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好的学习方法让你的学习事半功倍
福楼拜说:“阅读是为了活着。”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想要驰骋古今、惊天动地,至少有一半时间要依靠阅读。读书虽然重要,但是有个好的方法更是能事半功倍。
昨天晚上,在和著名书法家唐瑞臣一起聊天时,我告诉他,最近自己在读柏杨先生的《“鬼话”中国正史》,柏杨先生说,中国的所谓的正史,多为“鬼话”,哪个皇帝的诞生不是天放异彩,就是其母不小心踩到个大脚印,或者做梦梦见一蛟龙在自己的腹部一阵折腾后,自己就怀孕了。当然,这样写对当时的统治者都是有利的,具体不论。所以我就产生了困惑,怎样才能读到最真的历史,是不是最人性的就是最真的。唐老师笑着对我说:“但是很多人都不干人事,你怎么办?读历史时,你可以把它当做小说来读,不要读它阐述了什么事情,而要看它里面的人物。”此话虽有待商讨的地方,但是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尤其是对喜欢写的朋友,我觉得可以如此阅读。
今天在《励志》杂志上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颠覆你的八个未来观念》。文中有一段话谈到了读报纸的方法,很不错:“揭开未来面纱的最佳知识来源是报纸。有人说:‘报纸是历史的初稿’,看报纸,就好像先行阅读百年后的历史。当然,我们要看的不是个人意见,而是事件的记录与结果。”此方法正好与唐老师所言相反,当然,这是读报纸的方法。
李敖先生被香港评为当今“读书最多的人”,七十多岁的他,仍坚持每天读书十三个小时,从不间断。同时,自己笔耕不辍,写了一百多本书,近两千万字。我们看看他怎么谈读书,以及怎样把这些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上的。
李敖在自己的书里说:“读书一个重要的窍门就是,书一打开,一抓就抓到重要的部分,关键字能够抓到。”
“很多不会看书的人,老是从头到尾看一遍,一本书不看完不看另一本,这是错误的,大家不要那么笨地去看书。我是学历史的人,《二十四史》是必读的书。北京大学有一个人讲他《二十四史》看过好几遍。我只看过一遍,看三遍表示你第一遍没有看好。我现在做《李敖有话说》的资料,有我八岁时候搜集的,从北京带去的资料还有。大量的资料都经过我的分类,发生了类似的题目,我随手拿来和我的旧资料合并。”
“该怎样读书?每一页有重要的部分,就立刻把它撕下来,如果背面也有重要的部分,反面也有的话,或者把它影印,或者根本就买来两本书,正反,重要的部分立刻把它撕下来,把它标点出来,或者把它剪下来,然后把它分类,要这样读书,这本书念完了,就被你大卸八块,五马分尸,这本书不见了,这才是读书的方法,真正读书的方法。如果大家看过以后,这本书还很新,我告诉你,这是个错误的方法。为什么要这样做,你把它分类了以后,你才能得到它。如果你不这样做,这本书干干净净的放到书架,你读第二本新书的时候,第一本新书距离你开始远,第三本,第四本,阅读越多,越来越远,用我们一句古话,渐行渐远渐无书。时间越久,第一本书给你的印象越来越淡,所以考你的方法,就是你站在这儿把你读过的这本书讲出来。用我这个方法,你才能讲出来最多,抓住它的部分最多。记住,而保留一本干干净净、完整的书,是一个错误的读书方法,效果不好。”
清风的杂文里,不少文章的例证都比较丰富,而且多是出处分明,引用的作者原话。能这样做很简单,就是因为我用五年的时间积累了四十多万字的摘抄,并且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做了非常细致的分类。不管是谈到人生的任何一个方面,情感的任何一个方面,还是要对不同的景物进行描述等等,都可以很快的从这四十多万字里把相关的资料搜集在一起,然后帮助我阐述自己的观点,对主题做进一步分析。不过我搜集的方法很笨。虽然从《的读书生活》中学会了“不动笔墨不读书”,随时做批注写写画画外,我比较爱惜书,所以很多大段的文字都是手写,很慢也很累。李敖的方法就很好,直接剪了它。这样就很省事省时了。一本书,不是保护得越好越能张显他的价值,而是真正能做到物尽其用,书可以没有,但是看后,它阐述的思想精华你能吸收,一些例证可以拿来用,就是它价值最好的体现。
同时我想提醒大家的是,书要读得进去,还要读得出来才好。一位女生,酷爱《红楼梦》,沉溺其中,不可自拔,以至于卧床不起,不得正常生活。其父母愤怒无奈之下,从她手里夺去此书烧之。她竟一跃而起,哭喊着扑来:“我的黛玉……”高中时,教我们语文的老师对我很好,他曾告诉我说,读书本是好事,但是要进得去出得来才好,否则,你读那么多书还不如不读呢。大陆名画家李可染曾说过这样一句很好的话:“以最大的力量打进去,再以最大的力量打出来。”这是一种高境界,不仅仅是因为它难以企及,更是此法高明。只要我们脑子里有这样一根筋,就会在以后的读书生活中潜移默化的产生作用。
当然,如果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就更好了。《的读书生活》这样描述他老人家:“读书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不死读书。在他读书的大千世界里,他总喜欢联系实际,从人世间大家所关心、所困惑的问题,结合所读之书进行思考,他在学习、思考的大海了泛舟,他很想通过多读书,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或引导人们作更深层次的探索,或者新的追求。”
