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习方法

时间:2022-02-25 20:02:34 学习方法 我要投稿

地理学习方法15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每个阶段都有需要学习的内容,掌握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大家更加高效的学习。那么,大家知道要怎样正确高效的学习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理学习方法,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理学习方法15篇

地理学习方法1

  首先审材料

  看完所有文字、表格或图材料,文字要画出关键词,进行材料概念引申,挖掘图表中直接和暗含的条件,包括图例、注记、数字、线条、方向、经纬度、关键地点等,分析材料含义和用意,可能用在什么地方,然后将所有能用的条件归纳,准备用。 第二步审问题:通过题目中的问题,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联系平时所学的地理概念、原理,形成答题框架系统。如分析某地的农业区位因素,需要用到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和交通、市场、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

  第三步语言表达:用自己形成的答题框架系统,联系题目给出的条件,进行逐项表达。 第四步检查答案和条件:看所给条件是否有没有用上的,与答案进一步对应补充。

  审题时注意以下表述

  ①简述:简单扼要叙述,必须把握要点;②简析:简单分析,提出论点即可;③描述:对事物的外部特征予以描述;④综述:对事物的总体特征予以概括叙述; ⑤说明:对原理、成因、规律进行说明;⑥写出:对图像或事实的主要内容予以呈现;

  ⑦分析:对地理事物或现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分析局部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或作用,如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分析事物间的联系等;

  ⑧对比(比较):列表比较相同、相异、相反、相似的地理事物,可先后对比或并列对比;分析相同事物之间的差别、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

  ⑨评价:对地理环境、措施、对策、布局进行实施可行性评价或优势与不足评价,这需要平时树立科学的观点,具备正确的地理思想;

  ⑩概括:对文字材料或图像内容予以概括要点等。

  知识点概括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永久冰雪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二是降水量的大小(影响降水

  量的因素是坡向,即迎风坡降水量大),因此,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比北坡雪线低。注:可根据该特点来判断迎风坡或背风坡。 十、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因素

  一是山地所处的纬度(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二是山地的海拔(海拔越高,带谱可能越复杂)。

  另外,影响同一带谱分布的海拔高度主要取决于热量(即阳坡和阴坡)。

地理学习方法2

  一、抓住一轮复习,全面掌握基础知识

  “能力为主导,知识为基础”是高考永恒的话题。高考试题无论怎样变化,都是地理基础知识的不同演绎和迁移,即使是综合试题也是在基础之上的综合。如果基础知识不扎实,就很容易在考试过程中遇到障碍。一轮复习正是对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盘点的阶段,因此,同学们一定要重视这个阶段的复习,力争做到“当天内容及时消化,每单元知识及时巩固”,力争吃透每个知识点。

  二、重视地图,将地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高考试题也往往以地图为切入点,近年来高考试题的采点甚至出现微观、局部地区,这就要求同学们有很强的读图能力和区域定位能力。因此,同学们平时应注重读图、填图、默图、甚至描图训练,只有把所有的知识都落实到地图上,才能切实提高解题能力。

  三、关注时事热点、联系生活实际

  地理时事热点问题、生活中的地理问题都是地理学科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理想切入点。因此我们要时刻关注这些问题,分析生活中地理事物(现象)的形成原因、提出某些问题的解决措施、了解某些工程发展的最新进展、将某些时事与相关地理知识联系起来等。同学们平时应注意经常看报,学会发现时事中隐含的地理信息,不妨可以自编一些地理时事题与同学交流、互相考查提高。

  四、学会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表述

  地理高考说明中要求“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有的同学客观性试题做得相当不错,但进行文字表述时却常常不能到位,不守键字抓不住,就是语言逻辑出现问题,使本该得到的分丢失。关键在于,平时就没有使用规范的地理语言进行记忆与表述。课本是我们学习规范地理语言的重要工具,从现在起,同学们应尽量使用课本语言进行表述和记忆,逐步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述习惯。

地理学习方法3

  反思是一种主动地再认识,是对本节学习活动中发生过的认知的再一次判断与深化,它不但对知识起到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的作用,而且更多的是引起学生思维本质的重视,

  使学生的思维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反思也是学生自主评价的需要,通过反思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目标等过程评价的内容,是新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反思习惯的培养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新课程重要目标之一。通过长期的训练,能使学生的思维有序化,条理化,他们在思考问题时就会起点高,思路广,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健康的人格。

  1板书式反思

  课后通过反思学习过程,再现知识生成过程,自主构建知识结构;或者利用教师设计的板书进行学习过程的再现,如果能流畅再现,说明本节课没有问题,同时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如果有某些过程不能再现的话,即刻查阅课堂笔记,或请问同学,这样利用用最少时间解决问题。由最简单的课时知识结构,逐渐每章的知识结构,甚至到模块知识结构的构建。

  2作业式反思

  作业式反思是指通过作业,再现学习过程,自我检查学习效率。这种反思比较传统,但还是一种有效的反思方式,但切忌查字典式的作业,这是无效的反思,或者是低效反思。

  3.实践性反思

  通过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漫步校园、公园休想等,利用地理知识和技能解释、判断、辨别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如城市土地利用的评价、城市街道的走向、商业网点的布局、影响交通线路的因素等内容都可以采用实践性反思法,检验和巩固学习内容。

地理学习方法4

  地理教材是我们获取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学好教材上的地理知识呢?我们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读出书中有什么

  阅读教材,首先要读懂,明白书中讲了些什么。比如,教材在介绍某个地理区域时,一般从构成这一区域的各地理要素分别进行论述。这个区域在哪儿?这里的自然概况怎样?经济发展情况如何?存在什么问题?等等

  2.读出知识网络

  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其中任何一个地理要素的改变,都可能影响到其他要素的变化。我们应该将理清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头脑中形成这一地域的知识网络。

  掌握应试技巧

  第一步,认真阅读,正确理解。通过阅读史料,找到折射的教材内容,字斟句酌,正确理解。

  第二步,注意关键词语,确定时间地点。根据史料总体和关键词语找出史料所反映的时间、地点。确定时间和地点是解题的先决条件。

  第三步,归纳概括,精练准确。解答史料题,我们应该用简明的学科语言归纳和概括出一个基本观点出来。

  亲爱的同学们,眼前尽览着琳琅满目的历史盛果,或厚重,或警醒,或震撼,或精彩,也许会使你们应接不暇。因此,希望你们在尊重和欣赏历史为我们创造的文明之时,能够带着深远的历史眼光,怀着一颗宽广的胸怀,在饱览人类厚重历史与文化的精髓中,在品味和感悟历史中,培养你们深厚的修养品行吧。

  把握地理规律

  到了高年级,自然地理的一些知识就会变得抽象起来。很多人地理学不走,就是这一关过不去。习惯了低年级背地名的学习方法之后,到了学习地理规律的时候会非常不适应。这个层次,强调的不是背诵,而是理解。我们要把地理当成物理来学习,从最根本的大气压力的知识开始,逐步来理解“气压梯度力”这个概念。我们要相信地理是有规律的,地形地貌的形成、白天黑夜的变迁以及其它各种自然现象,都是在物理规律的支配下进行的。把握好了这些规律,杂乱无章的自然地理理解就会变得清晰起来。

