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观后感3篇
《百鸟朝凤》讲述了中国传统手艺唢呐的传承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百鸟朝凤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百鸟朝凤观后感篇1
阴天的午后,回西安的高铁上看完了这部《百鸟朝凤》。
游天鸣拜师焦三爷学习吹唢呐,十二三岁到二十四五岁,短短十几年间,经历了唢呐的兴与衰,也反应了时代的极速变化。
游天鸣的父亲因为自己小时候梦想学唢呐没学成,硬逼着自己的孩子去学唢呐,反应了那个时代的人对这门手艺的敬重与喜爱,还有执着(天鸣爹也是从小就喜欢唢呐,有了孩子还没变),同时也点出了那个时代父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下一代。
天鸣拜师时,爹爹摔倒头上受伤流血,天鸣摸着爹的伤口流泪了。焦三爷被孩子的情所打动,后续也有多表现人与人之间的情。师傅与徒弟间的相惜表现的非常多,师娘对天鸣的疼爱,师娘不忍师傅只给了天鸣半碗饭,提醒到孩子正长身体,天鸣爹可是给足了饭钱的(那个时代的媳妇儿的家庭地位影响了她的说话方式),师娘给天鸣缝了唢呐布袋。雷雨天,师傅师娘到处找一直在芦苇岸边练习吸水的天鸣,师傅将斗笠和草帽都给了天鸣,严厉的师傅是很疼徒弟的。
天鸣蓝玉帮忙下地割麦,两个镜头对比了下他俩割的麦茬,蓝玉性子更野一点。树林里学鸟叫,师傅与天鸣对歌(也是人与自然,人与生命的对歌,用心感受每个生命的不同),师傅出题考徒弟,蓝玉与天鸣性子又有了一次对比。天鸣蓝玉麦草堆里学抽烟,蓝玉说那小姑娘真好看(这孩子开窍可真早),天鸣旁边呼呼睡。天鸣虽不情愿学唢呐,拜师后也并没有偷懒耍滑,一直都特别踏实,后来又被天鸣爹点出,天鸣虽小,但是做事情还是有模有样的。天鸣学艺出师后也一直是热爱着唢呐并坚守,也证明了这一点。
焦三爷说唢呐是门匠活,红白喜事热闹,也给田间地头忙碌生活的人在闲暇时解解乏,唢呐是真正的民间艺术。在天鸣自立门户第一次出活回来后,去看望师傅师娘,师傅高兴的打开了二十多年的陈酿白水杜康(好喝不),醉吹狂颠,恣意汪洋,镜头随人物摇摆,好不欢快(目测是人抗着摄像机跟拍的,这段的摄像师给个大写的赞,导演的功力不禁膜拜)。师傅说,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然后呼呼大睡(这段吹的真的是很好听)。非常喜欢这一段对师傅真性情的大特写,是个大转折段,也道出了如今没规矩的一些现象,唢呐行业不再景气,新生事物的竞争等等。
蓝玉,天鸣的爹妈,都劝过天鸣改行,天鸣对他妈说,我答应过师傅的。要出活,师兄弟却都不愿去,师傅来了一顿骂。行业和团队都报出问题,天鸣和师傅内心极其悲凉又无奈。师傅垂垂老矣,恶病在身,代吹《百鸟朝凤》从唢呐里飚出血来,不放弃对唢呐的热爱和对现实的抗争。傅正局长(这个称呼有点想笑)来说唢呐申遗的事儿,师傅在病床上急切的要求天鸣答应。随后天鸣去了西安,在城墙上,蓝玉和妹妹讲述新生活的计划并邀请天鸣一起干,天鸣又一次说,我答应过师傅的。回去后,师傅去世,天鸣在坟冢前吹唢呐为师傅送行,天鸣回忆了师傅醉酒吹曲的景象,似与师傅对歌,又像是吹了同一首曲子,拜师与送别都在流泪,只缘一个情字。师傅的幻像是从太师椅起身转头远走,我的理解是,师傅不再强硬要求天鸣怎么做,一切由他自行选择。
没有轰轰烈烈的大场面,更多的是平铺直叙的写实和细节表现,却让我几欲落泪。梦想的执着,时代的变迁,极速的变化让人无奈。一个行业从几百年被世人尊敬传承到没落排挤被替代,梦想还在,时代却异样,连传承都成问题。
除了传统手工艺,很多行业都遭遇了这样的问题。吴天明导演深深体会到这一点,电影行业里,商业片的逐渐盛行让真正的电影人格格不入(《百鸟朝凤》的票房也是个很好的例子)。现如今各种抓IP的,为拍电影而拍电影,却能够很容易获得市场好评,票房动辄数亿上十亿。其中也有我小小的几张电影票的贡献,太多片子挠你痒痒搏你一笑,而非触你心底。但是大多数人的心态是能够搏我一笑就可以了,害怕的是你让我笑都不笑。花几十块钱用一两个小时逗我一笑,也值。是因为我们的内心匮乏才需要这样的冷笑话吗?还是因为我们抛弃了大多美好的东西只被眼前事物所吸引?能让你常常回味的是什么?
