内容略去,保证重点学科等。这样,虽然每天完成学习任务之后,所剩的时间不多,但是由于时间安排得当,可以避免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

  (3)材料准备。当复习的中心内容确定后,一切与中心内容有关的课本、笔记、作业、试卷和参考书都应当尽可能准备齐全,复习时专心思考,需要查阅时资料伸手可得。

  阶段复习的程式应该是这样的:第一步:先回忆后看书和课后复习一样,阶段复习进行时,也是先不看书,尽可能地独立思考回忆。遇到难题或不理解的内容,也不要忙于翻书,先自己想想看,实在想不起来才去看课本。这样做,是逼着自己动脑筋,有助于强化记忆,提高学习效率。第二步:先看题后做题阶段复习时对于过去做过的习题有必要再温习一遍。不过,不是一题不落地再做一遍,也不要一题也不做。看题是把书上的练习、日常的作业、阶段测验的试卷,从头到尾看一遍。看题的时候,只看题目,理清解题思路,会做的可以与原先的做法相对照比较,不会做的再看原先是怎么解的,自己这次“卡壳”是卡在什么地方,然后再做一遍。除了看题之外,有必要选择部分习题做一做,尤其是选一些综合性习题做一做。因为平时学习所做的习题都是为了练习当时讲课的内容,都是个别的。而综合性习题则要运用本章或本体系的全部知识才能解答,因此,做一些综合性习题是阶段复习中用来巩固知识、熟练运用知识的必要的方法。通过做综合题使知识系统化、完整化。第三步:先复习后笔记。阶段复习结束之前,应当把复习的成果记录下来。复习的成果可以包括通过复习而获得的系统知识,新的体会,新的解题方法,自己的难点弱点等等。复习笔记不是课堂笔记的翻版,而应当是简洁明了,高度概括。如同你进入知识领域的一名向导,靠着它可以把你引入知识的各个角落。换句话说,看着复习笔记可逐一回忆起课本上相关的内容。

  3.阶段系统复习的基本要求  (1)复习前要抓紧平时学习时间,做好准备工作。要利用平时零星的时间,围绕复习中心内容把有关的笔记、书本、作业、试卷和参考书等一一准备好。  (2)复习围绕一个中心内容来进行。复习时,首先要确定复习的中心内容,这个中心内容要按照知识的体系来确定。在复习时,从内容上来说,尽量选择与讲新课关系最密切的内容来复习,这样,不仅完成了复习任务,而且还可以推动新课的学习,另外,每次复习的内容不要太多,要适当,要注意文理交替。  (3)要坚持用循环复习的方法。所谓“循环复习法”是:在学完一部分内容后,及时地进行一次复习。接着就是学习下一部分内容。学完了后再进行第二次复习。后一次复习要包括前一次复习的内容。如此继续下去,一环套一环。同时,学到一定阶段,要把整个复习的内容分成若干单元,每个单元复习后都要搞一次大循环。内容多的还可以穿插循环。(4)要做点综合性题目。目的是检验复习的效果,加深对知识理解,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选什么题,要围绕复习的中心来确定,重点是做点综合性的习题。综合习题类型和复习时所涉及的知识范围要一致,用做综合题来进一步使知识完善化和系统化,并以此培养自己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5)要有集中的时间和安静的环境。复习时,要处理较多的知识,要看、要想、要写、要查资料、要设计系统表和比较表等等。这是比较费时间的脑力劳动,因此需要一个比较集中的时间和不受干扰的安静环境。否则就会因为时间和环境的问题打断正常复习思路,影响复习效果。  (6)制作复习笔记。在复习时,通过艰巨的思考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知识,应当珍惜这个学习成果,及时用笔记形式记录下来,以备今后使用。重视复习笔记,把握知识的精华,考试时就一定会取得优异成绩。