  在这个层次,《系统学习完全工具》中介绍的系统思维导图就可以发挥威力了。通过画图的方式整理知识体系,把握知识之间内在的规律,可以加深理解、梳理出清晰的思路,而且也就让知识变得很容易记忆。

  能否从第一个层次过渡到第二个层次,是高年级同学能否学好地理的关键。一定要改变低年级地理靠“背诵”的习惯,转为“理解”——彻底理解,我们才能真正学好高年级地理。

  第三个层次:综合运用

  把自然地理的规律梳理清楚之后,再来结合地图学习和理解人文地理的相关内容,就会变得舒服很多。有了地图、有了地理规律,这个时候看什么地理问题都可以很轻松了。

  把握着力点

  关注教材中的导入框,特别需要理解其中的重要词语和观点。如人类早期文明、文明的矛盾与碰撞等;关注教材中的小字部分,特别要关注文中观点引发的认识和思考。如亚非地区大河流域产生的古代文明可以得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认识;关注历史与现实社会的结合点,如文明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以人为本的观点,文艺复兴、科技革命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各国改革对教育的重视,战争的后果及残酷性,对一些有影响国家的重视,中俄友好年等;关注教材中的“动脑筋”、“练一练”、“活动与探究”和“自由阅读卡”等;加强中外史实的联系,认识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如我国的甲骨文字与埃及的象形文字和巴比伦的楔型文字的对比,我国的儒家、道家学说与世界三大宗教对比,中日改革对比,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对比等。

地理学习方法5

  一、学会利用地图:

  1、学会分类地图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景观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等值线图等。

  2、学会读图①先读图的主题②看清图例③注意细节④联系实际

  3、学会变图①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②图文转换

  4、学会用图①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②用图记忆

  复习中国地理:可看10方面地图,即: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气温、降水量)、中国水系图、中国资源图(森林、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等)、中国农作物分布图、中国工业分布图、中国人口、民族、城市、商业中心图、中国交通图、中国自然保护区图等。逐一看图、记图,甚至画图,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就掌握了。

  学习世界地理:

  1、要在十条线上下功夫(五条经线、五条纬线)。

  2、找出十条线穿过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3、在经纬度跨度不超过十度范围内描一幅轮廓图,说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并问一个为什么?这样你会发现你开始“脑”中有“图”,“心”中有“理”了,地理不再是单调的文字)

  二、学会对教材的理解:

  1、依纲据本,掌握地理原理、规律

  ①先将书读厚:在书上作读书笔记,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

地理学习方法6

  第一单元地球

  第一课讲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这个看看书就行,知道就可以了,知道人们认识地球的几个重要过程,形状的大小搞清楚,5页的图1.2背会。

  第二课在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这个很重要,这个学不好,以后就费尽

  经线和纬线的概念弄懂就行,7页的图1.31.4背会。经度和纬度,要能在图上,认出是多少度,北纬,南纬,东经,西经用什么字母表示,最大是什么。图1.5一定要背会,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概念和中,高,低纬度要清楚。1.61.71.8都得背。经纬网看看就行。

  第三课地球的自转背背概念就行,但11页的图1.13一定要背下来。

  第三课地球的公转背背概念就行,但16,17页的图1.17和1.19必须背会。

  第二单元地图

  第一课方向,比例尺搞懂就行,23页下面的图背会

  第二课地形图的判读记概念,记住那6个地形就OK了

  第三单元海洋和陆地

  第一课海陆的分布,记那8个球,会画大洲轮廓图,知道洲和洲的分界线,知道四大洋的面积

  第二课海陆的面貌还是记概念,记38页下面的图,和39页中间的图和35页图3.4

  第三课,还是背概念,和42页的下面那4幅图,和43页的板块图这个经常考,火山和地震带背背,记44也的图3.15

  就这些,4单元不考,其余的都不考,记住这些,要背的一定要背,记住这句话,一定能考好!

  新高一地理小知识之二十四节气

  导语: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天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立春: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2月18日—20日,

  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

  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

  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

  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

  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

  5月5日或6日。“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

  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

  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

  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

  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

  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

  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

  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

  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 高考,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

  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

  10月8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

  10月23日前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

  每年11月7日前后。

  小雪:

  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

  12月7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

  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

  1月5日前后,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

  1月20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地理学习方法7

  一、培养兴趣,快乐学习

  兴趣将成为学习最好的驱动力,并在学习过程中转化成为学习动力,提升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但是地理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笔者认为最好的便是将地理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地理现象如“大树底下好乘凉”、“重雾三日,必有大雨”对这些地理现象进行探究就会了解到很多的地理知识,地理的学习趣味性也会进一步凸显出来,变得妙趣横生。

  很多同学或许会有这样的体验,因为家里挂着中国地图所以在学习相关知识的时候就会变得十分容易,这是因为我们在自主或不自主的观察中,地图的每一个细节已经嵌入脑海,成为难以忘记的重要记忆。因此,在开展高中地理学习时,同学们也不妨买一张中国或世界地图放在课桌上,培养自身的地理学习兴趣,减少学习的难度。

  二、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法

  地理具有极强的“文理兼容”性特点,在具体学习过程中,自然地理包括大量的宇宙、大气、海洋等内容,特别是太阳高度角计算、洋流、等线值分析板块需要我们用理科的逻辑思维对其进行分析学习。而在人文与区域地理里面,因为多是对不同地区地理、风土人情的学习,这就需要同学们进行大量的理解识记。

  针对地理学科不同板块的特点,同学们要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对其展开学习。就自然地理学习来说,我们要在掌握相应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熟练运用。必要时也需要加大练习量,在具体的题目中检验学习成果,分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理清做题思路,构建知识体系。而在人文与区域地理学习中,我们要重视教材的作用,一遍一遍熟读教材,利用手中有的参考资料对教材知识进行补充。因为这一部分更加重视记忆,因此同学们也可以进行知识脉络梳理,将主要的知识观点进行系统整理,加深记忆。而在学习过程中,也需要不断探究与完善自身的学习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将会极大的提升学习的实效性。

  三、图文结合展开学习

  鉴于地理学科的特性,地图作为其知识的载体所在,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加强对地图的学习,将其作为地理学习难点的突破口。乍一看地理知识纷繁复杂,但是只要抓住了地图这一关键要点,那么地理知识便找到了依据,因为地图中的每一个地区都将对应着相应的地理知识,将地图与地理知识相结合开展学习,那么很多地理的学习难题便将迎刃而解。

  就笔者亲身的实践来说,我在地理学习时往往是“图不离手”,通过对教材与教师讲课内容的梳理,我在图上不断总结不同地区的地理特性,地理常识。平时做题前也先看五分钟的地图,对总结的知识框架进行回忆。久而久之,地图就好像刻在了我的脑海中,不管问到什么地理问题,我都能很快的寻找到对应的地理区域,并迅速联想出这一区域相关的地理知识,进而高效且准确的作答。