世事慌乱又匆忙,记得面对自己的内心,跟自己多多交流,问问自己,什么才是对我们最重要的?
百鸟朝凤观后感篇2
这部电影看了很多次,至少10次。
之所以想写点文字,是因为感触太多也太深,一般文艺片在科技横生或者刀光剑影的新时代电影里,很难仅仅用剧中科技营造的美景穿透人心和人性。
这一部描写三秦大地上一个叫做无双镇的地方,民俗乐器唢呐在师徒、父子之间两代感情的传递,中间穿插的人和事,五次唢呐的演奏场景使整个剧情的起伏波折。我们处在这样变化日新月异的时代,曾经的那些坚持和坚守,在时光面前总是这样的不堪一击。
剧中的游天鸣在父亲的挟持下,从土庄到水庄学吹唢呐,幼小的天鸣内心是非常抵触的,因为这仅仅是因为他父亲希望儿子能够完成他幼时的愿望,成为一个唢呐匠。而我们,多少人又在现实中秉承着这些并非发自本心的愿望,在未知的命运中浮沉过往。
五次唢呐场景。一次次演绎着在新事物冲击下渐渐式微的民俗产物。
由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
本来这些变革都是无法阻挡的,无法遏制的时光之轮碾碎着一切,也沉淀着一切。第一次演奏吹唢呐,是到了水庄之后,游天鸣听师父和师兄们吹奏,而这位未来唢呐队伍的继承人,却不如师弟蓝玉,在两个多月的学艺过程中,即使焦三爷带着徒弟们出去了十几次,也没有带游天鸣一次。
有些事情需要磨炼心性的,所谓借事炼心,大抵如此。
而两个月十几趟的频率在1982年这样一个时代,在黄土高原之上的陕西,或者说在相对封闭的中国大多数内地城乡,对于婚丧嫁娶中所沿袭的民俗音乐——唢呐而言,在相对单调的乡土生活中,依然是高高在上的。而会者确实凤毛麟角,所以天鸣的父亲——游本胜在和大庄聊肖老师的葬礼上,吹奏百鸟朝凤的场景绘声绘色,绕梁不绝。
日子就在这样平静的流淌,自由的芦苇在河边放肆的疯长,而房前屋后的飞禽掠过湖面却是如此的波澜不惊。在金庄的村长查(Zha)老爷子的葬礼上,查家的'长子跪请焦三爷吹奏一曲《百鸟朝凤》以示追念亡者,并且表示钱不是问题。但被焦三爷拒绝。
不是钱的问题,那是什么问题?这样的曲艺不是可以用钱还衡量吗?那是现代人的看法,我相信真正纯粹的艺术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
六斗也不行。
而焦三爷坚持和坚守的正是这样的行业尊严,既然有规矩,就要遵守,并且是普天之下共同遵守,而标准则是一种信念,是一种“是非唯群言是度”的价值观,跟多少钱无关,因为精神生活和物质游离在两个层面,因为钱改变不了。
而焦三爷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由徒弟而师父,继往堂上诸师,心中所坚持的规矩就是这样,皇帝也改不了。
所谓山中宰相,陆地神仙,无非如此。
但是时间可以改变一切。
春秋代序,寒来暑往,焦三爷在乡邻和众门徒面前,把衣钵传给游天鸣,而非传给对唢呐更有天赋的蓝玉,是夜,蓝玉在院子里哭泣的疑问,焦三爷没有作答,而是告诉他,目前蓝玉掌握的唢呐技术,养家糊口已经足够,让他早点休息。
是的,唢呐的基本作用是红白事上吹奏的养家糊口以及农闲时刻小范围的娱乐活动。
而选择谁,都很艰难,焦三爷选择了相对木讷的游天鸣。改换门庭的唢呐队,从此姓游,正如剧情对白中,游天鸣所说的,眼前的队伍都要依靠他来养活。