  4.阶段系统复习的常用方法  (1)时间运筹法。时间运筹法指的是从客观上制定目标计划的方法,是安排时间的艺术。时间运筹包括长期行为、中期行为、短期行为的运筹。而复习所采用的方法多半是中期运筹和短期运筹法。  中期运筹法指以月、年为单位,以完成一个复习目标的时间安排为限。具体每部分的复习方案又要采取短期运筹的方法。短期运筹法主要指以周、日、小时为单位科学地安排时间的复习方法。这种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重点运筹复习法:指把复习中必须攻克的难点放到一天中头脑最灵活、精力最充沛的那段时间里进行。或者把难点的复习放在时间相对集中的日子里进行。②绝缘运筹法:指的是在一段时间里与外界隔绝,闭门进行攻读的复习方法。为了在一段时间内突击复习某些内容或知识,要防止外界不必要干扰,以便集中全力复习。③复线运筹法,指在复习一门知识的时间里,把可以同时复习的另一门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复习。这样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例如中文专业学生,在复习现代文学自由体诗发展时,又把当代作家艾青的许多作品拿来复习,并比较艾青作品前后三个阶段艺术特色以及引起的思想转变。有利于加深对当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理解。

  ④交错运筹法,在复习过程中,交换复习内容,可以减少大脑对某一内容的疲倦感,从而保持最佳效率的工作状态。交错运筹有两种情形:一是不同复习内容的相互转换,但要注意保持时间的相对完整性,不要把大块时间割裂成没有效率的碎片。可以用两个小时复习语文知识,再用两小时复习数学知识。这是合理的交错运筹法。二是复习的进行和休息交错。为的是充分调节大脑的机制,在复习效率高时可以多复习一会儿,效率低的情况下可以多休息一会儿,或改成其它内容。在紧张的复习之后适当放松一下。

  总之,时间运筹是宏观方面起调控作用的,与其它复习方法互相联系, 有时又是不可分的,应从宏观角度正确把握。

  (2)分散复习法。分散,指时间分散、内容分散、地点分散。任何事物都离不开时间和空间。分散的复习时间就像储蓄一样,可以用零散的时间把化整为零的内容积蓄起来。“日积月累”会变成“富翁”。

  分散复习法特别适用于知识联系不太紧密的内容。分散复习法要注意克服遗忘带来的影响。由于时间分散,又受到各种环境的干扰,印象并不深刻,容易遗忘,必须不断重温,以便巩固记忆。分散复习法不是盲目地抢时间学,而是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学。这样才能奏效。因此分散复习法最好能和整体布局法、时间运筹法结合起来运用。

  (3)集中复习法。集中复习法指集中较长一段时间专门从事复习。像期 末复习、考试复习、自学复习等等。这种集中复习的特点是内容多、时间集中、外界干扰少。如果自我安排得当,很容易安下心来,搞好复习。那么怎样掌握集中复习的方法呢?就是充分地利用时间进行综合性的复习,把各门知识的要点综合起来,进行比较,找出异同,把知识连贯起来,理解知识的发展脉络梗概,以便产生飞跃。由于时间集中,紧张地进行复习,把平时学过的知识加以整理排列,重新认识它们的联系,找出重点,加深印象,对应试取得好成绩并形成永久性记忆帮助极大。集中复习应注意和时间运筹法结合起来运用。

  (4)整体布局法。我们写文章,题目出来以后,首先要进行整体构思,即所谓“谋篇”。列出提纲,锤炼主题,整理材料,筹划段落,然后形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式,再正式动笔“开篇”。整体布局法的复习也是这样。从内容上讲,先复习什么,后复习什么,每科内容所占比重多少,排列好复习的顺序,整体布局。这样全盘考虑复习时间、内容的比重,既能突出重点又能照顾全面,有利于保证复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5)先易后难法。顾名思义,就是先复习容易的,打开突破口,逐步接触难懂的或难记的,循序渐进的复习方法。从心理学角度上看,人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就精神力量而言,要完成复习任务必须调动积极因素,常言道:胜利的喜悦鼓舞人,失败的痛苦压抑人。一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功,特别是第一次的成功,在精神上的激励作用特别大。根据这个道理,先安排简单内容进行复习,可以逐步扫除畏难情绪,避免复习中的自我干扰,减少精神压力,容易取得圆满成功。按记忆的难度安排复习内容,对应试很适用,不易忘记的先复习,难记的后复习,易忘的安排在考前复习,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先易后难的道理还在于:破易是攻难的台阶和武器,好比登山,先登缓坡地带,最后再登陡峭的山峰,对人的精神鼓舞极大,容易成功。难与易是相对的,每门知识的前后构成都遵循先易后难的规律,先攻破易,应把易做为进攻难的阶梯和突破口。但要注意:一不要割断知识的连续性;二要紧紧巴握住从“易”到难的过渡关。