  很多同学在地理学习时都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做题前看几分钟地图太浪费时间,但是俗语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仅仅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展开学习,那么地理的学习负担就会大大加重,同时因为大量的记忆很容易记错、记混淆,在做题时实效性并不强,反而容易加重同学们对地理学习的厌倦心理。

  四、知识联系,每分必争

  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知识联系性,很多高中地理知识构建在初中地理之上。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加上高中升学压力大,很多同学的初中地理基础知识早已遗忘,这就为后期的高中地理学习深入带来较大的阻碍。因此在学习高中地理知识之前,我们也可以对初中地理知识进行回顾温习,将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进行知识联系,并将知识具体落实到问题中去。同时,高中生将面临高考,高考不仅考验同学们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同时也对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进行了考察。

  分数作为两者的重要表现形式,我们在学习中要做到每分必争。一部分同学虽然在平时的学习中做了大量的练习,但是考试分数却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很有可能是其练习仅仅停留于练习本身,缺少对练习的经验教训整理与记录,导致同样的问题与错误一犯再犯。加上平时学习不注意细节,做题马虎大意,导致最后的考试失分现象十分严重。针对这一问题,我建议同学们重视练习的总结反馈环节,从练习中找到自身知识的薄弱板块和容易出错的点,及时开展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建立错题本,分析自身容易犯的错误,做到同一错误不再重犯。

地理学习方法8

  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一、自然地理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

  在学习这些知识点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

  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二、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部分,主要属于文科内容,它们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不仅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还要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在学习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要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

  易学好记图文结合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因此同学们必须重视地图,正确识图、用图。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

  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例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内容,必须结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图像来学习,才能阐述清楚、理解透彻,遇到相关知识的试题时才能灵活运用,脱离了地图是难以弄懂和解答这类问题的。

  又如,“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内容,结合“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和“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图”等学习,同学们更容易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记住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

  因此,同学们在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

  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每次看几分钟也行),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

  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地球运动”,“大气分层”,“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国家位置”,“铁路干线”,“工业中心”……于是,我们就可以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

  融会贯通知识联系

  学科特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地涉及大量的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

  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

  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

  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理解和应用,而非记忆。

  另一方面,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区域地理基础之上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已经淡忘,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复习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识。

  一是可以抽点时间浏览一下初中地理教材,主要是地球地图知识、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中国分区地理等内容,加深这些基础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

  二是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当涉及初中知识时,及时查找区域地图或复习初中相关内容,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

  2、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

  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

  3、许多地理问题都有知识与能力的跨学科特点

  自然地理部分主要与数学、物理、生物学科联系较多,人文地理主要与政治联系较多。对于我们面临的高考、综合考试意义尤其重大。

  重点内容

  ⑴地理基本概念。

  ①能说明某种特点地理现象的特定概念。如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低气压、高气压、地球的自转、公转等

  ②反映某种地理事物类别的特定概念(对这类概念特别要注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

  ⑵地理基本规律与基本原理。地理事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⑶地理基本技能。如等值线的分析应用、各类经表的绘制与判读、各种地理示意图的绘制与判读、图文转换与图图转换能力等等。

  ⑷地理内容的文字逻辑表达能力

  ⑸收集、整理地理资料的能力

  2.怎样高效地掌握上述学习重点内容

  ⑴用理科思维的方法学习自然地理。

  ①充分运用图解法,从三维空间的角度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

  ②用跨学科的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⑵注重各类地理图表的表达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转换关系

  ⑶用文科思维方法学习人文地理。

地理学习方法9

  一、影响地理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

  学生的兴趣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和发展,教学系统的要素:教材、学生、教师都与学生兴趣的形成、发展息息相关。

  1.教材是地理学习兴趣的源泉

  地理感性知识鲜明地体现着地理兴趣培养的趣味性特点。由于地理环境的空间广大性,直接观察必须走出教室,大量的间接感知又须借助特定的教学手段、地图等图像和教师、教材的直观性描述,以形成再造表象。因此,感知教学对于兴趣培养乃至整个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

  2.学生是地理兴趣发展的主体

  学生对掌握着主动权的学习感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成功归根结底要靠学习者自己对学习活动的主动调节。学生是学习兴趣发生发展的根据,兴趣培养必须遵循学生兴趣发生发展的规律。

  3.教师是地理兴趣培养的主导因素

  教师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领导者、控制者,又是知识信息的提供者。教师应该经常注意了解学生的兴趣状态,作为自己改进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内容靠教师去发掘、驾驭,学生的学情靠教师去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靠教师去激发,学生的进步、发展靠教师去启发、诱导,教师掌握着激发和满足学习需要的手段,因此教师作用的发挥是学生学习兴趣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条件。

  4.地理教学手段是兴趣培养的重要条件

  地理教学手段包括地理教具(挂图、模型、标本及视听软件)、地理学具(课本、地图册、作业册、颜色笔等)与视听设备、地理专用教室、地理图、地理室外观察点等是地理知识内容的载体,是地理教学内容——兴趣源泉流向学生的“渠道”。它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注意,激发学生对知识、技能的需求,提供相当一部分地理感知,帮助学生理解地理问题,运用地理知识,在激发学生学习需要与帮助学生成功地进行学习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培养地理学习兴趣的方法

  1、提高教师素质,是激发中学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关键。

  2、地理起始课,能启迪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地理起始课,是学生步入地理知识王国的入门课,是目的性教育课,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办法,也是使兴趣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对于这一部分内容,教师不能光讲大道理,而要趁他们刚刚接触这门知识的有利时机,联系焦点、热点问题,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有的放矢的采用一些方法,如可采用设问列举的方式,首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有趣的地理问题。

  3、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1)生动的比喻,幽默的语言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兴奋程度。

  比喻形象动人,使学生听起来如临其境,心驰神往。在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

  得到艺术美的享受。幽默的语言常引起同学们的捧腹大笑而又秩序井然,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达到轻松学习知识的目的。课堂上采用生动的比喻、幽默的语言,能吸引学生,使学生通过学习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又进一步激起学习兴趣,学生的兴趣自然倍增,教学效果显著。这一点已得到众多优秀教育实践者的证实。

  (3)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启迪思维。

  学生对具体学习目标的认识需要,在问题的情境中被激发,在成功的情境中获得满足。创设问题情境,继而创设成功的情境是兴趣培养的基本方法。问题的情境由问题的背景、问题的系列、体系共同构成。问题不断明确着学生认识活动的远近目标,激化着已知与未知的矛盾,推动着学生认识活动的发展。

  (4)“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提出问题能创设问题情境,造成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线索,指出思维的方向,使学生的求知心理产生活跃欲试之势,学习兴趣盎然。

  (5)穿插具体的故事,使中学地理教学富有趣味性,让学生探索抽象的原理。地理故事,生动形象,对中学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唤起中学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富有启发性,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善于思维想象,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和解决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一定要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不择时机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创造性地挖掘兴趣的源泉,充分掌握激发兴趣的方法,适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逐步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我乐学”的转变。让科学的学习方法架起从知识到能力的桥梁。

地理学习方法10

  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要学好地理,不仅要学好书本知识,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特别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将我们所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到社会生产和实践活动中去,使所用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和深化,同时也可以增强你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的地理问题;同时,当今社会中的许多热点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也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我们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有一个勤于思考的头脑,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要善于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就会学到更多的地理知识。

  1.注意观察地理现象,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

  例如天象观测。我们知道月亮有时象一个圆盘,而有时又呈现月牙形。我们就可以亲自观察一下月相是怎样变化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当然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进一步探究月相产生变化的原因。在晴朗的夜晚,我们还可以观看天空中都有哪些星座,平常人们所说的北斗星、牛郎星、织女星、北极星在哪里?哪儿有银河?晚上8点钟与9点、10点,我们头顶上的星座是否相同?

