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毛概考试重点论述题
考试是一种严格的知识水平鉴定方法。通过考试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其知识储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毛概考试重点论述题,欢迎阅读!
【题目】
1.党的指导思想的科学文化和重要意义。
2.如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
3.如何理解党的指导思想两大理论成果关系和精髓。
4.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和精髓
5.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6.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7.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和三大法宝。
8.如何理解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区别是什么
10.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1.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那些经验教训。
12.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13.怎样准确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14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15.为什么说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6.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那些新要求。
17.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18.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19.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如何实现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20.如何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
大学生毛概考试重点简答题
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一)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四)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饿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科学内涵的核心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其具体内涵概括为三句话: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同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它们在立场、观点和方法上,在基本原理上,是完全一致的。毛泽东思想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民族化。
②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的关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句话说明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而且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思想。凡是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思想、观点,即使是毛泽东提出的,也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也就是说,应该把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个人的思想相区别,特别是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相区别。
③毛泽东思想是党的集体智慧结晶。一方面,毛泽东作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另一方面,毛泽东思想凝聚着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
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内容那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政策和策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党的建设理论。
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飞的理论成果(2)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及其发展规律,而不是从主观想象和本本出发,并且努力排除在时间和认识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2)理论联系实际,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既要反对从书本出发,靠照搬照抄马克思列宁主义词句解决问题教条主义;又要反对从狭隘经验出发,轻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满足于一得之功见的经验主义。
(3)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核心,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没有思想的解放,观念的创新,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同时,解放思想也不是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不是主观的随心所欲,而必须从实际出发。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必然要求。我们是不是做到了实事求是,是不是达到了真理性的认识,判断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必须有解放思想的精神和勇气,敢于抛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实践的发展来推进理论的发展。
总之,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发展中国二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我们应对前进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
二、几点基本内容之间的关系: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贯彻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检验标准和目的。在一定意义上,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内涵的三个基本观点。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和意义?
(1)、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近代中国内部没有起码的民主,外部没有民族的独立,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中国革命不能像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那样,走合法的、不流血的议会斗争的道路,也不能像法国巴黎公社和俄国十月社会之一革命那样,走先在城市发动武装起义,占领城市,然后进攻农村,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而只能走相反的路,即先在农村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发展革命武装,积蓄革命力量,等待时机成熟时,以革命的农村包围反动统治阶级占据的城市,夺取城市,夺取革命在全国的胜利。
(2)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农民占去昂人口的绝大多数,而工人阶级又少,因此不可能向资本主义国家那样,有一个本身强大的无产阶级作为革命的主力,从而依靠无产阶级本身的力量就足以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起义并取得胜利,把革命推向全国。而在中国,无产阶级人数少,单单依靠他们不可能占领中心城市。中国革命的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农民是中国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因此,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深入农村,发动武装农民,建立农村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确立起革命力量的深厚基础,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3)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中国革命的敌人控制着中国经济文化政治命脉,控制着中国中性能城市和交通要道,建立起自己强大的武装力量。所以,弱小的革命想在城市取得斗争的胜利是非常困难的。而广大农村则是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地方,这就是中国革命力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可能。因此,中国革命只能在农村集聚力量,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理,才能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历史意义:
(1)实现了我党工作有城市相农村的重点转移。这样不仅有效的保存了革命力量,而且大大发展了革命力量。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即:由于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无民主自由,外无民族组独立,决定了中国革命形势只能是武装夺取政权的暴力革命;由于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农业大国,强大的敌人长期占据城市,落后的农村是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地方,加上中国人口大多数是农民,所以,中国革命的中心不能放在城市,只能放在农村,中国革命只能走你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唯一的正确道路。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4)冲破了党内教条主义的束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在20实际30年代前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同党内盛行把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倾向作斗争,成功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关会典范,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现实意义: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产生、发展、实现自始自终都贯穿了一条基本的红线,即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相结合,因而取得了革命胜利。我们现在建设社会主义也需如此,也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照搬他国经验,把马列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5、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社会性质是什么?如何理解。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发展的过渡性社会,具有过渡性质。特征如下:
(1)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社会。
(2)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
(3)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4)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6、毛泽东寡欲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
(1)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2)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它们具有“又相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3)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毛泽东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解决途径的对比中阐明这一观点。他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的解决不需要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采取剧烈的阶级斗争的方式,它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4)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毛泽东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7、怎样全面准确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书: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这一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一下两个方面:
(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也是他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具有更高概括性范畴的重要原因。
(2)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邓小平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
意义:(1)把我们队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2)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3)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为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和这一理论的现实意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2)它包括两层既相对区别、又紧密联系的基本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省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科学的回答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一个具有根本性意义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这一发展的新论断。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帮助我们防止“左”的和右的错误,坚定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9、改革开放的性质和目的
(1)改革开放的性质,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他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的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2)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表明,通过这场伟大革命的洗礼,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前进的潮流,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我们党昂首哭不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10、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
一、 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是一脉相承的。(1)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即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2)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 省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肯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及实践的正确和成功,并不是说它没有缺点和偏差,今天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既是对这些缺点和偏差拨乱反正,更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实践的深化和发展。(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农业合作化理论与实践的创造性发展。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的经营方式。创造了联产计酬的按劳分配好形式。(2)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发展,是对所有制结构认识的深化和发展(3)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是对公有制形式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三、 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根本性质相同。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追求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而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允许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试图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意义,从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社会主义。
四、 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二者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尽管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度,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70年代末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两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五、 两者的区别: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二者存在明显区别。
11、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的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只有坚定不移的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一、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但是稳定是相对的,不能因为改革有风险就不改革或者在改革中裹足不前,否则会导致更加严重、更加剧烈的社会不稳定;也不能因为在发展种可能出现协调不平衡而不致力于发展。一名词,需要统观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但是改革和发展也不能不顾及社会稳定的内在要求。改革的单子要大,步子要稳;要加快发展,但是要注意协调发展。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精心处理稳定同改革、发展的关系,着眼于“为之与未有,治之于未乱”,既是化解矛盾,排除不安定因素,一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身后基础。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是我们致力于发展、积极推进改革、坚持维护稳定的共同目的。所以,要做到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让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为此,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路线,要坚持给人民群众以看得见的实际利益的工作原则,要坚持以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工作重点。
1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其确立的依据?
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射而回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加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改革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同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是不同的,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公有制经济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中是否占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条件下的并存,而过渡时期则是以私有制占绝对优势条件下的并存。
【毛概考试重点论述题】相关文章:
2016毛概考试重点07-22
毛概考试重点2017年07-22
毛概考试重点总结201707-22
毛概考试试题论述题及答案03-26
毛概考试重点简答题07-22
2016-2017毛概考试考点07-22
毛概实践报告12-11
毛概学期自我总结10-10
毛概暑期实践报告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