  (6)提纲图解法。把知识用纲目的形式加以概括和提炼,化繁为简,化多为少,便于掌握和记忆,即提纲图解法。采取提纲图解法概括复习知识,可以防止局部遗忘。图解法的特点是直观、简单、易记。但要注意的是:①必须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加工、理解后才能提炼出纲目或图形来。②要层次清楚,要准确无误。图解法不能包罗万象,它在考虑各方面因素和条件时不能全部照顾到,只能是知识的骨架,血肉的充填还要伴之以其它方法的复习。

  (7)交叉渗透法。交叉渗透法是系统复习法的一个特例。它有自己的特殊用途。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用同频率的电脉冲刺激大脑的神经细胞,开始反映敏捷,时间越长反映越弱,间隔一段时间后再刺激,反应才恢复最初那样。这个实验说明,长时间复习一门知识,会产生一种自控屏蔽抑制,降低效率。在脑力、精力许可的情况下,插进一些与之无关的其它内容的复习,有利于调节大脑的兴奋中心。比如思维方式的交叉,由抽象概念的思维,改变为形象思维;由计算复习改换成解题推理等等。复习内容的交叉渗透,常常改变思维方式、改变大脑的兴奋中心,使大脑机体有劳逸。运用交叉渗透复习法,可以调整长时间复习某门知识带来的枯燥单调。同时还有利于把互相连接的知识互相渗透,相互借助,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会在交叉渗透的复习中,受到启发,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8)强烈刺激法。强烈刺激法是从心理兴趣上帮助记忆的复习方法之一。即在心理上引起强烈的刺激后形成的记忆会产生终生难忘的印象。在学习复习或其它经历中,造成精神情绪激烈变化,感情发生震动的事物,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比如:考试中没有答对的问题,事后印象深,弄懂后比别的题记得牢。强烈刺激有时靠外界施加,而自身产生的常常是不自觉的。比如:恍然大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等等,都是在百思不得其解中,在自身努力的基础上,得到外部的点拨即刻产生的变化,文学创作中叫灵感,心理学上叫神经的沟通,古人称顿悟。这种在复习中产生的强烈刺激是良性的,是大脑机制全面开动的反映。强烈刺激常常是复习时精力高度集中,十分紧张的状态下出现的,把寻求这种高效率的复习方法称为强烈刺激法。这种复习中产生的高效率,伴之以精神上的兴奋,使各方面相联系的知识纷纷涌来,对解决难题,弄清实质,分析透彻十分有益。一旦出现强烈刺激,正是抓紧复习的大好时机。

  (9)“制题互测”法。要把已学过的知识,在几节课上复习好、巩固住,是不容易的。要使学生人人都动手,人人有所得则更是一大难题。“制题互测”,有别于个人自由复习和老师带领复习,学生要在复习中找寻“制题” 材料,要既体现出教材重点、难点,还要在自己多次考试的经验上,思考命题的方式及试题中难题和一般题的合理分布,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如果题出得好,将是学生很大的骄傲。另外,制题者还担负着制作答案、批阅和讲评试卷的任务,这就使制题者不得不十分认真,以免出纰漏。这就是“制题互测法”的心理基础。

  这种方法,在单元复习或综合复习中都可以使用。做法是首先向学生讲明白作法和要求,提示方法和步骤,使学生注意到“制题”的科学性,注意到客观效果。可分为四步:第一步,制题。又可分为找知识点、知识点分类、选用题型、制成抄写四个小步骤。要提出三点要求:一是题型参照标准比选择题和非标准化答问、填空两大类;二是抄写要认真,写明制题者;三是制作答案准备阅卷打分。第二步,答卷。试题制好,按次序收齐,然后交换发下,按规定时间答卷。答卷过程中不准商量、询问。第三步,把答卷分别发还制题者批阅记分。要强调认真严肃,高度负责。第四步,讲评讨论。要求每一位学生讲清题目要求、批阅标准、答案错误的原因,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在使用此法时,为了节约时间并使题型合理,也可采用发放印有试卷题头、题型号的空白卷,供制题者在复习中选题填题的办法。

【初中学习方法经验】相关文章:

初中高效率学习方法经验07-26

初中政治学习方法之复习经验06-08

学习方法经验交流08-22

高中学习方法及经验集粹06-15

初中的学习方法11-14

初中的学习方法03-10

学习方法初中07-13

英语学习方法经验交流11-11

总结经验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