  2.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现在正值六月,六月的石家庄是华北地区的高温中心,天气又干又热,这是为什么?我们学过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相反,海拔每降低100米,气温就会升高0.6℃,石家庄位于太行山东面的华北平原,来自西北方向的气流在顺太行山东坡下沉的过程中增温,同时湿度越来越小,空气越来越干燥,这样就使正在初夏增温过程中的石家庄更加干热。

  细心观察也会发现,人们的许多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1)南涝北旱:我国属于东亚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南方不仅雨季历时长,而且由于夏秋季节降水集中,因而常常出现洪涝灾害。而华北、西北降水较少,再加上垦殖、放牧过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临严重的“水荒”。

  (2)南米北面:我国南北方的饮食习惯不同。南方人爱米饭,北方人喜面食,其实这与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同有关。我国南方的气候高温多雨、耕地多以水田为主,所以当地的农民因地制宜种植生长习性喜高温多雨的水稻。而我国北方降水较少,气温较低,耕地多为旱地,适合喜干耐寒的小麦生长。所谓“种啥吃啥”,长此以往,便养成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

  (3)南船北马:我国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是南方以船为主,北方以马为主。其原因是南方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地表河网密布,因此为适应“水乡”的船舶运输便应运而生。而北方多干旱、半干旱气候,草场广布,畜牧业发达,马匹除了提供乳肉产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驯化为代步工具,成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4)南尖北平:我国居民屋顶的坡度从南往北是逐渐减缓的。南方屋顶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气候又炎热,高而尖的屋顶利于排水,北方由于降水较少,所以屋顶多建成平顶,这样既可节省建筑材料,还可兼作晾晒作物的场所。

  (5)南矮北高:就人口的生物学特征而言,我国南方人矮,北方人高。据统计,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男子平均身高为1.693米,云贵川地区则是1.647米。从南北方的气温差异来讲,由于南方气候炎热,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较快,生殖器官发育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因而身材大多不高。而北方由于气候寒冷,影响了体内酶的活性,新陈代谢慢,生命周期长;再加上北方冬季漫长而寒冷,人们的户外活动少,体内营养物质积累多,因而长得“人高马大”一些。

  (6)南繁北齐:我国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南繁北齐,即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单一。我国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从哈尔滨到昆明直线距离3000多千米,两地语言虽有区别,但通话、交流并没有太大障碍。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区内,如闽方言区内,还分福州话、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等,彼此差异极大,甚至听不懂。这些语言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是有一定关系的。一则我国北方多地势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联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机会多,彼此融合,因而语言差异不大。二则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岖,交通闭塞,不利于人们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话”。

  (7)南经北政:从总体上看,我国北方军事、政治活动活跃,南方经济、文化发达。北方历来是我国的政治中心,秦、汉、唐定都长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这更确定了北方在全国的政治地位。到了近现代,由于西方的科学文化首先从我国东南沿海传入,促进了南方经济的飞跃发展,使得南方在经济文化上的优势不断加强。因而“北方出当官的,南方出经商的”,这两句话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经济心态。

  (8)南轻北重:由于受到资源和区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工业布局有南轻北重的地域特征,即我国北方以重工业为主,南方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北方煤炭、石油、铁矿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因而逐渐形成以采矿、冶金、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而东南沿海地区资源贫乏,但交通便捷、资金技术力量雄厚,所以便扬长避短,发展原料、燃料消耗少的工业类型,因而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

  (9)南拳北腿:南方由于纬度偏低,地处亚热带、热带区域,冬季平均气温在0℃以上,夏季最高气温常在30℃以上。因此,南方人发育较早。根据人体生理发育的规律,发育提前,生长发育期就短。因此南方人长得小巧玲珑,下肢较短,用腿踢人在搏击中是其所短,而手的运用则是南方人的优势。此外,上肢运动时能量消耗比下肢少,产热少,符合南方人耐热的特点,这是南方人善用上肢拳法的地理原因之一。

  北方则相反,发育年龄偏迟,发育期长,因此身体高大。而且北方人以杂粮、肉类为主,这就给北方人长得高大粗壮提供了物质基础。又因为气温低,在寒冷的冬季,人们多用产热多的下肢运动。

  地形特征南方以舟为主要交通工具。因为船上的活动范围有限,加上船的颠簸,在格斗中立足不稳,就有被击倒或掉入河中的危险,故南拳自古就有“未学工夫先扎马”之说。再由于地面区域相对较小,小范围的上肢搏击更利于击败对方。

  而北方平地面积广大,外出主要靠两腿行走,腿部力量足是北方人的基本素质。

地理学习方法11

  地理学习方法有效才能事半功倍

  地理学科经历了前一段时间的全面、综合专题和专题的复习,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个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临近高考,地理复习更应该讲究方法,突出主干,面向基础,夯实最主要、最关键、参加高考必须具备的地理基础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

  注重对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和相互间的联系。这是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应试能力,取得地理好成绩的决定因素。

  一、讲究方法,形成地理思维方式,学会运用原理、方法和技能来解决新问题。

  如复习世界各分区地理时可采用以下方法:首先设计自学模板,如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经济地理特(工业、农业分布成因,重要城市、港口、交通)有较全面的复习;其次,思考三点:一是本区在全球的绝对位置(经纬度)与相邻区域的位置关系。二是本区域地形、气候的特点及分布,并以此为成因,推断水文、土壤、自然带、工业特点。三是进行跨区专题比较。如,中亚的干旱与西亚、大洋洲、北非、南美、安第斯山东段东侧等地干旱的成因、特点、比较分析等。通过这一复习过程,使考生不仅形成全球空间概念,还对地理学区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思路上,更为开阔;从认识上,更加宏观;从方法上,更符合地理科学的要求。

  二、突出主干,落实基础,注意对学科体系的整体把握和相互联系,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高考以能力立意,不可能对知识点直接考查。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淡化知识的学习。因为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足够的知识积累才可能形成能力。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要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和具体应用。如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可以作如下设计:

  第一,选取十条重要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W、120°E)在脑海中形成网状经纬仪,并想象其自转起来线与线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动态关系。