如何担当是个问题。
第三次唢呐的场景是长生的婚礼,这是天鸣的发小。正是这样的关系,所以长生显得随意,没有接师礼。也就是说,本来很多的礼节,已经逐渐淡化甚至淡出,而这绝对不是游家帮乃至焦三爷能够改变的。时过境迁是这部电影最深的痛,因为有人还在无限的怀念和追忆散落在岁月中的种种美好甚至悲欢离合。这次长生的婚礼上,焦三爷并没有出现,拿焦三爷自己的话来说是去了之后,天鸣会放不开,因为总是有依靠。
我突然想起我自己2011年冬天,从西安飞往贵阳之前,由于项目重大且属于破冰区域之作,但是我心底也没底,主要是怕自己去了之后把事情搞砸了,所以当时去求教于我的直属上司——公司副总经理,得到的回复是冷冷的一句话:
自己去吧,你早晚要经历这一关。
从他的办公室走出来,在院子里纠结,但是还是在第二天一早,前往咸阳飞往贵州高原,当在黔东南州坚守和周旋了20多天之后,第一笔项目款项到了公司账户,望着龙洞堡机场外面的青山白云发呆。
贵山苍苍,盘江泱泱。
是的,所有人都是这样,总有一个阶段的路是无可替代,游天鸣不例外,我也同样。
所以,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十分理解焦三爷,如果天鸣输了,那么,他也输了。天鸣输给了胆怯,而他输给了选择。
很庆幸的是演奏还算顺利。
所以当天鸣给焦三爷买了烟叶带过去的时候,焦三爷却十分挑剔的说,烟叶是武帝山下的最好。很简单,焦三爷就是这样的率性,他觉得对,就是对,觉得不合理,那一定不合理。
而这里面,几乎没有一点点私心,仅凭这一点,焦三爷已经让我仰之弥高。
而第四次唢呐演奏的场景出现在雷家的寿宴上,而雷家,不仅仅邀请了游天鸣的唢呐队,也邀请了长号的洋乐队。其实唢呐也不是中国本土原创,唢呐是从古代波斯和阿拉伯传入中国的。但是这已经不重要,因为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已经深入国人骨髓,所以和此刻出现的洋乐队冲突,也是很正常的事。换句话说,即使雷家不请洋乐队,也会遇到李家张家刘家,因为无法选择过渡,碰撞是最好的诠释,新事物也应该有它本来的命运和使命,正如现在怀念磁带机的人很多,但是真正去买磁带机的人很少。
因为他们怀念的是那个时代的简单和美好,而不是磁带机本身的特性。
所以,当扭着细腰的豹纹美女在台上花枝招展的舞蹈,迷倒的不仅仅是柳三,也有其他看客。而对于天鸣来说,他要的是尊严,因为他内心,也仅存着这样的理念来支撑他以绵弱的力量来挽救渐行渐远的唢呐在人们心中的距离。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正如此刻寿宴的爆竹响彻在上空,这一声惊雷,炸响了宁静的村庄,惊醒的不仅仅的在地上捂着耳朵发懵的天鸣,也是对文化变迁中,哪些冲击和被冲击的一个注脚。此刻由于柳三和蓝玉的争执,现场乱作一锅粥,地上洒落和被踩烂的唢呐,喧闹的人群以及焦三爷掀翻桌子之后的宁静。
印证了剧中一句话,现在谁还把唢呐匠放在眼里。
任何事情都有各自的命运和归宿。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缤纷世界闪出的美丽,是因它没有分开每种色彩,不是么?