再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就是书是可以读完的。记者问了李敖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李敖回答说:“很难说。当年陈寅恪给他的表兄讲了一个故事,他幼年时去见历史学家夏曾佑,那位老人对他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他当时很惊讶,以为那位老学者老糊涂了。等到自己也老了时,他才觉得那话有点道理。中国书有十万种怎么看完呢?中国书有一个主轴,中国文化有一个主轴,就是孔孟文化。除了主轴以外,还有儒家的、道家的,其余的许多都是千篇一律。所以看一本就等于看了很多本。”
诚如夏曾佑老人所言,自己没有看到外国的书是有遗憾的。在《的读书生活中》,文中就提到了,毛主席虽然博览群书,但是主要是对中国的古典书籍比较喜欢,对于世界各国的名著等读得比较少。毛主席自己也曾向中央请一两年的假,要恶补科学类的知识,但是遭到了拒绝。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到,丰富自己的阅读范围和知识面是很重要的。不要只读自己喜欢的书,那样会使自己过于狭隘。屈原的《离骚》,内容丰富,文字瑰丽,这和他丰富全面的知识结构是分不开的。
说到此,我觉得大家要对那些意淫类言情类的小说要有所抵制。回到古代,带领大家灭了日本,那样固然痛快,但是除了爽还是爽,爽完了,就是更大的空虚,恶性循环;纠缠于自己狭隘的情感也不好。刘墉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你读一本不好的书时,不要以为你只是浪费了读一本书的时间,而是同时浪费了读一本好书的时间。”一些书籍,我们看一两本爽一下就可以了,不要为他们浪费太多的时间。
曾有人写了一篇心理学论文,引起了轰动。他论文的大意是:那些成功人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是坚持做罢了,他们所以夸大自己的痛苦与磨难,就是想吓唬那些没有成功的人,让他们望而却步。此语一出,惊天动地。马克思也说过类似的话:“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我们跪着看他们,站起来吧!”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其实很简单,人自私之本性使然也。大家都知道,这个社会是个金字塔,大多数人都处于下层或中下层。越是往上人就越少,但是享受的资源和权力也就越大。好不容易爬到上面的人当然不希望大家都爬上来,所以就吓唬你,告诉你想爬上来多难多难啊,要九死一生一生九死啊!所以你就不爬了,就乖乖在下面呆着了,只恨自己时运不济了,他们就能更好的在上面稳当当的坐着了。很多事情里都能看到这种情况。太极拳里的动作名称和术语想必大家都略知一二,譬如什么“白鹅亮翅”“气沉丹田”“用意不用力”等等,让人觉得玄乎,搞不懂,难。但是创造太极拳的人知道是什么意思,知道该怎样做。他们的徒弟和亲友也知道,就是外人看着不理解,甚至产生歧义。为何?我好不容易搞出来的东西,凭什么让你知道,让你学会,让你和我一样,甚至比我还强!
清风写文章,很希望大家能从中受益,能更清楚的看清这个世界,然后勇敢坚强的去过活。但是我也自私,我也不想别人都超过我。那么我为什么还把一些有用的东西好的方法贡献出来呢?理由很简单,因为我觉得真正决定一个人成败与否的不是方法,而是态度,是努力,是坚持不懈的奋进。有了这些,这些好方法才是锦上添花,才是如虎添翼。否则,再多好的方法,到你那里也是白费,自己不努力,面粉是不会变成馒头的。
我开始读书是很笨的,一个字一个字的读。然后把不认识或感觉好的字词句记下了。后来读完一本书,竟然没有我不认识的字词,竟然没有两句我觉得好的句子。这和我前期的积累是分不开的,但是我接着想:既然如此,为什么他能写一本书,而我就只能写篇文章呢。这就涉及到思想的表达,故事情节的设计,写作的技巧,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了。于是,我就开始注重搜集资料,研究写作技巧,观察生活,勤练笔。当然,写作方面,没有人指导过我。说这些,我的意思是,只要大家坚持,你会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的上升的。功到自然成,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了。
【好的学习方法让你的学习事半功倍】相关文章:
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介绍11-16
「小升初衔接」如何培养好的学习方法08-13
什么样的创业导师让你事半功倍08-15
高考状元学习方法,你在用了吗?05-09
学习方法10-26
学习数学的学习方法05-18
学习数学的学习方法01-04
预习学习方法08-10
学习方法小结09-18
初中的学习方法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