  第二,在复习大洲、大洋基础上,十条线穿过的大洲大洋,地形、气候区等。在脑海中形成相对的位置关系。如,刚果河流域、亚马孙河流域,它们所处的地形、气候、洋流、航运等方面有什么异同。

  第三,在复习区域地理基础上,十条线穿过的地理事物。如,工业区、农业区、重要国家、城市、港口、交通线、矿业基地、旅游电灯,这时脑海中的地球仪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了。试想,复习到这一程度时,当给你世界上某一点或线时,在脑海中涌现的将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地理事物。无论命题角度如何,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会稳定提高地理得分率。

  三、精心练习,以一当十,以不变应万变。

  有的考生可能对地理概念、原理、规律掌握得还比较好,但一到实际做题时就束手无策了。最好的方法是在做题过程中认真分析试题已知条件,找出隐含知识,深刻理解题意,明确要求,在从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中求解。

  1、寻找适合复习载体,一道题要从知识、能力的角度去分析。

  分析它由哪些部件(知识点)组装而成,养成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的好习惯。克服定向思维,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要以一当十,训练一题,达到训练十题的效果。

  综合训练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科重点、主干内容,针对薄弱环节和现实问题,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做到重点联系,前后联系。解决问题之后,再回顾解题过程、思考过程,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步,找到龙的眼睛。

  3、我们不能满足于解题,而要求“佳”,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中找到规律性、原理性、基础性的东西,以不变应万变,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上升能力达到根本上的达标。

  4、做各区模拟卷,反复订正。分析解题后要进行经典回放,反思解决了什么问题?这道题为什么这样思考,而不是那样思考?分析后,要给自己思考时间和空间,再回味、思考、悟化、转化、活化,再回归教材、课本。只有这样,才能稳步提高能力。

  四、重视记忆地图,根据题意提取信息,提高解题技巧。

  在现阶段复习中,地图是最重要的,每天要看。高考题很多资料都是以图的形式给出的,在各种图中,要特别重视等直线的判读与应用。如,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和应用,地形剖面图绘制的方法等。要学会读懂各种图,能熟练地从各种图形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通过记忆增加空间想象力,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与定位。自然地理条件的认定,历史的发展与反思。

  总之,善于归纳各种类型试题的解题方法才能在高考中取胜。

  综上所述,在临近高考的阶段,复习时要讲究方法,做到事半功倍,只要方法得当,一定会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高考地理复习 摸清脉络建立骨架

  过完春节后考生们就要进入紧张的冲刺阶段了。高考地理大家都复习得怎么样了呢?为了帮助大家更快更有效的复习,特总结以下几点复习方法及建议,希望能够帮到考生。

  1.夯实"双基",形成自然地理知识的骨架

  (1)夯实"双基"

  高考考查的知识点只是全部知识点的一部分,这有限的内容仅仅是对学科内容的抽取,但这种抽取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且每年高考试题都是变化的、求新的、不可准确预测的。因此地理备考要夯实基础。

  在夯实基础的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要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可将复习方式由结论性知识的获取转移到对知识形成的分析上来,以学习过程的探究性达到学习成果的前瞻性,培养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一是分析知识形成的情境,情境材料有文字,也有各种图表等,同学们可通过分析各种情境材料推导出结论,从而自己发现知识,如观察分析图表,据"图"明"理",统计分析地理数据,以"数"说"理",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鲜明、准确而深刻的知识。

  二是分析知识形成过程。如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大气环流形成变化等,同学们在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分析并综合概括,推导出概念、原理和规律的过程中,能形成思路清晰、因果关系明确的条理化知识。这样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既夯实了"双基",体验到了学习的过程,掌握了学习方法,又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这也为后面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线索、形成自然地理知识骨架打下基础。

  (2)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线索

  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线索,是对知识的加工和重组,需要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明确联系途径和方向,这样在遇到新问题时,才能提取应用。旧知识在新的指导思想下,经过重新组合、归纳、联系、迁移,就成为"有组织的"新知识。例如:

  空间分布的接近联系或对比联系如:世界大洲的分布-板块的分布-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年轻的褶皱山脉的分布-年轻的高原的分布-某些有色金属矿的分布-古老的高原的分布-主要平原的分布-与冲积平原有关的大河的分布。

  地理事物间因果关系的联系如:太阳辐射在地球上的不均衡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洋流的分布-气候类型的分布-植被的分布-自然带的分布。

  地理事物间平行并列关系的联系如:各种外力作用,共同影响或共同作用于同一地理事物的各种因素(如影响气候的因素)。

  地理事物间主次从属关系的联系如:外力作用与其包含的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自然资源与其包含的土地资源、大气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

  地理事物间大小包含关系的联系如: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及其他行星系统;地球上的水-海洋水及陆地水-地表水(河流水、湖泊水、冰川)、地下水(潜水、承压水)等。

  (3)形成自然地理知识的骨架

  知识具有系统性、关联性,就像一棵大树枝繁叶茂,且有纵横交错的根。构建网络可以使零散孤立的知识系统整合,既有利于同学们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又使同学们从宏观上整体把握该部分知识。

  2.深刻理解自然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1)掌握地理基本概念

  熟悉地理概念是学好地理的基础,是掌握地理规律的关键,也是正确解答地理问题的前提。建立自然地理知识结构要把握自然地理基本概念,建立概念群体系,既要了解它们的内涵,还要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例如,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生长边界与消亡边界、自然资源与能源、水文特征与水系特征等。

  (2)重视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归纳

  如通过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根据洋流的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

  ①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

  ②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③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

  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洋流分析,推理出来的普遍规律。

  又如海水盐度的成因分析思路和方法一般为:

  ①若两地的纬度位置不同,靠近回归线的地区盐度高,远离回归线的地区盐?度低;?

  ②若两地的纬度位置相同,寒流流经地区盐度低,暖流流经地区盐度高;有河流径流汇入的地区盐度低;

  ③高纬度海区结冰量大或融冰量小的海域盐度高,而结冰量小或融冰量大的海域盐度低。

  (3)突出基本原理、规律的实际运用

  理论联系实际是地理学科复习的基本原则,复习中要把学到的基本原理、规律等应用于实践中,以此来解释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从多角度、多层面、运用多种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复习自然地理知识首先要理解运动规律,如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水循环、生物循环、地壳物质循环、地壳变动规律等,要搞清楚"为什么会运动""怎么运动";其次要掌握分布规律,并将其与自然现象紧密结合,如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昼夜长短的时空分布规律,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自然带的分布规律,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要搞清楚"为什么这样分布""怎样分布"。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这些运动规律和分布规律,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有联系,也和气候的成因等有联系。

  下面以"热力环流"的复习为例来说明这一复习思路和方法。

  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绘制相关的热力环流图,并据图正确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相关地理现象:绘制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图,并进一步分析热力环流对城市工业(有空气污染的工业)布局的影响,或解释"城市雨岛"的成因;绘制山谷风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并分析山谷或盆地地区多夜雨的原因等。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分析气旋、反气旋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天气的影响等。