被踩烂的唢呐,曾几何时还是焦三爷引以为荣的宝贝,束之高阁,不易示人。
第五次演奏唢呐,是火庄的村长去世。但是先前的徒弟们由于以唢呐为生计的职业渐渐失落在现实的社会中,无法养家糊口,日子难以为继,大师兄在队伍末告诉天鸣,这次纯属情分演出,以后不必叫他了。
一半是恳求,一半是告诫。
而二师兄,已经决定离开卧病在床的老母去外地打工,正准备出门的时候遇到焦三爷和天鸣前来,焦三爷翻地上的编织袋,里面全是出远门换洗的衣服,而无唢呐,踩着编织袋的焦三爷,抬眼仰望的二师兄以及房中病榻上抹泪的老娘。
输给了时光,也会输给现实。
所以火庄的村长家,低回着哀怨婉转的旋律,如歌如诉的表达百鸟朝凤的寓意和精神,这也是焦三爷生命中的谢幕演出,因为中途的时候,染病已深的焦三爷的血通过吹奏的唢呐管往下滴,此刻是电影转瞬即逝的高潮,吃惊的游本胜和天鸣,以及在场见此景而惊讶的听众。
所谓吹唢呐吹到骨头缝里,也就是这样吧。
因为忘却病痛,忘却生死而不忘却天赋唢呐的人生。
焦三爷为了给天鸣置办一套新的唢呐乐器,把家中的老牛托天鸣牵到镇上卖了,临行之前,还给牛披上了蓑衣,所谓的仁和慈莫高于此。相比现在那些给屠宰前的动物注水以待高价的无良商贩,焦三爷已经是菩萨心肠了。
而这样的场景,仅仅可以看出焦三爷的纯粹,是非曲直,泾渭分明。
卧病在床的焦三爷,听到文化局局长登门询问天鸣是否可以从文化遗产传承的角度,病榻上已经气若游丝的焦三爷连忙叫天鸣答应。因为只有这样官方的传承才能减缓民俗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
现实中的西安,聚集了当年焦家帮的子弟,游家帮的主力,极具天赋的蓝玉,以及三位师兄,但是因伤被锯掉指头和已经染上肺病的二师兄和三师兄,全然无法完成这样的夙愿。
远处的西安城墙上,一个吹唢呐的年老艺人坐在屋檐下卖艺,路人随手的施舍叮铛掉落在放置地上的饭盒中,远方西安已经暮色染红天边,黄昏已晚,夜幕将至,而这一切终归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叹,叹息那些留不住的美好。
仅以此文献给传承那些坚守和献身在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们!
怀念遗失的美好!
百鸟朝凤观后感篇3
上周六去看了电影《百鸟朝凤》。
那天下着雨,看完电影之后觉得下雨的气氛很契合电影的主题。有些许失落,但无可奈何。关于电影讲的什么已经无须赘述了。我想说的是一个一百多年以来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中国文化在面对西方文化强势冲击后该何去何从?我想,这也是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最深层次的内涵吧。
中国文化几千年来一直统治者中国大地,正如唢呐以前在无双镇有着绝对的统治权威。在各种仪式中,人们对唢呐匠毕恭毕敬,要行拜师礼,唢呐匠要坐在太师椅上,底下黑压压跪倒一片,我认为这象征了中国文化在传统中的绝对统治地位。唢呐匠有四台,有八台,最高的就是百鸟朝凤。不同的人所享受的规格不同,根据的就是事主的德行。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内核“礼”的反映。“礼”是准则,是秩序,是有等级的。中国文化重德行,德行不高的人,哪怕再有钱有势,不配享有“百鸟朝凤”。这两点集中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点。
但世道变了,人心不古,无双镇来了西洋音乐,裹挟着电子、娱乐、性感等耀眼因素,西洋音乐来势汹汹。人们不由自主的被吸引过去,感到新鲜,为之喝彩鼓掌。老祖宗的东西眼看着就要保不住了,唢呐匠报之以更猛烈的吹奏,发出声嘶力竭的呐喊,但无济于事,人们反而嫌其吵闹,引来了小镇青年的群殴。更可甚者,与之前崇高的地位相比,唢呐匠已经沦落成街头卖艺人,靠别人的接济过活。死守着唢呐还有什么用?能赚钱吗?能养家吗?现在谁还听这些东西?焦师傅临终遗言: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又说,自己死后吹四台就足够了,但可悲的是,最后在自己坟前竟然连四个人都凑不齐了!只有徒弟一人在悲凉地吹着曲高和寡的百鸟朝凤......
西洋音乐对无双镇唢呐的冲击是毁灭性的,正如西方文化一来,中国文化节节败退,几乎不能自保。这真是“两千年一来未有之变局”。中国文化将何去何从?中国文化会复兴吗?电影《百鸟朝凤》没有给出最后的答案。但影片中的最后一个镜头,焦师傅迈着坚毅的步伐走去,我想电影导演是有这个信心的,我们,做为中国人,也要有这个信心!
【百鸟朝凤观后感3篇】相关文章:
由《百鸟朝凤》引发对当下儿童社会音乐教育的若干思考论文09-21
《后浪》观后感03-11
流感观后感03-11
后浪观后感03-11
京剧观后感03-07
小学观后感03-06
钱学森观后感03-05
宠爱观后感02-28
讲座观后感02-22
《家风》观后感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