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引导方法
新课程实验以来,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主体绝对化,一切由学生说了算,不去组织引导,以致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了阳光下的“彩色泡沫”,而教师也逐渐地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成为课改实践中的一大误区。事实上,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就容易偏离,学生的思维就难以深入,学生的学习就缺少深度和广度,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很难得到培养。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要特别强调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必要的、适时的、有效的引导和指导。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学习中教师的“导”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导学习动机
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这种活动,并使之朝向某一目标进行,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一种内部动力。因此,教师的导首先在于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就对学习目标产生兴趣,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主动的、积极的学习动机。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激励性语言、数学游戏、现实情境、挑战性问题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例如: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时、分、秒”知识后,出示趣题:“小红今年9岁,她哥哥从出生到今年,只过了3个生日。请同学们想一想,她哥哥今年几岁?”有的同学顺口答道:“3岁。”但一想不对,小红今年都9岁了,怎么哥哥才3岁呢?大家疑云骤起,谁都想知道一个正确的答案。就在这时教师笑着鼓励他们:“你们想知道正确的答案吗?自己到书上去寻找吧。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到!”至此,学生探索热情高涨,产生了学习“年、月、日”这一新知的浓厚兴趣,诱发了主动学习的动机,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探索中。
二、导探索方向
问题是学生探究知识的起点。要让学生明确探索方向,首先要帮助学生创设好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帮助、引导学生提出与需要学习的知识紧密联系的数学问题,以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有了一个方向明确、富有启发性、有探究空间的问题情境,学生便能自主或合作展开对新知的探索。这时,由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经常会跳出问题情境,偏离探索方向。如果任其发展,就会越走越偏,课堂教学看起来热热闹闹,可实际收效甚微,甚至负效。这也需要教师及时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尽快地回到需要探索的知识上来,做到“放得开,收得住。”
例如:学习“等腰三角形的特征”时,教师让学生试着想办法找出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学生拿出自己的等腰三角尺,摸一摸边和角,量一量边的长度,比一比角的大小,由于学生自主选择了有价值的`切入口进行探索,效果显著。而当要学生画出一个等腰三角形时,有部分学生说喜欢画等边三角形,不想画等腰三角形,面对学生一时难以完成的过高要求,教师没有被学生牵着走,而是与学生商量,先画好等腰三角形,课外画等边三角形。这样及时引导,避免了花时多、收效微的后果,也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整个的探索过程中,教师做到扶放结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使得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方向更明确,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如期达到了教学目标。
又如:教学“分数工程问题”后,我让学生解答:“抄写一份稿件,甲独抄 天完成,乙独抄 天完成,甲、乙合抄几天完成?”一时间学生的探索热情高涨,纷纷动起笔,有的列式:1÷(1÷ +1÷ ),有的列式1÷( + ),课堂上看似思维活跃,其实学生的思维已经偏离了方向。这时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安静,并在“ 天、 天”下面作上重点符号,进行了一次无声的引导,“哦……”学生们恍然大悟,一下子找到了正确的解法:1÷(1÷ +1÷ )。
三、导深度广度
课标理念下的学习是一种过程和结果并重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如探索结论的完整与否、探究过程的展开程度等教师有一定的预设。但学生往往是徘徊在知识的表层,深度不足,或专注于一点,广度不够。这就需要教师围绕教学目标作必要的引导,当学生对知识的探索不够深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由表及里,去认识知识的本质;当学生的思路受到局限时,教师应适时介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由此及彼,拓展理解。
例如:教学“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把 、 、 、 、 、 、 化成小数,学生发现 、 、 、 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教师让学生猜想: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什么有关?学生自然会猜到与分子或分母有关。接着问:能用什么方法验证呢?根据学生提议把 的分子换成1、3、4、7、8、9等数后都能化成有限小数,说明与分子无关,又把 的分母换成1、3、4、7、8、9等数,发现有的能,有的不能,说明与分母有关。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纷纷猜测:与分母是奇数、偶数有关?与分母是质数、合数有关?但都很快地被反例推翻了,学生感到茫然,此时引导:“你们试试把分母分解质因数,看看有什么规律?”这样的引导,犹如雪中送炭——很快学生便从困境中走出来,发现了规律。
四、导学生参与
学生学习的参与面、参与量的不足是影响数学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师讲生听”变成师和少数优生问答的现象还屡见不鲜,大多数学生只是学习的旁听旁观者。要落实课标理念,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改变这种个别问答的教学方式,让每一位学生有参与探索的机会。因此,教师要恰当安排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索或交流讨论的时间和次数,保证让全体学生全程参与探索,拥有探索成果,享受探索快乐。
例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在学生认识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这两个面积单位后,教师要学生用1平方厘米或1平方分米的模型去测量教室地面的面积,并问学生有什么感觉?以激发学生寻求更大一些面积单位的欲望。这时教师并没有让学生看书找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激发学生:“这个更大一些的面积单位请你们自己来创造。哪个同学来创造?”许多同学不约而同地回答:“平方米!”这时,教师马上给予“真了不起!你们创造的这个面积单位和数学家创造的一个样”的鼓励。接着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新的“制高点”,“老师不讲,你们也不看书,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平方米?能在空间比划一下1平方米的大小吗?”这时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纷纷把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意义迁移到平方米的意义上来,在迁移类比中由学生自己“创造”了一个新的面积单位——平方米。
总之,教师要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科学地“导”、艺术地“导”,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和应用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快乐成长。
【数学学习引导方法】相关文章:
学习数学的学习方法01-04
数学如何学习方法12-27
数学高效学习方法09-22
要引导孩子学会学习09-21
理科数学学习方法01-27
数学学习方法归纳12-31
数学高效的学习方法12-30
高效数学学习方法12-30
奥数学习必备方法最新12-28
有关数学的学习方法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