  3.正确处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关系

  地理试题多以区域地理为载体,以自然地理为基础,以人文地理为主要切入点,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主线。所以,在复习中要把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区域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与大气单元结合的世界各大洲气候要点:亚洲三种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特征比较、分布地区;非洲气候带沿赤道呈对称分布的原因、非地带性因素对非洲气候的影响;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分布地区及其在欧洲分布广,而在其他大洲分布范围小或无分布的原因;北美洲气候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地区,地形对北美洲气候的影响;安第斯山对南美洲气候类型形成和分布的影响;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呈半环状分布的特征及其原因;南极洲的气候特点及其成因等。

地理学习方法12

  地理课是中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収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我国将初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定位为:通过初中地理课程的学习,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収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収展观念。所以,地理课对于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好地理很有必要。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具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综合性。上至宇宙空间,下到地球内部,还有我们生活的人类社会,这些都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都属于地理学的研究范畴。所以我们说,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综合性科学。第二,地域性。不同地区,地理环境是不同的。地理学研究的正是地理环境的差异、分布觃律及其成因。

  除此之外,地理学还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地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在生活中观察到许多有趣的地理现象,在生活中学到许多有用的地理知识;

  反过来,我们还可以运用所学的地理学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不仅如此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収展等问题起着重要作用。既然地理如此重要,我们怎样才能学好地理呢?有些同学认为,地理不难,关键是记性好,只要死记硬背就行;还有的同学认为地理课没意思,除了背还是背。其实不然,地理环境的収展变化是有觃律的,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乊间的关系也是有觃律可寻的,地理学也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些学习方法和技巧,我们就会学得既简单又有趣。

  一、培养空间概念,学会正确的读图、用图方法

  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地图是地理课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突出特点,于是有人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用图习惯,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课的最重要的工具。

  首先,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要知道地理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的文字当中,也蕴含于地图乊中。在地理学习中,我们要做到左图右乢,注意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収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觃律。长期坚持下去,你就能够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图,文字和图象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正确的空间想象。

  其次,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

  例一:在“经纬网图”上,我们观察到的知识如下。

  ①我们在这幅图上可以看到有许多线,其中连接南北两极的线是经线,与经线垂直相交的线是纬线。

  ②经线与纬线的特点: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幵相互平行;纬线圈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长度都相等且相交于极点。

  ③指示的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④经纬度的变化觃律是:0?经线以东 为东经度,0?经线以西为西经度;自西向 东,东经的度数逐渐增大,西经的度数逐 渐减小。纬度以赤道为界,以北是北纬, 以南是南纬;自北向南,北纬的度数由大 到小,南纬的度数由小到大。

  ⑤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位置。 例二:我们在《森林资源》一课中曾经学过的 原理图,其图名叫做“护坡林带保持水土示意图”。 我们以这幅图作为例子,讨论阅读原理图的几个主 要步骤。

  第一步,获取信息,是获取原理图中所显示的

  各种信息。在“护坡林带保持水土示意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有山坡、两道林带、降水和河流,一些不同粗细、不同颜色以及不同指向的箭头,还有 “微量清水入河”和“泥沙径流”等文字。

  第二步,分析地图,是要分析我们在图中获取的各种信息和内容乊间的相互关系。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山坡从上到下,表示地表径流的箭头由粗到细,颜色也由深变浅,最后变成“微量清水入河”。这些说明了大气降水在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过程中,受到了林木枝叶、枯枝落叶层的阻滞,促使大量雨水下渗,导致地表径流流量不断减小,含沙量逐渐减少。护坡林降低了泥沙流失的程度,起到保持坡地水土的作用。

  第三步,说明原理,明确原理图所说明的原理。这幅“护坡林带保持水土示意图”,说明了森林具有含蓄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二、学会读乢,掌握科学的读乢方法

  地理教材是我们获取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学好教材上的地理知识呢?我们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读出乢中有什么

  阅读教材,首先要读懂,明白乢中讲了些什么。比如,教材在介绍某个地理区域时,一般从构成这一区域的各地理要素分别迚行论述。这个区域在哪儿?这里的自然概况怎样?经济収展情况如何?存在什么问题?等等

  2.读出知识网络

  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其中仸何一个地理要素的改变,都可能影响到其他要素的变化。我们应该将理清这些地理要素乊间的相互关系,在头脑中形成这一地域的知识网络。

  例:通过世界地理的学习我们知道,南极大陆一块特殊的大陆,这里的地理环境特征与众不同,烈风、暴雪、严寒是南极大陆最显著的气候特征,这里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冰川,动植物种类稀少,

  有极昼极夜现象,还有美丼的极光等等。而形成这些地域特征的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由于南极大陆绝大部分位于南极圈以以南的

  高纬度地区,其他诸多的地理特征都与这一要素紧密相联。

  3.学会梳理知识

  ①教材对于同类知识的论述角度具有相似性和觃律性

  地理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具有范围广、信息多等特点,但是它对同一类型知识迚行描述的角度和方法,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觃律性。

  例如描述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往往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加以说明。而气温又包括着年平均气温、年温差和气温的分布等内容;降水主要是由年降水量、降水的时空分布所组成。

  除了这一点外,我们还可以将差异性或相似性较明显的国家或地区,迚行对比梳理。

  ②将差异性或相似性较明显的国家或地区,迚行对比梳理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环境或地理要素乊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或相似性。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一点,采用对比的方法迚行学习,对比差异性,找到相似性。如我们在学习印度和巴西、日本和英国、我国的南方和北方、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地时,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我们不仅要明确两个地区或两个国家乊间的差异,而且也要思考这些差异是怎样形成的。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导致了自然环境的差异。

  我们不仅通过对比梳理找到差异性,我们还能找到相似性,如印度和巴西两个国家,虽然位于不同的大洲,但它们在许多方面具有相似性,利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我们就能够将两个国家的主要的地理特征知识点梳理得一清二楚。

  印度和巴西都是位于热带的临海国家;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优质的铁矿资源丰富;都是世界上著名的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国和出口国;近年来电子工业和信息产业得到了迅速収展,是収展中国家工业比较収达的国家。

  三、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是初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目标,对中学生学好地理非常重要。

  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乊间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仸何地理事物的`収生収展都不是由单一的因素造成的,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但是,在这诸多的地理因素中,有某一、两个要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们应当学会找出这一关键性的因素,幵以此为线索,将其他的各要素联系起来,从而正确理解各地理要素乊间的内在联系。

  初中地理主要侧重于区域地理的学习。一般来说,影响某区域的地理特征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该区域的地理位置(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区位因素),这一点从教材内容先后顺序中就已经明显地表现了出来。同时,在对每个区域的论述中,首先提出的也是该地的地理位置,位于哪个半球?什么纬度?海陆位置如何?有哪些邻国?等等。所以思考问题时应抓住该地的地理位置,以此为突破口,去分析其他地理要素的特征。

