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的我》观后感1550字
《抗癌的我》《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炮友》这三部电影都是年出品。除此之外,它们分属不同类型,也并非来自同一国家……然而,相同的是:男主角都有一个老年痴呆症的父亲。
这样一个角色的设置显然是编剧有意为之。就像某些电影将“同志”这一身份作为情节“反转”之用,“老年痴呆症的父亲”亦是这些电影关键性的转折,甚至是情节矛盾来源。
《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中所起的作用最重要,几乎它是一切故事(或者说事故)的起源。就是因为父亲患有老年痴呆症,所以纳德不愿意和老婆西敏移民国外,西敏赌气回了娘家,父亲无人照顾,纳德只能请来怀了孕的女看护,后来女看护流产了……《抗癌的我》中,囧瑟夫饰演的男主角得了癌症,她的妈妈要来照顾他被拒绝了,因为父亲患有老年痴呆症,妈妈还要照顾爸爸。至于像《炮友》这样的爱情喜剧,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则成为一个正面的力量,不但女主角以此走入了男主角内心,而且男主角也是在父亲的鼓励下决定以实际行动追回女主。
“老年痴呆症的父亲”这一角色设置,基本上都遵循了电影“欲扬先抑”的原则。刚开始男主人公对这样的父亲总是无能为力,特别是在家中发生大事的时候,他们因为不能帮忙反而添乱,往往成为第一个被责备的对象。主人公长久累积的负面情绪在那一刻爆发。
《抗癌的我》中男主角万般艰难之下告诉母亲自己得了癌症,母亲情绪崩溃,走进厨房,泡茶,“电视上说这个茶有防癌功效。”“妈,可是我已经得了癌症了。”母子抱头痛哭。而父亲却仍然在饭桌上微笑着吃他的晚餐和药。《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里,女看护第一天来就遇上父亲尿在身上,她打电话(我不知道在信仰至上的伊朗原来还有这样的咨询服务)问:“我如果帮助他换裤子,神会因此降罪于我么?”后来,父亲又在一个不错眼的情况下跑出了家门……《炮友》里的父亲情形时好时坏,好的时候会主动把自己坐着的男主角身边的座位让给女主角,不好的时候,会在大庭广众之下脱裤子,并且要找早已经离异多年的妻子。
可是他们又是无辜的,羸弱的,没有任何杀伤力的,让人不忍心责备的。因此,到了后半部,他们往往又都是电影的泪点。
《抗癌的我》中当男主角化疗无效,只能进行手术,而他有可能在手术台上永远醒不过来。在推进手术室前,生死关头,一直没有多少戏份的父亲(这部戏主要讲男主角和另一男主角的情意,所以港版译名《风雨同路两支公》深得精髓。)突然对他说:“我今天穿了新西装,口袋里子是法兰绒的`,你摸摸看。”依然是那一副天真神情。男主角摸了摸,然后说:“也许你听不懂,但我仍然要对你说,爸爸,我爱你。”
《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中纳德要在法庭控告女看护将父亲绑在床上擅自离家,导致父亲摔伤,于是带父亲医生那里检查。面对态度冰冷的医生,纳德将父亲抱上桌子,年迈而患病的父亲乖乖坐着任纳德一颗一颗解开钮扣,露出肥胖苍老的身体……纳德的手停下来,又将纽扣一颗一颗扣回。他突然间决定了不要做这项检查。
《炮友》中一直照顾父亲的姐姐临时有事,父亲被送往纽约男主角这边来。男主角在机场接到他,带他吃饭,餐馆里等位的人非常多,他一个不错眼,父亲不见了。再找到时,父亲又脱了裤子,坐在一张桌子前……这时男主角也脱下自己的裤子,坦然坐到父亲对面,众目睽睽下,两人吃起饭来。于是周围人也从震惊逐渐回复正常,忙自己的事情。而对于男主角来说,也是在这一次,他第一次真正走入生病的父亲内心,听他倾诉往事,从他的往事中得到正面的力量,有勇气正视自己的爱情,勇敢追回女主角。
生病,又是这样长久得令人绝望的病,往往成为身边人负面能量的来源。可当亲人失自主意识,变得弱小、无助,需要倚靠你,你又会发现,原来自己所有的责备都是发泄,其实都与对方无关。都是自己的迁怒。也许意识到这一点,你就能够正视他们,让自己强大而爱他们,也能从他们身上得到爱,从他们的言行中获得正面能量。
【《抗癌的我》观后感1550字】相关文章:
少年的我观后感02-14
《我的少女时代》观后感01-29
我的长征观后感(15篇)02-13
我的前半生观后感想09-12
《我的前半生》观后感09-12
我的前半生观后感09-12
《小小的我》观后感11篇01-29
《我的长征》观后感精选15篇01-26
《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15篇01-24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9篇02-14