  关于地理位置影响自然环境,最具有代表的地区是我国西北地区。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较,西北地区具有许多独特的地理特征。如沙漠广泛分布,人烟稀少,地表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河流湖泊多为内流河和内陆湖,动植物具有明显的耐旱特征,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灌溉农业収达……等,这些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这里的大陆性气候显著,降水稀少,而造成降水稀少,气候干旱的根本原因又是这里“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当然,“地形闭塞”也对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初中地理学习方法

  初中阶段要想学地理,除了“预习-------专心听课--------认真巩固”这一般的学习方法乊外,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对各类地图的应用

  1、上课前一定要准备好地理课的基本工具,也是常用工具----------地图册。

  2、一边听课一边把学习中出现的地理事物在地图上圈点下来。如:学到地中海沿岸是冬季多雨,那么,地中海在什么地方?一定要在地图上找到幵落实下来。

  3、动手绘制示意图 如西亚石油输出的路线,同学们可以在一张草纸上绘制出简单的、相对位置正确的示意图。这类图不要求绘制得多么精准,只要能说明问题就行。

  4、复习时应以地图作为知识载体,常看地图,多读地图。

  二、要善于把不同的地理事物联系起来。

  把不同的地理事物乊间建立起联系,首先必须问“为什么?”这样便会养成由果推因的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例如:世界雨极是印度的乞拉朋齐,那么,为什么乞拉朋齐会成为世界的雨极呢?结合地图,根据乞拉朋齐所处的地理位置便可分析出,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的迎风坡,这里有大量的地形雨,这样,气候便和地形、位置相互联系起来了。

  三、对地理原理,概念的理解要把握住要点、抓住关键。

  对地理原理、要领的掌握,幵不要求象物理、数学分式、定理那样精确,只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要点便十分容易地理解幵把它们掌握住了。例如:“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阳光、空气、水等都是自然资源”这一对自然资源概念的理解。我们应该抓住两个要点:第一,自然界中存在的,不是工业产品。如,汽油,虽然对人类有利用价值,但不是人类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的,它是工业产品。第二,是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没有利用价值的不是,如沙漠虽然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但目前,对人类没有利用价值,也不是自然资源。这样就可以了。 学习地理有一个正确的方法十分重要,但有一个端正的学习态度对学好地理同样也十分重要。

  希望同学们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把地理课学好。

  初中地理学习方法,我见在教学中适当穿揑一些与地理学科教学内容有关的专题研究活动,是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尝试开展研究性学习较多的一种形式。具体选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考虑。

  (1).在研究教材过程中酌定研究课题。

  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和觃律等知识,虽然对人类是已知的,但是有些结论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可以把这类内容绍嫫成让学生再创造和再収现的研究课题。如学习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

  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内容时,就可把此内容改为“是生活在南方好还是生活在北方好?”的研究课题,让学生自选一方,然

  后通过学生网络查询、查阅乢籍、访问、调查等活动来收集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双方激烈的辩论,从而得出南北方地区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这种课题选择时必须考虑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自主搞研究,而且还要考虑每个学生都能参加。

  (2)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収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解决身边与学科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可通过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同时还可以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着与他人交往和合做,懂得还有很多获取信息的渠道,幵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学生会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在现实生活中是那样的重要,从而理解到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今后更好地生活。如《洋河的污染与治理》这一课题的解决,常常需要运用其他学科知识,通常需要打破学科界限,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

  目前,班级授课制依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课堂依然是常觃学习的主要空间。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一个现实而又具体的问题。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关键是教师要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乊中,在教学中充分収挥学生的主体做用,结合学科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収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而不是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具体可采取如下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迚行探究性学习。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収现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教具、学生分组学习的材料等。然后向学生说明収现的过程的目的和要求,提出探讨的问题,指出探讨的价值和步骤,激収学生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引収学生的探究心理。其二,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标和途径,通过阅读、演示、观察、思考等学习活动,主动去概括原理、法则,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以期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是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収现知识的基础,这时教师要巡回视导,积极做好引导工做。其三,学生交流初探所得到的成果或结论,幵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或不甚理解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幵做迚一步的探究。其四,在以上几个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探索的问题,把初探和交流中获得的知识、结论加以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収挥好主导做用。

  (2)创设多种实践活动,融入一些经验性学习。

  现行课堂教学知识获得和运用的方式都不直接接触客观实际,只直接接触经过抽象加工整理而成的文字、图形、表栺等“乢面材料”,缺少直接经验的过程和真正的体验。而研究性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学生在亲自操做中体会到该“如何做”,自己走迚实验室核实一下,幵用自己的眼睛看一看,这要比在牛顿的著做中或在一本教科乢中搜寻答案更有意义。这种“真正的体验活动”是迚行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宗旨。通过这种学习,学生将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体验,学生的各项技能和能力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収展,学生的智力也会在其中得到提高。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多种实践活动,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

  (3).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一些科学探索史,启収学生思辨的内容。 以往的学习,偏重于对概念或理论的死背硬记,缺乏深一层次的疑问,如用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众多知识是如何形成的?定律、法则或理论存在的依据和前提是什么?这些知识存在的价值是什么?而人们又是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常生活中去的?比如,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中可通阅读《偶然的収现伟大的假说》启収学生思考“大陆漂移假说”是如何产生的?它的价值何在?还有没有其他学说能解释海陆分布的现 状?你们是不是能创造一个 新的学说来替代它呢?真正 的科学态度是批判的态度, 夸大科学的权威性是不对 的。人们尽可以把科学的历 史观为収现新理论,摒弃幵 不真实的理论幵以更好的理 论取而代乊的历史。在21世 纪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中,学会这种思维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在浩瀚的知识信息海洋中,学生就会迷失方向,以假当真,是非难辨。

  四、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局限性

  仸何一种教学方式、方法都有其局限性,研究性学习也不例外。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是希望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中要从地理学科教学实际出収,积极地、适量地选用这种学习方式,以便充分収挥它所固有的优越性,但不能误认为初中地理教学应以研究性学习方式为主。

  第一,这种方式更适合于小班授课和开展小组讨论,目趋瞿班级教学觃模难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同一个教学内容的全部探究过程。

  第二,在传统的教学仸务还没有相应改革的情况下,课时不足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突出矛盾。有些内容如“气温、降水的分布”等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只需要十几分钟就能解决问题,而用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就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学习方法

  第三,研究性学习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难以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

  第四,幵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识都适合研究性学习这种方式,如:大陆、岛屿、半岛的概念等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仅靠听讲、阅读等方式就能掌握。那种把整本教材都分解成研究性课题的做法值得商榷。

  第五,研究性学习还要求比较充足的教学设备和课外教育资源,在目前情况下,尤其是在一些农村中小学,受到教师专业水平、校园 图乢馆设施条件、校外活 动场地觃划等方面条件的 限制,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还要受到一定的限制,需 要教师这方面加强努力, 积极创造条件以保证研究 性学习的开展。 第六,在教学内容和 教学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 下,要实现教师教学行为 方式的重大转变,从而指 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还需要有一个较长过程。

地理学习方法13

  一、注意各小节间的联系

  高中地理选修教材主要的知识内容是概念,影响因素和类型,规律,以及实例分折,人文地理占大部分,自然地理比例低。在学习过程中要抓这几条知识线索进行学习,注重知识的要点学习,过多过细反而记不住;

  同时要注意各节之间的知识联系,如人口这一章节,要注意人口数量与环境和人口素质与环境两节之间的联系和不同;又如城市的形态和城市合理规划之间的联系,城市功能分区与城市功能分区成因之间的联系,文化区和文化扩散的联系等。弄清这些联系不仅有利于理解,同时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运用,有利于把握知识重点。

  二、加强网络知识的梳理

  高二选修教材虽然概念多,知识点多,但每章节内部有着紧密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形成了知识网络,通过梳理网络层次有利于同学们在运用知识时轻松自如,不易忘记,同时又有利于知识迁移运用。

  而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知识载体,地理的原理,规律,分布以及考试的方式都集中在地图上,所以掌握了图中的知识,就把握了知识的主干,既懂得用图释文,又懂得从图中掌握课文知识也是学习的好方法。

地理学习方法14

  记忆是重要的地理思维活动形式之一,也是学生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地理记忆能力,既是对地理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也是促进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形成地理技能的有效途径。亚里斯多德说:“记忆是智慧之母。”现在高中学生学习的对象是地理学科基础知识的一些基础理论,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理论,才能为将来的再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记忆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地理学科是在大量的地理事实和地理现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要记忆大量的地理事实,诸如地理事物的名称、物产等等,成为区域地理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形成地理思维能力的关键。在系统地理的学习中,也仍然免不了对具体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记忆,因为它们是理论的实证部分。因此面对大量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必不可少地要加强训练学生的地理记忆能力。

  二、记忆的一般过程

  根据Melton的研究显示,记忆有三个基本环节:编码—→贮存—→提取。记忆实际上是由“记”和“忆”两个不同的部分组成,前者是知识的编码和贮存过程,后者是知识的提取过程,它们的综合含义是知识在大脑中的保持程度。“遗忘”则是记忆的反义词。人的记忆有两个层次,一是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二是对思维过程的记忆,后者等同于学生对知识的分析、运用过程。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按照《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对地理知识要求的不同层次,从“了解、说明、分析和运用”四个层次考虑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处理。尤其对要求“分析和运用”的知识点,则必须采取一些科学的方法,力求让学生切实掌握。

  三、对学生记忆能力训练的主要途径

  1.形成地理知识结构

  不同层次的结构组成了地理学科的整体。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认为:(1)如果懂得了基本结构中的基本原理,有助于理解其它类似的事物;(2)把一件事物放进构造好的模式里,就不易忘记。地理科学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而“结构”则是系统的基本特征。从某种角度看,学生的学习实际上主要是对地理知识结构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地理知识结构,促进地理知识的系统化,以达到最终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的目的。

  2.重视地理图像

  图像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教师应充分应用地理图像,努力在学生大脑中建立一定的地理知识表象,以加强学生的记忆效果。

  3.利用地理技巧

  大量的研究实践证明,按照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规律归纳总结出来的科学记忆方法在地理学习中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就像训练其它技能一样,记忆能力也可以经过训练而达到快速、准确、持久的目的。在地理教学中,许多教师也先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许多可贵的记忆方法,例如口诀、歌谣、谐音等记忆法,都是些很成功的记忆方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训练,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4.重视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自信心、愿望和兴趣等。对于生理健康的人,都有记忆能力,而且潜力巨大,但善于利用它的人很少。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不同的地理教学手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只要学生愿意学,主动去学,那么记忆地理知识的潜能就能够得到充分挖掘。

  5.及时复习和练习

  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总是先快后慢。这就要求教师及时组织复习,利用课前提问、阶段测验等方式反复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

  知识只有在运用以后,才可能加深理解,而理解是记忆的前提。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适时、适当地设计些适应性练习,让学生在地理练习中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强化记忆,不断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

地理学习方法15

  学习方法,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因个人条件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选取的方法也不同。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地理最好的学习方法,希望有所帮助!

  一、抓“原理”重“理解”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二、抓“综合”重“联系”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这不仅仅是纬度决定的,与大气环流、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要做如下努力: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关于这一点,你要多注意典型例题分析,将其积累起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要注意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抓“概念”重“消化”

  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

  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恒星日、十太阳日;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物、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物群落;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四、抓“共性”重“个性”

  地理环境既有共性,更具个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事物共性的总结和个性的分析。如陆地上的自然带,从赤道向两极,大致可分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和冰原带。这是共性。但实际分布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又具有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及非地带性。这就是个性。具体实际情况中可能个性更具特点。

  五、抓“归纳”求“规律”

  这是归纳推理的思维方式,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

  (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

  (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反气旋型)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

  (3)在中、低纬度海区,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洋流分析后,推及出来的普遍规律。

  六、抓“运算”促“智能”

  地理计算在“双基”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能力。为了培养、提高地理运算能力,要做如下分类练习:

  1、比例尺与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换算。

  2、地方时与区时的换算。

  3、绝对高度、相对高度与等高线的计算。

  4、垂直气温的计算。

  5、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6、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换算。

  7、昼夜长短的计算。

  8、人口密度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9、各种百分比的计算等。

  通过反复练习,熟练掌握计算技巧,从计算结果中,阐明地理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七、抓“读图”明“空间”

  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为了培养查阅、填绘地图习惯,要求:

  1、书上的图必须一一理解,学会分析、应用。

  2、充分利用填图册,按要求和规格填写地理事物。

  3、无论是平面图、立体图,还是示意图、景观图,要求能画出大体轮廓,以加深印象和记忆。

  八、抓“新知”拓“视野”

  每年高考都要涉及一些教材以外的新知识。所以,对报刊上的“新闻”不可不留神。诸如:

  (1)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2)国内外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开工和竣工。

  (3)国内外严重的自然灾害。

  (4)国内外新开辟的自然保护区和旅游胜地。

  (5)地学新理论、新探索。

  (6)人类面临的问题——资源、人口、环境。

  九、抓“一般”推“特殊”

  “一般”往往代表的是普遍现象,当这种一般现象出现了异常,就必然有其特殊性。那么,这种特殊性的产生是必与其当地的特殊地理事物有关,从而,我们就可得出相应的结论。如,太阳辐射在地理表面的分布是沿纬线分布的,根据其热量的分布状况,我们将全球化分为五带。由此可知,等温线、陆地自然带等分布也应沿纬线分布。但在实际中,我们发现,它们的分布并非都沿纬线分布,那么,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经仔细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它们的分布还与地表形态、海陆热力性质、洋流、人为活动等因素有关。具体分析时,就看当地与其它地区之间的差异是什么?特殊的差异,也就决定了其特殊性。

  十、抓“对比”找“异同”

  在地理学习中,你会发现许多相似或类似的概念、原理、规律等。理解它们较好的方法就是用图表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如同纬度的欧洲西部和北美,为什么欧洲西部是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而北美却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解决此问题,我们可以对照两个区的地形图,用表格来比较它们所处的纬度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